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雄奥利亚罗非鱼的制种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全雄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对WZ♀-ZZ♂类型的奥利亚罗非鱼采用原系(ZZ♂)与转化系(ZZ△♀)二系配套技术,控制遗传全雄鱼的性别。根据泄殖器特征对转化后的实验鱼进行性別鉴定,确定性别。对实验鱼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进行生物学描述。统计并观察实验鱼的雄性率、生长和发育状况。总结全雄奥利亚罗非鱼在应用中的优势,以期为奥利亚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莫桑比克罗非鱼YY型超雄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生理遗传学原理,本文首次报道了通过人工方法获得的莫桑比克罗非鱼YY型超雄鱼,观察了其形态特征和存活力,并从进化观点对YY型超雄鱼的存活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     
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纯种、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杂种、台湾红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在10m~2水泥池中进行了生长、成活、产量、饲料转换率的比较测定.养殖392d 发现:鱼苗、鱼种、成鱼的生长反应差异显著。杂  相似文献   

4.
刘荣臻  王浩  陈洁平 《水产学报》1985,9(3):265-273
本实验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方法对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和尼罗罗非鱼(Tilapia milotica)及其杂交种——福寿鱼(T.missambica ?×T.nilotica ?)的血清蛋白进行了分离,同时对其雌性特异蛋白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莫桑比克罗非鱼的血清蛋白电泳图型具有 12—14条蛋白质带,尼罗罗非鱼有12—13条蛋白质带,杂交种—福寿鱼有12—15条蛋白质带;三种鱼血清蛋白电泳图型在雌、雄性别上有明显的差异。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成熟雌鱼有两条新的蛋白质带,这些带都比同种的雄鱼所显示的颜色深。杂交种——福寿鱼的血清蛋白电泳图型,为其亲本的中介型。 此外,本文还对雌性特异蛋白的蛋白质带,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  相似文献   

5.
综合系列观察研究,简要描述了尼罗罗非鱼(Orechromis niloticus)超雄鱼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和繁殖功能、染色体组型以及DNA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特征,说明尼罗超雄鱼的生物学特征与原系尼罗罗非鱼基本相同,一样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 引言近年,国外一直在从事罗非鱼杂交产生全雄鱼的研究,但结果并非全部理想。到目前为止,在许多种间杂交中获得全雄鱼的组合仅限于以下几个: T.mossambca♀×T.hornorum♂,T.nilotica♀×T.hornorum♂,T.nilotica♀×T.macrochir♂,T.nilotica♀×T.aurea♂,T.nigra♀×T.hornorum♂。其中有二个全雄杂交组合(T.mossambica♀×T。  相似文献   

7.
何谓奥尼杂交鱼?目前讲的奥尼杂交鱼是用奥利亚罗非鱼雄鱼与尼罗罗非鱼雌鱼杂交得到的子代。奥尼杂交鱼雄性率高、生长快、起捕率高,深受人们欢迎。那么,怎样提高奥尼杂交鱼的雄性率呢?1.双亲纯度要高。奥尼杂交鱼的双亲为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由于奥利亚罗非鱼的性染色体组成雄鱼为ZZ,雌鱼为ZW,与尼罗罗非鱼及我国“四大家鱼”不同(尼罗罗非鱼雄免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雌鱼为XX)。利用奥利亚罗非鱼雄鱼(ZZ)与尼罗罗非鱼雌免(XX)杂交,它们后代性染色体组成为ZX,在理论上应是百分之百为雄鱼,但实际上获得100%雄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英山县地热实验站合作进行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经过9年的共同努力,获得了成功,并已通过技术鉴定。参加鉴定的专家和学者们认为:此项性别控制新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的莫桑比克超雄鱼,其形态、生长发育和繁殖机能,表现正常,成活率较高;杂交全雄鱼则具有双重优势。罗非鱼具有食性广、生长快、产量高等优良性状,但性周期短、繁殖力强任其自由繁殖,就会导致养鱼池中密度过大,影响商品鱼质量。应用雄性激素处理性腺尚未分化的罗非鱼鱼苗,能获得90%以上的雄鱼,但是,这种方法的用药量比较大,未能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三组蓝非鲫(WZ,♀)×莫桑比克非鲫超雄鱼(YY,♂)杂交,所产子代两种性别基因型(WY,ZY)的表现型都为雄性。分析认为四种配子的性别决定基因的强度顺序为:Y♂〉W♀〉Z♂〉X♀。  相似文献   

10.
莫桑比克罗非鱼YY型雄性同配体雌性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正> 自然界中,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oicus)的性别遗传机制为 XX♀—XY(?)类型。有关此鱼 XX 和 XY 仔鱼的性转化研究表明,雄性激素能诱导遗传上的雌性同配体(XX)为生理上的雄鱼,雌性激素也能诱导遗传上的雄性异配体(XY)为生理上的雌鱼。将转化雌鱼(XY♀)和原种雄鱼(XY  相似文献   

11.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的性别机制为WZ♀-ZZ♂类型,为探讨WZ♀-ZZ♂型鱼类性别人工控制的途径,进行了性激素诱导实验。实验表明:采用剂量为100 mg/kg的雄性激素处理性腺未分化的鱼苗(全长8~10 mm),可使WZ型合子鱼苗转化为生理雄鱼(WZ△♂);采用雌性激素处理,能使ZZ型合子转化为生理雌鱼(ZZ△♀);采用二系配套法(ZZ△♀×ZZ♂),可使原系ZZ型雄鱼100%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莫桑比克罗非鱼的xy型雄鱼,xx型雌鱼和yy型超雄鱼血清中乳酸脱氢酶,酯酶同工酶和血清蛋白等生化指标的异同情况。  相似文献   

13.
5种杂交F1罗非鱼生长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4种杂交F1尼奥罗非鱼(不同尼罗罗非鱼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尼奥Ⅰ、尼奥Ⅱ、尼奥Ⅲ、尼奥Ⅳ与莫荷鱼(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进行了生长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绝对增重率(g/d)为莫荷鱼>尼奥Ⅱ>尼奥Ⅲ>尼奥Ⅰ>尼奥Ⅳ(P<0.01);②五种杂交F1罗非鱼雄性率为莫荷鱼>尼奥Ⅲ>尼奥Ⅰ>尼奥Ⅱ>尼奥Ⅳ(P<0.05),成活率彼此间无差异(P>0.05);③肥满度(K)为莫荷鱼>尼奥Ⅰ>尼奥Ⅲ>尼奥Ⅱ>尼奥Ⅳ(P<0.01)。以上结果表明,莫荷鱼生长性能较好,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前期报道了利用尼罗罗非鱼LG22上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到养殖群体存在天然XY雌鱼,但其能否用于培育YY超雄罗非鱼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引入遗传性别受LG22染色体严格控制的CQ尼罗罗非鱼群体和具有天然XY雌鱼的WC群体,将CQ群体XY雄鱼与WC XY雌鱼杂交,检验杂交F1 YY超雄鱼是否可用于控制后代性别,并比较杂交F1 XY和YY罗非鱼体质量、性腺指数、血清激素水平和性腺基因表达情况。研究发现,CQ XY雄鱼和WC XY雌鱼交配,获得的F1 中具有25%的YY超雄鱼,经鉴定为全雄且可育。将F1 YY超雄鱼与WC XX雌鱼、WC XY雌鱼(母本)、杂交F1 XX雌鱼和CQ XX雌鱼交配,后代几乎全雄,仅在与F1 XX雌鱼交配后代中有2尾雌鱼(雄性率98%)。在孵化后180 d,杂交F1中XY和YY个体的体重、性腺指数、血清激素水平差异不显著。基因表达分析发现,YY鱼精巢中AmhX/AmhY mRNA表达显著高于XY鱼,而Dmrt1 和Cyp11b2 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杂交F1 YY和XY鱼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因此,采用尼罗罗非鱼天然XY雌鱼能够培育YY超雄鱼,且该YY超雄鱼能够用于罗非鱼性别控制。  相似文献   

15.
WY型罗非鱼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a)为材料,进行WZ♀×XY♂、WZ♀×YY♂、WY×ZY♂、WY×YY♂杂交实验及其子代分析,确认WY型罗非鱼的性别为雌性。  相似文献   

16.
<正> 2 水产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的实践和展望 2.1 单性苗种实践罗非鱼某些组合的种间杂交,其杂种的雄性比率达90%以上,甚至100%。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有效控制了养殖群体的过剩繁殖,增加商品鱼的规格和养殖产量1.5倍以上,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性激素诱导反转的单性群体的养殖,在全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鲤鱼、虹鳟等许多鱼类有明显增产效果。中科院水产所采用杂交方法,使方正银鲫雌鱼与兴国红鲤雄鱼授精获得了具有生长优势的雌核发育后代“异育银鲫”,其生长  相似文献   

17.
红罗非鱼是一种淡水罗非鱼杂交种,它是从一种突变性雌性橘红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品系与正常色泽罗非鱼雄性杂交获得的,与正常色泽雌性亲本不相同的,这是一种红色罗非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红罗非鱼在海水养殖池中易适应,采用一种生物鼓筒和循环  相似文献   

18.
WY♀-YY♂型罗非鱼繁殖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超雄罗非鱼的自然繁殖,按照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基础和种质标准,不断选育尼罗WY雌性鱼,然后与尼罗YY超雄鱼相组合,形成尼罗罗非鱼WY♀-YY♂繁殖体系。研究结果显示:WY♀-YY♂繁殖体系能自然繁殖YY超雄鱼和WY雌鱼;能保持性比平衡;不用测交直选超雄鱼。此种繁殖体系可使超雄鱼规模化制种,实现三系配套转变为二系配套制种。  相似文献   

19.
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6尾雌性养殖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进行人工催产,其中4尾雌鲟顺利排卵;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成熟卵7.7kg,共计42.77×104粒;以"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28.82×104粒,受精率67.37%;孵出鱼苗12.69×104尾,孵化率43.63%。本研究对人工催情方法和活体取卵方法与手术技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工养殖亲鱼催产效应时间长于野生鱼(已报道);不同时间取出鱼卵的授精效果差异较大,即成熟卵均能受精,但受精率随产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经产雄鱼与初产雄鱼间精子活力差异显著,经产雄鱼精子平均快速泳动时间及精子寿命均长于初产雄鱼精子。  相似文献   

20.
罗非鱼的雄鱼比雌鱼长得大、长得快,有两种方法可以产生全雄或超雄罗非鱼用做商品鱼:其一是激素法,在鱼苗开始吃食时人工投喂拌有甲基睾丸酮的饲料使雌鱼雄性化,但是对人体和环境生态的影响受到质疑;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杂交法产生,如奥利亚雄鱼(基因型是ZZ)与尼罗雌鱼(基因型是XX)杂交,由于雄性基因强于雌性基因X,所以其子代鱼全是ZX型雄鱼,但如果其他染色体上也含有X型基因,则该鱼可能是显雌性。故亲鱼的混杂导致雄性比率的下降是多年来全雄奥尼商品鱼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够直接产生ZY异配型超雄罗非鱼用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