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桑叶叶面消毒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已在蚕种生产中广泛应用。科学有效地做好叶面消毒工作,对降低微粒子病的发生,减少蚕种淘汰率,提高蚕种质量和种场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肖凯 《四川蚕业》2014,(3):42-42
<正>蚕种是重要的蚕桑生产资料,是蚕茧高产稳产的基础。蚕种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生产环节多、劳动密集型、过程复杂的产业。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通过胚种传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在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防控是生产优质蚕种的基础和关键一环。根据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规律,结合近几年我市蚕种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微粒子病防控措施,供蚕种生产者参考。1传染规律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孢子寄生家蚕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是危害蚕种生产的主要传染性蚕病。为综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江苏蚕种行业多措并举加强蚕种生产过程控制和蚕种产品质量检疫,较好地维护了丝茧生产安全。但近年来由于蚕种生产方式、生产人员、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变化及野外昆虫消长等因素,家蚕微粒子病对江苏蚕种生产的危害依然严重。本文就规范蚕种质量检疫,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东台市蚕桑场始建于1989年,是一家生产一代杂交蚕种的专业种场。微粒子病是一种为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一旦发生该病就会给蚕种生产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防范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我场针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病特点,多措并举,常抓不懈,家蚕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防微工作成效明显,蚕种质量显著提高。现将我场防微工作的一些体会概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桑叶浸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给许多蚕种生产单位带来损失.作为一种极易传染的蚕病,家蚕微粒子病传播途径有2条:一是胚种传染,生产上主要靠检疫来克服;另一条是食下传染,因防治较为困难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单位的一大难题.目前,采用桑叶全程浸消来控制微粒子病的传播是蚕种生产单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海盐蚕种场从1993年起就开始尝试桑叶浸消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浸消程序,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已基本控制微粒子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8.
两种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技术措施的比较及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蚕种繁育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喷施防微灵与全程叶面消毒是两种不同的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有效技术措施,本文通过全面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技术措施,找出了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缺陷并结合蚕种繁育的生产特点,提出了新的优化组合模式。蚕种场应用优化组合模式新技术后,达到了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提高良种繁育系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检测技术是该病防治中的一项关键性技术,随着PCR技术的发展,使该项技术在家蚕微粒子病的检测中应用成为可能。综述了有关应用PCR技术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研究,从模板核酸制备和引物设计等方面分析提高灵敏度和解决特异性问题的途径。提出蚕种生产单位承担母蛾的微粒子病检验,省级检验检疫机构承担蚕种(成品卵)的家蚕微粒子病的监督检验检疫,是PCR技术在蚕种生产质量检验中实用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复杂,病害有食下感染和胚种感染2种感染方式,因而其防治技术环节多,防治难度大。针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规律和目前蚕种生产实际,在全面总结病害防治的新成果、新技术及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核心,包括9大技术措施的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体系,供蚕种生产单位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疾病,可经胚胎传染给子代,对蚕桑生产危害很大,是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根据浙江省30多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分析,浙江省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和未检出率的相关性,进而从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方面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因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而淘汰蚕种的比例)和未检出率(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未检出微粒子孢子蚕种的比例)呈负相关,秋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淘汰率较高,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淘汰率差异不大。建议根据浙江省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微粒子病给蚕种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正>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生产威胁很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场遭受过严重损失。为探索一条有效的防微控微之路,我场按照微粒子病的发病规律,从建立原蚕生产保护区、增强防微控微意识、贯彻消毒防病卫生制度等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近3年,所生产蚕种100%合格,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现结合我场实践,谈谈蚕种生产过程中微粒子病的防治。1发病规律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属原生动物家蚕微粒子  相似文献   

15.
苏建 《四川蚕业》2014,(2):31-33
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对蚕种生产的危害较大,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主要对象。原蚕区是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的第一车间。根据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并结合蚕种生产实践,简述了原蚕区综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福林 《四川蚕业》2005,33(4):21-23
家蚕微粒子病是威胁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从1996年至2004年,乐山市蚕种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检出不合格蚕种累计达75800余张,直接经济损失1516000余元。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凡是桑叶全程消毒工作做得扎实的蚕种场,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的情况就非常好,  相似文献   

17.
宋怡 《广东蚕业》2005,39(1):20-21
众所周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因能胚种传染,被蚕茧产区列为蚕种生产唯一的检疫对象.可见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对蚕种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蚕种质量,生产无毒蚕种的重要保证.如果爆发微粒子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公司及合江场在建立原蚕新区时就因工作失误而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8.
凌荣 《广东蚕业》2010,44(2):4-8
本文针对近年来广西蚕桑发展迅猛,蚕种需求量大幅增加,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率有所上升,蚕种场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应从消毒防病体系、蚕种安全生产体系、质量监督体系等方面,构筑微粒子病防治工程,消灭传染源,防止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达到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目的,生产无毒优质蚕种。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