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同安湾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研究2000年同安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并就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同安湾共记录到浮游动物69种及12种浮游幼虫,以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分布呈现春季高,冬、夏季居中,秋季最低的特点。种类数的季节分布与水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浮游动物数量与养殖贝类、浮游植物细胞数密切相关,并与浮游植物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安湾浮游动物的数量与邻近养殖水域西海域的相当,比马銮湾的低。与历史资料比较,同安湾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水平比1995年的有所上升,但恢复得较慢。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平均以每10年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2年5月对同安湾6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门35属74种,其中硅藻门67种,甲藻门7种。优势种为奇异棍形藻(Bacillaris paradoxa),其次为海生斑条藻(Grammatophora marin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种类以广温广盐种为主。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27种,主要种类有奇异棍形藻和中肋骨条藻等。同安湾赤潮的发生与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云南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结构特点及其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应用Shannon、Simpson、Margalef生物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马村湾、海东湾水域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2001年5月、8月两航次调查材料,对泉州湾网采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个航次鉴定到种的共有129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主要种类,其中5月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种类数均多于8月。泉州湾的浮游植物具有多样性指数低、丰富度低、优势度高、均匀度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1年4–5月期间对福建古雷半岛周边海域27个站位所做的生态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密度、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古雷半岛周边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丰富,共采获145种,其中多毛类69种,软体动物28种,甲壳动物29种,三者是海区种类组成的优势类群,但种类的出现率和优势度普遍不高.海区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111±200) ind/m2和(14.79±22.03) g/m2,站位间高低值相差较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d均值都不高,为2.064和2.847,源于半数以上站位的种类数不到10种.在所划分的 3 个地理区域,东山湾内的种类多样性水平和密度都要比东山湾口和东侧海域来得高.与福建其他港湾相比,古雷周边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但密度和生物量不高.底栖生物这些多样性特点可能与底质分布特征有关.与东山湾的历史调查数据相比,该湾的优势种类组成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7.
同安湾浮游动物的基本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1995年5月至1998年2月同安湾浮游动物的调查材料,阐明了同安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数量的平面分布、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探讨了同安湾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用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对同安湾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浮游动物鉴定的种类有79种,分6个生态群落,其中低盐近岸生态群落是最主要的生态群落。1997年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丰度均比1995年高。从浮游动物多样性变化的结果分析:1995年该海域已受污染,1997年趋向好转。还分析了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太平洋纺锤水蚤和盐度有密切相关,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016.91~32.23x。浮游动物的高生物量区形成幼鱼索饵场。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2014年对辽东湾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了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后辽东湾浮游植物种类、细胞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调查发现,辽东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在2012年有明显的降低,而在2013年和2014年浮游植物种类数明显上升。辽东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季异常升高,中肋骨条藻(Skeletomema costatum)出现暴发性繁殖,这可能与海水中油类含量的升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乳山湾东流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等生物学特征,6~9月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8.23×104~3172×104cell/m3,其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数量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种类组成主要是广温、广盐的沿岸种类。经鉴定,乳山湾东流区浮游植物共有22属,41种。其中赤潮生物14种,主要有丹麦细柱藻、翼根管藻纤细变型、尖刺菱形藻等。丹麦细柱藻、翼根管藻纤细变型为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06年4月对福建北部沙埕港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研究和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次调查共出现浮游植物115种,种类以沿岸广温广盐性种为主,并呈现较为明显的亚热带海湾种群区系特征,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3113.24ind·L^-1;水平分布上,呈内湾高于外湾的格局;垂直分布上,表层丰度略高,不同水层的分布梯度不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别为2.390、2.650、0.726、0.306。应用PRIMER软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沙埕港浮游植物群落分为内湾群落和外湾群落2大类群,且前者的异质性高于后者;影响主要差异的环境因子为溶解氧、pH、硝酸盐和硅酸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1%),相关系数为0.372;(pH、NH4、SiO4)是匹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佳环境变量子集,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1。  相似文献   

11.
大亚湾海水养殖箱、笼上附着的污损生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6~1987年对粤东大亚湾的网箱养殖场和马氏珠母贝养殖场网箱和珠贝壳上的污损生物进行研究。共记录 124种生物。优势种是粘附山海绵、总合草苔虫、独角裂孔苔虫、华美盘管虫、放射牡蛎、网纹藤壶、皱瘤海鞘和冠瘤海鞘等。全年都有生物污损。最严重的季节是3月至6月。网箱污损生物的月湿重为8.3—545.0g/m~2;季湿重 150.0—6250.5g/m~2。最大的月覆盖面积为73.4%;季覆盖面积94.9%。网笼受生物污损上半年比下半年严重,最高记录为 4506.2g/m~2。上半年珠贝壳上的污损生物多达50种,最大湿重为 16.5g/1个珠母贝。  相似文献   

12.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天津市潮间带生物春、夏两季节的调查、取样和分析,发现目前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种类,同1983年海岸带调查资料相比,都大幅度减少或降低。  相似文献   

14.
附着生物对栉孔扇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光花  岳斌 《水产养殖》2005,26(3):9-11
对荣成市桑沟湾崖头养殖场扇贝养殖笼上附着生物的种类组成、消长规律、附着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以及附着生物对扇贝生长存活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扇贝养殖笼上附着生物的种类主要有海鞘(玻璃海鞘、柄海鞘、史氏菊海鞘、紫拟菊海鞘)、水螅(主要是鲍枝螅)、多管藻、海绵等;8月份附着生物总生物量达到最高峰,9月份开始逐渐下降;倒笼次数对栉孔扇贝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在实验养殖期中,每月倒笼1次组的体重增长最快,但死亡率最高;综合个体、体重增长以及死亡率来看。以每2个月倒换网笼1次、高温季节不倒笼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环境DNA技术在象山港水域鱼类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象山港水域环境 DNA (eDNA)样品的采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 并结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 阐述象山港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 探讨了环境 DNA 技术在典型海域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 共从象山港水域环境 DNA 样品中检测到 26 个常见鱼类物种, 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的 7 个目中的 21 个属。其中, 丰度最高的两个目为鲱形目(Clupe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 其相对丰度合计占到总鱼类物种丰度的 92.5%。在所有鱼类中, 象山港海域渔获物中资源量较高的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环境 DNA 调查中序列丰度最大, 分别占到鱼类总丰度的 45.85%和 17.69%, 其次是髭缟虾虎鱼 (Tridentiger barbatus)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几个门类序列丰度与渔获物种资源量组成变化趋势相似。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 环境 DNA 测定灵敏性高、数据准确性高且成本低, 适用于相关海域的鱼类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象山港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信息, 还可以为系统开展该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合理选择增殖放流种类是实施增殖放流的首要环节,也是确保增殖放流效果的前提条件。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增殖放流种类甄选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数量与生物量累积曲线法(ABC曲线),通过分析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鱼类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探讨增殖放流品种的甄选,研究发现:(1)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鱼类群落结构都相对简单,稳定性差,基本处于扰动状态;(2)2013—2015年春季和夏季崂山湾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较鱼类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较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3)崂山湾鱼类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年度与季度对比发现,双斑蟳(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在春季和夏季崂山湾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中起着重要的维稳作用。总体而言,崂山湾鱼类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大,相对简单,虾蟹类丰富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使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相对更合理,甄选该海域增殖放流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实践证明青岛市每年春季在崂山湾放流的三疣梭子蟹,增强了该海域夏季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旨在为水产生物增殖放流种类的甄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勤得利湾鱼类区系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调查勤得利湾鱼类共计58种,隶属于15科,其中鲤科鱼类为最多,43种,占水系鱼类总数74.13%;鳅科5种,占0.09%;偿科、鲶科各2种,各占0.035%;鲟科、狗鱼科、鳕科、鮨科、塘鳢科、鳢科、杜父鱼科各1种,共占0.017%。肉食性鱼类种类相对较多。通过比较分析,黑龙江勤得利湾鱼类组成与黑龙江中游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杜飞雁 《水产学报》2005,29(1):43-47
1998-1999年及2001-2002年对北部湾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利用调查资料,以种为聚类变量进行了毛颚类的组群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毛颚类可分为3个组群。组群Ⅰ及组群Ⅱ为北部湾的主要组群。组群Ⅲ组成种类和出现数量最少,为次要组群。组群Ⅰ是一类分布广但适温盐范围较低,与北部湾高温、低盐的沿岸流关系较为密切的组群;而组群Ⅱ则适温盐范围较高,与北部湾高温、高盐的外海水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大连湾(DL17)和辽东湾(ZD-LDW017)2个站点夏季海水的细菌16s rDNA文库,利用16S rDNA序列比对法,对大连湾和辽东湾夏季海水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这2个海域的细菌主要为非培养细菌.每个海区分别随机选取了200个克隆进行酶切谱型分析和序列测定,共得到104个不同的DNA序列,其中大连湾51个序列,分别属于13种(属);辽东湾53个序列,分别属于13种(属).有6种菌为这2个海区所共有,这2个海区各自有不同的优势菌,且均未检测到致病菌,研究结果表明大连湾和辽东湾海水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