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揭示赤皮青冈天然林的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趋势,为更好地保护该群落的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样方调查,采用2×2联列表,5种种间关联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选取赤皮青冈群落中重要值(IV)排前25的优势种,将其构成的300个种进行种间关联性测定、分析及划分生态种组。【结果】赤皮青冈天然林中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的重要值居首位,值为131.2%,属于建群种;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次之,值为35.2%,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分别排在第3和第4,值分别为26.7%和22.9%;该群落大部分种对种间联结性呈现弱联结状态,甚至是无联结状态,说明该种群的分布相对独立,结合聚类分析以及各物种的生态习性进行综合分析,将重要值前25个优势种群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第1生态种组只有赤皮青冈,第2生态种组由茶秆竹、甜槠(Castanopsis eyrei)、钩栲和毛竹组成,第3生态种组由剩下的物种组成。赤皮青冈天然林整体结构趋于稳定,群落向顶级方向演替。【结论】赤皮青冈天然林中呈现无联结性、弱联结性、甚至负联结性的种对所占的比例较高,群落向顶级方向演替,说明该群落具有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划分生态种组,发现该生态种组的优势种群的物种对其生境要求较高,有助于对赤皮青冈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育,对营造赤皮青冈近自然林提供更准确的物种搭配,改善群落物种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桂西南蚬木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其种群间的共生关系,为桂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样方调查,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测定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的总体关联性、种间联结和种间相关性,并结合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排序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蚬木群落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P>0.05),种群间联结性较弱;X2检验有51种对呈正关联,50种对呈负关联,4种对无关联,正负关联种对数比值为1.02;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的种对数分别占68.60%和62.70%,正、负相关种对数比值分别为0.46和0.58,表现为负关联趋势;15个优势种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组内物种间关系多数呈正相关.[结论]桂西南蚬木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的种间联结较松散,物种分布格局相对独立,其优势种可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组内物种对相同生境具有趋同适应性,组间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3.
南昆山观光木所在群落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观光木所在的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聚类分析和种间联结性分析法研究了4 800m2总样方面积中的32个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种组及种群间联结性特点.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2个种可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1)轮叶木姜 Litsea verticillata和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 ;2)狗牙锥 Castanopsis lamontii;3)罗浮锥 Castanopsis fabri、鸭公树Neolitsea chuii、腺叶桂樱Laurocerasus phaeosticta、石笔木Tutcheria championi和毛桂Cinnamomum appelianum;4)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越南山矾Symplocos cochinchinensis、狗骨柴Tricalysia dubia和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等24个种. 方差比率法表明32个物种间具有总体上的正联结性. 根据X2检验、联结系数(AC)、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点相关系数(Ф)检测结果,在496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表明该群落优势种群间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米槠群落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米槠群落15 个优势种群间的联结性,结果表明有3 对显著正联结种对且均与木荷相关,4 对显著负联结种对,米槠与其它种群的联结性均较小,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15 个种群间总体上呈现不显著的正联结,15 个种群划分为两个联结程度较相近的类群。  相似文献   

5.
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种间联结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方差比率(VR)、卡方(χ2)检验、联结系数(AC)、点相关系数PCC和r等指标对乳源木莲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各种对的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3个乔木层种群在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正联结,且乳源木莲、拉氏栲、栲树等优势种与其它树种形成种对正联结的比例均比负联结的大,表明其它大部分树种易与这些优势种群混生,形成相对稳定群落.灌木层23个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也表现出正联结,并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陕北安塞区20种常见药用植物为对象,采用种间联结性方法对药用植物的种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安塞区常见药用植物种对间正联结占28.9%,负联结占71.1%,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种间联结较为松散。②根据种间联结关系和DCA排序将20种药用植物划分了5个生态种组,常见药用植物呈现区域化分布。  相似文献   

7.
秦岭中段天然油松林生态种对和功能群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个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分析了油松天然林主要种群种间联结及其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秦岭中段油松天然林生态种对有8个:山杨-栓皮栎、秦岭木姜子-黄连木、光皮桦-青杄、色木槭-刺叶栎、色木槭-铁杉、盐肤木-槲栎、梾木-少脉椴、桦叶四蕊槭-青榨槭.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结果结合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将该区油松天然林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其中油松独立成为了生态关键种的种组.结合生态种对,把第4个生态种组近一步划分为4个功能群:"广泛伴生种"、"嗜热物种"、"嗜湿物种"和"潜在建群种",各功能群都具有明显的生态过程(主要是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能帮助解释物种对生态系统过程影响的机理.生态种对和生态种组两者结合分析植物功能群得出的结果合理,功能群之间的界定也比较清晰,符合各种群的生物学等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甘肃文县珙桐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2联列表,应用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等技术,测定甘肃文县珙桐群落的8个优势种群间的联结性,以半矩阵图表达测定结果。研究表明,珙桐群落种间联结较复杂。群落的8个优势种28个种对间有10对存在显著的正联结(I0>0.4)。其中珙桐与生态习性相似的包果石栎、千金榆表现为极显著正联结,白桦与亮叶桦亦为极显著正联结。群落中15个种对存在显著的负联结(I0<0.7),约占总种对数的54%反映出该区域珙桐群落的次生性和年青性。珙桐、包果石栎、青冈与白桦、青冈与亮叶桦生态习性差异较大,表现为极显著的负联结。表明生态习性相似、对环境要求相似、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种相伴随出现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南平细柄阿丁枫天然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该群落优势种群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丝栗栲为稳定型种群,木荷、闽粤栲为增长型种群.运用2×2联列表、方差比率(VR)、X2检验测定了乔木层17个主要树种的总体相关性和各种对间的联结性,结果是总体上呈不显著的负联结,负联结的种对多于正联结.  相似文献   

10.
以黄土区典型土坎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筛选25种草本优势种,采用方差比率法,结合χ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5个草本优势种的种间关系,为重力侵蚀治理、固沟保塬的植物配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法的检验结果表明,25个草本优势种总体上种间关系呈现显著正关联;2)χ2检验结果表明,正关联种对数(163)高于负关联种对数(135),且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6.67%;3)大部分种对间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都不高,种对间的相关性较弱,联结关系松散,群落仍处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4)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25个优势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玛珂河林区的草本植物对寒温性针叶林的早期演替和生态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文通过χ2统计量检测、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方法,对40块寒温性针叶林样地中的22种优势草本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31对优势草本组合中,有118对呈现正联结,其中有8对呈极显著正联结(P0.01),6对呈显著正联结(P0.05);负联结有112对,仅有2对优草本物种呈显著负联结(P0.05);完全独立的有1对。可见,玛珂河林区寒温性针叶林中,超过一半的草本物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相似,表现为正联结,并且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也有接近一半的优势草本物种之间竞争有限的环境资源而产生竞争和排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生态位及种间关系是研究群落结构的主要方法,为研究太行山南段油松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  本文以恢复13年(S1)、7年(S2)、6年(S3)和1年(S4)的4个火烧迹地草本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不同恢复阶段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联特征,计测其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同时通过总体相关性检验、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研究其种间关系,并划分生态种组。  结果  大披针薹草、小红菊和白莲蒿在各个恢复期的优势度、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总体相关性检验表明,S1为显著正关联,S2和S4为显著负关联,S3为不显著正关联。χ2检验表明,S1、S2、S3和S4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2.33、0.69、0.84和0.63。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表明,S1的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而S2、S3和S4的正关联种对数小于负关联种对数。生态种组划分表明S1、S2、S3的优势种基本可以划分为以大披针薹草 + 小红菊、白莲蒿以及其他优势种为代表的3个生态种组,S4的10个优势种所划分的3个生态种组则主要以大披针薹草、小红菊和白莲蒿为代表。  结论  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研究表明,太行山南段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在恢复13年时稳定性最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火烧迹地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共存、分布等相关机制,同时可为火烧迹地规划管理与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采用2×2列联表,对衡阳盆地自然恢复灌丛阶段植物群落中20个主要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优势种多物种间显著负关联;群落中重要值较高的20个种群组成的190种对中;有58对呈显著正联结,有34对呈显著负联结;以X2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和种间关联度的3个指标较好地测定了20个主要植物种群的联结性.  相似文献   

14.
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CCA排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11个样方(20 m×20 m)取样调查,运用生态位理论、种间关系原理、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探讨主要木本植物间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中麻栎、枫香、蚬木占优势地位,罗伞树-鹅掌柴、九节-琴叶榕、澄广花-鱼骨木的生态位重叠度分别在3种木本植物群落中最大。麻栎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χ2检验统计显示正关联种对数有50对,负关联种对数有52对,无关联种对数有3对,正负关联比为0.96,检验显著率为6.67%。枫香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χ2检验统计显示正关联种对数有96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13对,无关联种对数有1对,正负关联比为0.85,检验显著率为8.10%。蚬木次生林群落总体种间关系表现为显著正关联,正关联种对数有19对,负关联种对数有17对,正负关联比为1.12,检验显著率为8.33%。CCA前瞻选择显示土壤pH值、全磷、坡向、土壤全钾、海拔是影响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总体上可以对76.95%的环境因子进行解释。物种间的正联结性越显著,其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反之,物种间的负联结性越显著,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则越低。   相似文献   

15.
刘鲁光    朱兆棋    陈曦    刘守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75-82
为探明震后滑坡体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种间关系的变化,基于2009-2018年对谢家店滑坡体植被恢复状况的持续监测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从群落整体的关联状况及群落各垂直层次内主要物种间的关联状况两方面对滑坡体植被恢复的草本群落、灌草群落、乔灌草群落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种间关联动态进行研究。方差比率的检验结果表明,除灌草群落阶段群落整体关联情况为不显著的负关联外,其他各阶段均为不显著的正联结,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正关联程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草本层物种在灌草阶段,主要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之比小于1,其他各恢复阶段正负联结种对之比均大于1,正联结种对比例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负联结种对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灌木层主要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之比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趋于缓和,说明灌木还处于演替的不稳定阶段;乔木层物种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正联结种对比例呈上升趋势,负联结种对比例呈下降趋势。方差比率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结果均表明,群落多数物种间还未达到显著相关,各物种相对独立。总的来说,震后滑坡体的植被恢复状况较好,群落物种间正联结程度不断增强,群落结构不断完善,物种逐渐趋于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16.
以秦巴山区中段常见的21种草本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联结系数(AC)、结合 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χ2统计,对具有显著正联结性的草本药用植物与海拔分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草本药用植物种间联结系数较低,物种分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种间关系松散。2)贯众与井栏边草、龙芽草与金钱草、龙芽草与车前草、海金沙与紫菀、天名精与一年蓬、天名精与野菊、腹水草与石韦、腹水草与一年蓬、紫花地丁与车前草、紫花地丁与一年蓬、车前草与一年蓬、淫羊藿与黄精显著正联结;井栏边草与石韦呈显著负联结。3)呈显著正联结关系的物种对显著正联结时的相对海拔高度占此物种对垂直分布重叠时的相对海拔高度的比例各不相同,所处的位置也有所差异。呈显著联结关系的物种对在高海拔区域联结性降低,呈现无联结状态。4)2个物种对生境的相似性也可产生负联结关系。在对相同环境资源的竞争中,某一种群优势越强,负联结性就越显著。研究认为,将种间联结性与海拔分布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物种间的协作与竞争关系,对该区草本药用植物的生态化种植与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蒋慧  于磊  鲁为华  蒋文生  曾全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23-6224,6232
应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分析,对昆仑山西段天然草地18个优势植物种共153个种对的种间关联(或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χ2检验有16个种对呈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4个种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而秩相关表明,有45个种对呈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35个种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也就是说,大多数种群之间关系松散。种群之间正关联主要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征,对生境有相似的要求;而种群之间的负关联主要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对生境有不同的适应性或存在相互竞争,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18.
芦芽山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芦芽山阴坡典型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VR),结合χ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和各层种对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不显著负关联,灌木层为不显著正关联;乔、灌、草各层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占各自总种对数的比例分别为10.0%、10.9%和26.7%,多数种对间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不高,联结关系松散,独立性相对较强;乔木层以负相关占优势,而灌、草层以正相关占优势。乔木层通过种间竞争达到了稳定状态,灌草层通过适应生境的分离避免竞争而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