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川马尾松天然林适宜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幂函数是描述四川现实马尾松天然林立木胸径与冠幅关系的最佳函数形式,其回归模型为lnCw=-0.69690+0.71934lnD;标准状态下的马尾松天然林立木胸径与冠幅的关系为lnCw=-0.88785+0.71934lnD。并由此探讨了马尾松天然松的理论密度、最大密度和郁闭度为0.6—0.9时的理论密度,对于四川马尾松天然林经营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幂函数是描述四川现实马尾松天然林立木胸径与冠幅关系的最佳函数形式,其回归模型为:lnCw=-0.69690+0.71934lnD.[r=0.98852,Q=25.66230,S=0.05021,F=435736.8》F_(0.05)(1,10176)=3.84];标准状态下的马尾松天然林立木胸径与冠幅的关系为:lnCw=-0.88785+0.71934lnD;并由此探讨了马尾松天然林的理论密度、最大密度和0.6~0.9时的理论密度,对于四川马尾松天然林经营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浙江舟山地区马尾松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浙江舟山地区马尾松标准地的调查和几种常用的树木单株生物量估测模型,选择单个因子和多因子组合,分别对马尾松地上总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和树叶生物量进行建模,并对各种模型进行误差分析,从中挑选最优的估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精度保证下,用于该地区马尾松生物量估测。  相似文献   

4.
含地域和起源因子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与材积方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含地域和起源因子的相容性立木生物量与材积方程系统,为准确估计森林生物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国南方主要针叶树种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基于301和104株样木的实测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数据,综合利用哑变量建模方法和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集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为一体、确保与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根茎比等变量相容的一元和二元方程系统,并分析立木生物量和材积估计是否受地域和起源的影响。【结果】所建立的马尾松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立木生物量方程与材积方程,确定系数(R~2)均在0.92以上,其中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4%以内,地下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8%以内。对马尾松地上生物量和树干材积的估计,二元模型均显著优于一元模型,其F统计量远大于临界值;但对地下生物量的估计,二元模型反而不如一元模型效果好。不论是一元模型还是二元模型,地域和起源对马尾松地上生物量估计均无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模型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曾伟生等(2012)提出的通用性地上生物量模型M=0.3ρD~(7/3)的广泛适用性。对马尾松地下生物量的估计,不同地域的模型存在显著差异;相同直径的林木,总体1地域范围内(长江流域东南部)的地下生物量要大于总体2(长江流域中西部)。对马尾松树干材积的估计,二元模型不受地域和起源影响,但一元模型受起源影响;相同直径的林木,人工林的材积估计值大于天然林。【结论】将哑变量引入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可同时解决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容性及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样本单元数不相等时如何联合建模的问题,是切实可行的生物量建模方法;研究所建立的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方程、材积方程及其相容的生物量转换因子和根茎比方程,达到相关技术规定预估精度要求,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柳州市马尾松地径一元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二类调查的固定样地调查,收集了柳州市683株马尾松的胸径、地径成对值,拟合地径——胸径回归方程。利用一元立木材积表导算出柳州市马尾松人工林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适用性检验结果,其精度达94.9%.  相似文献   

6.
首次采用非破坏性测定木材材质方法、并用立木木材弹性系数指标来研究 9年生马尾松不同家系间材性的差异 ,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初步说明了立木木材弹性系数在马尾松材性育种上的应用是可行的 ,同时提出了应用该技术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丰富了我国木材材质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首次采用非破坏性测定木材材质方法、并用立木木材弹性系数指标来研究9年生马尾松不同家系间材性的差异,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初步说明了立木木材弹性系数在马尾松材性育种上的应用是可行的,同时提出了应用该技术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丰富了我国木材材质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取3块不同立地条件的马尾松试验林(沙河集纯林、八公山纯林和混交林),从中选取具有3种树干形态(直立、倾斜和弯曲)的马尾松共24株,测定其立木生长性状,随后采用钻孔法测定不同周向位置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力,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结果如下:1)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主效应周向相对位置对生长应力指示值(GSI)影响在0.001水平上显著;周向相对位置和树高分段的二元交互效应对GSI影响在0.05水平上显著,其余效应对GSI影响均不显著;2)偏相关分析研究中,在直立树干所有自变量与GSI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倾斜树干中,周向相对位置与GSI之间正偏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其余自变量与GSI之间偏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弯曲树干中,周向相对位置与GSI之间正偏相关系数也在0.05水平上显著.综合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对于不同树干形态,立木的高径比、倾斜角、冠形因子对表面轴向生长应力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研究认为,可以通过间伐降低直立树干和弯曲树干的高径比,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马尾松立木的轴向表面生长应力,通过控制倾斜角和冠性因子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倾斜树干轴向表面生长应力的大小和分布.  相似文献   

9.
25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家系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建省华安县西陂林场的25年生来自省内不同产地的46个马尾松自由授粉家系试验林为试材,研究了达主伐年龄时马尾松生长、干形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家系差异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并依据不同培育目标选择优良家系。结果表明,马尾松生长、树干圆满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著的家系差异,其中生长和树干通直度变异相对较大,而树干圆满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10%以下。生长和干形性状受到弱至中度的家系遗传控制,家系遗传力为0.23 0.46;木材密度受到的遗传控制相对较强,家系遗传力为0.46。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选择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圆满度,但对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影响不大。根据不同用材对材质材性要求,选出24个纸浆纤维材优良家系和6个锯材优良家系,平均木材干物质量和胸径生长皆为对照的1.16倍。  相似文献   

10.
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4年生49个产地的马尾松种源试验,以研究和揭示已达主伐年龄时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通过聚类进行种源区划并选择优良种源.结果表明: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及树干通直度呈典型的纬向倾群变异模式,这种变异主要是由其产地水热资源条件差异引起的.较之于北部种源,南部的种源生产力水平高且树干通直.种源木材基本密度虽与产地经纬度相关性较小,但却与产地年均温、1月均温、无霜期和≥10℃积温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选择生产力高的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通直度 会明显降低其木材基本密度.根培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马尾松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种源区,并分别纸浆材和锯材筛选出19个和6个优良种源,这些优良种源主要来自马尾松的南部种源区,部分来自中部种源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湖南省马尾松次生林单木断面积与材积生长模型,为林木的生长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2014年一类清查样地中的20块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长方程,建立马尾松断面积和材积随年龄变化的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以样地为随机效应的随机参数,构建基于混合效应的湖南马尾松次生林单木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模式下马尾松及格木生长量差异,探讨马尾松与格木混交的适宜模式,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的营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西凭祥5年生马尾松和格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及混交比例马尾松和格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及材积的差异,探寻马尾松格木混交合理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结果】1)不同混交模式马尾松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处理a和CK3林分平均胸径最大,均为5.9 cm,CK3林分平均树高、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大,分别为4.9、2.4和2.7 m。CK3的单株材积最大为0.0082 m3,处理c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最小,分别为5.0 cm、4.1 m和0.0051 m3,同时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小,分别为2.0 m和2.1 m。2)不同混交模式格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CK2林分平均胸径最大为5.1 cm,最小为处理c的4.1 cm。处理a和CK1林分平均树高最高,均为4.8 m,处理c树高最低为4.0 m。处理a、处理b和CK2上下冠幅最大,均为2.4 m,处理c上下冠幅最小为2.0 m,CK1左右冠幅最大为2.8 m,处理c左右冠幅最小为2.1 m。CK2格木单株材积最大为0.0058 m3,处理c单株材积最小为0.0035 m3。3)不同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不影响径级数量的分布规律,各处理及对照中马尾松和格木的径级均呈正态分布。【结论】马尾松与格木幼林4种混交模式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优,其次为马尾松+格木(4:1)行状混交,生长表现最差为马尾松+格木(210丛·hm^-2)。综合考虑,以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为经营目标,早期应选择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模式进行混交。  相似文献   

13.
在13年生马尾松林分中,通过间伐,在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等3种珍贵阔叶树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选择上层林马尾松保留密度为主处理,分别设0(裸地)、600、900、1125株·hm-24个水平;副处理为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3种栲属树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苦槠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保留的马尾松生长量得到提高,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上层林密度控制在900~1125株·hm-2为宜。异龄复层林枯枝落叶量大,同时可以改善林分小气候,有利于早期较耐荫鹿角栲、格氏栲、苦槠树的生长,促进枯枝落叶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栲属阔叶树种是一条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同时提高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趋势面分析,对福建省大田桃源林场引种的25年生的89个马尾松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的地理变异进行空间分析和基于GIS的表述。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源树高生长的趋势面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湖南的南部,广西的东部及广东。各种源胸径和材积生长的趋势面高值区在广西中部、南部,广东、福建和江西三省交接地带。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马尾松的高产种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的中南部和广东、福建和江西三省交接地带。这为马尾松种源的合理区划和种子调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法对近5年来样地内种植的马尾松生长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胸径和树高的回归模型,并进行方差和t检验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XJ11的胸径与XJ10的胸径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为y=1.451+0.880x;2011年树高SG11与SG08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为y=1.995+0.885x。所以可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对马尾松胸径和树高进行预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GIS的马尾松林分蓄积量判读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从RS、GIS可提取的因子为自变量 ,通过数量化、逐步聚类、逐步回归等方法建立马尾松林分蓄积量判读模型 ,并用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连续清查第三次复查外业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合性检验、精度计算。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马尾松林分蓄积量判读模型线性关系显著 ,估算结果与外业调查数据无显著差异 ,且估算精度达到连续清查规程的要求 ,判读模型可应用于森林连续清查间隔期内广东省马尾松林分蓄积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17.
以碳汇林基线情景低效针叶林,包括日本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湿地松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和调查的生物量与解析木实测数据,选择不同数学模型,通过曲线回归、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模型参数,建立4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胸径生长模型和树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胸径生长模型采用相关系数较高、MSE值最小的幂函数模型、S模型拟合效果最好;4个树种的树高生长模型形式各异,日本落叶松、湿地松以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杉木以抛物线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马尾松以S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日本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的生长模型预估精度均达到了95%以上,且都通过了F检验。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30年生马尾松林生长特征与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不同密度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效果的差异。用β分布模型研究林分直径分布规律,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林分生长过程,以探讨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材种的最佳栽培密度和合理的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优良种质资源基因库营建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收集了广东、广西、福建马尾松优树子代经测定分析后筛选出的186个最好的家系,建立了第一个多省区、高层次的马尾松优良基因库。两广马尾松优良家系在福建龙岩异地栽培表明,优树无性系当代及后代都能保持明显的速生特性,优良家系的群体异地栽培是可行的,闽西马尾松优良家系前期生长量仅次于两广优良家系,但后期生长速度较快,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特别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通过"马尾松高产无性系再选择研究",筛选出58个速生、高产无性系,平均遗传增益达51.29%(最高达116.82%),可用于营建马尾松高产种子园。在"马尾松遗传测定林配置设计"中提出了3种改进型模式,其中"约束随机区组设计"模式的试验精度高、用地省,方法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