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粤北小红栲林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样方取样法对粤北小红栲 (Castanopsiscarlesii)林进行调查 ,并对粤北小红栲林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粤北小红栲林的植物种类繁杂 ,在 6 30 0m2 的样方面积中有维管束植物 184种 ,隶属于 5 9科 12 3属 优势科为壳斗科、樟科、茶科等 ;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区系的地理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的属为主 ,是广东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属于华南省中的粤北 -闽西南亚省 ,归属于东亚植物区华夏植物界 粤北小红栲林植物的生活型谱以中高位芽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 粤北小红栲林的成层现象明显 ,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乔木层可再划分为 2个亚层 乔木、灌木的植物种类较多 ,草本植物和层间植物种类较少 粤北小红栲林的林分密度为 3144株·hm 2 ,林木的平均距离为 1.69m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种林分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30年生马尾松林下进行了不同阀叶树种套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不同阀叶树种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其蓄积大小排序为拉氏栲〉格氏栲〉青栲〉苦槠,其中20年生拉氏栲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分别是格氏栲、青栲和苦槠的1.06、1.26和1.49倍;拉氏栲和格氏栲是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的首选树种,生长中等的树种有青栲,苦槠生长较差,不适宜作为马尾松林冠下造林树种;利用马尾松林分具有林冠稀疏和透光度大的特点,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拉氏栲、格氏栲不仅能充分利用林分地上和地下的空间,而且对于减轻马尾松林松毛虫危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林冠下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工控制增温和施氮对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和人工施氮(对照、质量分数为0.125%和0.25%NH4NO3溶液),设置出不同的增温和施氮梯度,研究增温和施氮对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处理引起了小气候环境的明显改变。随着在设定环境下生长时间的增加,丝栗栲和苦槠幼苗单株的地径和苗高均显著增加(P<0.01)。同一测量时间、同一处理条件下,苦槠幼苗的地径和苗高均显著高于丝栗栲(P<0.01)。与对照相比,增温和施氮均明显提高了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的生物量,但其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值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紫叶矮樱、美国红栌、日本红枫、金叶水杉的生长规律。[方法]连续2年对4种彩叶树种的株高和冠幅进行测量,并对其形态和适应性进行观察。[结果]4个彩叶树种的生长高峰均为5~6月和9~10月,金叶水杉、美国红栌早期生长快,而日本红枫、紫叶矮樱生长相对缓慢;金叶水杉、美国红栌株高的生长量明显大于冠幅生长量。[结论]为苏州市引种彩叶植物,美化城市环境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闽粤栲人工林的生长及木材制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Ⅱ类地15年生闽粤栲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立木材积分别为24.3cm、16.5m和390.5574m3hm-2,III类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立木材积分别为19.5cm、13.2m和199.9418m3hm-2。Ⅱ类地与III类地比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立木材积分别增加24.6%、25.0%和95.3%。闽粤栲在Ⅱ类地生长迅速.闽粤栲化学组成比较合理。木素含量平均为25.72%,戊聚糖平均为21.91%,纤维素含量36.81%。平均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分别为0.63mm,22.4μm,长宽比28.1。与马尾松比较纤维长、宽度、长宽比都不及马尾松。但闽粤栲可以作为一般的纸浆原料林。闽粤栲粗浆得率52.06%,为马尾松的106.33%,两者硬度分别为18.6Kuppa和17.8Kuppa,残碱分别为4.88g/L和59.3g/L。闽粤栲残碱少,硬度大.其单位体积木材所获得的纸浆比马尾松多,闽粤栲可以作为造纸工业原料林。  相似文献   

6.
采用可控环境盆栽方法研究丝栗栲幼苗对不同氮供应强度和形态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各浓度氮素形态供应条件下丝栗栲幼苗都能正常生长,但在低氮条件下不同氮素形态造成的生长差异很小;随着氮浓度的提高,各生长指标在铵氮或铵硝混合氮源供应条件下优于以硝为唯一氮源。在pH 3.8条件下,丝栗栲幼苗能正常生长,而且生长各指标对不同氮素形态具有pH 5.8条件下相似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幼苗能够在氮素适当波动的酸性土壤环境中生长,人工培育过程中供应较高浓度的铵氮或铵硝混合氮源更好。  相似文献   

7.
辐射对巫溪红三叶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快中子不同剂量(0~38.634 Gy)辐射巫溪红三叶种子,观测其对种子发芽率、根长、芽长、出苗率和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芽率和根长与辐射剂量呈负相关,芽长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低辐射剂量(6.608~23.86 Gy)可促进红三叶根芽生长,提高幼苗出苗率和株高,但抑制发芽率.高辐射剂量(>38.634 Gy)对种子萌发、根长茎长生长、出苗率和株高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辐射剂量为14.432 Gy时,对巫溪红三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株间、行间、带状、块状四种方式营造杉木丝栗栲混交林,结果表明:四种混交方式与杉木纯林比,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块状混交最好,带状混交次之,行间与株间混交基本相近;株间、行间混交更有利于丝栗栲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15年生杉木人工林采用4个强度进行间伐,保留密度分别为375(Ⅰ)、488(Ⅱ)、594(Ⅲ)和732(Ⅳ)株·hm-2,于林下均匀套种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等5个乡土阔叶树种,2008年底调查套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此后至2016年每2 a测定1次,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这些生长指标对不同强度间伐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杉木林下套种第3年,大叶栎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灰木莲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树高出现生长高峰;第5年,红椎、灰木莲、香梓楠的胸径出现生长高峰;第9年,格木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冠幅增长量最大。2)套种5个阔叶树的3个方面(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总体表现看,其生长速度最快为大叶栎,其次为红椎、灰木莲,再次为香梓楠,最慢为格木。3)杉木间伐强度对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大多表现为中度间伐强度优于强度和弱度处理,但并未呈现明显规律。香梓楠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最慢,大叶栎则生长最快;大叶栎在间伐处理Ⅱ(488株·hm-2)下套种优于其余3个间伐处理,格木则适合在间伐处理Ⅰ(375株·hm-2)下套种,红椎、灰木莲和香梓楠适合在间伐处理Ⅲ(594株·hm-2)下套种。大叶栎、红椎和灰木莲适合在间伐处理Ⅰ和Ⅱ下套种;香梓楠和格木适合在间伐处理Ⅲ和Ⅳ下套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水温对澳大利亚红螯螯是摄食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30℃之间,红螯螯虾的摄食率和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高而增加,并且在25-30℃之间增加最快;在34℃时呈下降趋势,低于10℃就停止摄食。因此,红螯螯虾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5-30℃。并初步证实红螯五角星是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适温范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重要值大于10%的树种年龄结构和重要值最大的树种的生长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米槠、刨花楠、木荷和丝栗栲属于增长种群,沉水樟、罗浮栲、华杜英和虎皮楠属于稳定种群,直杉木和马尾松属于衰退种群;米槠树高生长最大值出现在30~36年生,直径生长最大值出现在36~40年生,材积生长在26年生以后逐渐加快,到40年生时尚未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米槠群落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米槠群落15 个优势种群间的联结性,结果表明有3 对显著正联结种对且均与木荷相关,4 对显著负联结种对,米槠与其它种群的联结性均较小,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15 个种群间总体上呈现不显著的正联结,15 个种群划分为两个联结程度较相近的类群。  相似文献   

13.
阔叶林地在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天然更新米槠林、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等林土壤的孔隙组成和养分状况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天然更新米槠林相比,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通气度均下降,容重增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通气性和渗透性减弱,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PH值均减少,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变差,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自然更新米槠林更少受到人为干扰。枯落物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林分,有利于养分的贮存和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保持作用更明明显。表2参10  相似文献   

14.
福建武平帽布火烧前米槠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福建武平帽布火烧前米槠群落生态现状系统调查资料,运用立木级结构对米槠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米信与其它植物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种群立木级结构和存活曲线呈增长型,分布格局为负二项分布,米储与其它植物正联结种对有52对、负联结种对97对.  相似文献   

15.
应用频次分布法和4种扩散指数法(包括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Morisita分散指标Iδ、Cassie.R.M指标CA)对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炼山前后6种主要树种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主要树种炼山前后的空间分布型均符合二项分布(聚集分布).炼山后米槠种群(除了Iδ、CA和X/X公式外)、杉木种群、木荷种群、刨花楠种群和栲树种群聚集强度都不同程度增加,而中华杜英种群除了指标Iδ聚集强度增加外,其余公式炼山后聚集强度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广东始兴罗坝小红栲林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方取样法调查了广东省始兴县罗坝镇小安村的小红栲林、根据1400m^2的样方面积调查,测算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层间植物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结果表明,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248、2.9021、2.0934和2.2698;物种均匀度分别为0.3916、0.5491、0.6051和0.7566;生态优势度分别为0.394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米槠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存活曲线和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探讨了米槠种群数量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米槠种群存活曲线呈增长型;米槠种群在不同状态下的基面积最大增长速度的径级范围为24~28cm.  相似文献   

18.
浙江小异危害壳斗科的甜槠和米槠等树种, 在浙江泰顺1 a 发生1 代, 孤雌生殖,以卵在林下枯枝落叶层中越冬, 若虫和成虫大量取食寄主树叶, 造成树木生长严重衰弱甚至枯死。还报道了该虫的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天敌情况, 并提出了防治建议。表4 参3  相似文献   

19.
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定量分析了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 ,米槠、栲树、青冈、木荷等树种是福建广域分布的物种 ,具有较大的 WI值范围 ;赤枝栲的分布区域窄小 ,WI值的分布幅仅达 34.8℃·月 ;红栲、乌莱栲、红鳞蒲桃等南亚热带成分具有较高的 WI值 ,与硬壳桂、黄瑞木、蕈树、甜槠、闽粤栲等典型的中亚热带成分交界的 WI值约为 1 75~ 1 85℃·月  相似文献   

20.
刘海龙  陈晓明  覃子海  杨开太  林建新  黄金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19-18420,18450
[目的]进行红锥、白椎、大叶栎3个树种的分子鉴定研究。[方法]利用ISSR-PCR方法构建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椎(Cas-tanopsis carlesii Hayata)、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 Hook)3个树种的DNA指纹图谱,根据各个体的Nei氏遗传距离矩阵,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5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6个多态性引物用于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86条不同DNA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10.75条,多态性条带数目为53条,占总条带数的61.2%。其中,有5个引物可扩增出差异条带和特异条带,能准确地鉴定上述3个树种。应用DPS软件计算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界于0.166 67~0.809 52之间,平均为0.563 57。[结论]ISSR-PCR方法可以解决红锥、白锥、大叶栎的鉴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