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优选5号、优选8号、优选9号等3个杂交育成的高茶多酚茶树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一芽二叶的生化成分含量丰富,芽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云南大叶,其中茶多酚含量比云南大叶高8.70%~10.03%,芽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茶>春茶>秋茶,儿茶素含量表现为夏茶>秋茶>春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表现为春茶>夏茶>秋茶,3个品种均适制高档红茶;此外,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鲜叶产量特别高(比云南大叶高34%以上)、栽培适应性强(移植成活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2.
荔枝果皮着色与色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月红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Sanyuehong果实生长发育期内,测定其果皮不同部位的光合色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和总酸含量,分析其动态变化与不同部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果皮光合色素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顶部、胴部和基部分别由0.15mg·g-1、0.17mg·g-1、0.13mg·g-1下降到0.06mg·g-1、0.05mg·g-1、0.04mg·g-1;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呈总体上升趋势,顶部、胴部和基部分别由0.005mg·g-1、0.006mg·g-1、0.005mg·g-1上升到0.020mg·g-1、0.021mg·g-1、0.023mg·g-1;果皮可溶性糖和总酸含量动态变化曲线均为"W"形.类胡萝卜素在果皮中分布均匀.果实成熟时,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按照果基、胴部和果顶的顺序递减,分别为14.20%、12.56%和9.56%;叶绿素含量则反之;总酸含量无显著差异.果皮转色主要是光合色素含量下降而花色素苷含量上升所致,果皮着色的顺序性主要是由叶绿素和花色素苷分布不均匀所致,与类胡萝卜素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福鼎大白茶’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在相同加工条件下制成绿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通过感官审评分析、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对比评价‘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结果】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花青素、总叶绿素、EGCG、GCG、ECG、CG含量和儿茶素组分总量相较于鲜叶降幅分别为10.89%、4.88%、4.55%、28.25%、8.07%、10.58%、22.35%、6.49%、10.49%和6.77%,水浸出物、氨基酸、EGC、C和EC含量相较于鲜叶增幅分别为5.76%、6.57%、4.81%、18.03%和5.01%。‘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相较于对照香气明显较优,且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简单儿茶素、总氨基酸组分和呈鲜爽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高31.62%、5.19%、6...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铜仁地区毛尖茶的质量提高、品质控制以及综合效益的发挥提供参考,对铜仁地区春季毛尖茶的芽、第1叶、第2叶、第3叶、第4叶和茎梗进行了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叶绿素化学成分以及感官品质变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龄的增长,铜仁地区毛尖茶的荼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逐渐减少;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增多;滋味由鲜爽逐渐到浓厚,鲜爽度逐渐降低;后期色泽较绿.  相似文献   

5.
信阳毛尖茶生产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是发芽早、芽叶绿色多茸毛,抗寒性强,在化学特性上要求茶多酚含量不超过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值小于7;按照“鲜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做形—干燥”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茶,其针型系列,主要是以采摘灌木型中、小叶良种茶树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色泽翠绿、外形圆细紧直、形似松针;而芽型系列,主要以小乔木型良种茶树的芽或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外形似芽、形直、白毫满披。  相似文献   

6.
遮光对丘陵茶园白露毛尖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80%、60%和40%3个不同遮光率处理和露地对照试验,比较了遮光处理对秋季名优绿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和露地对照处理比较:3个遮光处理茶园的田间气温和地表温度显著降低,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有害高温和低湿出现的频率降低;1芽1叶长度、芽密度、百芽重和鲜叶产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鲜叶中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白露毛尖茶中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苦涩味组分茶多酚等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和水浸出物总量增加,酚氨比值下降,白露毛尖茶色泽、滋味和香气等感官品质明显改善.结果表明遮光处理显著改善白露毛尖茶品质,提升秋季名优绿茶档次,效果以80%遮光率最好,60%遮光率次之.  相似文献   

7.
对孝昌县11个引进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品种的春梢1芽2叶制成的冻干样品进行了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氨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分析,并计算出了酚氨比。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45.56%~53.56%;咖啡碱含量24.60~38.64 mg/g;游离氨基酸总量25.17~79.80 mg/g;茶氨酸含量2.78~31.10 mg/g;茶多酚含量127.30~242.22 mg/g;儿茶素含量85.52~177.21 mg/g;酚氨比1.60~9.62。不同茶树品种春梢1芽2叶生化成分含量有所不同。相比较而言,安吉白茶、多抗香、舒茶早和仙寓早4个品种明显表现出高氨基酸含量、低茶多酚含量的生化特征,更适合制作高档优质绿茶。  相似文献   

8.
琼花果实发育及主要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琼花果实发育及主要营养成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琼花果实的生长(鲜重和干重)均呈双"S"曲线,2次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中旬和9月下旬;成熟果实淀粉含量为3.86mg·g-1,可溶性糖含量为27.61mg·g-1,维生素C(VC)含量极高,为1.078mg·g-1;在果实发育的全过程,淀粉含量随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随成熟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VC含量随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与可溶性糖呈正相关;叶绿素含量(鲜重)在幼果时达到0.197mg·g-1,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叶绿素呈下降趋势,充分成熟的果实,叶绿素含量(鲜重)只有0.077mg·g-1,是幼果的40%左右。  相似文献   

9.
特色品种绿茶成分与茶汤色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鼎大白、翠玉、金萱3个绿茶品种做对比,研究了绿茶品种青心1号叶绿素、黄酮类和茶多酚与绿茶茶汤色泽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心1号绿茶汤色绿艳持久,且极耐冲泡,该品种茶树鲜叶和干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都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各品种干茶黄酮类和茶多酚含量差异较大;各品种干茶中的叶绿素类和黄酮类含量之和与茶汤持绿性呈正相关.因此,茶叶中叶绿素、黄酮类和茶多酚对绿茶汤色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鲜叶和干茶中叶绿素和黄酮类含量越高,茶汤越翠绿、持久,黄酮类含量越高则越偏黄亮,茶多酚含量越高,茶汤色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苏茶120是江苏省茶叶研究所在对无锡市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时,在无锡市滨湖区向阳林场1974年种植的有性福鼎大白茶茶园中发现、经系统选育途径选育出的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苏茶120春季新梢1芽1叶期较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早6 d;4~6年生茶园3年平均出产鲜叶3 143 kg/hm2,较对照高3.59%;1芽2叶原料中茶多酚含量26.73%,氨基酸含量4.51%,咖啡碱含量3.90%,叶绿素含量0.80%,可溶性生化成分比例协调;绿茶品质优,抗寒、抗旱性均较强,抗病虫性与福鼎大白茶相当.  相似文献   

11.
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紫色深浅不一的5个特定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中的花青素、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紫色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黄酮类、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没有直接相关性.普通品种紫色芽的花青素、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黄绿色芽叶高,氨基酸、简单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芽叶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红蓝光配比对茶树生长及生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红蓝光配比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以黔湄601茶树苗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红蓝光配比下茶叶干鲜质量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黄素、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100%的红光有利于茶树芽叶质量、茶多酚含量的增加,100%的蓝光有利于光合色素的积累;与红蓝单一光质相比,复配光质红光∶蓝光=1∶3处理显著提高了茶树芽叶游离氨基酸、花黄素含量,降低了酚氨比;与红光∶蓝光=1∶1相比,复配光质红光∶蓝光=1∶3处理显著提高了茶树芽游离氨基酸、芽叶花黄素含量,降低了叶酚氨比。说明蓝光比例增加有利于茶树芽叶的品质形成,红蓝光质比为1∶3最有利于茶叶功能成分的积累,是茶叶设施栽培的理想光源。  相似文献   

13.
以28份不同紫芽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摘春梢一芽二叶制备蒸青茶样,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总量、咖啡碱、花青素含量和各儿茶素组分、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具有高水浸出物(45.00%)特性;茶多酚含量变幅为17.30%~27.50%,平均为23.43%,高茶多酚(25.00%)材料有7份,以‘右文岗红梗绿叶2号’含量最高;氨基酸变幅为1.50%~5.80%,平均为2.99%,高氨基酸(4.00%)材料有4份,以‘隔界大叶4号’含量最高;花青素含量变幅为0.90~26.40 mg/g,平均为4.50 mg/g,高花青素(10.00 mg/g)材料有3份,以‘隔界大叶1号’含量最高。紫芽茶树种质资源芽叶紫色深浅与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供试28份紫芽茶树种质资源内含物质丰富,均达到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指标要求,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也为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培育茶树品种提供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4.
苦竹叶制茶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苦竹叶制茶发酵工艺的研究 ,比较不同发酵时间苦竹叶主要化学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 ,48h的发酵时间制成的苦竹茶口感及有效化学成分的保留最为理想。按最佳制茶工艺制成的苦竹茶可溶性糖含量为 1 4 0 0mg·g-1,多酚类总量为 0 91mg·g-1,游离氨基酸含量为 1 2 6 4mg·g-1,黄酮类化合物总量为 2 1 6mg·g-1,灰分含量为 60 4mg·g-1。表 1参 1 0  相似文献   

15.
无患子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h成年结果母树上的越冬芽、半木质化春、夏梢嫩茎芽、叶切块为外植体,在含BA、NAA、2,4-D、IBA、KT不同浓度及其配比的MS培养基上进行芽的诱导.结果表明,剥除鳞片的越冬芽是无患子快速繁殖最理想的外植体.无患子越冬芽萌发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BA 1.5mg·L-1 + NAA 0.2mg·L-1;春、夏梢芽萌发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BA 4.0mg·L-1+ NAA 0.3mg·L-1;春、夏梢芽切块形成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2,4-D 1.5mg·L-1 + BA 0.2mg·L-1;无患子愈伤组织诱导萌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BA 3.0mg·L-1+ NAA 0.2mg·L-1+ KT 0.2mg·L-1;适宜的幼苗增殖培养基为MS + BA 1.0mg·L-1 + IBA 0.02mg·L-1;适宜的小苗生根培养基为1/2 MS + NAA 0.5mg·L-1 + IBA 0.1mg·L-1.  相似文献   

16.
提高夏秋绿茶品质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夏秋季节,通过采用对茶树遮荫处理、改进加工工艺、运用轻修剪调控夏、秋季茶叶产量比例等技术措施提高秋茶产量,实现夏秋茶增值增效.结果表明,遮荫可降低夏秋茶多酚含量,较对照最大降幅为20.56%,增加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最大增幅为50.93%,酚氨比值降低;长时间鲜叶摊放可提高夏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增幅可达11.80%;新工艺加工的秋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增幅分别为9.15%、9.89%、8.84%和0.83%,夏秋茶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修剪调控可提高夏秋绿茶中的秋茶比例,使秋茶增加19.10%.  相似文献   

17.
高茶黄素品种鲜叶化学组分与红茶品质特征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高茶黄素茶树品种的鲜叶化学组分与红茶品质特征指标.结果表明.高茶黄素品种鲜叶生化物质含量丰富,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含量高,酚氨比及酯型儿茶素比例大;芽叶黄绿色,发酵快.终点叶色棕红、明亮.级别达到1级;成品红茶达到汤色红亮或红艳,叶底红亮,滋味浓强、鲜爽的品质水平;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适宜比例为1:5:4,茶黄素含量为1.20%-2.34%.是高茶黄素优质红茶品质的理化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黄金茶168号(XPD006-2016)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和保靖县农业局联合选育的灌木型品种。中叶类,特早生种。树姿半开展,分枝密度中等。芽叶绿色,茸毛中等,新梢持嫩性强,1芽2叶百芽重40.6克。叶片近水平着生,呈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隆起有光泽,叶身背卷,叶质柔软,叶尖钝尖。生化成分丰富,春季第1批1芽1叶水浸出物含量38.42%、氨基酸含量4.86%、茶多酚含量18.73%、咖啡碱含量4.08%。适制  相似文献   

19.
茶叶的采摘期与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为获得品质佳的春茶,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采摘期取茶树的一芽二叶,进行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和叶绿素等活性成分的分析,并在同一加工工艺下将其制成绿茶进行茶叶感官审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摘期的延后,春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持续上升,在4月27日采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分别达24.62%和110.33mg/g;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持续下降,在3月23日采摘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52%和4.81%;叶绿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波动较大。清明前茶样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最高,之后随采摘期的延后,品质综合得分逐渐下降。结论:不同采摘期茶树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进而影响茶叶品质,以清明前(4月5日之前)加工所制春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0.
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电话:0833—6219089)和四川农业大学共同选育的茶树新品种川沐28通过了四川省品种审定。该品种属半乔木型,大叶类;芽叶肥壮,呈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二叶百芽重约49克,一芽三叶百芽重约103克;水浸出物含量53.8%,茶多酚含量12.1%,咖啡碱含量3.7%,氨基酸含量4.2%;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鲜叶401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