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安徽省水稻新组合(品种)米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安徽省 10 1个中籼、中粳和晚粳新组合 (品种 )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累计贡献率达 89.114 %的 6个主成分因子 ,即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 6项指标进行达标分析。结果表明 :糙米率全部达二级标准以上 ,胶稠度达标率为 89.1% ,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分别为 64 .4%和 71.3 % ,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达标率仅为 3 2 .7%和 3 3 .7%。而且粳稻达标率高于籼稻 ,常规稻达标率高于杂交稻。提出今后杂交稻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 ,重视整精米率的改良。  相似文献   

2.
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T593-2013,对2011-2013年福建省籼稻新品种(包括早、中、晚稻共248份)稻米品质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3种类型籼稻糙米率、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等指标优质达标率较高,但是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指标优质率偏低,尤其是垩白度优质率严重偏低。早、中籼中没有品种达到优质稻标准,晚籼优质米率为6.9%。本文从育种角度提出福建省稻米品质改良遗传重点是垩白性状,要努力降低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同时早、中籼的改良还要注重提高整精米率和透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明确机插和机直播下优质双季晚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差异,以及两种方式下适宜品种类型的选择标准。【方法】 本试验以早熟晚籼、中熟晚籼、偏迟熟晚籼、迟熟晚籼和过迟熟晚籼5种不同类型优质晚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机插和机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各类型优质晚籼稻产量和品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与机直播相比,优质晚籼稻在机插条件下结实率和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千粒重也有所提高,最终产量显著提高。机插条件下中熟晚籼产量最高,偏迟熟晚籼其次,而机直播条件下早熟晚籼产量最高,中熟晚籼其次。(2)对于稻米品质,与机直播相比,机插条件下各类型优质晚籼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均显著提高,加工品质改善,但垩白粒率、垩白度增加,外观有所变劣。机插优质晚籼稻胶稠度、崩解值与食味值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蒸煮食味品质提高。两种方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以中熟晚籼最高,其加工品质最优;垩白粒率、垩白度在品种类型间表现为过迟熟晚籼<迟熟晚籼<偏迟熟晚籼<中熟晚籼<早熟晚籼;对于机插优质晚籼稻,偏迟熟晚籼的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最优,其次是中熟晚籼。对于机直播晚籼稻,中熟晚籼的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最优,早熟晚籼也有较高的食味值。(3)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齐穗后20 d的日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均值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齐穗后20 d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均值显著正相关。【结论】 对于双季稻区优质晚稻品种的选择,综合稻米产量和品质来看,机插宜选择中熟晚籼和偏迟熟晚籼,从注重食味角度,重点考虑偏迟熟晚籼品种;机直播宜选择早熟晚籼,也可适当考虑中熟晚籼获得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年福建省水稻研究所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中42个杂交籼稻(包括早、中、晚稻)作为研究对象,对整精米率和垩白度2项米质性状稳定性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早稻种植点中连城整精米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点,垩白度显著低于其他种植点;中稻种植点中新罗整精米率最高,而南靖垩白度最低;晚稻种植点中漳州整精米率最高、垩白度最低。在不同种植环境下,早籼整精米率差异最大,中籼居中,晚籼最小,3者变异系数为56.0%、21.6%和11.0%;早、中、晚3种类型籼稻垩白度差异都较显著,3者变异系数分别为35.1%、34.9%和31.2%。因此,在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品质评价中应对不同稻区的稻米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另外,结合福建省早稻实际生产状况建议福建省新品种区试中选取连城作为早稻米质鉴定取样点。  相似文献   

5.
全面系统地评价杂交水稻骨干育种亲本的米质性状,对于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274份来源于中国十余个水稻主产区的骨干育种亲本及部分国外来源的育种材料进行了基于类群划分的米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项米质性状中,籼稻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粳稻糙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籼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27.7%~97.7%,粳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16.7%~100%,籼、粳稻垩白性状的优质达标率均较低。籼稻类群中,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垩白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米质性状改良的重点,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较优,热带籼稻中IR43、GIZA 178等米质性状优良,是杂交育种的有利种质资源。筛选出10项米质指标均达三级以上的各类亲本材料共23份,这些育种材料可以作为优异的米质性状改良的基因供体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垩白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一、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现状 我县是水稻生产的主产区,习惯上为籼稻生产的北缘,粳稻生产的南缘;近年来,随着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品种更新加快,水稻品种资源极为丰富. 1、以籼稻为主,籼型糯稻、粳稻间杂散布.籼稻约占水稻总面积95%以上,其余为籼型糯稻和粳稻. 2、以"三系”杂交稻为主,常规稻、"两系”杂交稻吡邻种植. 3、以中熟为主,早、晚熟品种层次分布.我县气候条件可以有7个月时间满足水稻生产的温度要求,水稻生产的熟期差异从120-180天,达60多天.目前主要以中熟或中熟偏晚品种居多.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近年选育了一大批优质常规籼稻品种,为了更好地扩大这些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区域,特征集了湘晚籼10号、湘晚籼17号、玉针香、创香5号等共计15个品种(系),以湘晚籼13号为对照,在海南省三亚市作晚造种植,进行优质籼稻品种在三亚市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试验表明:创香5号、农香18、天龙香103、黄华占等品种表现突出,可在试验地区域进行试种与小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江西稻米品质现状及加速优质稻开发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国家标准GB/T1 7891 -1 999《优质稻谷》中的 8项涉及品种特性的品质性状指标 ,江西省主栽的杂交籼稻中 ,没有 1个组合达到国家标准 ,其主要原因是胶稠度、垩白度和垩白率不合格。主栽的常规稻品种中 ,只有一个早稻品种 (“湘早籼 31号”)和两个晚稻品种 (“赣晚籼 30号”和“赣晚籼 1 9号”)分别达到国家 3、3、2级优质稻谷标准 ,但没有一个达国家一级标准 ,差距表现在直链淀粉含量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因此 ,提出了加速江西优质稻开发的对策 ,即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实施优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一、籼油占 “籼油占”是2006年通过广东省审定的优质、高产晚籼稻新品种,江西省2006年开始引进种植。  相似文献   

10.
研究8个杂交籼稻组合和10个常规籼稻品种早、晚两季的若干米质特性表明.所有供试品种精米中各米质性状指标分别为:蛋白质含量6.95%-8.65%,平均7.71%;氨基酸6.900%-8.405%,平均7.631%;必需氨基酸2.364%-2.931%,平均2.719%;直链淀粉15.135%-23.550%,平均21.323%;糊化温度(碱解值)4.455-6.985,平均5.413,同时比较了早、晚两季栽植的杂交籼稻与常规籼稻在上述各种米质性状指标间的差异,并研究了各米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南粳系列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与稻米理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明确3个优良食味南粳品种的主要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特点及与亲本间的差异,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5及其父本关东194、母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稻米理化特性、支链淀粉分支结构、RVA谱黏滞性、热力学特性、米饭食味特性等25个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差异,分析稻米理化性状与米饭食味特征值间的关系、化学成分和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与理化特性间的关系。【结果】 3个南粳品种在大多数性状上具有一致性,与常规粳稻亲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相比,3个南粳品种均具有更小的直链淀粉含量、峰值时间、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消减值、回生焓、回生率和米饭硬度值,更大的胶稠度、崩解值、米饭黏度值和综合食味值。在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上,3个南粳品种的A链(DP6-12)比例更大,而B1链(DP13-24)更小。3个南粳品种大多数性状均与关东194相似,说明南粳系列品种的食味品质特性遗传自关东194。3个南粳品种中亦存在差异性状,南粳46的蛋白质含量和热力学参数更低,南粳9108的脂肪含量更高,而南粳5055的成糊温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外,米饭综合食味值与稻米大多数理化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而稻米理化特性主要受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论】 3个南粳品种食味品质的优异特性是具有更低的糊化和回生特性,更高的胶稠度和米饭黏性,更短的糊化时间和更大的崩解性能。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其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分支链比例主要对糊化和回生特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籼型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江西省2005年主推的22个水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22个组合中只有4个组合的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593-2002)二级标准,垩白度和胶稠度达到一级标准的组合比例很少;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表明降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提高胶稠度是改良杂交水稻品质的主要目标。结实率与垩白度和出糙率之间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认为要兼顾杂交水稻的品质改良与产量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千粒重,同时必须根据各性状的相关性,在选配亲本时要全面考虑各性状的关系,特别是产量构成因素和主要品质性状间的搭配。  相似文献   

13.
对2010年参加广西区常规优质籼稻组区试的25个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5个参试品种中没有1个品种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GB/T 17891-1999),垩白米率、垩白度偏高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限制广西常规稻米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晚籼稻的稻米品质高于早籼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籼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的主成分为碾磨因子、蒸煮因子及外观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广西常规籼稻品种的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明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品质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方法】于2018—2019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上高创新基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的大田试验,水分处理设置常规灌溉(CK)、持续淹水灌溉(CFI)和间歇灌溉(AWD),供试品种为优质食味籼稻泰优871与普通食味籼稻荣优华占,分析测定稻田水分利用率、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供试品种的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与CK和CFI处理相比,2年AWD处理总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8.2%—62.5%、41.2%—91.7%。相比CK,AWD与CFI处理有增加2个供试品种产量的趋势,但优质食味籼稻品种产量无明显变化,仅2018年普通食味籼稻品种产量在AWD处理下增加显著,增产原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增加明显。AWD处理总体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而与CK和AWD处理相比,CFI处理则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不同灌溉处理下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存在年度间差异,2019年AWD较CFI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同时,2年AWD较CFI处理也显著增加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的胶稠度、峰值黏度及崩解值,且降低了消减值,提升了稻米的适口性,而CFI处理较CK与AWD处理则显著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但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籼稻品种直链淀粉、营养品质与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效应要高于普通食味籼稻品种。【结论】间歇灌溉处理提高了供试品种的水分利用率,有利于增加优质食味籼稻产量,改善了稻米加工,但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同时间歇灌溉处理可降低消减值及稻米蛋白质含量,提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崩解值,有利于改善稻米蒸煮食味的适口性;而持续淹水灌溉有利于改善稻外观品质。间歇灌溉方式可作为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品种高质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稻品种大米直链淀粉含量对加工米粉丝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米粉丝加工中不同水稻品种大米原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对米粉丝品质的影响,为确定适合米粉丝加工用大米原料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直链淀粉含量介于16.45%—29.64%的14个不同籼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采用一步成型法制作米粉丝,分析评价米粉丝的加工效果、感官品质、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通过相关分析建立大米原料直链淀粉含量与加工米粉丝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水稻品种大米原料直链淀粉含量的升高,米粉丝的加工效果显著提高,但当其含量超过26.14%后,米粉丝的加工效果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米粉丝的劲道感、爽滑感、不粘牙、光泽以及综合感官品质与大米原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米粉丝的复水时间与大米原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而其膨胀率、断条率以及损失率则与大米原料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米粉丝的硬度、咀嚼性、剪切力、拉伸长度、断裂力和破断功等质构特性指标与大米原料的直链淀粉含量亦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采用一步成型法制作米粉丝时,米粉丝的加工效果、感官品质、蒸煮品质及质构特性与水稻品种大米原料直链淀粉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选用直链淀粉含量介于22.11%—25.45%的籼稻米原料加工的米粉丝具有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黑龙江省最新水稻品种品质特性及优质米情况,选取2019年新审定的粳稻品种52份,对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胶稠度、食味值等指标进行化验检测。结果表明,二级优质米标准达标率为100%,不同积温区水稻品种均表现为垩白米粒率和垩白度变异较大。在品质改良过程中第一积温区需注重提高糙米率和整精米率,第二和第三积温区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有待提高,第四积温区垩白米粒率和垩白度需要降低,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应适当提高。通径分析表明对食味值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垩白度,其次是粗蛋白和胶稠度。黑龙江省2019年新审定水稻品种米质优良,为食味值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优质两系杂交中稻培两优537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两优537是湖北省、衣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自育优质中籼稻鄂中5号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2005~2006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区试,表现米质优、高产稳产性好、适应性较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007年3月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早籼稻农艺性状与米质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 5个米质由优至劣的早籼品种的农艺和米质性状作典范相关分析表明 ,农艺性状直接影响米质性状 ,表现为穗部性状与粒形、粒长因子正相关 ,每穗颖花数与出糙率正相关 ,说明高产和优质不矛盾。作外观、加工和蒸煮营养品质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 :米粒长的品种出糙率和精米率较低 ,米粒短的品种出糙率和精米率较高 ;出糙率高的品种其直链淀粉含量高 ,米粒长的品种其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低。该研究还发现整精米率与胶稠度正相关 ,可能是米胶软的品种其淀粉结构的韧性和抗力强 ,从而导致整精米率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0—2004年黑龙江省审定的35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品质总分没有达到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有74.29%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供试材料品质性状间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达到部颁优质米的一级标准;品质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糙米率因子、垩白度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因子、蛋白质含量因子、整精米率因子的特征根累计贡献率达82.5%。建立品质总分回归方程:Y=75.086 0.246x1-0.932x2-0.577x3-0.124x4 3.072x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