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刘艳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200-202
粮食安全问题,早已引起了两会代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中国要实现2020年粮食安全指标,要依靠12个粮食主产区,而华北是中国小麦玉米的主产区。利用SWTO战略对粮食主产区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区域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粮食安全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利国利民,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粮食生产,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远大计。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政策建议。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建议,可以调动农民和主产区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利国利民,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粮食生产,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远大计。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政策建议。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建议,可以调动农民和主产区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问题,早已引起了"两会"代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中国要实现2020年粮食安全指标,要依靠粮食主产区。利用SWTO战略对粮食主产区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区域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5.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肩负着科学利用资源禀赋,深入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福祉,实现从粮食生产大县向区域综合发展强县跨越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利国利民,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粮食生产,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远大计。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1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定义1.1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是指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并且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专属经济区。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对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对粮食生产的时序动态和空间变化进行的分析表明,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依赖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土地高产出(粮食单产)与资源低效率并存;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粮食价格不能同步提高,出现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双低"现象,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因素。粮食产量的波动与粮食政策关系密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政策具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制定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的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探索一条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同步提高、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协调和不以牺牲粮食主产区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基础性战略任务。2004年5月28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辽宁省作为11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了“辽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辽宁地处我国优质玉米产业带,玉米是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均占第一位。玉米生产对辽宁省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辽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粮食安全与资源生态安全协调…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利国利民,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粮食生产,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远大计.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定义 1.1 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产区是指地理、土壤、气候、技术等条件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并且有一定经济优势的专属经济区.  相似文献   

10.
粮食主产区历来都是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测算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率,定量分析2000—2015年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程度,研究其供需状况,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年均增加0.03%;(2)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粮食安全贡献率最低的四川与最高的黑龙江相差142%,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4省(区)的粮食产量占粮食主产区的35.64%,粮食安全年均贡献率达44.1%,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重心集中于北方。今后应完善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宁波市辖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力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功能区地力水平总体良好,一、二等田分别占总调查面积的86%和14%;但也存在着土壤有效磷含量不均衡、部分田块土壤偏酸或水溶性盐总量较高或质地偏粘等现象。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培肥改良建议,为保障当地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谷物质量安全隐患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物是我国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粮食战略储备和工业原料,其安全问题已经从过去的"数量"转变为现在的"质量",随着谷物加工及储存过程的不断延长,各种质量安全隐患仍不可小视。分析了我国谷物安全隐患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一是真菌污染率高,污染情况复杂、气候异常区域、主要作物和高污染率毒素仍是重点;二是在某些矿区和污灌区,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水稻、小麦外的其他谷物需加强监控;三是种植和贮存中过量、不合法使用农药,农药残留集中的谷物副产品作为食品原料使用都值得密切关注;四是非法转基因谷物等危害的不确定性也不可小视。准确及时地掌控谷物质量安全潜在隐患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人们生活健康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3.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区的生产、生态实际和多年定位试验,提出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作物持续高产假设,并集成创新了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免耕直播。自2006开始,在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进行了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技术解决了利用合理的耕作措施解决培肥土壤、提高自然降水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一致的问题,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该文以宣城市为例,基于之前各县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采用特尔斐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全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宣城市耕地做了整体评价。实现了宣城市耕地评价结果的统一可比性,消除了之前各县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最后,将市级评价结果与各县级成果做对比,分析了产生地力等级差异的地区及原因。该文的操作方法为其他市级地力评价工作及更大范围的省级地力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省超级小麦项目组近几年育成的8个不同类型的超级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进行了小花分化历程的观察比较和在不同地力下产量及产量结构三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小花原基初始分化到四分体形成期所经历的天数为31~37天,大穗型品种历时较长。小花分化的开始时间主要与品种抽穗期早晚有关,与品种类型关系不大。超级小麦的产量水平随土壤肥力提高而增加,在高肥地力下,中间型和大穗型品种增产潜力较大;在中肥和低肥地力下,多穗型品种产量较高。中间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好,是超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中最值得注意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刘开  孙笑梅  王俊忠  闫军营  黄达  袁天佑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17-12319,12366
河南省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8%。要保证河南省粮食的持续增产和安全供给,除了靠扩大面积外,根本出路在于改造中低产田,发展高标准粮田,提高粮食单产。干旱灌溉型和瘠薄培肥型是河南省中低产田的2个主要类型区,两者共占近60%。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干旱灌溉型和瘠薄培肥型的基本特征和改造措施,以期为河南省的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土壤肥力、施肥及其互作对高粱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不同肥力条件下高粱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连续6年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氮磷钾配施、氮磷钾结合有机肥和秸秆还田3个处理采集土壤,分别代表低肥力(LSF)、中肥力(MSF)和高肥力(HSF),每个肥力水平设不施肥(NF)和施肥(CF)2个处理,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籽粒成熟后每盆单独收获测产,测定并计算地上部及籽粒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氮磷钾养分依存率及氮磷钾肥养分利用效率,分析各处理对籽粒中淀粉、单宁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 土壤基础肥力显著影响高粱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但施肥后LSF、MSF和HSF 3个处理具有相同的生物量和产量。土壤基础肥力对籽粒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施肥时LSF、MSF及HSF籽粒淀粉含量为67.99%—69.33%;但施肥降低高粱籽粒淀粉含量,随土壤基础肥力的升高,影响更为明显,HSF的CF处理淀粉含量仅为60.75%,比NF处理降低了九个百分点;土壤基础肥力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比值没有影响。不施肥时LSF籽粒单宁含量最高,达13.69 g·kg -1,MSF和HSF的籽粒单宁含量分别为10.67和10.78 g·kg -1;施肥降低了LSF和HSF处理籽粒单宁含量,降幅达30%;尽管随土壤基础肥力提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但不施肥处理蛋白质含量较低,为50.98—68.54 g·kg -1;施肥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施肥后LSF、MSF和HSF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8.13、118.13和117.19 g·kg -1。土壤基础肥力显著影响了土壤地力和肥料对籽粒产量贡献率,LSF、MSF和HSF肥力下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0.2%、51.7%和8.5%。不施肥时随土壤基础肥力提升,籽粒和秸秆中氮磷钾含量增加;与对应土壤基础肥力比较,施肥提高了籽粒和秸秆中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以HSF为例籽粒和秸秆中氮的吸收量分别由319.42和481.63 mg/盆增至597.11和924.92 mg/盆,造成了养分的奢侈吸收,降低了氮磷钾的收获指数,而在LSF和MSF情况下施肥提高了氮磷钾的收获指数。 【结论】 施肥能使低肥力土壤获得最大产量潜力;土壤基础肥力影响籽粒产量,但对籽粒淀粉、单宁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远远小于施肥;低肥力不施肥籽粒淀粉和单宁含量最高,高肥力施肥明显降低籽粒淀粉和单宁含量;施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远大于土壤肥力。施肥提高低土壤肥力植株氮磷钾收获指数,降低了高肥力养分收获指数,低肥力土壤合理施肥能实现籽粒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黑龙港地区为河北省重要粮食产区,但水资源严重匮乏,其中粮食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已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灌溉施肥为对照,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进行灌溉而只靠自然降水进行小麦和玉米生产时的水分生产潜力及其受肥力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旱地小麦、玉米及周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719.8kg/hm^2、6404.3kg/hm^2和8124.1kg/hm^2。分别是补灌2水处理的22.45%、65.12%和46.44%;平均WUE分别为0.728kg/m^3、1.161kg/m^2和1.031kg/m^3,分别较补灌2水处理低66.44%、26.66%和42.56%。在旱地小麦和玉米生产中,水分是主要限制因素,仅靠自然降雨时肥料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对缺水的黑龙港地区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7):2054-2066
Genetic improvement has promoted wheat’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Therefore, the current wheat cultivars exhibit higher grain yield and NUE than previous cultivar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since the 2000s. However, the critical traits and mechanisms of the increased grain yield and NUE remain unknow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new cultivars’ increased grain yield and NUE by studying 21 local cultivars cultivated for three growing seasons from 2016 to 2019.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NUE in the three years. The cultivars were grouped into high (HH), medium (MM), and low (LL) grain yield and NUE groups. The HH group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 grain yield and NUE. High grain yield was attributed to more effective ears by high tiller fertility and greater single-spike yield by increasing post-anthesis single-stem biomass. Compared to other groups, the HH group demonstrated a longer leaf stay-green ability and a greater flag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after anthesis. It also showed higher N accumulation at pre-anthesis, which contributed to increasing N accumulation per stem, including stem and leaf sheath, leaf blade, and unit leaf area at pre-anthesis, and promoting N uptake efficienc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high NUE. Moreover, tiller fertili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N accumulation per stem, N accumulation per unit leaf area, leaf stay-green ability, and flag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which indicates that improving tiller fertility promoted N uptake, leaf N accumulation, and photosynthetic ability, thereby achieving synchronous improvements in grain yield and NUE. Therefore, tiller fertility is proposed as an important kernel indicator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breeding and management of cultivar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20.
采用15N示踪技术,在池栽群体条件下,研究了三种土壤肥力和两种灌水量组合对冬小麦生产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变化在39.08% ̄53.08%,土壤残留率在21.80% ̄33.59%之间,损失率变化幅度为18.81% ̄34.62%,植株吸收积累氮素中的29.88% ̄47.55%来自肥料;证明,采用不同土壤肥力和灌水量组合来调控小麦生产系统的氮素平衡具有较大的空间。(2)随土壤肥力的提高,植株吸收的总氮和土壤氮量显著增加,但营养体滞留量增加,向子粒的分配比例减少;而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则表现为中肥>高肥>低肥;氮肥损失率表现为低肥>高肥>中肥,残留率无明显变化,说明土壤肥力达到本实验的中等水平后再继续提高,会给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带来不利影响,但可有效降低对肥料氮的依赖。(3)增加灌水量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均可促进对总氮的吸收量,但对土壤氮吸收的促进作用远高于肥料氮,同时也提高了肥料氮的损失率、降低了土壤残留率和向子粒的分配率。(4)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灌水量均可提高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土壤A值,降低收获指数;子粒蛋白质含量随肥力的提高而增加,随灌水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