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壳寡糖是壳聚糖的低分子量降解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抗菌性、抗氧化性及可降解性。本文采用微波酸水解法降解低分子量壳聚糖,制备聚合度为6~8之间的低聚壳寡糖,并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碱量法和端基分析法对其脱乙酰度和数均分子量进行了测定。另外,研究了低聚壳寡糖的抗氧化活性,包括: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表明:低聚壳寡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很强,可达到77.1%,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只能达到3.6%和58.9%。  相似文献   

2.
制备高活性壳寡糖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专一性壳聚糖酶酶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乙酰丙酮法测定壳寡糖的数均分子量,用不同剂量壳寡糖灌喂小鼠,探讨壳寡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所得壳寡糖的数均分子量为1 246.38,聚合度为4~6;该壳寡糖对小鼠免疫器官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促进生长作用,显著提高了小鼠的抗疲劳能力以及抗菌活力,对小鼠肝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见,专一性壳聚糖酶酶解所得聚合度4~6的壳寡糖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壳寡糖在保健食品开发及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壳寡糖作为自然界中目前发现的唯一碱性多糖,因其良好特性,在食品、化妆品、复合材料、废水处理和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本文着重对壳聚糖/壳寡糖的研究历史、制备工艺以及相关领域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期为壳聚糖壳聚糖/壳寡糖研究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酶解法制备壳寡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制备壳寡糖的方法。[方法]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人工构建的含有壳聚糖水解酶基因的质粒载体转入大肠杆菌体内并诱导其表达。[结果]可溶的活性壳聚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高于300mg/L。[结论]该重组壳聚糖酶与天然来源的壳聚糖酶具有完全相同的比活力,能专一性切断β-1,4-糖苷键,将壳聚糖降解为不含单糖的壳寡糖。  相似文献   

5.
以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壳为原料,分别采用HCl溶液和NaOH溶液处理脱除小龙虾壳中的矿物质和蛋白质,提取甲壳素,用NaOH溶液处理甲壳素脱乙酰基制备壳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甲壳素提取过程中的HCl溶液浓度及浸泡时间、NaOH溶液浓度及处理时间,并采用正交设计考察NaOH溶液质量分数、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甲壳素提取工艺条件为,在室温下用1.0 mol/L的HCl溶液浸泡24 h后倾去酸液,水洗至中性,然后在90~100℃用2.0 mol/L的NaOH溶液处理4h,甲壳素提取率为16.52%.壳聚糖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50%、温度90℃、保温时间3h.干燥后的壳聚糖水分含量为3.21%,灰分为0.89%~1.00%,脱乙酰度为75.3%,黏度为18.7 mPa·s.  相似文献   

6.
将壳聚糖置于不同盐酸浓度的反应体系中进行降解反应,制备得到不同聚合度的壳寡糖混合物;采用凝胶过滤法分离混合物,旨在获得特定聚合度(DP=5-6)的壳寡糖。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40 ℃、60 ℃、80 ℃)和不同盐酸浓度(6 mol/L、9 mol/L、11 mol/L)下,壳聚糖均能被有效的降解;不同降解液中各种聚合度壳寡糖组成不一;其中,在9 mol/L盐酸和60 ℃的反应条件下,降解液中壳五糖和壳六糖含量最高,达到16.2%。采用以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 15为介质的层析法,实现了对降解液中壳低聚糖混合物的初步分离,获得主要含壳五糖和壳六糖的组分。该组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除预期的壳五糖和壳六糖外,还含有另一未知化合物。通过 13C和 1H核磁共振分析,并结合专一性壳聚糖酶的酶解实验,对其进行表征和鉴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聚合度为7的壳七糖。  相似文献   

7.
以黑水虻蛹壳作为试验材料,采用6因素3水平、以脱乙酰度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黑水虻蛹壳中几丁质提取及壳聚糖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5%,脱蛋白NaOH浓度12%,脱蛋白温度90℃,脱蛋白时间2h,脱乙酰NaOH浓度40%,脱乙酰温度9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壳聚糖脱乙酰度平均值为82.76%;在该6个因素中,脱钙时盐酸浓度对最终结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酶(EC3.2.1.132)能催化壳聚糖分子中β-1,4-糖苷键的水解,以获得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壳聚寡糖(聚氨基葡萄糖,聚合度2-10)。该酶在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中存在。采用透明圈法,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从11份虾蟹壳堆积的土壤中分离出51株能降解壳聚糖的菌株。经平板初筛、摇瓶发酵复筛以及产酶动力学研究,确定H2为产壳聚酶活力高、发酵时间短的优良菌株。根据其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浅玫瑰色链霉菌,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roseolus DH)。进一步的基本发酵条件研究显示:该菌株发酵最适温度为30℃,发酵液初始pH为7.2,最适碳源为1%胶体壳聚糖,最适氮源为0.5%蛋白胨。此条件下经60 h发酵,发酵液中壳聚糖酶活力可达(6.10±0.12)U/mL。此菌株产酶量高,发酵周期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酶高产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产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壳聚糖酶(EC3.2.1.132)能催化壳聚糖分子中β1,4糖苷键的水解,以获得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壳聚寡糖(聚氨基葡萄糖,聚合度2-10)。该酶在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中存在。采用透明圈法,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从11份虾蟹壳堆积的土壤中分离出51株能降解壳聚糖的菌株。经平板初筛、摇瓶发酵复筛以及产酶动力学研究,确定H2为产壳聚酶活力高、发酵时间短的优良菌株。根据其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浅玫瑰色链霉菌,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roseolus DH)。进一步的基本发酵条件研究显示:该菌株发酵最适温度为30 ℃,发酵液初始pH为7.2,最适碳源为1%胶体壳聚糖,最适氮源为0.5%蛋白胨。此条件下经60 h发酵,发酵液中壳聚糖酶活力可达(6.10±0.12) U/mL。此菌株产酶量高,发酵周期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于小磊  赵大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63-14364
[目的]研究甲壳素、壳聚糖的制备方法。[方法]以3种干制的蚂蚁为原料,采用EDTA法和盐酸法制备了甲壳素和壳聚糖,采用红外光谱法和化学分析的方法对3种试样进行测定。[结果]蚂蚁是一种优良的制备壳聚糖的原料,尤其是黑蚂蚁可制得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壳聚糖。[结论]采用蚂蚁制备甲壳素、壳聚糖的工艺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