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豫西旱农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年降水量偏少,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干旱灾害频繁,且持续时间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豫西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改善豫西旱农区缺水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就必须在探明其水资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旱作农业抗旱节水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选用耐旱作物和抗旱品种;广泛采用各种抗旱节水农艺措施;大力推广降水集存技术、节水灌溉及化学抑蒸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证豫西旱农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农业水资源现状及抗旱节水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甘肃省农业水资源现状 ,从调整种植与品种结构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力推广抗旱节水农艺措施 ;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大力发展集雨蓄水工程等方面提出了甘肃省农业应采取的抗旱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俊花  黄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8-5529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农业用水消耗水资源的70%之多,与此同时,农业用水中的水浪费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节水农业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唯一途径。介绍了一些节水抗旱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现代科技革命在节水抗旱应用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今后节水抗旱农业中应突破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结合宁夏农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解决水资源短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建设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大力扶持推广以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抗旱节水和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的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抗旱节水之路,成效显著。在总结发展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三个提高”,进一步扩大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扬黄水延伸高效补灌农业和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有效增加旱作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等“十二五”宁夏旱作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宁夏中南部山区水资源特点,在有水源地区和补充灌溉条件地区,重点集成推广马铃薯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在旱作区推广以覆膜保墒为主的马铃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有效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降低肥料施用量,保护环境,达到节肥节水、抑制杂草、降低成本的目的,对提高马铃薯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发挥重要作用,在西北旱作农业区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简要介绍了宁夏马铃薯抗旱节水主要技术模式及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抗旱节水农业构建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梅 《农业展望》2010,6(2):56-59
文章就干旱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归纳了抗旱技术研究的现状。指出辽宁省旱灾发生比较频繁,抗旱节水的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利工程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旱灾监测预报与评估水平、推广抗旱适用技术(如农艺抗旱、物理化学抗旱、生物抗旱和节水灌溉)和建立防御旱灾技术体系等。提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是今后辽宁省抗旱节水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沙漠化防治中节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我国沙漠化地区水资源的现状,提出发展节水技术是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在详细总结我国沙漠化地区近年来研究摸索出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抗旱节水农业措施及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的基础上,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提出了我国沙漠化防治中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阳旱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水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总量不足、农业生产与降雨季节时空分布的错位、年际变化大及水分利用率低。提出选用耐旱抗旱品种、广泛采用各项抗旱农艺措施、大力推广化学抑制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用水需求问题严峻,因此,采取合理的节水途径和对策是解决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缓解农业水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作物布局、筛选高效的农艺节水技术及运用合理的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等多种途径;通过选择适宜的优质耐旱新品种、采用适宜的农田抗旱丰产保护性耕作技术、选择合理的农田高效施肥...  相似文献   

10.
农艺节水,是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应用抗旱节水新品种、采用耕作保墒、覆盖保墒等农艺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精准评价杂交稻的节水抗旱特性,研究量化控水处理条件下该特性的表现规律,并建立量化鉴评技术体系,设计了100%、80%、60%、40%田间持水量等4种梯度量化控水试验,从移栽返青至成熟对10个杂交稻组合进行控水处理。结果表明,土壤绝对含水量在4种处理间形成了明显的梯度差异,不同组合的单株籽粒产量在80%田间持水量、60%田间持水量上具有明显差异,产量抗旱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梯度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单一指标难以直接用于以抗旱性为区别特征的品种比较,且无法兼顾水分利用效率。通过多梯度多性状抗旱指数的对数综合指标的构建和计算分析,形成了节水抗旱特性的全局统一量化评价技术指标,10个组合的评价结果与大田抗旱性经验观察结果比较吻合。本文建立的杂交稻节水抗旱特性量化鉴评技术方法及3种多梯度多性状抗旱指数的对数综合指标具有良好的评价效果,适用于杂交稻节水抗旱特性的精准评价。  相似文献   

12.
祝新建  张心令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28-7730,7758
根据豫北新乡市1971~2009年的气象资料,从降水量、蒸发量方面,对水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找出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豫北降水量和年蒸发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干旱趋势增加;农田干旱由大气降水不平衡所造成,但其表现在土壤水的失调上;调控旱作制度,大力发展防旱抗旱的农业技术措施,选用抗旱品种,制定节约用水的各项政策,可有效防御干旱发生。  相似文献   

13.
作物抗旱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培育抗旱作物对构建高效节水农业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过不断揭示作物抗旱机制,挖掘、克隆大量抗旱基因,并展开基因功能的系统验证及表达调控研究,最终转化作物进而培育出抗旱作物新品种(系)。目前已有多个抗旱基因被成功转化到作物中,但人们对作物抗旱机制及抗旱基因调控等方面依然缺乏了解。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水分胁迫信号感知与识别、胞间信使转导及干旱胁迫反应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作物抗旱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沪旱3号'为抗旱性供体亲本与‘寒丰B'杂交结合连续回交,分离世代分别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进行抗旱性筛选,并在水田条件下进行产量性状选择,育成粳型节水抗旱保持系‘沪旱2B'和不育系‘沪旱2A'。  相似文献   

15.
木质部空穴化和栓塞能降低植物的水输导能力,从而影响其抗旱性。本文综述了木质部空穴化和栓塞形成、修复的过程和机理,并对研究该过程的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这不仅对了解植物的水分运输过程,而且对选育抗旱植物、指导节水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摘? 要:沪旱68是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育成的粳型晚熟节水抗旱稻新品种,于2019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株型适中,茎杆较壮,剑叶短直,直立穗,着粒较密,熟期转色好,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节水抗旱、优质多抗、便于轻简化栽培等特点,适宜上海地区作常规单季晚粳种植。  相似文献   

17.
作物根系结构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更加剧了干旱胁迫对作物生产和粮食产量的影响。根系是植株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它能够调节自身生长发育和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从而对干旱胁迫产生适应性,因而根系在作物适应干旱缺水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根系构型和根的解剖结构两方面总结了作物根系形态结构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根系结构研究方法的现状,指出通过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创新,实现根系表型特征全面、快速和精准鉴定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将为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筛选和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不同种质资源在干旱地区的适应能力,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筛选抗旱文冠果种质提供依据。  方法  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文冠果种质资源圃内前期筛选的200份丰产型文冠果种质资源的叶片为材料,通过制作石蜡切片对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测,测定了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蜡质层厚度等13个与文冠果抗旱性相关的指标,并基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文冠果种质资源的抗旱性。  结果  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基于因子分析法提取了4个公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9.99%,涵盖了13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对文冠果抗旱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F1 (厚度指数因子)>F2 (组织指数因子)>F3 (表皮占比因子)>F4 (蜡质层占比因子)。  结论  F1公因子中载荷较大的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导管直径可作为评价文冠果抗旱性的主要指标。筛选出的90份抗旱型种质资源能兼顾丰产和节水抗旱的优点,可为干旱地区提供适宜的种质材料。图1表6参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