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范海燕 《农业考古》2019,(5):269-271
《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是优秀的茶道哲学典范著作。本文从开拓新兴的茶道哲学的学科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着眼,将著作以大气高远的天地为红线,以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的思路脉络为主线,以自然而现实的独特学术品格为基调,以“大益八式”融入中华茶道和哲学理论为实践路径作为突出优点,对《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这部学术专著进行了梳理解读,以对其理论、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出客观公正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4.
茶道与禅宗的"平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3,(2):254-260
如果说茶道与禅道有着高度的文化学的内在关联 ,那么 ,这一关联便集中体现在“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上。当茶文化向禅宗吸取思想精髓之时 ,“平常心”就既是禅的真谛 ,也是茶的真谛了。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命题 ,作为一种禅学的理论建树 ,是对中国乃至对世界佛教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茶界精英则直接视“平常心”为揭示生活真谛的茶道。生活之道在于自然和谐 ,茶道的核心精神即在此。哲人们以“平常心是道”这一思想命题来综括马祖道一的禅道思想 ,确实抓住了其核心之处 ;然而笔者在本文中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作为直接的“生活禅…  相似文献   

5.
茶,原产自中国,后来被日本僧侣带回日本,并结合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通过考察日本茶道的内容可以发现,在茶礼、茶仪和茶精神当中,中国元素普遍存在。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能够充分体现东方哲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凯亚 《农业考古》2005,(4):193-194
近日翻了翻案头的几本茶书、茶刊,偶见有作者这么追问:为什么茶与禅在中国最终还是两条路?他这追问我觉得倒是颇有意思的,听他的口气。似乎不免带有某种遗憾的味道,并且带有某种责难的味道。接着,这位作者则又举出日本的例子,说是日本毕竟创造出了茶禅合一,亦即茶禅一味的茶道。而且发展得愈来愈普及一直到成为他们的国民素养,云云。听他的口气。这位作者对于日本茶道的评价则是完全肯定的,甚至俨然达于某种崇拜的程度。其言下之意,日本茶道足堪作为他国的范式,尤其对于中国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杨海潮 《农业考古》2022,(5):200-210
圆悟克勤禅师长期被认为是日本茶道思想“茶禅一味”的源头,并说日本茶道师中流传的墨迹“茶禅一味”即出自克勤之手。本文详细比较圆悟克勤的三件传世墨迹与古籍所录相关文字之间的异同,并讨论圆悟克勤的禅法与日本茶道思想奠基者一休宗纯之间的可能渊源,以观察圆悟克勤的禅法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与“茶禅一味”思想的直接联系,认为...  相似文献   

8.
日本草庵茶与中国文人茶艺术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云 《农业考古》2006,(5):249-255,269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在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之最纯正者为草庵茶,它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在形式和精神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奈良至平安初期,第二阶段是镰仓至室町时代末期,第三阶段是真正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草庵茶的形成时期。从国风文化开始的,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融合并获得独立,至16世纪日本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已摆脱了纯粹的中国模式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村田珠光在书院茶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茶汤简素的风格,提出了佗茶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据闻,时下日本有些青年人,只因素昧中国茶道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竞讹传什么“中国无茶道”。此外,日本茶界也有某些人士,则以为中国茶道先前曾经有过隆盛时期,而今却已然式微了。对于这些说法,我倒是并不感到意外,因为那毕竟是来自国门之外的声音嘛。而我感到意外的则是,咱们国人之中竞也有类似的话语,传播于大庭广众之中:说是我国茶道文化传统非但没有得到“继承、完善而发展、升华,却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消失”,云云。凡斯种种,大概也算得上是当今茶坛上的一种流行舆论了罢。然而,我这里却要追问——中国茶道是什么?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茶道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高雅的文化生活,促使澳门茶艺文化朝纵深方向发展,澳门中华茶道会筹划举办第四届大型茶艺文化活动《镜海茶缘》之“茶韵琴声画意诗情”茶艺文化日,选址在中西融汇、古色古香的庭园——卢廉若公园进行,免费招待市民。除了由澳门中华茶道会担纲的茶艺茶道节目外,还邀请本澳琴家、诗人、书画冢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茶与诗书画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茶道散论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4,(4):103-104,107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寐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 ,茶可以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 ,就已经饮…  相似文献   

12.
茶禅一味辨     
其实这个“辨”,我是觉得用来怪尴尬的。我知道,在我这样一个纯乎属于禅道的门外汉,则断断乎“辨”不出什么所以然来的。但我却仍不得不择用这个“辨”字,无非藉此稍显触目的字眼以道出自己心中之感喟耳。而我之感喟,说来只不过是一句话,这就是:我以为咱们中国人未免太过自作多情!譬如,就拿日本禅道所宣扬的那种“茶禅一味”之说来说罢——此说原是由来于中国。据考,那是我国宋代茶道大师遗下的一则茶道格言。诚然,中国本是茶的宗主国,世界茶道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历来对于芬的讴歌,确乎无微不至呢。我国的茶禅一味之说,其本义…  相似文献   

13.
冯璐 《农业考古》2022,(5):180-186
日本茶道因其优美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审美意识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人们认为,日本茶道蕴含着日本文化的特质,茶道的精神也被视为是固有的、恒常不变的。实际上,茶道虽然被冠以“道”之名,其内容和形式却是因应时代而不断变化的,这尤其体现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茶道之中。日本近代茶道在精神内涵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将茶道作为以非...  相似文献   

14.
斗茶源于唐兴于宋,是以评比茶叶品质与点茶技艺为媒介而形成的茶俗文化。南宋时期,来华日僧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介绍了宋代点茶法,斗茶文化随之东传。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流行于新兴武士阶层的斗茶文化,已初具日本茶道的雏形,是为日本茶道的草创阶段。  相似文献   

15.
李萍 《农业考古》2023,(2):111-117
中华茶道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的定型受到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强烈影响。这样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禅宗借助茶会、茶事活动的仪轨等使自身趋于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因佛教义理的导入而得到教益提升,不仅有了明确的形式化表达,也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脱离了茶叶的物质性,发展为茶道。中华茶道为中国茶人寻求身心协调、安放生命意义提供了可资信赖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凯亚 《农业考古》2006,(2):167-169
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殊异于别国,包括日本以及西方诸国的一个最著标志,就在于它那诗性文化的独特优良传统。质而言之,中国茶道文化,乃属诗性文化是也。这种诗性文化之茶,惟有在中国才能发生并发展。这是因为,中国是茶树宗主国,亦乃茶道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悠悠万载迤远的上古时  相似文献   

17.
茶人和为贵     
茶人本是精行俭德之人,茶人应该具有宽容、平和之心。我们的茶德有许多说法,从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的“廉、美、和、敬”到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出的“俭、清、和、静”,“和”字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茶导和,陈香白先生说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他认为“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上提出: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是“正、清、和、雅”,也可以理解为“茶德”。陈文华先生说:佛学主张“慈悲为怀”、“宽容”和“与人为善”等等,都是与“和”字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融儒、释…  相似文献   

18.
蔡洞峰 《农业考古》2019,(2):239-245
中国禅宗的祖师禅推崇的"茶禅一味"影响日本茶道形式与内容,成为茶禅的终极精神追求。南宋时期,日本多名僧侣来径山寺参研佛学和茶道,从而形成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问世,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茶道中体现的是冷寂的审美境界。在"茶禅一味"中呈现的是清寂之美,品味东方流传数千年的优雅和文明。  相似文献   

19.
赵化 《农业考古》2001,(2):303-303
一、茶文化的日本化茶文化源于中国 ,在传入日本后形成了草庵茶道。草庵茶道是从客人步入茶室开始直到离开过程中一整套繁琐的接客、待客、点茶的仪式。它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 ,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草庵茶道无论在形式 ,内容还是精神内核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也融铸了日本本土文化的性格。它的发展衍变的过程发生在两种文化碰撞、交织调和变形的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茶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奈良至平安初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茶…  相似文献   

20.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