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用菌在京郊都市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用菌产业主要利用农林业生产中的秸秆、枝杈等副产品,生产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为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减少了秸秆的剩余量,降低了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食用菌采收后的菌渣还可生产出大量的有机肥,有利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在京郊广泛推广,在工厂化栽培、农民散户栽培的基础上,依据北京地区气候特点,开展了反季节栽培、林下仿生栽培等各种新模式。着重介绍了食用菌产业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作用,目前京郊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情况,并以通州区、昌平区为例,介绍京郊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反季节栽培与林下仿生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食用菌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及行业未来趋势,从食用菌栽培历史入手,阐述了目前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升、栽培品种多样化且形成了明显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同时,也指出存在发展不平衡、自主产权品种稀缺、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传播食用菌文化以促进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提高品质以增加食用菌产业市场和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以促进品种多样化等对策建议,旨在为食用菌产业未来蓬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宁德是我国食用菌最大的优势产区之一,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该研究概述了食用菌产业生产、发展模式、品牌培育、营销及生态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设施化栽培、培育加工企业、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三产融合、强化人才保障等对策,以推动宁德市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对食用菌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档次也越来越高,从而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了使我市的食用菌生产健康发展,我们对近两年全市食用菌的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产业属于"纽带性"产业,下游产业带动了秸秆等废料农作物的生产加工,变废为宝制作培养基,提高了农作物的利用效率,上游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规模,构建了食用菌产业基地、食用菌健康小镇、食用菌物流配送产业链等相关产业,实现了循环经济发展。因此,农业流域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食用菌产业意义重大,在研究分析食用菌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循环经济模式下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提出促进食用菌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绿色栽培示范基地、采用深加工方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等改善建议,以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省食用菌生产总量不断增长,栽培区域不断拓展,特色优势布局形成,循环生产和集约化生产已成为浙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食用菌的优势,发展循环生产,对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高效农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定重点区域,突出主导品种,建设循环生产示范区,创新循环生产模式,做好产业间的衔接规划,培育实施主体,加大对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和政策扶持力度,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利用SWOT分析法对海南岛中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中食用菌资源的影响力和利用水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中得出其两者在产业融合和促进上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产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所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提出了丰富食用菌生产和栽培过程中的民众参与度,积极探索观光农业路线、以科技进步促进食用菌产品品质提升、发挥民间资本在推进生态旅游中食用菌产业优化与升级的作用等符合海南中部地区食用菌和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促进农村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则必须按照特色化、产业化、多样化的方式,逐步增加产品种类、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产业之间的交流、协作。由于野生食用菌具有较大的保健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促进食用菌产业与农村旅游业的结合,可促进两者共同发展。通过研究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从打造食用菌栽培基地景观、开发采摘体验项目、提升主题食用菌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制定出能够通过食用菌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方法,以推动食用菌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省华 《食药用菌》2020,28(2):141-144
总结回顾浙江省食用菌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指出食用菌是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优势产业之一,食用菌栽培种类全,分布区域集中,规模化生产水平较高;在科学技术进步、农业丰收、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国家地理标志等方面获得了诸多成果与荣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行业先锋;最早提出并制定一系列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范,并注重“菌文化”的传承。浙江食用菌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发展动力减弱,生产规模下滑;食用菌产业科技支撑不足,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品牌以及消费宣传不够,缺乏正确的饮食引导。提出具体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龙泉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并连续获得丰收,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预计2010年香菇、木耳生产量将达2亿袋。但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扩大和木制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木材资源越来越匮乏,已远远不能满足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开展了利用象草、芒秆等草本植物替代木屑栽培黑木耳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国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正在中国快速发展,因其相比传统的栽培方式具有诸多优势,将成为未来食用菌生产的主流趋势。叙述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现状,并对中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做了客观的SWOT分析。  相似文献   

12.
概述食用菌生产装备发展历程为:初始开发、引进消化吸收、提升与发展、稳定调整与产品创新4个阶段。根据生产流程给出食用菌生产装备体系,总结我国食用菌生产装备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生产装备发展趋势将为多元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提出:食用菌生产装备与栽培工艺融合是提高食用菌生产装备水平、保障食用菌安全生产、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韩国食用菌产业的栽培历史、栽培现状,韩国食用菌分布、栽培和生产情况,进出口概况,菌种开发管理情况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4.
介绍我国食用菌栽培产业和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的生态、经济价值,认为发展秸秆栽培食用菌对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助力"2030年达到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基于数学预测模型分析食用菌产业经济在区域中的发展趋势。以福建省为例,在分析福建省区域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钻石体系"模型,通过生产因素、需求因素、相关与支持产业因素、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行业竞争状况因素等4条关键因素,以及机遇因素和政府行为因素两大辅助因素,全面分析福建省食用菌产业的经济发展趋势,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强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旨在为促进该区域食用菌产业核心竞争力及整体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代雁 《食用菌》2012,34(5):24-24,37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扩大,栽培食用菌废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如栽培双孢蘑菇的粪草废料、栽培其他菇的废料等.由于菇农对食用菌废料的营养价值不太了解,食用菌的废料往往被随地丢弃或作燃料,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利用食用菌栽培废料,变废为宝,对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返生态食用菌的定义、特点,以及返生态食用菌栽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表现与作用,并结合云南实际分析了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的意义。认为,科学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不仅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体提升云南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和打造云南食用菌品牌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更新观念、深入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号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鸡腿菇是我市较早引进栽培的食用菌新品种, 近年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为生产出更多的无公害鸡腿菇产品,提高产品档次,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现将无公害鸡腿菇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以对日本出口贸易为例,探讨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我国食用菌出口对日贸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内部包括食用菌出口价格制定,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建设,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等,外部则与国际市场环境、地理空间距离、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因素相关。分析发现:我国食用菌总体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出口贸易规模可观;日本对我国食用菌产品有较大需求,中国对日食用菌出口贸易整体形势较好,长期获得贸易顺差;受到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我国食用菌对日出口量存在波动,甚至出现逐年减少的情况。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严重削弱了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出应重视国内食用菌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提高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加快食用菌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对策,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文杰 《食用菌》2010,32(4):43-44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我国食用菌栽培方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并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纵观现今世界食用菌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因为劳动力价格昂贵,促使其发展机械化生产,并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继续向前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相对我国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式生产格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厂化栽培模式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