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1981—2016年织金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区域站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织金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县范围内为立体的山地气候,东北部热量、水分条件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湿润,适合种植喜温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西部水分资源丰富,温度较低,与东部相比较,气候凉爽,湿润度和光照条件较好,适宜种植早熟、对水分需求较多的喜凉性作物。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可为织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7—2018年内蒙古东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及其周边35个气象站点日均温数据,基于≥10℃初始日、终止日、持续时间、积温和生长季(5—9月)积温占比,研究该区域农业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异和资源潜力,并通过区域联合试验分析当前农户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的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内蒙古东部农业热量资源呈现东南-西北方向倾斜的纬度地带性,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东南部热量资源较丰富,而兴安盟西北部和呼伦贝尔市热量积累相对不足;玉米生长季总热量与玉米产量密切相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是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东部≥10℃温度初始日差异大,通过选择适宜播期充分利用春季热量资源,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生长季积温占比的空间变异表明,在温凉区适时播种,在温暖、温热区种植晚熟品种,可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3.
抚顺市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抚顺、清原、新宾三县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抚顺市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现状,其现状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适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然后,根据抚顺市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提出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的具体措施,包括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做大食用菌产业;利用有效积温,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山区立体农业。最后,总结了制约抚顺市农业发展的干旱、洪涝、冰雹等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其危害,并提出了科学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位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和实地考察,对中国亚热带东西部山区水分资源和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水热资源对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辽西作物生长季光热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为了农业合理布局与作物结构调整服务,采用气候倾向率和标准偏差的方法,分析了辽宁西部1961—2010年农作物生长季光照、热量资源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辽西作物生长季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27 MJ(/m2·10 a),-51.251 h/10 a;21世纪1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5.94 MJ/m2,日照时间平均减少212 h,每日减少日照时间约1 h;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108℃/10 a,呈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0℃积温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为44.990(℃·d)/10 a,近20 a平均增加227(℃·d)。光照资源减少、热量资源增加可相应调整弱光短日照喜温生育期较长的作物,增加复种指数;气候变暖具有利弊双重性,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可监测低温寡照灾害。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00年气象资料和油桐生产资料分析了豫南山区商城县油桐生长期的热量资源、水分资源、光能资源及影响油桐生长的气候因子,并提出了在油桐生产中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和途径,为以后合理利用豫南山区气候资源、科学发展种植油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22,(1):44-45
麻江县水源、气候条件好,适合发展西洋菜产业,现已成为贵州省西洋菜种植大县之一。西洋菜种植技术相对简单,但对其采收要求较高,限制了西洋菜种植面积的扩大。为麻江县西洋菜采收提供技术支撑,从采收前的准备工作,采收时间,采收步骤3个方面介绍了西洋菜的采收技术。  相似文献   

8.
阿勒泰地区农业资源与作物结构调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点阐述阿勒泰地区4~9月的农业生产季节的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并阐述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国骄 《新农业》2014,(8):51-52
<正>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空间和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利用资源进行种植的特点,都构成复合群体。发展立体种植可以在有限的耕地上获得更多的经济产量,同时又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技术综合效益,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立体种植是否成本高昂呢?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小波变换理论研究作物生长季温度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及突变特征,以黑龙江省西部甘南县54年生长季(5—9月)平均温度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平均温度呈上升态势,生长季气温具有5、9、25和44年左右的周期。揭示出了黑龙江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变化趋势,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和挖掘农作物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系统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实现中国温室的动态区划,明确中国温室作物周年生产光热资源与能耗分布状况。【方法】针对温室作物生产特点,确定10个温室气候区划指标,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气候区划,并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系统。将温室气候区划系统与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预测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并以Venlo型玻璃温室及温室主栽作物黄瓜和番茄作物为例,利用中国621个标准气象站30年(1971—2000)的逐日气象资料,对系统进行应用实例分析。【结果】系统将中国区划为温室作物生产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一级区域和9个二级区(每个一级区分为I级、II级、III级区)。适宜区的特点是一年中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长,温室冬季加温能耗低,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的总太阳总辐射量。次适宜和不适宜区的特点是温室冬季加温时间长、能耗高,夏季降温能耗少,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温室需要进行加热时期的负积温。【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系统一方面可以根据历史气候资料年代的变化进行温室气候动态区划,明确不同气候区温室作物生产光热资源分布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计算不同类型温室和不同作物在不同温室温度控制目标下,各个温室气候区域的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为中国不同类型温室投资风险评估、以及从能耗角度优化温室结构设计和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2.
近55年来河西走廊农业水热资源变化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热资源影响巨大,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区域农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西走廊13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1960-2014年间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水热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来,河西走廊≥0℃起始日期以1.8 d/10 a的趋势提前,作物生长期内平均温度、≥10℃积温和生长期持续天数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 ℃/10 a、77.1 ℃/10 a和2.8 d/10 a,≥10℃积温超过3 000℃和生长期天数超过170 d的地区已经扩展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大部以及石羊河流域的北部;生长期日照时数也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达9.0 h/10 a;作物生长期内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以及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区域干旱状况并未得到缓解。总体上看,河西走廊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气温升高、热量改善、日照增加”为主要特点,这一变化有利于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条件,为扩大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和进行粮饲作物周年复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宗英飞  陶林  张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51-9052,9061
[目的]研究辽西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气象站资料,应用序列相关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掌握该农村的气候现状。[结果]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呈波动变化,其中日最高气温年均值趋势升高增温幅度最大(0.328℃/10a),且显著水平最高,是气温升高的主体;日平均气温增幅(0.151℃/10a)和显著水平次之;日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且显著水平不明显。在冬、夏半年时间尺度里,日最高气温平均值趋势升高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17和0.250℃/10a,以冬半年升高最突出;日平均气温趋势性显著水平较低,日平均最低气温趋势性不显著。辽西朝阳农村≥10℃积温呈波动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42.590(℃.d)/10a,近45年趋势增加192(℃.d)。[结论]该研究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品种布局等农业措施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给东北地区农业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温度升高、热量资源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期延长、适种区域扩大,为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以及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但由于光照及水资源的限制以及CO2浓度的增加而引发的温室效应,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农作物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盐碱化速度加快,尤其是近几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明显。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分布不均匀,使东北地区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脆弱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天水市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红  许彦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69-16971,17030
通过天水气候资料、林业资源普查资料和林业产值资料对气候变化对天水市林区森林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天水林业资源的主要气象要素是年降水量和年≥0℃积温。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暖、干气候影响,导致林作物生长季水、热匹配失调,而不利林作物正常生产。具体表现在:人工林育林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和喜湿润耐温凉阔叶、松类树种面积逐年减少,耐高温干旱的侧柏、刺槐等树种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使传统林龄、林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业产值增幅趋势显著减缓。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宁安站1971-2000年30年的气象资料,主要从热量资源和降水资源两方面分析了宁安市作物生长季的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并为宁安市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长模型耦合气候模式模拟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3种典型浓度路径排放情景(RCP)下11个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全球气候模式(GCMs)的气候预估结果,以1971-2000年观测资料作为气候资料基准值(baseline),利用LARS WG天气发生器形成包含RCP26、RCP45、RCP85情景下2050s(2041-2060年)和2070s(2061-2080年)时段的气候预估逐日数据集合,分析了浙江省杭州、金华两个代表站点的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以气候模式耦合水稻机理模型ORYZA2000方法,集合模拟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浙江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浙江代表站点杭州和金华的平均气温均会升高,预估2070s时段杭州、金华分别平均升温1.65~3.56、1.75~3.67 ℃,高温热害发生加剧。在仅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代表站点的水稻生育期相对基准期缩短。不考虑CO2浓度增加对水稻产量的肥效作用,无论早稻、晚稻、单季稻,其产量相对于基准年份均普遍减产,且高排放情景下的减产幅度明显大于低排放情景。  相似文献   

18.
从临夏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特征入手,利用临夏的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蚕豆生长期的光、热、水气候条件以及蚕豆生长关键期的气候特征,制定了蚕豆气候区划指标并划分了4种不同类型的适宜种植区。从气候资源、土地面积、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临夏地区种植蚕豆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贵州兴义烟区气候资源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烤烟生长习性和最适宜气象指标,分析了贵州省兴义市光、温、水等气候资源的特点。结果表明:兴义市光照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充足,日照时数长,有利于烤烟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良好的温度条件和水资源为烤烟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春气温回升较快,有利于烤烟的播种和移栽,后期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烟叶成熟及采烤,但兴义烟区倒春寒、春旱、暴风及秋风、秋后绵雨等自然灾害频发。针对兴义市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对倒春寒、春旱等自然灾害天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态气候资源调查和分区,是农业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区划的组成部分,是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之一。笔者根据辽源地区的农业自然气候资源,参照该地独特的地势地貌,采用以热量和水分因子为主导指标,以4~9月生长期降水量为辅助指标的综合套叠方法,将辽源地区划分为西北部温暖湿润区、中南部温凉半湿润区、东部冷凉半湿润区3个农业生态气候区,旨在为当地党政机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减轻和避免气候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