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对白银市大豆生产现状、大豆生产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及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提出了白银市大豆发展的生产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豆生产的发展,因重迎茬问题导致大豆减产严重,已成为制约大豆生产的关键问题.针对重迎茬影响大豆生产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可迎少重、耕翻深松、更换品种、防病包衣、增施农肥、增加播量、田间调控"等技术综合组装应用于大豆生产,降低了重迎茬对大豆生产的危害,实现了大豆高产.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宁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比较效益低、面积锐减,单产有所提高,总产明显下降,大豆和豆制品已经从一个出口省份变成了主要依赖进口省份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大豆生产,应从提高大豆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总产、加强大豆的综合利用着手,提高大豆的比较效益,为大豆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寅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5):150-151,159
大豆作为重要的作物和工业原料,市场需求较大,其中非转基因大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大豆生产存在着诸多问题,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富裕县大豆产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大豆种植面积逐渐下滑、收益逐年下降,提出了今后发展富裕县大豆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以满足大豆食品的需求,为促进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安徽省大豆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该地区大豆生产具有总量大、品质优、贡献大、茬口优、潜力大等诸多优势与特征。当前,在进口大豆冲击的不利环境下,我国必须保证国内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并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豆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安徽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生产调研,对安徽省大豆生产地位与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该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结果]分析发现,该地区大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豆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创新不足,大豆加工业对大豆生产牵动作用不强,大豆补贴不足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论]为实现该地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升大豆生产技术,提高单产,还要继续深化大豆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大豆产业效益和农民积极性。另外,还要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完善大豆产业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6.
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作物。文章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将大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要素可处置度,在分析转型期中国大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制约中国大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是生产规模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力度保护和提高各大流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抑制长江流域大豆低效生产状况,提高松辽、黄河流域大豆生产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大豆生产的规模效率,适时作出进一步激励大豆生产的政策安排,同时这也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中国大豆高产稳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世界大豆生产发展迅猛,本文从世界大豆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及贸易情况4个方面概括了世界及各大豆主产国的生产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我国大豆生产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2007年以来济宁市大豆生产情况,并重点对影响济宁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该市大豆生产发展、稳定大豆市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专用大豆生产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面向市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大豆生产向优质专用、区域化方向发展,振兴安阳市大豆产业,我们对我市大豆特别是优质专用大豆生产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发展对策。1现状调查1.1大豆生产状况安阳市属黄淮海大豆产区,为大豆适生区,近年来种植面  相似文献   

10.
从德宏州大豆的分布、种植品种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德宏州大豆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大豆生产的发展前景和绿色鲜食大豆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豆是一种粮、经、饲兼用作物,在榆林市种植历史悠久,曾经是榆林市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榆林市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缩减,目前,种植面积为32000hm2,总产量为26400吨。笔者就榆林市大豆生产中存在的大豆产业政策乏力,比较效益差,农户种植积极性普遍降低;生产环境低劣,品种单一,单产低而不稳;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生产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危害严重,大豆加工增值产业缺失等主要问题和政府政策推动战略,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大豆生产环境,加快大豆品种选育,引种试验推广提高大豆单产;扩大大豆生产规模,加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开展大豆深加工,提高大豆附加值等解决途径,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建议,为促进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提升大豆整体生产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豆是陕西省重要的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其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制约大豆生产及产业发展。本文总结了陕西省大豆生产现状,分析了陕西省大豆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陕西省大豆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策略,为陕西省大豆生产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一、食品大豆生产问题的提出大豆用途广泛,可以生产数千种大豆产品。狭义的大豆生产是指从种植到收获的完整生产阶段。广义的大豆生产不仅涵盖生产阶段,还延伸到销售和加工。大豆生产既有小型的农户生产,也有大型的合作社和国有农场。大豆品质既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蛋白豆,也有油脂含量较高的油豆,也有各种含量都不突出的一般商品大豆。目前总的特点是品种混乱。一方面是生产厂家买不到符合加工要求的大豆,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和《江苏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徐州市是全国重要的大豆主产区—黄淮海大豆主产区以及江苏省高产大豆主产区,搞好大豆品种的合理布局与生产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本文就发展大豆生产的意义、国内外大豆生产与市需要概况、徐州市发展大豆生产的优势及当前需做的工作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品种布局与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优良大豆新品种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优质绿色大豆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优质高产大豆品种为适种品种,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贯穿大豆生产全过程,推广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实用技术,增强农民群众科技意识,应对大豆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大豆生产基地建设,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进行大豆高产高效创建,加强科技支撑,采取优良品种繁育、综合技术推广等多措并举,提高大豆优势产区经济效益,促进全县农业结构合理、有序调整,增加大豆产业社会、生态效益。【结论】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做大做强大豆优势产业,突出产业优势和地域特色,促进供给侧改革,推动大豆产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6.
大豆,通称"黄豆",属于豆科草本。同时,大豆作为粮食作物中的一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用来生产豆油、酱油、豆制品等等。所以,在我国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期间,为了更好地满足豆制品产品生产中的大豆需求,应重点关注大豆育种工作,同时重点分析大豆育种的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大豆育种工作现况。分析了我国大豆的贡献、用途、生产状况等,然后阐述了大豆的具体育种方法,包括分子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等等。  相似文献   

17.
结合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条件,对1980—2017年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现状基本情况进行梳理;通过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得到黑龙江垦区各区域大豆生产比较优势的优劣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出现总体下降趋势,但与黑龙江省平均大豆生产水平相比,仍具有宏观供给侧政策调控落实到位、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配套齐备及科学创新技术成果落地支撑等方面优势,其中九三管理局、北安管理局和绥化管理局的大豆生产跃居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的前3位,具备大豆产业发展潜能,根据上述区域大豆生产特点调整产业发展政策方向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当今大豆生产、贸易的现状,揭示了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的原因.通过对我国的大豆竞争力水平、影响大豆生产的因素以及大豆比较优势的详尽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大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等原因,大豆生产发展受到客观限制,在世界大豆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时,我国大豆生产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由于总产量的供不应求,使我国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世界最大大豆出口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年出口量由几百万吨降到二三十万吨。目前,我国大豆的进口量超过了国产大豆的总产量,已对我国大豆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一、生产中的问题1品种多而杂,没有形成品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国内部分省区大豆生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但与此同时,内蒙古大豆生产却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种植面积仅次于黑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成为我国大豆生产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内蒙古大豆生产基础薄弱、耕作粗放、总体生产水平较低,但只要措施得力,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