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论吉林省水稻品种改良及亲本选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949~2009年吉林省审定的30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育种方式、核心亲本和代表性品种的系谱分析,来探讨亲本选配经验。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育种方式简单,主要采用单交、系统选育,个别采用复交、单倍体育种,育成品种血缘80%来源于日本稻种资源,遗传基础狭窄;90年代以后,引进各地优异种质,育种方式增多,遗传背景丰富。每个时段育成的品种都有利用率较高的核心亲本,在亲本选配上主要是利用每一时段核心亲本不断累加聚合优良基因。因此,吉林省水稻品种的选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累加互补某些优良性状基因的过程,是核心亲本不断扩大、优良基因库不断扩充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血缘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经对河南省近年推广的109个小麦主要品种的血缘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品种可归为阿夫,内乡5号,丰产号,阿勃,碧蚂麦,辉县红,玛拉,郑引4号,郑引1号,偃麦草,黑麦,洛夫林,高加索,山前麦,阿芙乐尔和其它亲本品种等16个亲本系统。分析还发现亲本系统的地理来源主要是意大利;来自国外的亲本以及我国的亲本品种仍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生产上利用品种大都具有相似的遗传构成。据此对小麦育种中亲本的选择,优良品种的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审定的常规粳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农垦57、农垦58和桂花黄是江苏省历年来审定的常规粳稻品种的骨干亲本或亲本的主要血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已有所改观。通过复杂方式选育审定的品种数不断增加,复交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杂交方式。育种工作应与品种资源研究紧密合作,及时把品种资源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稻育种,通过多学科合作,拓宽亲本选择范围,扩大遗传背景,提高育种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广西甘蔗育种四大优良亲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35年(1956-1990)甘蔗有性杂交育种的亲本组合资料进行整理,结果表明,用从国外引进的CP49/50、Co419和国内自育的F134、华南56/12等4个品种作为父、母本选配杂交组合的次数均在100次以上。直接育成品种13个,占广西自育品种的86.6%。其中,用CP49/50育成品种8个,占53.3%;用F134育成品种5个,占33.3%;用华南56/12育成品种4个,占26.7%;用Co419育成品种3个,占20%。从上述4大优良亲本的系谱中可以看出,广西35年来育成的15个甘蔗品种皆含甘蔗热带种、印度种和割手密三大"种"血缘,种质血缘比较贫乏。因此,在今后的甘蔗育种中要不断探索我国丰富的割手密资源以及其它甘蔗近缘植物的利用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亲本创新对扩大栽培甘蔗遗传基础及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海南甘蔗育种场自1953年建场起就开展甘蔗亲本创新和利用的研究,50多年来,在热带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和近缘属植物斑茅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近年来使用的293份常用亲本中,220份为自育品种(品系),约占75%,其中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及其下属场选育的材料约占自育亲本材料的56%。海南甘蔗育种场通过"高贵化"育种途径,利用大茎野生种和当地割手密选育出导入新的野生种血缘的崖城73-226、崖城58-43、崖城58-47和崖城82-108等创新材料。至今,我国自育品种中至少有17个品种含有当地割手密的血缘,1个品种为大茎野生种的后代。在斑茅利用方面,海南甘蔗育种场于2001年获得了一批斑茅蔗BC1真杂种,并于2003年育成一批BC2后代。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云南野生甘蔗血缘后代45个材料的黑穗病抗性鉴定,一是了解云南"YN"系列新血缘亲本抗黑穗病性状遗传效应;二是验证"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指导抗病育种的科学性。结果显示:(1)有27个材料为1级高抗,3个材料为2级抗病,共30个,占67%;而对照种ROC10和桂糖11号分别为6级、7级感病。表明在传统感病种质基础上导入云南野生种质血缘,能够获得野生血缘高抗黑穗病遗传基础,从中选育的"YN"系列优良亲本能够产生高抗黑穗病杂种优势。(2)在27个1级高抗材料中,有11个属于自交系后代,表明"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的"自交超亲分离"技术,能够有效地选育出高抗黑穗病的超亲遗传变异亲本,其后代抗病性杂种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育成的合玉1号~合玉18号玉米品种选育历程及种质基础的分析,说明合江农科所应用自交系以国外的兰卡斯特(MO17)、垦44、国内冬黄等血缘为主,应用的亲本材料过度集中,造成合江农科所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因此玉米育种工作应加强基础材料的创新,从而拓宽种质资源,解决合江农科所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缺乏,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的选育,核心是对亲本恢复系和不育系的遗传改良以及组合的有效选择。为了达到丰产、多抗、优质的目的,在恢复系的选育中,走生态育种和增加选择压的育种路线,注重亲本遗传背景的广泛性和综合优良性状,用IR24为父本,以含有20多个籼粳亚种亲本血缘,抗逆...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贺州市农业科学院通过审定的13个花生品种进行系谱关系及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3个花生品种共涉及20个直接亲本,80%来自广西和广东,其中应用次数较多的是汕油523和粤油193;这些审定品种的系谱分析可追溯到30个祖先亲本,含伏花生及狮头企血缘的品种达84.62%,这说明遗传基础过窄,育种难有大的突破;植株的株高、分枝数、含油率变化不大,百果重及荚果产量均有提升,但出仁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宽亲本种质基础,丰富育种手段,继续加强抗病育种及专用性花生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杂交育种是目前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主要途径,育种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本材料的利用。我国地域辽阔。是世界上小麦面积最大的国家,品种资源丰富,亲本材料种类多,如何收集整理利用是开展杂交育种的首要环节.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我国育成苹果品种的系谱分析及其育种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1951—2019年我国报道育成的273个苹果品种(不含砧木)的资料,对这些苹果品种的亲本组成及亲本选配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绘制以主要品种为亲本育成品种的系谱图,以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苹果的育种成果。在我国选育的273个苹果品种中,通过杂交获得的品种最多(145个,53.11%),其次是芽变品种(111个,40.65%),实生选育品种(15个,5.50%)和诱变品种(2个,0.73%)。根据品种特性分类,育成苹果品种中,红皮品种最多(240个,占87.91%),其次是绿皮品种(19个,6.96%)和黄皮品种(14个,5.13%)。大果(≥200 g)、中果(100—200 g)和小果(≤100 g的小果)品种分别占57.14%、35.53%和7.73%。果实成熟期早、中和晚熟品种分别占24.54%、32.97%和42.49%。273个育成的苹果品种中,有耐贮品种(83个,30.40%)、抗寒品种(78个,28.57%)、短枝型品种(34个,12.45%)、柱型品种(8个,2.93%)和红肉品种(4个,1.47%)。分析亲本来源明确的262个品种,表明这些品种由103个亲本育成,包括3个国内地方品种,63个国外引进品种和37个衍生品种。通过系谱分析发现,苹果骨干亲本为‘富士’‘金冠’‘元帅’和‘嘎啦’,分别衍生104、64、36和24个品种。杂交和芽变是选育苹果品种的主要途径,亲本性状优良或不同地理来源的亲本组合更容易选育出优良品种。在此基础上,剖析我苹果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技术在系谱分析上的应用进行展望。本文为制定苹果育种计划和亲本的选配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水稻育种骨干亲本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黑龙江省审定的260个水稻品种的骨干亲本和20世纪90年代后育成品种的系谱.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前育成品种的骨干亲本是石狩白毛、农林11号、虾夷,由它们育成或衍生品种占同期育成品种的83.3%,其中骨干核心亲本是石狩白毛,由它直接育成或衍生的品种数占同期育成品种总数的44.1%:20世纪90年代后育成品种的...  相似文献   

13.
小麦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的选育和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讨论了小麦优良品种和优异种质资源繁六及其姊妹系的选育过程和特点,对它作为种质资源的作用、意义和应用以及它的系谱及其与衍生种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繁六及其姊妹系的研制在育种理论、育种方法和实际操作诸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认为繁六及其姊妹系是四川麦区小麦品种演变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小麦新类型和最重要的亲本材料,由此衍生了绵阳11号等29个小麦优良品种,栽种面积累计达2亿多亩,是四川麦区小麦生产过去二十年中连续上了两个台阶的重要因素,表明了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前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甘蔗种质遗传基础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6份甘蔗种质(39份祖亲种、57份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对多态性较强的引物,构建了甘蔗96份种质的ISSR指纹图谱,这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5条谱带,其多态性为100%.96份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459~0.918,平均0.656.聚类分析表明,随着相似系数结合线的不同,可分别将参试的甘蔗种质从属间(甘蔗属与斑茅种)、野生种(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印度种、中国种)与栽培种(热带种)间、栽培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间区别开来.各祖亲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相似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热带种、印度种和中国种、大茎野生种、云南割手密种,其他割手密种,斑茅.多数品种(品系)的ISSR聚类结果与系谱基本相符,某一品种常与其父代或其祖代的某一亲本聚在同一组中.  相似文献   

15.
谷子理想株型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材料与方法 1.1育种材料及其特点2003年笔者在杂交组合“小黄谷三万×安5012”后代材料中发现2个株系,其穗短粗,直立,穗柄较粗,上部叶片挺拔上冲,中下部叶片随叶位的降低逐渐增大与茎的夹角,且叶色深绿,较符合谷子理想株型形态特征。其中一个株系幼苗鞘色为绿色,另一个为紫色,分别命名为“立绿谷”和“立紫谷”。这2个姊妹系虽然株型良好,但是其他农艺性状表现较差,主要缺点是:①杆高,较易倒伏。②生育期长,较晚熟。③产量性状差。表现为穗小,开花授粉不集中,成熟灌浆速度慢,结实性差,秕谷多。同年冬在海南南繁加代时,针对其缺点依据亲本性状互补的原则配制杂交组合对其进行重点改良,  相似文献   

16.
以30个加工番茄品种(系)为试材,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期性状、形态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针对新疆自治区的生态条件、栽培技术和品种资源现状,提出了加工番茄早熟和丰产品种的模式;并对早熟和丰产品种的生育期因子和形态性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7.
河南审定小麦品种的骨干亲本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河南审定的122个小麦品种的骨干亲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审定小麦品种的亲本系统为阿夫,丰产3号,抗辉红,St 2422/464,高加索,内乡5号,山前麦,碧蚂1号和玛拉,共涉及到66个审定品种,占94.29%,亲缘系数总和为32.24,占46.06%.这9个亲本在16个主要推广品种中的亲缘系数总和为7.89,占49.31%.2000年之后审定的小麦品种主要是利用中早期审定的品种作为亲本选育成的,共涉及到43个品种,占82.69%,亲缘系数总和为29.08,占55.92%,主要推广品种豫麦21号,豫麦2号,豫麦13号,豫麦25号和豫麦18号成为骨干亲本.豫麦2号在1990年以后审定品种的亲缘关系中占有突出地位,共涉及到43个品种,成为利用率最高的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18.
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给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品种鉴定、亲子鉴定提供科学方法,通过对3个人工杂交组合的亲本及F1代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双亲的RAPD谱带能在其F1代中表现出来,表现率分别为94.90%,97.92%,98.64%,说明3个杂交单株是其亲本的真正后代,这也表明RAPD技术在亲子鉴定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从3个杂交组合的RAPD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双亲的RAPD谱带在F1代出现分离现象,这一结果表明茶树是一个杂合体。  相似文献   

19.
 在大麦花培育种研究中,探讨了具有不同棱型、熟期和生态型的6份大麦栽培品种和由它们相互杂交后产生的30份F#-1的花培反应,结果表明:不同棱型、熟期和生态型的大麦,其花培反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它们的F#-1花培反应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豆超早熟育种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大豆早熟性基因源的鉴定分析,极早熟品种在个体发育中生育期与各生育阶段的相关性测定以及早熟性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结合超早熟育种实践,指出超早熟育种首要问题是自不同生态区最广泛地搜集血缘关系较远的极早熟或早熟品种(000或00成熟期组)。经系统鉴定,筛选双亲生育日数差值小、花期短、鼓粒快、株体繁茂、中日性、耐低温和极早熟种质资源作亲本。以极早熟、丰产、杭病品种间杂交为最佳组合方式,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早熟性基因累加超亲遗传个体,从而创造更早熟的杂交后代材料,于F_2和F_3世代,以早熟、抗病性为主进行混合选择,严格淘汰晚熟、感病组合及单株。F_4世代以丰产性为主,从早熟,抗病后代群体中大量选拔丰产单株,下年进行株系鉴定。并指出,50°N高寒地区建立选育基地,在当地生态条件下进行选育,更有利于超早熟品种的育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