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大鹏  陈星黎 《园艺学报》1995,22(2):110-116
本实验在北京地区生态条件下,建立了叶幕微气候和葡萄生长发育及生理(营养生长、有机物质代谢、产量和品质诸构成因素的器官生理)之间的基本关系,明确了叶幕微气候对葡萄整体生理的深刻影响;论证了叶幕微气候(尤其是叶幕光能总截留)对果实品质形成的决定作用,为北京地区及其类似气候条件下的葡萄栽培方式改良提供了叶幕微气候调控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在北京地区生态条件下,建立了叶幕微气候和葡萄生长发育及生理(营养生长、有机物质代谢、产量和品质诸构成因素的器官生理)之间的基本关系,明确了叶幕微气候对葡萄整体生理的深刻影响;论证了叶幕微气候(尤其是叶幕光能总截留)对果实品质形成的决定作用,为北京地区及其类似气候条件下的葡萄栽培方式改良提供了叶幕微气候调控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V形水平叶幕和V形下垂叶幕对香百川葡萄光能截获和利用的影响,测定2种叶幕类型下叶绿素含量、生长季的叶片光合能力、叶面积及光能和光谱截获率。结果表明,与V形水平叶幕相比,V形下垂叶幕显著提高了4~20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4~16节位叶片的叶面积,提高了叶幕投影范围内的光能截留率和400~800 nm波长范围的光谱截获率。下垂叶幕放缓了中上部节位叶片发育速度,生长前期下垂叶幕12~16节位叶片光合能力低于水平叶幕,随后光合能力迅速提高,至花后14周6~16节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水平叶幕。  相似文献   

4.
叶幕高度对“赤霞珠”葡萄叶幕微气候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设计方法,研究了葡萄的叶幕高度对叶幕微气候的影响,并分析了微气候的改变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为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的优质生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叶幕内层光照依次为1.2m1.5m1.8m(指叶幕高度,下同);葡萄成熟期间不同处理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依次为1.2m1.5m1.8m;不同叶幕高度处理对葡萄的总糖含量、pH影响不显著,总酸含量随叶幕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葡萄酒单宁含量依次为1.5m1.2m1.8m,且1.5m处理比1.2、1.8 m处理高出200、230 mg·L-1,不同处理葡萄酒总酚含量依次为1.2m1.5m1.8m,花色苷含量依次为1.5m1.2m1.8m。综合考虑叶幕微气候、葡萄、葡萄酒品质指标,1.5m处理能提高"赤霞珠"葡萄及葡萄酒的品质,适宜在宁夏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葡萄不同栽培方式的叶幕微气候,光合作用和水分生理效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张大鹏  陈星黎 《园艺学报》1994,21(2):105-110
利用不同栽培方式对叶幕结构的调节,可以创造出差异很大的叶幕光热微气候模式。本实验证明了栽培方式对叶幕微气候调控的充分有效性。并建立了叶幕光能截留与群体光合和蒸腾速率的相关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温室葡萄光照分布与果实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择理想的温室葡萄叶幕型,对温室内2种叶幕结构的光照分布和果实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幕I("V"形整枝"W"型叶幕)光照分布比较均匀,全天中各部位受光都较好,光照时间长,果实品质好,成熟期早;叶幕Ⅱ(单篱架垂直叶幕)光照分布不均匀,下层光照差,果实品质稍差。因此,温室葡萄栽培适宜采用"V"形整枝"W"型叶幕。  相似文献   

7.
蔡明 《落叶果树》2020,52(3):48-51
通过对冰酒葡萄连体自然冷冻栽培技术的摸索改进,研究总结了酿酒葡萄品种威代尔的单蔓龙干直立叶幕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地块与苗木选择、单蔓龙干直立叶幕树形整形修剪、肥水管理、花果管理、下架防寒、果实采收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叶幕厚度对“赤霞珠”葡萄光合特性和果实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姜越  武轩  张琪  王昊 《北方园艺》2016,(2):11-15
以渭北旱塬5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生长季节研究了4种不同叶幕厚度(40、60、80cm和对照)下葡萄叶片光合指标、冠层光合特性,以及果实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生长期控制叶幕厚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赤霞珠"葡萄叶片和冠层的光合特性,较薄的叶幕能显著提高果实中糖、花色苷、种子总酚以及不同分子大小聚合色素的含量,但叶幕厚度对"赤霞珠"葡萄果皮中总酚、果皮和种子中总类黄酮含量无影响。总体而言,渭北旱塬"赤霞珠"葡萄在生长季节的叶幕厚度以40cm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平和直立两种叶幕所构成的微域环境对葡萄果实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设棚架水平叶幕、篱架直立叶幕两个处理,2015—2016年连续两年于果实膨大期开始,实时监控果穗周边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从转色至成熟测定不同发育阶段葡萄果实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并于2016年加测葡萄新梢生长量。【结果】水平叶幕下高温比例及温湿度波动幅度明显低于直立叶幕,高温月份效果尤为显著。2015年测定期内,水平叶幕果实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整体高于直立叶幕,果实成熟时,水平叶幕果实的总酚、类黄酮、花色苷含量分别比直立叶幕果实高5.56%、44.91%、27.03%,果实芳香物质总量比直立叶幕果实高16.01%,但种类缺少4种;生长量测定表明,水平叶幕枝条平均节间长度比直立叶幕枝条减少4.30%,单位面积上枝条重量仅为直立叶幕枝条的38.59%。2016年夏季较冷凉,两种叶幕类型的果实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水平差异变小,果实成熟时,水平叶幕仅黄烷醇含量比直立叶幕果实显著增高13.67%,但2016年两种叶幕下果实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整体均高于2015年。【结论】高温年份,水平叶幕能够缓解果实周边微环境的高温高湿,提高果实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改善葡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温室葡萄"V"形整枝"W"型叶幕的特点、结构、培养过程及注意事项等,为温室葡萄优质、高效、省工栽培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蔡明 《落叶果树》2016,(2):47-49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是生产冰葡萄酿、制冰葡萄酒的适宜地带。传统冰葡萄栽培采用小棚架,果实离体自然冷冻方式,植株埋土防寒越冬。桓仁产区研发的冰葡萄连体自然冷冻V形叶幕栽培模式采取一穴栽植2株葡萄,每年进行结果株和预备结果株的轮换长短枝修剪和结果,枝蔓埋土防寒,果实与植株连体越冬至元旦时节采收,之后沿防寒土表面剪截结果株。实现了与国际冰葡萄连体自然冷冻一致的技术标准。冰葡萄糖度高,品质均一,酿制的冰葡萄酒质优,植株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12.
以吐鲁番7年生‘无核白’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光伏板对‘无核白’叶幕微气候、叶片质量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找到合适的光伏板密度,为葡光互补新型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光伏板密度的增大,叶幕空气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光照强度显著降低。‘无核白’葡萄叶片质量、果实品质随着光伏板密度的增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中度遮阴条件下,‘无核白’叶片的纵、横径,叶绿素含量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表现最佳。在吐鲁番地区采用光伏板遮阴对‘无核白’葡萄叶幕微气候有显著影响,适度遮阴有利于缓解夏季高温强光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危害,但过度遮阴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吐鲁番地区推广葡光互补栽培模式时,建议选择光伏板的间隔为1.0 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棚架下垂叶幕和水平叶幕下葡萄叶片臭氧伤害状况以及对光合性能的影响.[方法]以5年生的葡萄品种香百川为试材,利用臭氧监测仪监测7-9月份栽培环境中臭氧浓度,采用CIRAS-3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和Handy PEA测定2种叶幕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荧光特性.[结果]下垂叶幕缓解了臭氧伤害情况,其主梢叶片发生臭氧伤...  相似文献   

14.
机械修剪以其高效高质的优势逐渐受到国内外葡萄种植业青睐。为探究机械修剪对葡萄叶幕微气候、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4年生"赤霞珠"品种为试材,叶幕厚度分别设置为70cm(不抹副梢)、85cm(抹副梢)、85cm(不抹副梢)、100cm(不抹副梢),并于生长期调查了葡萄叶面积,测定光照强度、光合指标及浆果品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叶幕厚度对叶幕微气候无显著影响,但随叶幕增厚,果际周围温度略降、湿度略升、光照强度减弱;葡萄转色期,70cm(不抹副梢)叶幕光合速率较85cm(抹副梢)显著提高12.9%,85cm与100cm处理差异不大;70cm(不抹副梢)、85cm(抹副梢)处理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促使葡萄提前成熟,增加果实含糖量、pH及总花色素含量,100cm处理能提高总酚、单宁及总酸含量。总体来讲,山西晋中地区的"赤霞珠"葡萄叶幕厚度应选择70cm。  相似文献   

15.
在盆栽条件下取得初级数据以后进行数学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湿度对葡萄叶片水分代谢过程影响显著。根际土壤湿度与叶片水势(ψ_(WL))、气孔扩散阻力(R_s)、蒸腾速率(T_r)的关系可用相应的Logistic方程表示。方程的拐点被定义为根际土壤湿度阀值。根际土壤湿度对叶片水分代谢的进程也有影响。供水充足的植株,叶片蒸腾速率(T_r)在一日内都维持较高水平,呈单峰曲线型。而水分亏缺植株,则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且一日内蒸腾作用很弱。叶幕微气候诸因子对葡萄叶片水分代谢的影响作用较为复杂,基本遵循多元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R_s、T_r与叶幕微气候诸因子的关系模型。进一步分析了葡萄根际土壤湿度阀值漂移与叶幕微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光照增强、温度升高、湿度下降,阀值增大。  相似文献   

16.
以3年生‘夏黑’葡萄为试材,探讨遮阴对葡萄叶幕微环境、叶片质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通过设置覆盖一层黑色遮阳网(T1)、覆盖两层黑色遮阳网(T2)2个处理,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研究遮阴对‘夏黑’葡萄叶幕光照强度、温湿度、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后葡萄叶幕的光照强度、昼夜温差显著降低,T1、T2的光照强度分别为CK的39.68%、20.28%,T1、T2的昼夜温差分别比CK降低19.85%、42.75%,T1、T2的叶幕相对湿度高于CK;遮阴后葡萄叶长、叶面积增大,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增加,叶绿素a/b变小;遮阴后葡萄果粒变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果实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水平叶幕和直立叶幕所构成的微域环境对套袋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分别以棚架、篱架代表水平叶幕和直立叶幕,连续两年对棚架和篱架的‘摩尔多瓦’葡萄进行套袋,于果实膨大期开始实时监控果穗袋内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从转色期至果实成熟,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浆果果皮花色苷单体组分与含量,以及果皮花色苷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与酶活性,分析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2015年、2016年棚架水平叶幕下套袋果实袋内的高温极值及高温比例和湿度波动幅度与篱架直立叶幕套袋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连续两年成熟果实还原糖含量分别比篱架套袋的高18.33%和15.41%,且棚架的果实酸度较低;2015年测定棚架套袋果实的单宁及花色苷含量分别比篱架套袋的提高22.32%和35.29%,果实果皮红色度显著提高,而2016年夏季较冷凉,棚架套袋果实的总酚、黄烷醇、类黄酮含量分别比篱架套袋降低10.72%、10.97%和45.04%。2015年花后77 d,棚架套袋果实的花色苷单体含量较高,但到花后91 d时,篱架套袋果实花色苷单体含量补偿性增加。成熟果实果皮中均检测到21种花色苷单体,棚架套袋葡萄花色苷双糖苷化、甲基化及总修饰度均高于篱架套袋果实,但有19种花色苷单体含量低于篱架套袋果实。花后63~105 d,除Vv OMT外,棚架与篱架套袋葡萄花色苷代谢途径中Vv UFGT、Vv LDOX、Vv5GT和Vv PPO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但相关酶活性差异较大。由此可见,水平叶幕可降低果实微域环境的温湿度,增加套袋果实品质及花色苷单体修饰程度,但降低花色苷单体含量,并影响花色苷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及活性。  相似文献   

18.
以27种不同叶幕管理的酿酒葡萄"白玉霓"成熟期果实为试材,并对其主要的6个果实品质指标还原糖、总酸、单宁、总酚、pH值和可溶性固形物进行了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新梢摘心留叶量、转色期摘除老叶量以及疏穗量之间不同组合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个果实品质指标中,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0.234%;在27个叶幕管理模式中,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T6处理(新梢摘心10叶,转色期摘4叶、低产)、T5处理(新梢摘心10叶、转色期摘4叶、中产)和T9处理(新梢摘心10叶、转色期摘6叶、低产);出于对产量、果实品质评价等综合效益的权衡,T5处理为渭北产区"白玉霓"最佳叶幕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9.
影响梅树自然叶幕光能分布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4年,在江苏省吴县用方格法和分层法调查了18年生梅树的叶幕光能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叶幕光能分布直接受叶面积系数、太阳位置和光强的影响。各层叶幕中的光能分布随自然光照的变化而改变,其日平均透光率大小和光照强度日变化范围均从叶幕外围向内膛随累计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递减。叶幕结构直接决定其中的光能分布及其利用效率。生产中,宜通过整形修剪等农业技术措施,维持盛果期梅树高效光合生产的叶幕层厚度1.5m以上、有效叶面积系数5左右。充分提高梅树整个叶幕内光能分布的有效性,对增强树体的光合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剪是葡萄整形修剪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夏剪技术措施中,对新梢的处理方法,一是要及时绑梢,每个新梢都要在适当的时候绑缚于架面上,这样做造成了架面叶幕结构的平面化,光能利用率低,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防治费力、费药、效果差;二是对摘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