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为评价4种农药在乌龙荼品种茶树新梢上的残留水平及安全性。以铁观音和武夷肉桂两个典型乌龙荼品种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4种化学农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优乐得)在茶树新梢上残留的自然降解动态。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优乐得在铁观音新梢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d、5d、4d和4d,在武夷肉桂新梢中分别为7d、4d、3d和5d。建议在乌龙茶的出口基地上,喷施联苯菊酯和氯氰菊酯后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13d和24d。  相似文献   

2.
拟除虫菊酯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分离出1株能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降解菌w10j15,经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p).在30℃、pH7.0基础培养基发酵液中,该菌对100mg·L-1的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52.43%、50.76%和56.89%,对有机磷农药也有一定的降解力,对甲胺磷、敌敌畏和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21.00%、11.99%和12.05%.  相似文献   

3.
果蔬中5种农药的同时检测与残留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蔬菜和水果中甲基毒死蜱、毒死蜱、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将样品中的甲基毒死蜱、毒死蜱、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经盐析提取和固相萃取(SPE)小柱净化,用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气相色谱仪带微电子捕获检测器(u-ECD)测定。该分析方法中5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002~0.005mg/kg,添加回收率为84.0%~104.0%,在0.002~3.00mg/kg范围内检测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该分析方法灵敏、准确,操作简便,适合蔬菜和水果中甲基毒死蜱、毒死蜱、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残留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的贮存方式对蔬菜中有机氯类农药检测结果的影响。以生菜为实验材料,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乙烯菌核利、联苯菊酯、甲氰菊酯三种农药在不同贮存条件(室温25℃、冷藏4℃、冷冻-20℃)下的残留量进行测定。研究表明,联苯菊酯稳定性高于甲氰菊酯和乙烯菌核利;贮藏3天时,室温贮存效果最好,三种农药残留率均在90%以上;贮藏5天时,冷冻贮藏效果好于冷藏;0.05mg/kg的残留浓度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残留率最高,贮存三天或五天后,残留率还有90%以上;随着样品冻融次数的增多,农药降解的速度加快,检测结果偏低,第3次冻融时,三种农药残留率不足70%,低于稳定与否的判定依据,因此贮存时应尽量在第三次冻融时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5.
筛选分离氯氰菊(cypermethrin)高效降解细菌,研究其降解特性.根据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降解菌;气相色谱法测定该菌降解氯氰菊酯的能力;利用化学消除剂消除细菌质粒,测定消除质粒后细菌降解能力,初步定位降解酶基因.从长期使用氯氰菊酯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三株优势菌,编号为LF-1、LF-2和LF-3.选择对氯氰菊酯降解潜力最高的菌株LF-l进行鉴定和降解特性研究.LF-1初步鉴定为kurthiasp.,该菌降解氯氰菊酯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7、35 ℃;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培养8天,对100mg/L氯氰菊酯降解率达80.15%,LF-1还能降解甲氰菊酯、联苯菊酯等菊酯类农药.经SDS或EB消除质粒后,LF-1降解氯氰菊酯的能力丧失,表明该菌降解基因可能位于质粒DNA.LF-1能有效的降解多种菊酯类农药,该研究为菊酯类农药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喷雾法对荔枝蛀蒂虫卵进行13种杀虫剂的杀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杀虫剂在稀释2 000倍时,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480g/L毒死蜱EC、10%联苯菊酯EC、10%醚菊酯SC、10%虫螨腈SC、60g/L乙基多杀菌素SC、35%硫丹EC、20%甲氰菊酯EC等8种农药对虫卵的杀伤率可达50%以上;在稀释1000倍时,只有10%联苯菊酯EC杀伤率可达100%、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杀伤率有93%,1.8%阿维菌素EC-480 g/L毒死蜱EC(1∶1)、35%硫丹EC、480 g/L毒死蜱EC、10%醚菊酯SC、1.8%阿维菌素EC-20%甲氰菊酯EC(1∶1)、10%虫螨腈SC等6种农药的杀伤率为70%~80%,而20%甲氰菊酯EC与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2种农药的杀伤率仅为60%左右,1.8%阿维菌素EC、5%多杀霉素SC与4.5%高效氯氰菊酯EC 3种农药的杀伤率在50%左右,240 g/L氰氟虫腙SC及20%氯虫苯甲酰胺SC 2种农药的杀伤率只有40%。可见在现有杀虫剂中,大多数品种对荔枝蛀蒂虫卵只有一定效果,能完全杀伤荔枝蛀蒂虫卵的品种不多。  相似文献   

7.
运用气相色谱仪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饲料中8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胺氰菊酯、溴氰菊酯)残留量的分析检测方法.饲料样品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用丙酮提取,经石油醚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后,用带微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当添加质量浓度为0.05,0.2,0.5mg/kg时,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0.53×10-11~4.17×10-11g,添加回收率为74.19%~105.37%,变异系数为1.72%~11.19%,符合农药残留量检测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微波处理一气相色谱法测定蒜薹中的9种含氯农药残留时不同的微波处理时间对这9种农药的添加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微波处理样品的最佳时间.样品经过微波处理后,不仅可以有效地钝化蒜薹基质中活性酶的活性,减少有机硫化物的产生.减小有机硫化物对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干扰,还可以保证联苯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回收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筛选甲氰菊酯的高效降解菌株,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果蔬残留危害的综合治理提供候选生物制剂。【方法】采用基础盐培养基,从农药厂废水排放口的污泥中筛选降解菌,以甲氰菊酯为唯一碳源进行摇瓶培养复筛,以降解率为评价标准,确定高效降解菌株,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鉴定其种属,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其降解特性。【结果】分离得到甲氰菊酯高效降解菌株ZH-3,初步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ZH-3能有效降解25~300mg/L的甲氰菊酯,在1%接种量、30℃、pH8.0、160r/min条件下,3d内对50mg/L甲氰菊酯的降解率为85.3%。【结论】菌株ZH-3对菊酯类农药的降解作用谱广,对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及溴氰菊酯等均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找出不同农药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及降解规律,采用大田试验和实验室定量检测两种手段,研究了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在四种蔬菜中的残留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农药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不同,其中:三唑酮在四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一般为14~21d,高效氯氰菊酯为0~3d,氯氟氰菊酯为3~5d;不同种类农药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降解速率不同,三唑酮的降解速率依次为菜花﹥芹菜﹥白菜﹥甘蓝,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速率依次为白菜﹥芹菜﹥菜花﹥甘蓝,氯氟氰菊酯的降解速率依次为芹菜﹥菜花﹥白菜﹥甘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金观音、黄观音、悦茗香、铁观音4个乌龙茶品种在漳州茶区的适应性,为其在漳州茶区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金桂为对照品种,2011 ~2013年对4个乌龙茶品种连续3年进行适应性分析.[结果]金观音、黄观音、悦茗香3个乌龙茶品种在物候期、发芽密度、产量、抗性、制茶品质等方面均超过或与对照品种黄金桂相当,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适宜在漳州茶区种植推广.[结论]该研究可为丰富漳州乌龙茶品种和乌龙茶产品花色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内含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合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学等方法比较‘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永春佛手’乌龙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探讨茶树品种对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永春佛手’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铁观音’和‘水仙’品种为对照,三者均加工制成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筛选,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MS)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不同品种乌龙茶间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相比于同一香型的对照品种乌龙茶,‘永春佛手’具有相对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在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陈香型中均以‘永春佛手’乌龙茶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含量在3种香型中均呈现‘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化合物表型具有明显差异。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中,‘永春佛手’与对照品种乌龙茶间的差异化合物分别为50、59、47个,其中共同差异化合物有23个,包括14个黄酮(醇)糖苷、5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个脂类、1个生物碱、1个有机酸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对茶叶中常见的20个黄酮(醇)糖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春佛手’乌龙茶中14个黄酮(醇)糖苷组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乌龙茶,其含量是相同香型‘铁观音’品种乌龙茶的1.4—14.6倍,是‘水仙’品种乌龙茶的1.3—18.0倍。在定量的4类黄酮(醇)糖苷中,槲皮素糖苷均为主要的黄酮(醇)糖苷组分,含量高于山柰酚糖苷、杨梅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并未显著增强茶汤的涩味。【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化合物表征。‘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按照相同工艺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差异最为显著,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是‘永春佛手’乌龙茶在化学成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有望作为判别指标用于乌龙茶制作品种的判别。  相似文献   

13.
结合茶鲜叶的特点和乌龙茶加工工艺特点,对南山白毛茶群体种进行岩茶(乌龙茶)加工工艺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采用轻做青方法,结合相应的烘焙工艺可以加工出香气浓郁清爽,滋味鲜醇的南山岩茶(乌龙茶)。岩茶的开发。可充分提高茶园鲜叶利用率,丰富产品结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乌龙茶加工中“包揉”工序劳动强度,采用“包揉加锅炒”造形工艺代替传统的乌龙荼“包揉”工艺.比较了不同锅温(60℃、70℃和80℃),炒板摆幅(大幅、小幅)与摆速(57、67 r·min-1)及投叶量(3.7、4.2和4.7 kg)对乌龙荼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探讨了锅炒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投叶量为4.7 kg,锅炒温度80℃,小幅摆速为67 r·min-1处理的乌龙茶内含物质丰富,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为探索茶树对农药残留的抗性机制,[方法]在已筛选出低农药残留量的乌龙茶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该文研究了茶树叶片表面特征、解剖结构与不同品种抗农药残留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茶树品种对农药残留的抗性与叶尖形状、角质层同栅栏组织厚度的比值、角质层同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上表皮同角质层厚度的比值有较密切关系.[结论]低农残的茶树资源具有如下特征:叶尖急尖、角质层同栅栏组织厚度之比低、角质层同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低、上表皮同角质层厚度之比较高;反之为高农残的茶树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已筛选出低农药残留量的乌龙茶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本试验研究了茶树叶片表面特征、解剖结构与不同品种抗农药残留的关系,初步明确了茶树对农药残留的抗性机制:茶树品种对农药残留的抗性与叶尖形状、角质层同栅栏组织的比值、角质层同海绵组织的比值、上表皮同角质层厚度的比值有较密切关系。低农残的茶树资源具有如下特征:叶尖急尖、角质层同栅栏组织厚度之比低、角质层同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低、上表皮同角质层厚度之比较高;反之为高农残的茶树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茶叶新标准等新标准的提出,阻碍了福建乌龙茶的出口贸易。本文从当前乌龙茶的生产情况和国际新标准的要求、特征出发,试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即采用适当的农药、呼吁国际市场统一茶叶标准及推动乌龙茶生产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来推动福建乌龙茶的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高香优质的乌龙茶品种梅占,同批采摘的鲜叶为材料,研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分析香气组分在做青过程的形成与消长规律,表现出呈递增趋势、递减趋势、先增后减变化及仅在毛茶中检出等4种情况。这一系列复杂的动态变化,反应了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与消长的特点。同时说明做青过程环境的差异还直接影响着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比率。分析人工做青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做青的毛茶样,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橙花叔醇,证实了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试验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做青环境中对应阶段青叶间的香型相似率大,都在0.95以上,表明乌龙茶具有明显的品种香。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本试验人工环境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比自然环境中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内质较优异。  相似文献   

19.
以乌龙茶(铁观音)作为主要成分,加入人参花、玫瑰花、茉莉花、柠檬片、甜叶菊、苦丁茶等配制成复方保健乌龙茶.在各种原料感官品质评定的基础上逐一复配,确定了各种原料在复方保健乌龙茶中的适官添加含量为乌龙茶42.6%、玫瑰花21.4%、茉莉花21.4%、人参花9.6%、柠檬片3.3%、甜叶菊0.2%和苦丁茶1.5%.  相似文献   

20.
以乌龙茶、鸡蛋、面粉等为原料制作乌龙茶糕点,通过比较制品的形态、色泽、风味确定配方参数。结果表明,鸡蛋、低筋面粉、牛奶、白砂糖和乌龙茶的比例是影响产品风味的主要因素,乌龙茶糕点最佳配方参数为鸡蛋180 g、面粉150 g、牛奶25 mL、白砂糖40 g以及乌龙茶茶粉2 g,按此配方生产的乌龙茶铜锣烧口感柔软、有弹性,甜味适中,茶味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