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T-I分析7个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伤害度-温度回归直线(LT-I)的方法研究枝条低温放热(LTE),比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巨峰葡萄枝条进行低温放热分析,三点法确立韧皮部、髓及木质部伤害度-温度回归方程(LT-I),并用传统低温冷冻处理测定褐变率及电导率进行验证。【结果】LT-I分析得到的伤害度与传统低温冷冻处理的褐变率及电导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3,说明LT-I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葡萄枝条抗寒性分析。7个酿酒品种在降温过程中的韧皮部LT-I斜率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美乐<霞多丽<蛇龙珠<熊岳白;韧皮部的致死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熊岳白。不同品种木质部响应降温的斜率与韧皮部不同,西拉<熊岳白<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木质部冻死温度从高到低顺序为西拉>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熊岳白。【结论】LT-I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研究枝条抗寒性的方法,LTE综合指数比较得出熊岳白、贵人香枝条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赤霞珠,西拉、美乐、蛇龙珠和霞多丽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海拔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差异进行研究,为云南香格里拉干旱河谷产区酿酒葡萄栽培管理和不同海拔差异化葡萄酒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香格里拉干旱河谷产区的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于成熟期采集葡萄果实样品,研究分析位于海拔1 987~2 288 m的7个葡萄园中赤霞珠果实生长发育指标(果皮厚度、百粒质量)、基本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pH值)以及果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除果皮厚度外,不同海拔赤霞珠葡萄果实的基本生理指标和多酚物质含量均差异显著。与中、高海拔相比,低海拔(1 987~2 085 m)葡萄园葡萄果实的还原糖、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海拔1 987 m处葡萄果皮的总黄烷醇和总单宁含量较高,海拔2 085 m处葡萄果皮的总花色苷、总酚、总黄酮和总黄烷醇含量较低。在中海拔(2 101~2 192 m)葡萄园,随着海拔升高,葡萄果实的百粒质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升高,其中海拔2 192 m葡萄果实的百粒质量较海拔2 085 m降低10.71%,可滴定酸含量较其提高76.50%;葡萄果皮总花色苷、总酚、总黄酮、酰化和非酰化单体花色苷含量均增加。在高海拔(2 201~2 288 m)葡萄园,随着海拔升高,葡萄果实的还原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果皮总花色苷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2 201 m海拔处葡萄果皮总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余海拔,较低海拔2 085 m葡萄分别提高了28.16%和28.10%。【结论】在云南香格里拉干旱河谷葡萄产区,海拔1 987~2 288 m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生长于海拔2 192和2 201 m的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终霜冻对新疆北疆地区酿酒葡萄冻害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西北葡萄与葡萄酒优势产区酿酒葡萄在萌芽生长过程中易受终霜冻危害的问题,研究终霜冻对葡萄嫩梢(萌发芽)发育、产量等影响,为减轻终霜冻危害和科学防御提供依据。2008年终霜冻发生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酿酒葡萄基地为重点,调查酿酒葡萄不同品种、萌芽期、出土时间、结果母枝长度等因素下的终霜冻害发生情况、产量变化及灌溉、烟熏等的防霜冻效果。结果表明,赤霞珠、霞多丽、佳美、晚红蜜和贵人香葡萄嫩梢(萌发芽)对终霜冻(低温)的忍耐力基本相同,而不同发育阶段的嫩梢对低温的忍耐力存在较大差异,处于绒球期和未萌动的芽忍耐力最强。结果母枝留芽量、葡萄园灌水和烟熏对赤霞珠晚霜冻害的影响不大,而推迟出土时间可明显减轻赤霞珠受终霜冻的危害程度。终霜冻导致酿酒葡萄产量大幅下降,多数葡萄园减产超过40%。春季推迟葡萄出土时间是减轻终霜冻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贵州省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现状,可以为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7—2016年贵州省和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业投入、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数据,对贵州省不同尺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007—2016年贵州省及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化肥施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8%、73%、81%、72%;2016年贵州省化肥单位面积碳排放达到298.23 kg/hm~2。②碳吸收量表现为"上升下降式"波动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水稻碳吸收量所占比例最高,平均为50.9%,但呈减少趋势,蔬菜增幅较大,达到47%。③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存在较大碳生态盈余,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结论】尽管农业碳吸收量远大于碳排放量,但化肥与农膜所占碳排放比例较大,应是未来农业减源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杨晓慧  陈为凯  何非  王军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1):1648-1654
以5个红色酿酒葡萄品种(‘美乐’‘赤霞珠’‘马尔贝克’‘小味尔多’‘马瑟兰’)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检测各品种成熟期果皮的花色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5个红色酿酒葡萄品种的花色苷组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美乐’的甲基花青素类花色苷的所有比例较高,‘赤霞珠’中的花翠素类和未酰化类花色苷的所有比例最高,‘马尔贝克’的特征花色苷是花翠素-3-香豆酰葡萄糖苷和甲基花翠素-3-香豆酰葡萄糖苷,‘小味尔多’含有较高的甲基花翠素类和花翠素-3-乙酰葡萄糖苷。另外,‘马瑟兰’含有较高的香豆酰类花色苷,尤其是二甲花翠素-3-反式香豆酰葡萄糖苷,且未检测到花青素类花色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4大酿酒葡萄产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构建新疆酿酒葡萄主产区的微生物菌库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新疆酿酒葡萄主产区采集土壤样品,提取总DNA,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新疆酿酒葡萄主产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在12份土壤样品中,伊犁河谷土壤中细菌的群落多样性最高,天山北麓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最低;吐哈盆地中真菌群落多样性最低,焉耆盆地中真菌的群落多样性最高。节杆菌属细菌和耐冷酵母属真菌是吐哈盆地和天山北麓葡萄园土壤中的优势菌属;芽单胞菌属细菌和刚毛四枝孢属真菌是伊犁河谷葡萄园土壤中的优势菌属;节杆菌属细菌和赤霉菌属真菌是焉耆盆地葡萄园土壤中的优势菌属。土壤pH值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最显著,Mn元素含量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最显著。【结论】揭示了新疆酿酒葡萄主产区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新疆酿酒葡萄产区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我国4个产区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品质最佳的粒径范围。【方法】于2014年在山东烟台、陕西泾阳、宁夏玉泉营、云南香格里拉4个产区采集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果实,将各产地的果实按粒径大小分为14mm、≥12~≤14mm、12mm 3个等级,分别测定各粒径范围果实的分布规律,果皮、果肉和种子质量占果粒质量的比例及果实糖、酸、酚类物质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产区各粒径范围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陕西泾阳、山东烟台地区粒径14mm、≥12~≤14mm赤霞珠果实偏多,宁夏玉泉营地区粒径14mm果实偏多,云南香格里拉地区粒径≥12~≤14mm果实明显多于其他2个等级;4个地区葡萄果皮占果实质量的比例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云南香格里拉宁夏玉泉营山东烟台陕西泾阳;种子占果实质量比例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表现为陕西泾阳山东烟台云南香格里拉宁夏玉泉营;每颗果实平均种子数和平均单粒种子质量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4个产区还原糖质量浓度最高时的果实粒径分别为:陕西泾阳、宁夏玉泉营≥12~≤14mm,山东烟台12mm,云南香格里拉14mm;4个产区总酸质量浓度最高时的果实粒径分别为:陕西泾阳、山东烟台12mm,云南香格里拉地区14mm,宁夏玉泉营地区果实的总酸质量浓度不受粒径影响;4个产区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时的果实粒径分别为:陕西泾阳≥12~≤14mm,山东烟台、宁夏玉泉营12mm,云南香格里拉14mm。【结论】粒径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因地而异,4个产区果实综合品质最佳的粒径分布为:云南香格里拉14mm,陕西泾阳≥12~≤14mm、宁夏玉泉营与山东烟台12mm。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10个酿酒葡萄品种(系)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组分和含量,研究新疆酿酒葡萄糖类物质积累特性,为资源特性评价及糖品质调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赤霞珠、赤霞珠5、赤霞珠6、赤霞珠9、梅鹿辄、梅鹿辄4、品丽珠、霞多丽、威代尔和雷司令等10个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其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分析各糖类物质组分所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及各品种(系)的可溶性糖含量特性。【结果】10个品种(系)成熟时以葡萄糖和果糖积累为主,蔗糖积累为辅,且果糖略高于葡萄糖,其中果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为51.23%,葡萄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为49.02%,蔗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仅2.91%。10个酿酒葡萄品种(系)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以赤霞珠5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较含量最低的威代尔高了29.21%。赤霞珠5的可溶性固形物较威代尔高了30.59%。聚类分析将10个酿酒葡萄品种划分为 3 个类群。第1类群葡萄品种有赤霞珠9、梅鹿辄4、赤霞珠、梅鹿辄,各糖类物质含量均适中;第2类群葡萄品种为霞多丽、威代尔、雷司令,各糖类物质含量均偏低;第3类群葡萄品种有赤霞珠6、品丽珠、赤霞珠5,各糖组分关系较近,糖类物质含量均较高。【结论】筛选出高糖型品种(系)为赤霞珠5,低糖型品种为威代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葡萄行内覆盖对葡萄园微域生态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确立葡萄园科学、生态的栽培管理措施。【方法】在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以4年生‘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设置行内覆盖葡萄枝条(grape branches,GB)、行内覆盖玉米秸秆(corn straw,CS)及清耕(CK)3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对葡萄园树冠层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土壤微生物等微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并比较其果实品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3个处理的葡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的栽培措施。【结果】覆盖处理显著降低了葡萄树冠层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温度,在0~20cm土层,GB覆盖、CS覆盖和清耕3个处理7、8、9月的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22.4,21.8和24.6℃;0~60cm土层,上述3个处理微生物总量分别为604.71×10~4,599.86×10~4和440.11×10~4 CFU/g。与清耕相比,GB覆盖和CS覆盖使果实的还原糖含量提高了8.2%和6.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5.6%和12.3%,总酸含量提高了8.3%和10.0%,另外覆盖还使葡萄皮中的花色苷及酚类物质积累增多。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GB覆盖、CS覆盖及清耕处理的葡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1.56,0.70和-2.26。【结论】行内覆盖能够改善葡萄园微域生态环境,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其中以GB覆盖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量化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碳储量,为评价其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西沙塘林场选择处于中龄和成熟期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测算乔木、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按20 cm分层挖取样地0~60 cm土层土样,最后依据有关方程,计算马尾松和杉木中龄和成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含碳率和碳储量。【结果】 马尾松、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于40.06%~45.23%, 枯落物含碳率为40.79%~46.06%,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于0.34%~1.26%。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68.36和128.08 t/hm2,其乔木层的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6.33和54.8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63.15%和42.79%;土壤平均碳储量分别为54.96和67.33 t/hm2,其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2.64%和52.57%;其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平均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28%,1.02%和2.93%,3.63%。【结论】 马尾松人工林总碳储量以成熟林显著高于中龄林,杉木则以中龄林略高于成熟林;土壤和乔木层碳储量是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部分,而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对碳储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1.
化肥减施对贺兰山东麓土壤肥力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贺兰山东麓主要酿酒葡萄产区因过度依赖化肥、土壤贫瘠及长期连作的栽培模式导致的土壤持续生产能力下降、酿酒葡萄品质降低等问题,研究化肥减施对贺兰山东麓土壤肥力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四年生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不施肥、施100%化肥、施100%有机肥、施50%化肥+50%有机肥、施100%土壤调理剂、施25%化肥+25%有机肥+100%土壤调理剂,共6个处理,探讨化肥减施对酿酒葡萄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化肥减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全量施用化肥差异不显著,但化肥减半处理浆果花色苷含量较全量施用化肥处理显著提升132.9%;全量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显著提升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速效养分提升效果显著,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55.05%、130.2%、3.08%,同时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酿酒葡萄浆果可溶性糖含量;化肥和有机肥各减75%配合土壤调理剂施用产量较全量施用化肥增加了69.07%,但葡萄浆果综合品质下降显著。【结论】在贺兰山东麓碱性石灰性土壤上,增施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升葡萄品质;过量减少化肥施用不利于优质酿酒葡萄原料的生产,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和酿酒葡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夏英 《农村科技》2011,(10):43-44
144团2006年开始种植酿酒葡萄,主栽品种为赤霞珠,面积200公顷。近2年,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又引进贵人香、白玉霓、蛇龙珠等品种。根据张裕集团收购要求,以糖度论价,因而在同等产量下,提高酿酒葡萄糖度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经调查,总结出影响酿酒葡萄糖度的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伤害度-温度回归直线(LT-Ⅰ)的方法研究枝条低温放热(LTE),比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巨峰葡萄枝条进行低温放热分析,三点法确立韧皮部、髓及木质部伤害度-温度回归方程(LT-Ⅰ),并用传统低温冷冻处理测定褐变率及电导率进行验证.[结果]LT-Ⅰ分析得到的伤害度与传统低温冷冻处理的褐变率及电导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3,说明LT-Ⅰ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葡萄枝条抗寒性分析.7个酿酒品种在降温过程中的韧皮部LT-Ⅰ斜率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美乐<霞多丽<蛇龙珠<熊岳白;韧皮部的致死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熊岳白.不同品种木质部响应降温的斜率与韧皮部不同,西拉<熊岳白<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木质部冻死温度从高到低顺序为西拉>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熊岳白.[结论]LT-Ⅰ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研究枝条抗寒性的方法,LTE综合指数比较得出熊岳白、贵人香枝条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赤霞珠,西拉、美乐、蛇龙珠和霞多丽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行间生草对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葡萄园行间生草对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含量的影响。【方法】在酿酒品种赤霞珠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在果实成熟期及酒精发酵结束后,采用有机溶剂萃取、HPLC定性与定量分析各处理葡萄与葡萄酒中的主要单体酚含量。【结果】在赤霞珠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共检测出10种单体酚,包括非类黄酮和类黄酮类,葡萄与葡萄酒中类黄酮类多酚的总含量(409.43~538.63 mg?kg-1和56.16~81.30 mg?L-1)高于非类黄酮(76.91~98.85 mg?kg-1和30.65~41.22 mg?L-1)。在类黄酮中,黄烷醇类儿茶素含量及所占比例最高,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儿茶素的含量分别占所测单体酚总含量的74.94%~79.70%和48.60%~50.62%。与清耕(对照)相比,行间生草可提高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主要单体酚的含量及其总量,其中高羊茅和白三叶草处理葡萄果实中安息香酸、水杨酸、咖啡酸、儿茶素含量及单体酚总含量与清耕(对照)之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高羊茅处理使葡萄酒中没食子酸、咖啡酸、儿茶素等含量显著升高,在葡萄果实与葡萄酒中各处理单体酚总含量由高到低均为高羊茅?白三叶草?紫花苜蓿?清耕(对照)。【结论】行间生草可提高葡萄与葡萄酒中多酚化合物的含量,从而提高葡萄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开展了葡萄林地风蚀监测研究。【方法】以宁夏贺兰山东麓的绿洲荒漠交错带上的葡萄园产区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手段,以周边其它立地类型为对照,探讨葡萄园产区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通过2016和2017年的观测分析表明:各立地类型中风蚀主要发生在4-6月,风蚀葡萄新开地﹥1年葡萄基地﹥3年葡萄基地﹥荒漠草原﹥9年葡萄基地。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前期及1~3年内,秋覆土春放苗过程中,风蚀量明显较大,以春季最严重。耕种8~9年后,防护林基本完善,风蚀量明显减少。【结论】葡萄基地建设时间越久,地表风蚀越小,同时提出了雨前耕作、耕后灌溉可形成土壤物理结皮,以及种植绿肥绿化、增加物理覆盖、完善防护林体系等减少风蚀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整形方式对赤霞珠葡萄白粉病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新疆吐鲁番地区酿酒葡萄栽培整形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分别进行厂字形、F形、Y形、多主蔓扇形整形,对各整形处理8到9月白粉病发病情况、产量及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厂形、F形、Y形相比扇形整形能够显著减轻吐鲁番地区酿酒葡萄赤霞珠叶片白粉病危害,且厂形和Y形整形能够显著减轻白粉病对成熟期赤霞珠葡萄果实的危害;厂形和Y形较扇形整形显著降低了葡萄产量,而厂形整形产量较合理,平均产量为13 540.70 kg/hm2;厂形、F形、Y形相比扇形成熟度、总花色素浓度、总酚、果皮颜色值、种皮颜色值显著提高,均能显著改善酿酒葡萄品质,其中厂形整形果穗和果粒质量均最大,分别为113.41和1.29 g,且果穗紧密度适中,还原糖最高,为178.37 g/L,果皮、种皮颜色较深,成熟度更好,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也更高,综合品质最优。【结论】酿酒葡萄厂形整形能够有效减轻吐鲁番地区酿酒葡萄白粉病的危害,具有合理的产量和较高的酿酒品质,可作为吐鲁番地区酿酒葡萄栽培的一种好的整形方式。  相似文献   

17.
AM菌剂对赤霞珠扦插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M菌剂接种对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生长和耐旱性的影响,为AM菌剂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用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简称Gm)、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简称Ge)和Gm+Ge混合菌剂接种处理赤霞珠葡萄扦插苗,以接种高温灭菌的等量菌剂为对照,于接种处理100 d后,测定菌剂接种处理对赤霞珠植株的侵染率和营养生长的影响。随后进行了30 d的干旱胁迫,对不同菌剂处理后葡萄扦插苗的抗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接种AM菌剂能显著提高赤霞珠葡萄的生长量,并且菌根依赖性与赤霞珠根系菌根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在干旱胁迫下,赤霞珠叶片中的SOD、POD和CAT 3种保护酶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降低,赤霞珠的耐旱性显著提高。【结论】3种AM菌剂处理的效应由小到大依次为Gm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海拔和行向对酿酒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为云南香格里拉高原葡萄产区葡萄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云南香格里拉地区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低、中、高3个海拔高度(2 047,2 208和2 387 m)和2个葡萄种植行向(东西行向和南北行向)对果实生长发育指标(单粒质量、果粒横纵径)、基本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及酚类物质含量(总花色苷、单体花色苷和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1)在3个海拔高度的葡萄园中,东西行向葡萄果实横纵径和单粒质量均高于南北行向,且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2)花后18周,南北行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东西行向;且高海拔葡萄园行向间差异显著,南北行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还原糖含量较东西行向分别提高了17.76%和15.79%;可滴定酸含量则表现为东西行向高于南北行向,但行向间差异不显著。(3)花后18周,总花色苷含量和非酰化花色苷总量在低海拔葡萄园表现为南北行向高于东西行向,中高海拔葡萄园则以东西行向高于南北行向。(4)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总量以中海拔葡萄园最高,且南北行向显著高于东西行向,提高了62.70%;黄烷醇类物质含量则是东西行向显著高于南北行向,提高了近2倍。【结论】在云南香格里拉地区,海拔和行向均对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存在影响,且以低海拔南北行向、中高海拔东西行向更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行间生草对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葡萄园行间生草对葡萄果实不同部位与葡萄酒中含氮化合物的影响。【方法】在酿酒品种赤霞珠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在果实成熟期及酒精发酵结束后,采用凯氏定氮法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分析各处理葡萄果皮、果肉、种子及葡萄酒中的总氮、可溶性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结果】除紫花苜蓿处理使葡萄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外,行间生草总体使葡萄果皮、果肉及种子中的总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果实中不同部位总氮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有差异,种子中总氮含量最高,占葡萄果实总氮含量的41.6%,果肉与果皮分别占总氮含量的33.9%及24.5%;葡萄果实中可溶性蛋白质占总氮含量的46.0%,种子、果肉及果皮中可溶性蛋白质分别占果实中可溶性蛋白质总含量的50.9%、33.9%及15.2%;葡萄酒中总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高羊茅和紫花苜蓿处理使葡萄果实中氨基酸总含量升高,白三叶草处理使其降低,但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葡萄果实中均以脯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5.9%—56.9%,其次是赖氨酸和精氨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16.4%—24.2%。行间生草使葡萄酒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升高,其中高羊茅处理最高,其次是紫花苜蓿处理,这两种生草处理与清耕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葡萄酒中的氨基酸,均以脯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含量的90.11%—92.45%。【结论】行间生草使葡萄果实总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但总体提高了葡萄与葡萄酒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有利于提高葡萄酒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氮肥施用不合理引发的酿酒葡萄成熟过快、浆果中酵母可同化氮含量不足导致发酵终止等问题,探究在酿酒葡萄转色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尿素对酿酒葡萄光能利用、生理抗性、浆果品质及酵母可同化氮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葡萄转色期叶面喷施0‰、1‰、1.5‰、2‰、2.5‰、3‰、3.5‰浓度的尿素3次,测定酿酒葡萄生理、品质及酵母可同化氮等相关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结果】在酿酒葡萄转色期,适量的叶面补氮能显著改善酿酒葡萄浆果品质,且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酿酒葡萄叶片光合效率、生理及浆果品质等指标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2.0‰浓度喷施下,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类胡萝卜素、超氧歧化酶、单宁含量的效果最佳,较对照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6.10%、38.46%、14.65%和19.51%。而喷施2.5‰浓度能显著提高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叶绿素、过氧化氢酶、穗长、粒径、百粒重、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花色苷、总酚和酵母可同化氮,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54.53%、26.32%、13.66%、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