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伪结核病又叫干酪性淋巴结炎,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的病原菌是假结核棒状杆菌或称羊棒状杆菌,该病主要侵害羊,引起淋巴结化脓或干酪样病变,也可感染其他畜禽,人偶尔也有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笔者从2002~2004年肉检工作中的统计出,绵羊伪结核病的检出率达0.9%,山羊伪结核病的检出率为0.01%。  相似文献   

2.
山羊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淋巴结发生大小不一的脓疱。伪结核棒状杆菌为不规则、无芽胞革兰氏阳性杆菌,分类上属棒状杆菌属。具有多形性,呈球状、杆状,偶见丝状;在脓汁中多形性更明显,在新鲜脓汁中杆状占优势,而在陈旧脓汁中则以球状占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给马山县黑山羊皮下浅表淋巴结肿大、化脓性疾病提供防控指导,2014年4月—7月期间,笔者针对此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子生物学诊断以及治疗。结果:从3份淋巴结干酪样脓汁中,分离出3株多形态、无荚膜、无芽胞的革兰氏阳性的球杆菌,经病原菌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PCR检测和测序,鉴定3株菌均为伪结核棒状杆菌,诊断为山羊伪结核病;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山羊伪结核病在马山县黑山羊年均发病率为10%左右,但死亡率很低,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发病严重、成年羊发病为主。并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对病羊进行治疗,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省某波尔山羊养殖场发生了几乎波及全群的体表淋巴结脓肿,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5.
山羊常见的皮肤型疾病主要有山羊疥螨病、山羊痘、山羊口疮、山羊伪结核病。对这4种常见皮肤型疾病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羊和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 lymphadenitis in sheep and goat ,简称CLA),也称绵羊和山羊伪结核病(pseudotuberculosis in sheep and goat),是由伪结核棒 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该 病主要多发于山羊和绵羊,但在其他动物及人的病变材料也曾分离到该菌[1].189 1年Preis z和Guinand由羊的肾脏脓肿首次分离到伪结核棒状杆菌,随后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养羊国 家和地区广泛发现并报道,我国的很多养羊地区都有该病存在,往往由于羊毛产量减少、产奶量下降以及繁殖功能障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  相似文献   

7.
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山羊发病特征是局部淋巴结发生脓肿和干酪样坏死,病羊消瘦。老百姓叫"长包"或"长大包"、"长兴羊子"。由于养殖户和基层兽医对  相似文献   

8.
由溶解的山羊胎儿分离出一株羊伪结核棒状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哲里木盟北部山区某牧户的1只呈现流产症状的孕山羊子宫内已完全溶解的胎儿溶解物中分离出1株疑似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原体。通过生化反应等鉴定,确认该菌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9.
<正>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细菌性传染病,病羊主要表现消瘦、局部淋巴结脓肿和干酪样坏死为典型特征,该病在临床上易于治疗,但也易复发,一旦羊群发病则很难彻底清除,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三明市三元区某南江黄羊养殖专业户饲养的部分南江黄羊发现颈肩淋巴结脓肿和干酪样坏死,采集患病羊淋巴结脓肿物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分离出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山羊所发病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病。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引起湖南省永州市山羊皮下脓肿的病原种类,从3个规模化养殖场的患病山羊采集病料,同时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和PCR检测两种方法,对引物山羊皮下脓肿的主要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主要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发现两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未发现其他病原。伪结核棒状杆菌分离株对四环素和头孢噻吩敏感性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苯唑西林、丁胺卡那和头孢噻吩的敏感性最高。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山羊皮下脓肿的综合性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波尔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病原鉴定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西铜川市某波尔山羊场从2004年2月开始,在部分羊中发生一种以体表淋巴结化脓坏死,并在颈部形成较大的、触摸有坚硬感脓疱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此病发病率高但病情发展迟缓。经实验室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确定病原菌为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结合临床症状确诊该病为干酪性淋巴结炎。  相似文献   

12.
陕南白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分离鉴定及灭活铝胶疫苗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又称羊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对山羊危害最为严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陕西省石泉县陕南白山羊饲养量较大,羊群也存在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感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筛选对当地伪结核棒状杆菌敏感的药物和研制灭活疫苗,本研究从疑似伪结核病患羊采取多份新鲜的脓液,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对获得的1株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其研制灭活疫苗。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白色、干燥、扁平、不透明、边缘整齐的中等大小菌落,革兰染色阳性,经16SrRNA检测和序列分析,证实分离到的菌株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红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中度敏感。以该分离菌为种子菌制备的灭活铝胶疫苗无菌检验合格,试验接种山羊无不良反应,目前已经在采样羊场进行临床应用,进一步评价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14年以来,四川达州地区众多羊场所饲养的山羊皮肤出现"长包"现象,有的羊场发病率甚至高达30%,但该病致死率很低。随着该病在羊群中越来越多,很难彻底根除,且导致山羊生产性能明显降低,才引起饲主重视。2015年5月,笔者对达州地区宣汉县发病山羊采集病料,经实验室确诊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进一步进行  相似文献   

14.
昆明市西山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伪结核病是山羊一种慢性消耗性细菌病,对山羊养殖业的危害极大。为控制本病的发生,从2016年期间,对昆明市西山区存栏的38 225只山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伪结核病在西山区山羊平均发病率为10.3%,病死率0.1%,采集病料经细菌分离鉴定、小鼠毒力试验、16SrRNA序列分析比较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引起本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对其中2个菌株完成了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生化及16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对完成系统鉴定的2株细菌完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除链霉素、甲硝唑及复方新诺明外的大多数抗菌药物均对其敏感,可为该地区及昆明其他疫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骆驼伪结核棒状菌病是由棒状杆菌科假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内脏和淋巴结与结核病相似的酪化结节。从肉眼上看,伪结核病的病变与  相似文献   

16.
伪结核棒状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羊皮下、淋巴脓肿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经采集病料分离鉴定,其主要病原主要是伪结核棒状杆菌,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也是世界上公认难以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引起患病羊发生一处或多处脓肿,消瘦、生产性能低下,严重者发生死亡,该病一旦侵入羊群则很难彻底消除。近年来,随着养羊业的发展,大量从省内外引进种羊,加之商品羊的频繁流动,我省山羊群发生皮下、淋巴脓肿病较普遍,给养羊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本试验在本省分离鉴定的伪结核棒状杆菌中,选取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山羊病料分离的5株伪结核棒状杆菌,采用圆滤纸片法,…  相似文献   

17.
山羊假结核病是由棒状杆菌主要引起的化脓性、干酪性淋巴结核病,主要经皮肤损伤接触传染,有的经消化道传染。笔者于2009年7月份开始,结合农业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工作,对麟游县三个镇48户2400只山羊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有846只山羊患有假结核病,发病率高达34%,通过中西药结合治疗,使794只羊痊愈,治愈率达93.85%,效果明显,现就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eteriurn pseudotuberculosis)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主要引起羊干酪性淋巴结炎、骆驼脓肿、马溃疡性淋巴管炎和人化脓性淋巴管炎。动物多由皮肤破伤感染,有的可因摄食污染的饲料而感染。羊的发病率较高,常在8%~30%以上。该病的发病特征是受害羊的皮下及淋巴结出现化脓性病变,呈脓性干酪性坏死;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危害养羊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疾病,其主要表现是山羊出现胸膜炎、纤维素肺炎、咳嗽以及高热等症状,如果养殖场暴发该病,会在羊群中快速传播。该病发病急、病程短、流产率高、死亡率高,会给山羊养殖带来巨大影响。当前,我国山羊养殖正在向规模化发展,该病的危害范围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疫病。  相似文献   

20.
为了快速检测无临床症状的山羊是否感染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根据Gen Bank中伪结核棒状杆菌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基因序列,分别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经过反应条件和体系优化,测定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建立山羊伪结核病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5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在20μL扩增体系中,引物浓度为0.20μmol/m L,探针浓度为0.45μmol/m L,退火温度59℃时最佳;最低可检测出4.6×102个拷贝数的细菌DNA,标准曲线相关系数是0.996。同时,对Taq Man荧光定量PCR和常规PCR进行了比较,前者的敏感性是后者的1 000倍;对5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出的阳性率为68.5%(37/54),常规PCR检出的阳性率为53.7%(29/54)。研究表明:Taq Man荧光定量PCR法检出率较高,有特异、敏感且快速的特点,适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