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小果油茶全分布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8个居群,分析其叶表型性状变异状况,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的居群内及居群间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且稳定性程度较差;小果油茶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及叶宽4个性状指标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叶厚与叶周长、叶宽及叶柄长相关关系显著,其他叶片性状间相关性则不显著。影响小果油茶叶表型性状各个指标变异的生态因子以无霜期、7月降雨量、8月降雨量、极端最高温及全年日照时数为主,其中全年日照时数是影响种实和叶表型性状的共同生态因子,而与生态因子相关的主要性状指标为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及叶形状系数;在地理趋势面分析中,只有叶形状系数与地理变异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从小果油茶不同居群叶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结果看,在欧氏平均距离4.01处可较明显地将18个居群分为3大类群,总体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宁夏枸杞、黑果枸杞及其杂种域枸杞为材料,分析了三个物种植株个体、叶片和果实性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宁夏枸杞的株高、东西冠幅、叶长、叶宽、果实纵径、果柄长均最高或最大,且其株型、叶片表型和果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均最小。其次是杂交带个体,其株高、冠幅、叶宽、叶形指数、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和果柄长均处于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之间,且其株型和叶片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均最大。  相似文献   

3.
北柴胡不同类型农艺性状比较与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柴胡新类型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比较,调查各类型株高、茎径、叶长、叶宽、叶长宽比、根径、根长、根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单根干质量、柴胡皂苷质量分数、单根柴胡皂苷收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类型间主要性状差异显著。CY(长叶型)株型较高,叶最长;KY(宽叶型)叶宽明显;CY和KY单根干质量、柴胡皂苷收量高;ZY(中间型)茎径和根径最小,柴胡皂苷质量分数高。北柴胡表型变异引起药材化学成分变化,可通过筛选优良变异类型,有针对性地培育优良北柴胡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江西省12个主栽油茶品种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并综合评价品种的优劣程度,对其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变异程度,平均变异系数达17.57%,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纵径变异系数最小;参试性状重复力均大于0.5,属于高重复力性状,品种间差异主要受遗传差异影响;参试性状品种间差异极显著,长林4、赣84-8果实经济性状较优,长林3单株产量显著较高;长林40生长较为高大。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品种分4个大类,综合排序最优的为长林4、长林53和赣83-4,综合排名较优的有赣84-8、赣84-3和赣无1,赣兴48综合排名最差。所调查油茶品种的生长性状和果实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茶花叶面积测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PSS13.0建立了茶花品种"七心红"的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和叶长宽乘积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茶花叶面积与叶宽、叶长宽乘积呈极显著回归关系,与叶长回归关系不显著,通过比较认为,叶面积与叶长宽乘积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与叶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与叶宽叶长宽乘积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均适用于叶面积的估算,并给出了叶面积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叶面积回归方程法测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雷公藤叶面积、叶长、叶宽、叶长宽乘积、叶长宽比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其具有较稳定的叶长宽比和叶形,采用5个常用方程拟合,其叶长、叶宽、叶长宽乘积与叶面积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经验证,以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叶面积与叶长宽乘积、一元幂回归方程的叶面积与叶长宽乘积2个方程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不显著,且误差率较少,在±4%之内,能较精确测算雷公藤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杂种苗期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遗传相关性,为杨树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  方法  以美洲黑杨不同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试验,测定了9个杂交组合子代苗期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并通过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遗传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了解美洲黑杨杂种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性状间遗传互作,并依此开展美洲黑杨优良杂交组合的联合选择。  结果  杂交组合间3个生长性状与5个叶片性状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苗高、地径、材积与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叶面积的家系遗传力均达0.8以上,受强度遗传控制,遗传变异系数为8.6%(叶长)~31.13%(材积),有利于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相关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叶面积与苗高、地径、材积间均达极显著正遗传相关(P<0.01)。相关遗传进度分析表明:除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外,其他叶片性状对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进度和间接选择效率较高。通径分析表明:苗高和地径对材积的直接遗传控制作用较大,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通过苗高和地径对材积产生较大的间接遗传控制作用。利用综合指数选择法开展美洲黑杨9个杂交组合的生长与叶片性状联合选择,选出3个速生优质的杂交组合(B106×NL15、S3239×NL15、NL447×SY2),材积遗传增益达26.90%。  结论  美洲黑杨杂交组合子代1年生苗的3个生长性状和5个叶片性状均存在丰富变异,遗传互作显著;苗高和地径对材积的直接作用最大,5个叶片性状对材积也产生较大的间接控制效应。综合指数选择法能有效地选出速生优质杂交组合,材积遗传增益较高,杨树遗传改良效果较好。表8参18  相似文献   

8.
以铁皮石斛F1代组培苗为试材,采用回归模拟分析方法,研究叶长、叶宽、叶重、叶长宽积、叶长宽和与单片叶面积、茎高、茎叶片数与茎总叶面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片叶面积与叶长宽积的线性关系达极显著水平,判定系数达0.987 7;其他变量判定系数分别为0.938 5(叶重),0.921 8(叶长宽和),0.723 5(叶长),0.767 8(叶宽);叶面积(y5)与叶长宽积(x5)回归方程为y5=0.797 7 x5+2.405;茎叶片数目与茎总叶面积呈幂函数关系,判定系数为0.793 1,回归方程为y=14.764 x1.666 8。在铁皮石斛杂交育种早代测验中,可通过测量叶片长宽来估算叶面积,通过统计每根茎上叶片数目来估算该茎的总叶面积,进而估算整株苗与家系的叶面积。通过该模型的使用,可实现铁皮石斛组培苗叶面积的活体快速估测,为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红榉不同种源叶片形态性状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红榉种源2年生幼树为材料,对其叶片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叶厚进行了调查和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榉种源间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环境方差均大于其遗传方差,遗传方差分量所占百分比少,说明这些叶片形态性状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红榉叶片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周长呈显著相关,且各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拟合效果良好;红榉种源间叶片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叶厚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1.758 6%、71.466 4%和75.796 2%,且遗传变异系数较小,说明这些性状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遗传控制,能够比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新疆薄壳核桃叶片与果实性状间的相关性关系,对新疆地区树龄在10年以上的87株薄壳核桃实生后代叶片的5个性状、果实的17个性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叶片、果实性状指标间存在相关性。(2)叶片与果实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有:叶长度与具青皮果重、青皮重,相关系数为0.36、0.37;叶面积与坚果湿重,青皮重,相关系数为0.33、0.37。(3)叶片与果实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的有:叶长度与具青皮纵径、坚果湿重、坚果干重、壳厚,相关系数为0.23、0.21、0.25、0.21;叶面积与具青皮纵径、坚果干重,相关系数为0.21、0.23。(4)叶长、叶宽、叶面积与出仁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23、-0.27。(5)叶型指数、叶厚度与果实性状相关性不显著。通过研究核桃叶片的长宽及叶面积来评价果实部分性状,可缩短核桃优良品种鉴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19个文冠果种源在新疆的性状表现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文冠果在新疆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19个文冠果种源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研究不同种源文冠果苗期的生长特性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牡丹江、1号、坤6及经7在各个时期的株高、地径及冠幅均表现最好,经1、椅22及红5表现较差;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片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整体变化在12~35片,牡丹江叶片数最多,为35片,与其他种源间差异显著(P0.05),经22、红补4及经18的叶片数较少;聚类分析将19个种源划分为4组,第1组牡丹江综合表现最优,第4组的红补4和坤160等12个种源长势较差。日平均气温与文冠果株高和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日平均相对湿度与地径呈显著负相关(P0.05),平均风速与文冠果株高、地径及冠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赣油茶25个优良无性系品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茶油产量、果实经济性状及其脂肪酸组成成分为综合指标,评价了赣油茶各无性系品质,旨在为油茶良种选育及优中选优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5个赣无性系的品质进行了比较与优劣排序。研究结果表明:赣油茶各无性系间性状差异明显,达到中等强度的变异;评价油茶品质的11个性状指标中,鲜果含油率、干出籽率、亚油酸、产油量和油酸起决定作用;品质优劣依次为赣石84培,赣无1,赣无11,赣石83-4,赣抚20,赣无16,赣71,赣石83-1,赣6,赣无24,赣石84—3,赣8,赣兴48,赣55,赣永6,赣兴46,赣68,赣无15。赣70,赣无12,赣无2,赣77024,赣190,赣447,赣永5。表5参13  相似文献   

13.
利用来自17个产地的170个木荷优树无性系,分析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变异和性状间及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基于13个性状对参试无性系产地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木荷优树无性系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均呈极显著差异,枝下高变异最大26.6%,叶平均宽变异最小10.17%,说明木荷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叶片性状变异丰富,具有较好的改良基础。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43.24%,处于中等分化水平,产地内变异(31.42%)大于产地间变异(25.05%),生长性状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高径生长量较大的优树无性系其树干通直、枝下高大且分枝较粗,而与最大分枝角相互独立,叶片大和叶形宽圆的无性系可能生长更快。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表明,生长性状呈纬向变异,南部地区速生性较强;形质性状和叶片性状为呈经向变异,东部地区树干通直度相对较低,最大分枝角较大,叶片短小且宽圆。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枝下高、冠幅是生长性状中的主要区别性状,而叶面积和叶宽长比是叶片性状的主要区别性状。基于聚类分析将参试的17个木荷优树无性系产地归为4个类型,其中类型Ⅰ和类型Ⅳ的无性系主要分别来自中部种源区和北部种源区,生长相对缓慢,而类型Ⅱ和类型Ⅲ的无性系主要来自中心种源区和中部种源区,速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19个杂种无性系生长、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为楸树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楸树无性系的树高、叶长、叶宽、长宽比及叶柄长度差异极显著,胸径、叶绿素含量SPAD值差异显著;树高与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比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叶长和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树高、胸径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3个指标,对19个楸树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无性系9-1、07-5-8-17、07-Y27-4和07-5-8-20较为优良。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赣系油茶10个优良无性系始果期果实形态和品质等性状指标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的果高、果径等果形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产油量、千粒重、鲜出籽率和干籽含油率等可作为主要经济品质性状.赣无1、赣永5、赣石84-8及赣石84-3等无性系其果实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桂果蔗1号不同级数健康种苗的生长特征和变异特性,为提高果蔗健康种苗生产用种质量及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桂果蔗1号组培苗、第一级种茎和第二级种茎苗期生长表型性状进行连续观测,分析3个不同级数果蔗幼苗的苗数、株高、地径、叶片数及+1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7个表型性状的生长特征和变异稳定性。【结果】不同级数果蔗种苗生长特征差异明显。第一级种茎和第二级种茎各方面生长特征相近,且均显著优于组培苗(P< 0.05),但第二级种茎各方面表现仍明显优于第一级种茎。桂果蔗1号健康种苗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5.48%,变异幅度为3.01%~11.88%,变异幅度最大的是苗数,最小的是地径。除了第二级种茎+1叶叶宽变异幅度有所上升外,其余6项表型性状变异均伴随着级数的增加而趋向稳定。3个不同级数种源所有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32%~8.25%,以组培苗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8.25%),第一级种茎苗次之(4.88%),第二级种茎苗最小(3.32%)。说明组培苗性状分离最大,高级苗(第二级种茎)性状较稳定。【结论】桂果蔗1号健康种苗第二级种茎的生长特性综合表现显著优于第一级种茎和组培苗,遗传变异也较稳定,为生产栽培最佳用种。  相似文献   

17.
选择白杨派的毛新杨、银白杨、银腺杨(84K)、银毛杨、截叶毛白杨、鲁毛50等为亲本,开展杂交育种,获得遗传变异丰富的杂种无性系,选育白杨派新品种。对白杨派的21个杂种无性系及对照鲁毛50进行无性系测定,对苗木、1~6 a的胸径、树高及7 a的胸径、树高、材积等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重比较,综合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表明,苗木胸径、苗高、1~7 a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等性状的方差分析,除分枝粗度差异不显著外,无性系其他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各性状遗传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94%~68.88%,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达68.88%;苗木胸径、苗高、1~7 a树高和胸径、7 a材积、冠幅、分枝度、分枝角度、枝下高和冠表面积的广义遗传力在0.725 7~0.966 8,22个性状属于高遗传力,受强遗传控制;胸径和树高对材积的相关系数呈极显著相关;冠幅、枝下高和树冠表面积对树高、胸径和材积呈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对7年生无性系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692%;运用主成分第1主成分值和7 a材积多重比较,选出YX-5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和食用品质影响的主次关系,以24个甜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位叶长、穗位叶宽、穗长、穗粗、穗行数、秃尖长、单穗净鲜重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田间调查,对鲜穗食用品质进行了室内蒸煮、品尝与鉴定,并与单穗鲜净重和食用品质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单穗净鲜重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顺序为穗粗穗长穗位叶宽穗行数生育期穗位叶长穗位叶面积穗位高株高秃尖长,食用品质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顺序为穗位叶宽秃尖长穗位叶面积穗长穗位高生育期穗位叶长穗粗穗行数株高。在甜玉米高产优质育种中,要注重对果穗长且粗、穗位叶宽且面积较大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18个多花黄精种源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源多花黄精的农艺性状和药用有效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除根茎长外,不同种源多花黄精的株高、地径等农艺性状及其根茎多糖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源多花黄精的株高、地径、叶面积与其根茎长、根茎粗、根茎鲜质量均呈正相关,根茎多糖含量与株高、地径、根茎粗均呈负相关;多花黄精不同种源间没有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除株高外,多花黄精不同种源的其他农艺性状与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的遗传方差均小于其环境方差,遗传变异系数也均小于其环境变异系数;除株高和根茎多糖含量外,其他性状的遗传力均比较低;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筛选出石门壶瓶山、沅陵火场、安化仙溪、溆浦低庄和恩施咸丰等5个多花黄精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