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穗数、粒数、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粒重是三个因素之一.以郑引1号小麦为例,在亩产800—1000斤点右的高产地块,手粒重每差3—4克可影响一成左右的产量。浂浆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创造小麦高产的关键阶段。在浂浆期合理浂水创造良好的土(土上)水分条件,确保小麦籽粒正常浂浆,防御各种灾害,是保证小麦高产、(禾文)产的关键一环。实践表明,使千粒重达到或(禾文)定在本品种应有的水平很不容易.近年来千粒重忽高  相似文献   

2.
从小麦灌浆规律探讨重庆地区稳定提高小麦千粒重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地区近年来小麦产量有较大提高,在产量三要素中,每亩穗数,穗粒数增长较明显,因此在满足一定德数和穗粒数条件下,千粒重就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粒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都很大,特别是高产田块,千粒重已成为高产稳产的限制因子。因此认识影响本地区小麦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深入探讨粒重形成规律,因时因地制  相似文献   

3.
鄂北地区近年小麦倒伏现象频发,部分年份倒伏面积大且倒伏程度大,严重影响小麦灌浆成熟,降低穗粒数、千粒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甚至是大幅减产。当地小麦倒伏现象易在灌浆期前后发生,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如抽穗期、灌浆前倒伏主要影响粒数和粒重,可减产30%~50%,灌浆期倒伏主要影响粒重,一般减产达20%左右,因此防止小麦倒伏是目前当地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宁夏灌区自育的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通过限水和后期人工升温研究了旱、热胁迫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千粒重、穗粒重平均为46.7 g和2.7 g,比正常环境下平均降低3.8%和4.9%。旱胁迫 热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千粒重、穗粒重平均为43.7 g和2.2 g,比旱胁迫下的千粒重、穗粒重分别降低6.5%和18.9%。耐热材料的千粒重感热指数(S)平均为0.26,比热敏感材料低1.17。不同胁迫对小麦千粒重降低幅度的大小顺序是:旱、热胁迫互作>旱胁迫>热胁迫。  相似文献   

5.
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每亩穗数、粒数相同的情况下,千粒重提高1克,每亩增产30斤左右。千粒重除因品种、栽培措施而异外,与灌浆期间的气象条件有很大关系。巴盟农科所自1975—1978年结合灌浆水、喷肥等试验,观察了不同品种籽粒发育过程、叶片衰黄、根系发育情况及不同气候条件对千粒重的影响。影响小麦千粒重,与籽粒含水率高低、植株本身的养分运输供应状况有关,而含水率下降速度、日积累量高低与气温、湿度、日照和土壤水分等关系非常密切。稳定、提高千粒重,必须延长灌浆期,减缓籽粒缩水速度,增强涖浆日积累量,延长叶片功能期,  相似文献   

6.
<正>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要素构成的。在当前生产上,大多重视前两个因素,忽视粒重这个重要因素,因而影响产量的提高。事实上,不同年份、不同地块的小麦,粒重波动甚大。如博爱74—22小麦的千粒重,常有35—42克的变幅,也就是说,在亩产250公斤的生产水平,千粒重变动1克,产量增减7.5—10公斤。即使同一年份,亩穗数和粒数差异不大的同一品种的麦田,虽然粗看长相一致,但实际产量确有悬殊,这是粒重在起控制作用。由此可见,在谋取较理想的穗数和粒数的基础上,设法提高粒重,对挖潜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特将在五河县的试验和调查,参考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提高小麦粒重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小麦千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因素之一,其受小麦品种、管理水平、气象因素等多重影响。通过对近几年渭南市小麦品比试验中千粒重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对本市影响小麦千粒重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4月、5月份降水量大小影响显著;田间管理水平尤其是磷钾肥施用量、氮肥追施量和追施时期对千粒重也有较大影响;品种之间千粒重有差异,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实施一喷三防技术措施能补充小麦生长后期的肥料需求,预防病虫危害,提高抗干热风能力,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延缓叶片衰老,保持光合作用强度,提高光合产物生产和运转效率,增加小麦粒重,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一喷三防措施能使小麦千粒重增加1.6g左右,延长生育期4-5天,小麦平均亩产达599.6kg,与对照相比,产量提高了4.48%。  相似文献   

10.
小麦冠层叶片和芒对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小麦冠层叶片和芒对产量因素的影响;分析讨论了冠层叶片和芒的同化能力和补偿能力。结果表明:冠层叶片和芒是小麦重要的光合源。在开花期剪叶、剪芒而减源,使千粒重、穗粒数及穗粒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浩麦1号更好地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利用2010-2011年与2011-2012年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2012-2013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生产试验数据,对该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浩麦1号的平均穗数505.13万/hm~2,平均穗粒数39.31粒,平均穗粒重1.56g,平均千粒重39.78g。经相关分析,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重;经通径分析,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531),其次是穗数(Py=0.471),穗粒重的作用最小(Py=0.094)。浩麦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穗数和穗粒重稳定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2.
大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所构成,粒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二棱皮大麦由于千粒重大,每穗粒数少,其粒重对产量影响更大。二棱大麦又是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啤酒大麦的重要质量指标是籽粒大而饱满,大小均匀一致,千粒重最好在40克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啤酒工业的发展,对大麦籽粒品质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因此大麦粒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大麦单位面积的产量,而且也关系到酿造啤酒的品质。经1971—78年间,我们在杭州本校华家池农场,在不同试验中对大麦粒重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积累了一些资料,现将历年观察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不同禾谷镰刀菌对小麦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降低小麦赤霉病引起的产量损失,以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为材料,于小麦扬花期接种不同致病性禾谷镰刀菌,研究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病粒率与千粒重、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807 9**;r=-0.785 7**),千粒重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2 1**)。不同菌株对各品种产量、病粒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差异较大,以11#菌株对各品种病粒率的影响最大,并使小麦千粒重显著降低;以西科2号产量的变化率受不同菌株的影响最大,其变化范围为10.87%~33.26%。  相似文献   

14.
以2010一2012年度国家冬麦区长江中下游组小麦区域试验资料和2012一2013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生产试验汇总资料,对‘镇麦11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麦11号'的平均穗数为505.13万/hm~2,平均穗粒数为39.31粒,平均穗粒重为1.56 g,平均千粒重为39.78 g,平均产量为6 392.89 kg/hm~2。相关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程度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重。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0.5312),其次是穗数(直接通径系数Py=0.4711),穗粒重的作用最小(直接通径系数Py=0.0944)。‘镇麦1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的穗数和穗粒重稳定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5.
微肥对不同筋型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强筋小麦克05-917、中筋小麦克02-1331、克03-1223、克03-798、克旱20号、新克旱9号和弱筋小麦克丰9号,在正常栽培措施下,研究孕穗期、花期喷施微量元素肥料对其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型春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增加,分别平均增加9.1%、3.7%和6.6%。但不同筋型春小麦产量因素变化不同:穗粒数增加量弱筋中筋强筋;千粒重增加量强筋中筋弱筋,其中中筋品种克03-798千粒重增加量与强筋品种接近。产量增加量弱筋中筋强筋。所以微量元素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小麦后期施用粒肥对其产量的影响,在上农二队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的方式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后期施用穗粒肥可以通过增加粒重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不施穗粒肥对照相比,施用穗粒肥处理小麦实收产量增加309 kg/hm~2左右。增产效果主要体现在千粒重上,千粒重增加2.6 g;但对提高穗数、每穗实粒数没有明显效果。施用穗粒肥处理小麦增加效益为673.62元/hm~2,穗粒肥尿素肥料成本为255元/hm~2,机械作业费用为45元/hm~2,施用穗粒肥处理净效益较不施穗粒肥对照高373.62元/hm~2。  相似文献   

17.
热胁迫下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耐热性差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灌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35个),在小麦灌浆后期通过人工升温鉴定耐热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热胁迫处理与正常环境相比千粒重降低幅度在1.2%~30.2%间,穗粒重降低幅度在0.5%~40.0%间。不同基因型间的耐热性存在较大差异,千粒重感热指数在0.09~2.86间,有3个材料千粒重感热指数S<0.2,表现较强的耐热性。耐热材料(S<1,n=17)的平均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较热敏感材料(S>1,n=18)分别低0.43g、0.22g和2.19粒。晚熟材料较中熟材料的丰产性好、耐热性差。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感热指数与热胁迫下的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感热指数与穗粒重感热指数、千粒重几何平均产量与穗粒重几何平均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一直是育种工作者的育种目标之一,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改良任何一个产量构成因素均能提高其产量,本文分别从株高和穗部性状这两个方面综述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小麦产量的高低总是伴随着千粒重的高低而同步变化的,在增产年份中,千粒重占增产因素的比重达87.36%;而在减产年份,因千粒重下降造成产量降低占94.25%。因此,千粒重高低是决定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0.
高产小麦旗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12个高产冬小麦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植条件下小麦旗叶与穗粒重及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12个供试品种的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重、穗粒数均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其中旗叶宽、面积与穗粒数达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与穗粒重呈正相关,穗粒数对穗粒重的作用大于千粒重,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旗叶长、宽对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均为负值,旗叶面积对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最大,旗叶宽的间接影响大于旗叶长的间接影响。[结论]旗叶面积是影响穗粒重及其构成因子的重要因素。穗粒数对穗粒重的贡献最大,在育种中提高穗粒数应注意选择旗叶的宽与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