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近年来,豫南稻区直播稻发展迅速,已成为豫南稻区主要种植方式之一。文章阐述了豫南稻区直播稻的现状,同时指出了目前豫南稻区直播稻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豫南稻区直播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豫南稻区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豫南地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有种植面积为46.7万公顷,年产量达到350万吨,实现产值50亿元.为保护豫南稻区生产安全,近年来,我们认真分析水稻病虫害发生的新形势,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探索出一套豫南稻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豫南稻茬麦区赤霉病的发生危害比较严重,成为导致小麦减产的主要病害因素.虽然当地农民进行了积极防治,但因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等方面不够科学,防效较差,仍在生产上造成较大损失.几年来,笔者对豫南稻茬麦区赤霉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调研总结种植者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从事小麦赤霉病防控试验结果,提出小麦赤霉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渍害是豫南稻茬小麦生产中最常见的灾害,发生频率大,危害较重,是影响豫南小麦丰产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分析了豫南稻茬麦渍害发生机理、影响及规律,研究提出了豫南稻茬麦渍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86优8号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提出了该品种在豫南稻区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Ⅲ优98在豫南稻区晚播试种,表现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介绍了该组合的试种表现及其在豫南稻区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河南农业科学》2005,(6):22-22
水稻品种:红光粳1号,新乡县新科麦稻研究所选育,适宜河南沿黄粳稻区种植;两优培粳,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适宜河南沿黄稻区及豫南籼改粳区作一季春稻或麦茬稻种植;中优293,安徽荃银禾种业有限公司选育,适宜豫南籼稻区种植;Ⅱ优550,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适宜豫南籼稻区种植;冈优336,四川眉山裕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适宜豫南稻区春茬、麦茬种植;B优827,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适宜豫南籼稻区作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豫南稻区杂交水稻旱种高产栽培技术,其关键是把好灌水前“五关”:即全苗关、施肥关、防止黄苗关、草害关和病虫害防治关。  相似文献   

9.
豫南稻茬区作为全国油菜的主产区之一,近几年由于受种植习惯、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影响,油菜种植面积难以扩大。笔者结合多年的研究与生产实践经验,针对限制当地油菜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和群众种植习惯,提出了豫南"稻-油"轮作区双低杂交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谨供参考。一、豫南"稻-油"轮作区油菜生产情况(一)区位优势豫南"稻-油"轮作区主要包括信阳市、驻马店市的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新蔡县及南阳市的桐柏县、新野县、唐河县、邓州县,常常年种植面积为20万~25万hm^2。  相似文献   

10.
扬两优6号经在豫南稻区多年的区域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种植,已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品种之一。对扬两优6号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进行了总结,以为该品种的进一步示范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安庆市稻飞虱发生与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产体制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单季稻面积随之扩大。水稻依赖高密、高肥实现高产,形成了有利于稻飞虱发生的田间环境。温度是影响安庆市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在水稻生长前期保护利用天敌;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选用高效药剂锐劲特、毒死蜱、综合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强化栽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化栽培单季稻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及使用农药防治靶标病虫时对非靶标病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方式下褐飞虱种群数量较常规栽培方式增加了21.47%,白背飞虱增加了27.19%,稻纵卷叶螟增加了57.95%,二化螟增加了200.0%,纹枯病病情指数增加了29.10%。防治病虫靶标对非靶标病虫种群发展的影响以稻飞虱最为突出,用杀虫双、茚虫威、井冈霉素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靶标病虫时,均会刺激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殖,其增殖幅度较常规栽培方式提高了26%~6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永州市常见虫害发生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水稻虫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总结近3年永州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发生动态,分析其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论]2012—2014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主要表现为总体中等偏重发生,但较2010年以前总体发生程度有所降低。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稻虫害的防治建议。[结论]试验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永州市水稻虫害预报工作、指导水稻虫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99%绿颖乳油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控制效果试验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进行99%绿颖乳油单用及与常规化学农药减量混用后对水稻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99%绿颖乳油与常规防治农药5%锐劲特悬浮剂减量混用后增效明显,每公顷5%锐劲特悬浮剂300mL 99%绿颖乳油1500mL药后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与5%锐劲特悬浮剂600mL药效无显著差异;99%绿颖乳油3000mL单剂处理,对稻飞虱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19%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两种天敌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19%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34.20(低剂量)、42.75(中剂量)和57.00 g/ha(高剂量)3个剂量处理,设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0g/ha、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g/ha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a为对照药剂处理,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于水稻分蘖期采用整株喷雾施药。【结果】2015~2016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19%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低、中、高剂量处理药后21 d对稻飞虱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4.53%、89.95%和91.89%;防治螟虫药后32 d平均保苗效果分别为87.13%、89.47%和92.63%;药后25 d对稻纵卷叶螟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94.34%、96.60%和98.09%,药后32 d平均保叶效果分别为95.74%、96.56%和97.37%。试验药剂对稻田蜘蛛有一定影响,药后1~7 d田间蜘蛛数量有所下降,随后开始回升并超过药前水平;对田间黑肩绿盲蝽的影响不明显,对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优于对照药剂吡呀酮。【结论】19%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稻飞虱、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对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影响较小,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枞阳、岳西、桐城 8县及安庆市郊田间调查结果研究表明 :两优培九在安庆市作一季中稻栽培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数量大 ;危害较重的主要是水稻二代螟、三代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小球菌核病。综合防治措施上 ,以搞好健身栽培为基础 ,同时 ,及时采用安全、高效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7.
62 %螟虱宁可湿性粉剂 ,经毒力测定 ,共毒系数为 12 6 .5 3,具有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 ,江苏、江西两省用 90 0g/hm2 ,对二化螟的防效均在 90 %以上 ,对稻飞虱的防效 95 %以上 ;江苏可维持 2 0d左右 ,江西则在药后 1、3、7、14d的防效达 80 .6 5 %、92 .6 5 %、94.73 %、97.12 % ,效果明显。该剂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 ,对提高经济效益 ,保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占卫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343-3344,3731
以鄂东南2003~2011年水稻主要病虫害危害情况为基础资料,采用马尔科夫模型对鄂东南2012年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预测2012年鄂东南各种病虫害发生等级如下:稻瘟病,4级;二化螟,4级;稻飞虱,4级;稻纵卷叶螟4,级;纹枯病4,级;蓟马3,级。  相似文献   

19.
示范结果表明 ,每公顷用 12 0 0ml灭虫净防治稻飞虱 ,药后 7、14、2 1d ,防效分别为 91%、98.63 %和 95 .67%,防治稻纵卷叶螟 ,施后 7d和 14d调查卷叶率分别为 0 .3 %和 0 .5 5 %,而空白对照区为 1.3 2 %和 2 .69%;防治三化螟 3代药后 14d和 2 1d调查 ,螟害率分别为 0 .19%和 0 .5 7%,空白对照区分别为 5 .95 %和 6.49%,其防效分别为 96.81%和 91.2 2 %。 40 %灭虫净对三虫的防治均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  相似文献   

20.
对机耕人插、机耕机插、机耕抛秧、牛耕人插、牛耕机插、牛耕抛秧6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栽培方式对水稻纹枯病、二代稻飞虱、二化螟和稻曲病的发生影响较小;对稻纵卷叶螟、三、四代稻飞虱及田间杂草发生影响较大;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有一定的差异,机耕机插产量最高,牛耕抛秧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