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历史文献记载,茶的名称主要有荼、茶、摺、蔎、茗和荈等:1.荼:此字在古代经史中不多见。顾炎武的《日知录》:“……据《唐韵》,‘按茶有三:‘谁谓荼苦’苦菜也;‘有女如萘’茅秀也;‘以薅荼蓼’陆草也。尔雅上的茶蒤字凡五见而名不同……”可见古代荼字本不固定指一种东西。它所指何物,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而定,如《尔雅释木》中的荼字则明显地指的茶树了。  相似文献   

2.
茶似茶非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其实,有关"茶"、"荼"二字,自古众说纷纭,混淆时有.今夏,拜读了西泠林老乾良先生《先荼后茶》妙篇(《中国茶叶》第5期),茅塞顿开.茶喜憬然之余,遂不揣学浅,续貂二三,芹献于方家,以佐茗兴. 先荼后茶.查索清《订正六书通》,在"总目·上平声第一·五模"中,"荼"字释义如下:"《说文》苦荼也,同都切,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相似文献   

3.
甲金文中未见"茶"字,《九经》中"茶"字亦非今日之"茶",《说文解字》只收录"荼",未见"茶"。"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而"荼",则出自汉初的《尔雅》。"茶"字产生之前,曾以"荼"指"茶",甚至中唐之前主要以"荼"指称"茶",但"荼"并不专指"茶"。为了弥补名与实之间的不对等,在"槚,苦荼"的基础上新造一"(木茶)"字。"茶"字先是作为俗文出现民间,直到《茶经》一书问世才逐渐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4.
三、字义笔者赞成陈椽先生所说的“分析中唐以前的记载,要依当时所说的事情实质而断定其所指何物,不能以字论字。”在“茶”字出现之前,“荼”一直分担着茶的意义。“荼”是一个多义词,对于“荼”字在上古时代的意义,特别是作为充饥之物,有的认为是茶,有的认为是苦菜,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现摘录几条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5.
“荼”作为古代茶字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又有所深入,这对中国茶业历史的研究,无疑是极有裨益的。本人根据手边资料,不揣浅陋,对“荼”字的音、形、义之流变作一粗略的探索,管见之下,错误在所难免,祈望同道补正。  相似文献   

6.
先荼后茶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所作有"角茶轩"横披,全文如下:"角茶轩(篆书,"茶"作"荼").礼堂孝廉藏金石甚富,用宋赵德父夫妇角茶趣事以名山居.光绪乙已春吴俊卿.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 所谓"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字德父、德甫)和他的妻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以茶作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相濡以沫,精研学术的故事:"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相似文献   

7.
对于"茶"字的发展和变迁,历来研究和争议颇多,本文通过训诂学的方法对"茶"的几个古字——"荼"、"槚"、"荈"、"茗"进行分析和释义,并基于此文字的变化探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研究表明,在唐朝之前,"荼"、"槚"、"荈"、"茗"和"茶"之间的"音"、"形"、"义"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使用上存在着严重的混淆情况,唐朝以后才逐渐确认用"茶"来代表茶。"茶"字的变迁与人们应用茶的方式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饮茶史话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远古时代 ,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药材 ,称为“荼”(《说文解字》)、为“”(《尔雅·释木》)。“茶”字出现较晚 ,始见于盛唐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的药用价值早为人们所认识。《诗经·谷风》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神农食经》说 :“利小便 ,去痰热 ,止渴 ,令人少睡。荼茗久服 ,有力悦志。”东汉华陀《食论》也说 :“甘荼久食益意思。”茶作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 ,历来说法不一。据《华阳国志》记载 ,传说周武王伐纣后 ,巴蜀等西南小国曾将其所产茶叶作贡品献给周武王。茶作为饮料的正式记载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  相似文献   

9.
饮茶风俗谈     
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尔雅》中就提到苦荼。唐陆羽著《茶经》,才把“荼”字减一画作“茶”。魏晋时,饮茶已开始成风。唐代诗人韩翃《茶序》中说:“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到了唐代,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已是茶肆栉比,饮茶成风。陆羽《茶经》说:“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以为比屋之饮”。唐宋时代,以饮茶为主,元代以后,才普遍饮用叶茶。  相似文献   

10.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三大饮品茶第一,人文茶以园为先,四川幸有文豪传真中国西汉乃至全球第一大茶园。茶三用:药礼饮,解毒、礼神、醒脑。一、药茶《神农本草·木部》"茗,苦荼"和《草部》"苦荼,一名荼"。草木混叫,异物同字,秦汉同物异名把人害苦了。西周战乱,巴蜀军需茶叶入药,防疫消毒。狗监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陪汉武帝,作《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荈、诧都是茶,他常用药治疗糖尿病,竟  相似文献   

12.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13.
甬茶溯源     
郑明道 《中国茶叶》2011,33(3):29-29
茶叶,在汉代以前还没有一个正名,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没有茶字,只有"荼"字,"从草从余声"。《诗经》"堇荼如饴,皆苦菜也"。《晏子春秋·神农食经》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文解字》"茗荼芽也。"《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1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温玉,本是大自然的杰作,天赋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商周时期茶的出现,其文字记载称曰“荼”。《诗经·豳风·七月》曰:“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中的“荼”,历代注释为“苦荼”,茶叶原本苦涩,故称苦荼。“谁谓荼苦,其甘如荠①”。后代  相似文献   

15.
浅析芬茶     
章志峰 《中国茶叶》2010,32(4):38-40
2010年元旦,福建茶人之家和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的新年茶话会上,演示了仿宋分茶,在荼汤中现出“吉祥”二字,获得全场喝彩。  相似文献   

16.
茶与中医药,关系密切。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谈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可见,茶的最早发现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和用茶的国家。我国古代称茶为荼、茗、槚……。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王褒的《僮约》中已有“武都买茶”,“烹茶尽具”的话,说明至少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先民即已饮茶并把茶叶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了。原产我国的茶,约从公元六、七世纪起,陆续传到世界各地,公元805年传到日本,十七世纪初年又输入到欧洲。现在世界各国的“茶”字,都是从我国“茶”字的音转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18.
张英沛 《福建茶叶》2016,(8):395-396
"茶"这一字源于辞书《尔雅·释木》中"槚,苦荼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廊中,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琴棋书画诗酒"并列,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从许多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茶的独特魅力。本文将首先从茶历史的背景入手,通过对各朝代关于茶的作品的进行赏析,来探析其作品的文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文静  王守生 《福建茶叶》2008,30(1):25-26
对由蒸汽杀青与冷冻真空干燥工艺初制的绿碎茶茶样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冷冻真空干燥荼样感官审评外形匀整,汤色黄绿,滋味浓厚;其干荼、荼汤、叶底的明亮度和总色差与烘箱干燥茶样存在极显著差异;其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灰分含量分别为23.48%、160.44mg/g、5.63%、6.58%,而烘箱干燥的荼样则分别为21.47%、122.36 mg/g、5.29%、6.87%,这4种生化成分冷冻真空干燥与烘箱干燥茶样有显著差异;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冷冻真空干燥与烘箱干燥茶样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如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早已成为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饮品。茶最早以“荼”字见于《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用茶叶去解药物的毒性,这证明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用出现在历史中,后期在药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食用、饮用等。茶叶的作用与其茶性密不可分,正如中药的药性决定了其药效。这足以见得,茶性的理论研究对指导用茶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而纵观涉及茶性的文章大多不成体系,从传统医学角度研究茶性的文献寥寥无几。因此,对茶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分析,从中医中药角度揭示茶性的科学内涵,是茶文化理论自身创新,茶产品开发,茶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