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利用改进的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观察垂柳的幼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亚平  张亚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00-10402
[目的]利用改进的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对垂柳受精后的胚珠进行了整体染色与透明,以观察胚珠内的幼胚形态。[方法]使用稀释的爱氏苏木精染液对垂柳胚珠进行适时染色,然后用生理盐水(或水)冲洗,使用无水乙醇和油镜油的混合液对其进行脱水,用油镜油进行透明、制片。同时,还对整体染色与透明技术的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在普通(明视野)显微镜下,不仅能够观察到垂柳受精后胚珠的层次结构,还能清楚地观察到胚珠内的幼胚形态。垂柳的鱼雷形幼胚具有2枚子叶,偶尔见到具有3枚子叶的鱼雷形幼胚。[结论]与爱氏苏木精染色-冬青油透明技术相比,使用油镜油作为透明剂,制片方法简单,制片时间短,并且具有比较好的观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非酶法手工分离荠的胚珠和幼胚等微小结构。[方法]应用胶块和解剖镜等普通工具,手工、非酶法分离并观察荠的花形态及荠胚珠和幼胚。[结果]荠花具有4片花萼、4片花瓣、四强雄蕊,短角果;荠的胚发育过程包括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形胚3个发育阶段。[结论]利用胶块的黏性,能使植物胚珠和胚等微小结构的手工分离操作变得比较简单,具有对幼胚损伤小、能保持原有形态等优点。可用于多领域的研究。该类工作在实验设施较差的实验室也能完成。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受精对板栗胚胎发育的影响,以“遵玉”品种10年生树为试验材料,通过控制授粉试验,观察不同授粉处理板栗胚珠、总苞和子房的形态发育及其氮素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受精不良导致空苞的产生,人工授粉板栗空苞率为0%,自然授粉板栗空苞率为12.37%,不授粉板栗空苞率为100%。在板栗果实发育早期,不授粉板栗与人工授粉、自然授粉板栗的胚珠大小、总苞和子房外观形态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但其氮素含量显著小于其他2个授粉处理板栗;授粉后16 d,正常发育胚珠大小显著大于发育异常胚珠,此时人工授粉、自然授粉板栗总苞和子房体积显著大于不授粉的板栗子房,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幼胚发育期,人工授粉、自然授粉板栗子房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不授粉板栗子房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菜薹的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为菜薹育种学及组织培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青露菜薹(2n=2x=20)为试材,对其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菜薹花粉活力强,萌发率高,花粉管在花柱和子房中生长正常。双受精后合子伸长经不均等分裂形成二细胞原胚,经继续有丝分裂形成T原形胚,球形原胚,经过心形期、鱼雷形期、手杖形期、马蹄形期,最后发育成熟。[结论]菜薹授粉受精过程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与芸苔属其他蔬菜原胚发育相一致,属柳叶菜型。  相似文献   

5.
草莓胚和胚乳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哈尔滨地区推广的“戈雪拉”和“小实”草莓品种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荧光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草莓受精、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其结果如下:1.草莓属于多心皮离生单雌蕊,柱头较小,表面有栅状排列的乳突细胞,花柱细长,中央可见有较发达的引导组织,子房内1枚横生胚珠,单珠被,厚珠心,蓼型胚囊,利用荧光法可清楚看到落在柱头上的花粉萌发,花粉管的延伸途径,即由柱头一花柱引导组织—子房内壁—胎座—胚珠表面—进入珠孔。2.胚的发育过程与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基本一致,先后经历了合子—二细胞原胚—球形原胚—心形胚—鱼雷形胚—成熟胚等阶段,胚发育属紫菀型,胚的形态呈直立型。3.草莓属核型胚乳,先后经历初生胚乳核—胚乳游离核—胚乳细胞—胚乳逐渐被胚吸收等过程,戈雪拉品种幼胚发育中,在其周围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板栗座果及果实早期发育与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遵玉’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充分授粉、自然授粉和套袋不授粉,利用石蜡切片观察受精时期与胚发育过程,并探究不同授粉方式对板栗结实率、胚珠大小和果实早期发育子房内GA 3(赤霉素)、IAA(生长素)、ABA(脱落酸)、ZR(玉米素核苷)、IPA(异戊稀基腺苷)、IP(异戊烯基腺嘿呤)和(GA 3+IAA+CTKs(细胞分裂素))/ABA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受精不良可导致结实率低,受精作用发生在授粉后16~17 d,授粉后21 d起可明显区分受精与未受精胚珠;授粉后27 d和授粉后33 d分别观察到球形胚和心形胚。受精子房在胚乳发育期(授粉后16~21 d)除ABA外的其他激素水平均显著增加,而未受精的变化较小或逐渐减少。充分和自然受精后IAA质量分数先增后减并在授粉后30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78、8.61μg·g^-1),而未受精的低于4.00μg·g^-1;充分授粉后GA 3和IPA质量分数均达到两个极大值;3种授粉方式的ABA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总之,板栗正常发育子房内的GA 3、IAA、CTKs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败育子房,而ABA质量分数显著低于败育子房,其座果及果实早期发育与内源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金花茶子房3—5室,每室3—5个着生在中轴胎座上的具双珠被的倒生胚珠;薄珠心,内珠被的内层细胞不特化;胚囊为葱型;受精前两个助细胞同时退化;精子球形,与卵接触时稍有增大。描述了配子融合与三核合并的过程。双受精发生于开花四天之内,合子至少在受精后四个月才开始分裂,胚乳极少,合子分裂时只有数个胚乳核。大多数胚辣、胚囊都正常发育。对山茶属的分类进行了讨论;对落果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幼胚培养的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怀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14-11916
[目的]探讨开县罗汉麦与秦岭黑麦远缘杂交结实率低在胚胎学方面的原因。[方法]采用人工有性杂交法,常规石蜡切片,观察远缘杂交的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结果]大部分秦岭黑麦花粉能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在观察的192个小麦子房中,90.10%发生了双受精,形成胚和胚乳;1.04%发生了单卵受精,只形成胚而无胚乳;3.13%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形成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94.27%;成胚率为91.14%。[结论]开县罗汉麦与秦岭黑麦的可杂交性高,但由于胚乳缺乏或发育异常及败育,最终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受精及胚发育过程,采用荧光显微、整染透明及石蜡切片法观察菠萝蜜的花粉萌发和胚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菠萝蜜授粉6 h后,花粉粒开始萌发;授粉12 h后,花粉管开始进入花柱;授粉72 h后,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入子房;2)谢花后第9天,胚乳先于合子分裂;谢花后第16、18和21天,胚依次发育至球形胚、心形胚和子叶胚,胚乳为细胞型胚乳;3)菠萝蜜不形成种子的主要原因有胚囊败育、胚珠败育及胚囊未受精。  相似文献   

10.
胚发育指数分别为0.15和0.40的‘西农早蜜’桃幼胚在胚珠离体培养条件下维持胚性生长,转移胚培养后各获得77.8%和100%的成苗率,克服了桃幼胚营养中存在的早熟萌发、成苗率低等问题。此外,取盛花后10d(胚处于二细胞原胚期)、17d(球形胚)、24d(球形胚)、31d(心形胚)、38d和45d(肉眼看不到的幼胚)的胚珠进行培养,分别获得1.7%,3.4%,14.3%,22.4%,53.4%和57.9%的成苗率,为克服李属果树种间杂交桃胚早期败育的障碍,提供了新方法。本文还研究了影响胚珠培养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30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静  毛自文  范黎明  刘林  叶敏  肖春  查友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18-5919,6185
[目的]筛选抑菌活性较强的植物提取物。[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0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菌活性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华山松(果)、雪上一枝蒿(茎和叶)、黄柏(茎和叶)、漏芦(根)、水冬瓜(叶)、地黄(根)、柳杉(茎和叶)、三颗针(茎和叶)和鹿含草(茎和叶)12种植物提取物在10 mg/ml浓度下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以上,其中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和华山松(果)4种植物提取物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9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提取物;对以上12种植物提取物进行的抑菌活性复筛结果与初筛结果表现一致。[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效、安全、与环境友好的新型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鹏  王志坚  张富生  张耀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64-16966,16990
[目的]为鱼类血液学研究积累资料,同时为进一步驯养提供借鉴。[方法]对29尾铜鱼、27尾圆口铜鱼和17尾长鳍吻的尾静脉取血,常规方法每尾制作血涂片2-5张,Gimesa和Wright染液联合染色,Nikon—DXM1200数码显微摄影系统观察和拍照,ImageProplus软件随机测量各类血细胞。[结果]观察到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5种血细胞;红细胞有直接分裂现象;成红细胞有2种类型,单核细胞呈不规则球形,淋巴细胞有“大”、“小”2型。[结论]共有5种血细胞,无嗜碱和嗜酸性粒细胞;“大”、“小”2型淋巴细胞并无定量区别;各种血细胞单核细胞最少,血栓细胞最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豆多肽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苗期生物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室内水培和温室盆栽的方法,对不同多肽液浓度浸种处理后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物效应进行研究。[结果]低浓度多肽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物效应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大豆多肽液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理想浓度为0.5 g/L。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pretreatment effect of herbicides production wastewater by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electrolysis filler.[Method] The research performed comparison on the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micro-electrolysis filler treatment of pesticide wastewater by changing the role of time and p H.[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treatment effect was spherical packing,followed by tooth filler;poor treatment effect and easy to harden were iron shavings.With pH of the influent of 2 and reaction time of 160 min,the removals of CODcr and chromaticity which was with spherical packing reached 24.79% and 97.5%;the removals of CODcr and chromaticity which Dentate micro-electrolysis filler treated reached21.74% and 93.75%.With pH of the influent at 3 and reaction time of 120 min,the removal of CODcr and chromaticity which was treated with iron ingot reached13.59% and 87.5%.[Conclusion] By comparison analysis,the spherical packing is better suited to handle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物源农药对巨峰葡萄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飞飞  孙其宝  陆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86-8487,8542
[目的]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巨峰葡萄病害的药剂。[方法]选择6种植物源农药,以常规化学农药为对照,进行不同植物源农药对巨峰葡萄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植物源农药0.5%果圣水剂500倍液、植物源农药新型A水剂500倍液、20%银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1 000倍液对巨峰葡萄病害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80%蓝代粉剂1 000倍液防治效果相当,在套袋和避雨栽培条件下,防治效果均在82%以上。[结论]在江淮地区,可以交替使用以上植物源农药,防治巨峰葡萄病害。  相似文献   

16.
黄艳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06-17807,17809
[目的]制备离子液体1-甲基-3-丁基咪唑硫酸氢盐,并以其催化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方法]以大豆油和甲醇为原料,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考察醇油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离子液体用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以及离子液体的稳定性。[结果]在醇油物质的量比14:1、反应时间12h、反应温度100℃和离子液体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8%时,生物柴油的收率可以达到90%。[结论]离子液体的稳定性好,可以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7.
岳思君  郑蕊  李爱华  李梦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2892-12893
[目的]研究纤维素分解菌木霉、青霉、黑曲霉3种菌株之间的协同作用。[方法]将木霉、青霉、黑曲霉进行纯种发酵,添加纯种发酵粗酶液后测定CMC酶相对酶活力,采用混菌发酵观察滤纸分解度,测定CMC酶活力。[结果]混菌发酵的纤维素酶活明显高于纯种发酵的酶活力。[结论]青霉、木霉、黑曲霉3种菌株之间存在两两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建立沟叶结缕草再生体系奠定基础。[方法]以沟叶结缕草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研究0.1%升汞、5%次氯酸钠、75%酒精和预处理方法等因素对外植体成活率的影响,筛选最佳表面灭菌方法。[结果]各因素对外植体成活率的影响顺序为0.1%升汞>5%次氯酸钠>75%酒精>预处理方法,而0.1%升汞和5%次氯酸钠对其影响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沟叶结缕草组织培养的最佳表面灭菌方法为:先用5 g洗洁精加水冲洗2次,再使用5%次氯酸钠(滴入3滴100%吐温80),振荡灭菌10 min;最后用0.1%升汞(滴入3滴100%吐温80),振荡灭菌10 min。[结论]可用杀菌剂、抗生素等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或将抗生素加入培养基中,起到杀菌和抑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木霉菌发酵液蛋白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诱导抗性作用。[方法]对玉米叶片离体病斑大小进行比较和经活体诱导后检测抗病性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经发酵液蛋白处理后的离体叶片接种后病斑较小,且防御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木霉菌发酵液蛋白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有较好的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溶菌酶诱导蜡样芽孢杆菌L型的技术条件。[方法]利用溶菌酶诱导蜡样芽孢杆菌L型,观察其形成、形态、生长及其对渗透压的敏感性等特性。[结果]在培养基中加入2 mg/ml的溶菌酶能够较好地诱导蜡样芽孢杆菌L型的产生,通过连续的培养获得了稳定的L型蜡样芽孢杆菌。L型蜡样芽孢杆菌呈球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对渗透压敏感。[结论]确定了蜡样芽孢杆菌溶菌酶法诱导L型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