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给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对油茶皂苷W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探讨。体外采用MTT法、Gimesa染色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等现代药理学方法检测油茶皂苷W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其作用机制;体内通过建立肝癌H22荷瘤小鼠模型,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油茶皂苷W以验证其体内抗肿瘤药效,取肿瘤组织采用HE染色与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其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变化。体外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皂苷W可以明显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且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体内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皂苷W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药效,肿瘤组织出现坏死与凋亡的特征。因此,油茶皂苷W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与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完成的科研项目"一类海芒果苷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目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成果涉及一类从红树林植物海芒果中提取、分离获得的新的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海芒果类衍生物,经多次体外试验证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明显得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可在制备抗癌药物中应用。该成果可为研制新的治疗各种常见多发癌症药物提供先导化合物,对开发利用我国红树林植物资源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猫须草不同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筛选出猫须草的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MTT法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研究猫须草提取物分别对人回盲肠癌细胞(HCT-8)、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猫须草乙醇提取物分别经石油醚萃取、乙酸乙酯萃取后对3种肿瘤细胞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而正丁醇萃取物和萃取后的水层无抗肿瘤活性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后续开展的抗癌活性化学成分单体的提纯和体内抗肿瘤药理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姜黄素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常用作食品着色剂。姜黄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药物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例如抗菌、抗氧化、抗凋亡、抗肿瘤和抗转移活性等。相关研究证明,姜黄素可能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中起到保护胃损伤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体外早期细胞培养、动物研究和几项临床前试验的研究发现,姜黄素对包括癌症、胃部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疾病有治疗作用。本文阐述了姜黄素的抗菌作用,抗癌和抗氧化作用并详细介绍了一些关键的信号和效应分子。姜黄素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将为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苦参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苦参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许多研究发现,苦参在医疗方面具有抗肿瘤活性及抗肝损伤、抗溃疡、抗生育、抗炎抑菌、抗心率失常、抗病毒和治疗慢性肝炎等作用;在农业上,苦参对多种病虫害具有毒杀和抑制作用,并具有杀鼠活性。文章对以上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苦参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虫草素是冬虫夏草和蛹虫草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降血脂、清除体内自由基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该文介绍虫草素的药理作用,并总结其开发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李彰鑫  黄文  薛安  李怡  舒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07-13809
[目的]制备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探讨微胶囊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薯蓣皂苷元微胶囊,采用MTT法对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以明胶为壁材制备了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超微结构和包封率进行了表征。以明胶薯蓣皂苷元配比为5:1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78%~94%,平均粒径约13μm。细胞试验表明,当药物浓度为40mg/L时,生物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C26)有72%被抑制,具有良好的抑癌效果。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对C26细胞体外抗增值活性与薯蓣皂苷元相比有了明显提高。[结论]薯蓣皂苷元微胶囊的抗肿瘤活性较薯蓣皂苷元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继健 《吉林农业》2011,(5):114-115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又名北冬虫夏草或北虫草,与冬虫夏草同属异种,属于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蛹虫草富含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其中以虫草多糖的研究最为深入。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除虫草多糖外,蛹虫草中还有其他功效成分,如虫草素。文章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的方法进一步筛选出蛹虫草中其他的抗氧化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蛹虫草提供相关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人参须超微粉水提液体内外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媛  吴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45-5646,5688
[目的]观察人参须超微粉水提液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对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用MTT法观察人参须超微粉水提液对CNE-2Z瘤株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以荷瘤小鼠瘤重、抑瘤率为考察指标,检测人参须超微粉水提液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的抑制作用;以胸腺重量、肝脏重量、脾脏重量、白细胞数等为考察指标,观察人参须超微粉水提液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人参须超微粉水提液对CNE-2Z瘤株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对荷瘤小鼠S180在体内也有抗肿瘤活性。[结论]人参须超微粉水提液具有一定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没有发现对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5种中华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异鼠李素、槲皮素、异槲皮苷、木樨草素、芹菜素的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运用MTT试验,检测5种中华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对Hep G2和Hela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运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检测中华补血草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知,5种中华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均显示一定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但其活性强弱存在差异。本试验条件下其抗肿瘤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木樨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芹菜素>异槲皮苷;体外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槲皮素>木樨草素>异鼠李素>芹菜素>异槲皮苷。结果表明,中华补血草黄酮类化合物木樨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芹菜素等为中华补血草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与其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赋我国1989~2004年间的藏红花研究文献年代、研究领域、期刊分布、文献作者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总结了当前我国藏红花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找出了我国藏红花研究的热点和薄弱环节,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藏红花在贵州省种植历史很短,关于病害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的研究也较少。目前,藏红花球茎腐烂病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成为种植方面的首要病害。该文通过对藏红花进行实地病害调查和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培养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藏红花球茎腐烂病是由炭疽菌和镰刀菌交互侵染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番红花花瓣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血清羟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MDA)、NO及超氧阴离子等的清除能力,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番红花花瓣总黄酮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番红花花瓣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一定的还原力,能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且抗氧化能力与番红花花瓣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西红花真菌性病害与生防菌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红花Crocus sativus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抗癌、抗氧化等多种药用价值。由于无性繁殖及连作障碍,西红花病害日益严重;以真菌性引起的西红花球茎腐烂病害最为常见,造成西红花产量锐减,严重影响产业发展。解决真菌性病害是提高西红花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围绕西红花土壤真菌性病害、西红花内生真菌、西红花真菌病害生防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进展等展开综述,分析西红花研究前景。后续研究可以从3个方向展开,一是基于现代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挖掘西红花球茎腐烂致病菌和拮抗菌,二是基于合成生物学和发酵工程技术方法实现西红花药效物质的异源高效生物合成,三是创制西红花脱毒新种质,为生产提供可靠的优质种源。本研究能为西红花真菌性病害防治、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参考。表3参89  相似文献   

15.
张兰杰  辛广  谷昊  陶宇 《特产研究》2006,28(3):36-37,43
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藏红花中的总黄酮含量,测定波长510nm,参比波长588nm,平均回收率98.63%。结果表明,藏红花中总黄酮平均含量为7.27%,该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枇杷叶黄酮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用微波提取方法提取黄酮,使用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测定枇杷叶黄酮对体内外MDA质量浓度影响;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枇杷叶黄酮对H2O2诱导小鼠红细胞溶血,羟自由基测定试剂盒测定体内外血清中羟自由基,并计算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枇杷叶黄酮质量浓度为0.05~4.00 g/L时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能减少小鼠肝线粒体及肝匀浆MDA的生成,可抑制H2O2诱导的小鼠红细胞溶血;腹腔注射枇杷叶黄酮对小鼠体内肝组织MDA生成的抑制作用显著。枇杷叶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藏红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藏红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期,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藏红花各生长阶段的发生时间和株高差异不大;开花期的花梗长度、花朵直径、叶片数及叶长差异不显著。行株距12 cm×10 cm处理的柱头和雄蕊干重均最高,花瓣干重也较高,建议在生产上藏红花的种植密度以行株距12 cm×1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西红花“二段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饶君凤  王根法  吕伟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14-5215,5258
通过西红花栽培研究试验及示范推广,作者对西红花的药用价值、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浙江省西红花"二段法"栽培的技术措施。西红花在浙江高产栽培的关键是选用8 g以上的种球,11月上中旬田间露地种植,在科学的肥水运筹下越冬生长并发育形成新的子球,翌年5月植株休眠将商品用球采收放到室内通风阴湿的环境下催芽,10月底到11月采花。这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浙江省西红花产业发展及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高压氦气式基因枪将CaMV35S启动子驱动下的gus基因导入经济植物番红花的叶鞘和叶、芽来源的愈伤组织块中 ,4 8h后染色检测到了gus基因的瞬间表达 ,2 0d后仍检测到极少量表达 .研究发现 ,轰击前在加有 0 5mol L甘露醇的液体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上处理 6h ,明显增加了gus基因表达的数量 ;选择 110 0psi× 9cm的轰击条件 ,转化效果最好 ;高浓度卡那霉素 (5 0 0~ 80 0mg L)可以作为筛选剂 .结果表明 ,基因枪法是有效的番红花遗传转化方法 ,gus基因可以作为番红花基因工程研究的报告基因 ,CaMV35S启动子能有效驱动外源基因在番红花组织中表达  相似文献   

20.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花芽不同分化期的形态变化,测定不同分化及发育期的核酸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并分析了核酸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番红花花器官按照萼片—外轮花被—雄蕊—内轮花被—雌蕊的顺序分化,蝎尾状聚伞花序,从花芽分化开始到花器官功能形成共经历65 d左右;番红花花芽分化过程中,RNA质量分数和RNA质量分数/DNA质量分数先升高后降低,DAN、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核酸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由此说明,番红花属于典型的ABC植物,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共同调节番红花花芽的分化和发育,是营养生长过渡为生殖生长及花芽形态建成的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