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主要菜心品种主薹挥发物组分,了解其清香风味来源,综合评价风味品质,比较与不结球白菜挥发性风味异同,为菜心加工利用及风味品质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5种菜心材料主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并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比较异同;运用主成分(PC)和聚类分析法(CA)初步确定菜心主效风味物质类别,综合评价其风味品质.[结果]从5种菜心中检出酯、醇、腈和酚等11类114种挥发物,各物质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和京春娃娃菜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菜心酯类和醇类的相对含量之和最高,为主要挥发性风味类别,尤其以(Z)-3-己烯-1-醇乙酸酯和(Z)-3-己烯-1-醇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菜心挥发物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58%,风味综合评分排序为油绿702>迟心4号>四九-19>DY>60天油青菜心,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为主效风味物质.挥发物组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菜心、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各为一类.[结论]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分析菜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菜心挥发物各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存在一定差异,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对菜心清香风味贡献较大,油绿702菜心风味品质综合评分最佳,具有加工利用及提高风味品质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期花椒叶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及其随生长期变化的规律,为花椒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芽期(4月)、生长期(7月)和成熟期(10月)3个不同时期的茂县花椒叶为试验材料,通过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花椒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鼻分析表明成熟期花椒叶与芽期和生长期的花椒叶在香味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芽期到生长期花椒叶香气变化较小;GC-MS共检测到111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烯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烷烃、酸类及其他共8类;其中4、7和10月分别检测出74、62和57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7.828%、90.292%和94.286%;3个时期共有成分27种.挥发性化合物在数量和含量上均以烯烃类、醇类和酯类为主.在生长期和成熟期花椒叶中检测到大量乙酸芳樟酯.[结论]不同生长期花椒叶的挥发性化合物各不相同,随着花椒叶的成熟,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呈递减趋势;可考虑对生长期和成熟期花椒叶中检出的大量乙酸芳樟酯进行提取利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加工工艺紫薯样品的挥发性组分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共定性识别出24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烃类和杂环类,以醇类、醛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烤后紫薯风味物质较多,蒸后和煮后紫薯风味物质相似,紫薯汁有其特有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垄距对广薯87藤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食用红心甘薯新品种广薯8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处理对甘薯藤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垄距的增大,藤叶产量也逐渐上升;在95 cm垄距处理时,藤叶产量达最大值,为12 656.3 kg/hm~2。因此,可通过适量加大垄距的宽度来提高藤叶产量。随着垄距的增大,鲜薯产量逐渐上升;当垄距为90 cm时,鲜薯产量达最大,为34 875.0 kg/hm~2。但垄距达95 cm时,产量反而开始降低。[结论]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为90 cm时广薯87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蒸煮马铃薯中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46个马铃薯品种蒸煮块茎中检出43种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其中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烷烃类5种、呋喃类2种、酮类3种、苯环类7种及其它化合物2种。【结论】醛类物质是蒸马铃薯的主要香味成分,而苯甲醛、3-甲硫基丙醛、癸醛、壬醛、正己醛、2-正戊基呋喃等化合物是蒸马铃薯的主要芳香物质,不同马铃薯品种间,芳香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5种黄檀属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5种黄檀属(Dalbergia Linn. f.)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组成,以期为研究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黑黄檀(Dalbergia fusca Pierre)、降香黄檀(D.odorifera T. Chen)、交趾黄檀(D.cochinchinensis Pierre)、南岭黄檀(D.balansae Prain)、印度黄檀(D.sissoo DC.)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黑黄檀、降香黄檀、交趾黄檀、南岭黄檀、印度黄檀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别有9类57种、8类60种、 8类61种、8类58种和8类55种;5种黄檀属植物均含有烷烃类、芳烃类、醇类、酚类、酯类、醛类、酮类和萜烯类等8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40%以上;5种树挥发性化合物中有蒎烯、罗勒烯、3-蒈烯等33种共有成分。结果表明,5种树木有机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皆为萜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赣南早脐橙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变化规律,明确与纽荷尔脐橙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早熟脐橙果实风味形成机理、品种与品质鉴定及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赣南早脐橙和纽荷尔脐橙(对照)在开花后110、140、170、200和235 d的果皮挥发性成分,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脐橙果皮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两个脐橙品种果皮共分离出5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和酯类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34种.赣南早脐橙果皮中特有挥发性成分4种,分别为正庚醇、榄香醇、乙酸芳樟酯和异丁酸异戊酯,而纽荷尔脐橙果皮中特有挥发性成分15种,主要包括β-柏木烯、金合欢烯、辛醇、香芹酮等.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赣南早脐橙挥发性成分中烃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纽荷尔脐橙,而醇类和酯类物质低于纽荷尔脐橙;其中,赣南早脐橙果皮的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在开花后200 d时达最低值(93.925%),醇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在开花后200 d时达最高值,分别为3.910%和2.119%.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两个脐橙品种果实发育期果皮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有10种,分别为巴伦西亚橘烯、(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醇3-甲基丁酸酯、辛醚、诺卜醇、金合欢醇、辛醛、香芹醇、β-石竹烯、荜澄茄烯和马鞭草烯醇.[结论]果实发育过程中,赣南早脐橙和纽荷尔脐橙果皮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且均各具特有成分,这些差异形成了两个品种各自独特的风味,可作为品种鉴定的重要特征,同时为赣南早脐橙挥发性成分的综合利用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缫丝蚕蛹鲜样,经过热风、真空微波、热风联合真空微波、真空冷冻干燥蚕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蛹干制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缫丝蚕蛹及蚕蛹干样中共检测出118种风味化合物。干燥方式对蚕蛹中的醇类、醛类、烃类及芳香类等挥发性风味成分影响较明显,其中热风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蚕蛹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烃类,真空冷冻干燥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香类物质,热风联合真空微波干燥蚕蛹挥发性物质醛类、酮类含量均高于其他干燥方式,可促使蚕蛹风味物质的有效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2020年甘薯育种创制中,从实生苗选种至复选试验,选择升级的鲜食品系参加田间品种比较试验,为广东省、国家(南方)区试及生产示范、开发利用提供多样性专用型品种.[方法]选择从复选中升级的50个试验品系,分花青素(紫色)、胡萝卜素、优质淀粉3个类别品系开展田间品种比较试验.每类别各品系按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收获期对茎叶和薯块基本特征特性进行观察鉴定,记录结薯性,测定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鲜薯淀粉、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评价薯块蒸熟食味.[结果]从参试的胡萝卜素类别甘薯品系中筛选出2个品系,其中广薯18-10属多薯、优质高产类型,广薯18-62属短蔓、胡萝卜素含量特高类型.从优质淀粉类别甘薯品系中筛选出4个品系,广薯18-28、广薯18-114、广薯18-126及广薯18-111分属结薯性好、高产、淀粉含量高及茎叶紫色4个类型,另有3个品系(17-111、18-91、18-127)引入资源圃保存,作为品质特优材料类型利用.从花青素类别甘薯品系中筛选出6个品系,广薯18-70、广薯18-82、广薯18-79、广薯18-46、广薯17-156及广薯18-57分属薯块美观、特优、花青素特异、高产、淀粉含量特高、茎叶菜用6个类型,另有4个品系(17-175、18-40、18-88、18-106)引入资源圃保存,作为紫薯优质材料利用.[结论]品种比较试验鉴定为进一步开展甘薯品种选育鉴定及开发、生产示范利用提供了丰富的专用型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陈智明  邓真  过赋文  张二娜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5):152-154,157
[目的]探究3种棕榈科(Palmae)植物挥发物(VOCs)组分.[方法]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采集法收集长叶刺葵(Phoenix canariensis Chabaud)、丝葵[Washingtonia filifera(Lind.)H.Wendl.]和软叶刺葵(Phoenix hanceana OBrien)3种棕榈科植物VOCs,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这3种植物VOCs的主要成分.[结果]3种棕榈科植物挥发物组分有萜烯类、醇类、烷烃、酯类、酚类、醌类和醛类,且萜烯类和醇类等为主要成分.[结论]3种植物皆含有诱集椰心叶甲的关键化合物,该研究结果为棕榈科植物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抗性甘薯品种感染疮痂病后的细胞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薯疮痂病胁迫下,抗病性不同的甘薯品种金山1255(感病)和广薯8870(抗病)染病后,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敏感的部位均是细胞膜;活性氧产生的两个主要部位(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感病品种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外膜外突成致密的小球,产生了大量的吞噬体,抗病品种则产生了大量用于修复细胞膜的高尔基小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甘薯的病毒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病毒感染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变化,田间自然发病的甘薯表型不一,这可能与病毒感染类型有关。论文旨在鉴定和研究甘薯中与不同甘薯病毒感染相关的microRNA(miRNA)。【方法】采用Illumina公司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福建泉州地区同一品种(龙薯9号)、具有不同症状的叶片样本(畸形黄化、疱疹、褪绿矮化和曲叶,样本编号分别为Fj01、Fj02、Fj03和1H)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挖掘和分析差异表达miRNA,并对差异miRNA和病毒表达进行PCR验证,鉴定基因和病毒在样本中表达情况,分析测序数据的可靠性,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mi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探究差异miRNA与病毒种类的相关性。【结果】通过与病毒数据库的比对,发现Fj01、Fj02、Fj03样本(除1H外)均感染了甘薯常见病毒,如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病毒2号(Sweet potato virus 2,SPV2)、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等,但Fj01、Fj02和Fj03这3个样本的症状并不一致,样本之间只在甘薯不常见的病毒种类中有差异,通过PCR验证了SPFMV和SPVC病毒在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与测序数据基本一致。在4个样本中共鉴定出679个已知的miRNA和1 004个新的miRNA,通过配对比较分析,其中288个已知的miRNA和433个新的miRNA在4个样本之间有差异性表达,并且这些miRNAs,如miR-156、miR-157、miR-166等家族的成员在4个样本中表达模式各异。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几个差异miRNAs(如miR-156、novel-miR-40和miR-319m)在各个样本间的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与脱毒苗样本进行比较,检测到3个miRNA(miR-160a、miR-2096和miR-5387b)在4个症状样本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证明miRNA的表达与植株的表型有关。通过对miRNA靶基因的预测与分析,发现这些差异miRNA的靶基因多数为转录调控因子,编码蛋白多含有ZFP、WD、Myb、SPL等功能区域,这些因子多参与调控植物的基因、代谢通路和抗原识别等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抗逆性,表明这些miRNA靶基因的功能多样性。【结论】不同病毒感染确实能够引起miRNA差异表达,并且这些miRNA通过其靶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抗胁迫性和防御。  相似文献   

13.
闽西北地区是福建省甘薯的特色产区,以连城红心地瓜干为龙头产业的区域甘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同时,急需寻找出以优质、特色为重点的新的甘薯产业增长点,提升甘薯产业水平。当前,叶菜型甘薯和紫肉色甘薯在闽西北地区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有望形成新的产业带。本文分析叶菜型甘薯和紫肉色甘薯的发展前景与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与推广,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介入等综合措施,打造闽西北叶菜型和紫肉色甘薯产业带。这一产业带的建成将对调整福建省甘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方向做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甘薯黑痣病带病种薯育苗,比较拔苗和剪苗对甘薯黑痣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拔苗栽插会将黑痣病菌携带至大田引起发病,而剪苗则可以有效地阻隔黑痣病菌,防止黑痣病的传播蔓延。[结论]试验结果为控制黑痣病传播和推广剪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甘薯水耕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水培甘薯的研究概况,揭示了水培甘薯的优势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对于将来甘薯应用水培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薯软糖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以甘薯、白糖、葡萄糖为主要原料的软糖制造工艺及配方进行了研究。经正交试验表明,产品的较佳配方为甘薯300g/kg,葡萄糖浆500g/kg,砂糖200g/kg,以琼脂15g/kg,卡拉胶10g/kg,明胶15g/kg作复合凝胶剂,所制得的软糖有良好的咀嚼性及口感,外观金黄透明,感官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7.
广东是我国甘薯的优势区域,以种植生产、销售、消费优质食用鲜薯为主,是全国最大的鲜食型甘薯消费市场和集散地。近年广东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hm2左右,居我国第4位。2006年以来广东甘薯品种改良取得较好进展,截至2019年底,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保存甘薯资源1 981份;选育了33个甘薯品种通过国家品种鉴定或广东省品种审定,其中广薯87和普薯32为代表性品种,广泛种植于南方乃至全国薯区,为甘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在杂交不亲和性、航天诱变、病虫害抗性和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技术方面均取得了很大发展。对2006年以来广东省在甘薯资源收集利用、育种技术、育种成效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乌洋芋与紫薯外观颜色相近,参照国标及农业行业标准,采用凯氏定氮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其水分、淀粉、粗蛋白质、粗脂肪、还原性糖、干物质、矿质元素、色素、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营养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紫薯所含的还原性糖、干物质、微量元素Zn,以及色素中的矢车菊素,芍药素和β-胡萝卜素均明显高于乌洋芋,且差异极显著(P0.01);而乌洋芋中的淀粉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紫薯。从氨基酸组成来看,紫薯中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与苦味氨基酸均极显著(P0.01)高于乌洋芋;但乌洋芋的氨基酸比值系数组成比较集中,部分比值系数也比紫薯略高。总体来看,紫薯色素含量高,味甜,微量元素锌和氨基酸含量均较高,而乌洋芋淀粉多,综合营养价值高,消费者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紫肉甘薯与普通甘薯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特征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紫肉甘薯和普通甘薯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的鉴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紫肉甘薯群体的藤叶产量、单株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与普通甘薯差别不大,而鲜薯产量特别低,上薯率低,熟食品质差,藤蔓明显较长、薯块色素含量高.这些结果将为紫肉甘薯的进一步研究、育种、栽培与产业化开发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实验,通过GC-FPD分析方法,分析了涕灭威在甘薯中的吸收及在茎叶中的降解。结果表明,涕灭威很快就会被甘薯根系吸收并转移到茎叶。在茎中,涕灭威4d即达到峰值浓度,其降解产物涕灭威亚砜和涕灭威砜分别在第17d和第21d达到浓度峰值。在叶中,涕灭威浓度6d达到峰值,涕灭威亚砜在第14d、涕灭威砜在第24d达到峰值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