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水稻香味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本试验以香稻品种香丝苗2号,川香28B,赣香糯(中国)、A301、Scented Lemont(美国)、Jasmin85(泰国)和非香稻品种珍汕97B为材料,研究水稻香味的遗传和香稻品种间香味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供试香稻品种的香味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赣香糯、川香28B、A301和Scented Lemont等4个香稻品种的香味基因是等位的;赣香糯;Jasmine85和香丝苗2号彼此间  相似文献   

2.
水稻香味的遗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试验分析了ScentedLemont等香稻品种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无香味为显性性状,并表现胚乳直感现象。ScentedLenmontT香稻I的香味均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水稻叶片的香味受孢子体(2n)基因型决定,稻米的香味受制于胚乳(3n)基因型。如双亲之一为香稻,则F_1代叶片无香味,杂交稻米(F_2种子碾米)香味特性为自然参合型;如双亲均为香稻,且香味基因是等位的,则F_1代叶片有香昧,杂交稻米为全香型。  相似文献   

3.
香稻品种香味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赣优晚、赣香糯2个江西名优香稻品种香味性状的遗传模式及基因等位性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推断这2个香稻品种叶片香味性状和稻术香味性状的表现受相同的基因所支配;香味性状受核内隐性单基因控制,可能存在修饰基因的作用,但与细胞质基因无关,也不存在母体效应;2个香稻品种间香味隐性基因互为等位。试验结果还揭示无香味表现胚乳直感现象,植株叶片的香味受孢子体(2n)基因型控制,稻米的香味表现则由胚乳(3n)基因型决定。研究结果表明2个香稻品种的香味性状在育种上是容易转移和稳定的。文中探讨了它们在香稻品种选育及香型杂交水稻选育中的利用价值和途经,并讨论了香稻品种保纯中的隔离问题。  相似文献   

4.
蚜虫获毒酶联免疫吸附法是指用ELISA测定从染病植株上获毒蚜虫以反映品种抗BYDV的方法。经对带Yd2基因大麦品种877-16与感病品种Manley对比测定,按其方法接种3叶期第1叶片,传毒3d后用无毒禾谷类蚜虫从第2叶片上取食获毒1d,采集5头作ELISA测定。  相似文献   

5.
苹果与八棱海棠的试管苗外植体植株再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苹果品种(新乔纳金、嘎拉)及八棱海堂的试管苗外植体(叶片、叶柄、节间茎段),在附加BA与NAA的MS培养基上,均能分化不定芽。基中在BA4mg/L+NAA0.2mg/L浓度组合的MS培养基上,嘎拉与枚棱海棠叶片的再生频率达到100%。八棱海棠叶片再生苗在附加IBA0.5mg/L的1/2MS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W931A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W931A的选育研究SelectionandBredingofNucleo-cytoplasmicMaleSterileLineW931AinSoybean在大豆中已发现多种类型的不育系,研究较多的是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并已...  相似文献   

7.
蚜虫获毒酶联免疫吸附法(AA-ELISA)是指用ELISA测定从染病植株上获毒蚜虫以反映品种抗BYDV的方法。经对带Yd2基因大麦品种877-16与感病品种Manley对比测定,按其方法接种3叶期第1叶片,传毒3d后用无毒禾谷类蚜虫从第2叶片上取食获毒1d,采集5头作ELISA测定。AA-ELISA法测定OD值,Manley显著高于877-16,用ELISA直接测定无显著差异。用AA-ELISA法具有不破坏植株,可对同一部位重复测定,且蚜虫体软,易研碎抽提病毒,测定抗感品种差异明显等优点,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水稻香味的遗传及其利用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香稻与非香稻品种(材料)之间杂交、采用KOH法鉴定杂交组合双亲、F1、F2植株叶片的香味,统计F2植株无时味对香味的分离比率。结果表明:水稻香味性状是受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所控制。并对水稻香味基因的利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辣椒叶片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辣椒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就激素对其不定芽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A对叶片不定芽的诱导效果最好,ZT次之,KT不能有效地诱导叶片形成不定芽;IAA与BA相配合使叶片不定芽分化频率明显提高;IBA或NAA与BA的激素组合使叶片不定芽分化频率有所不降;2,4-D对叶片不定芽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0mg/LGA3有利于不定芽的伸长。不定芽伸长后在不含激素的MS或MS+MA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0.
以水稻不育系宜香1 A为材料采用B C Sood(1978)介绍的水稻香味快速测定法对香型水稻不同时期叶片香味差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同一叶片中间部分香味更浓,同一单株中主穗与分蘖穗的同位叶片香味无明显差异。在剑叶未完全成熟时,从下位叶至倒2叶香味逐渐变浓,而不完全剑叶的香味不如倒2叶浓;在剑叶完全成熟时,从下位叶至剑叶香味逐渐变浓,在同一单株所有叶片中成熟剑叶香味最浓。  相似文献   

11.
油菜育性基因在不同分离世代的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1对隐性核不育基因和3对隐性核不育基因在不同分离世代的理论分离比,然后以胞质不育系L17A和陕2A、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GCDA-1的多个分离世代为材料,采用卡平方适合性测验方法验算了它们所带的育性基因对数。结果表明,L17A和陕2A为1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双重不育系由3对隐性不育基因所控制,但胞质不育基因s1与两个核不育基因m1m2中的一个可能存在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与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受2套完全不同的基因系统控制。所被研究的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均带有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2对主效恢复基因Ms1和Ms2。2个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均是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不带有主效恢复基因Rfc,但带有一定数目的温度敏感基因Ts。Ms1或Ms2与Rfc是独立遗传的  相似文献   

13.
油菜双重不育系花蕾中糖和蛋白质代谢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不育(CMS)和细胞核不育(GMS)为对照,对油菜双重不育系(CCDMS)品系 GCDA - 2 花蕾中糖和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CDA - 2 与 CMS 和 GMS 相似,比其相应的保持系都有较高的糖和较低的蛋白质含量,表明花粉败育的同时,营养代谢也发生了紊乱。CMS 与 GMS 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GCDA 群体则介于二者之间,核不育株 GCDA - 2HA 与 GMS 在糖和蛋白质的表达上是一致的,而与 CMS 有一定差异;GCDA 中质不育株 GCDA- 2BA 与 CMS 相似,而与 GMS 的保持系完全不同;说明在 GCDA 中,当双隐性核不育基因呈杂合状态时,细胞质不育核基因对糖、氮代谢起作用当两套不育系统的核基因都起作用时,代谢倾向于细胞核不育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遗传规律及其恢复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3411-7与其4个恢复源,分别配制了F1、F2及回交一代(BC1),观察了雄性不育的分离.结果表明,CMS3411-7的不育性由不育胞质(S)和隐性核基因(rfrf)共同决定.后代育性的分离有2种情况:(1)F1雄蕊完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按3:1分离,BC1为1:1分离,表明为一对显性恢复基因.(2)F1表现为不育性部分显性,且受环境影响大,F2和BC1雄蕊育性从完全可育到完全不育呈连续变化,方差分析表明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有效基因对数为2~3对.同时分析讨论了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多型性以及Rf雄配子和Rf雄配子相对受精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个未知的卷叶基因的识别和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籼稻窄叶青8号和粳稻京系17的杂交F1以及衍生的DH系,对水稻籼粳交的卷叶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平展对卷曲为显性,卷叶植株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应用DH系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将这两对卷叶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的C949—G370和第5染色体的RG13—RG57之间,其中第1染色体的卷叶位点,与经典遗传图谱已定的rl-1位于同一区段,本研究沿用该名。第5染色体上的卷叶基因是一个未定位的新基因,暂定名为rl-7,且这两对基因存在基因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双低油菜CMS2 2A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 384A中的雄性不育源、采用单株成对连续回交的方法育成的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突出表现为雄性不育彻底且遗传稳定 ,配合力高 ,抗病抗倒 ,品质优良。CMS2 2A属典型的败药型雄性不育系 ,雄蕊败育短缩至雌蕊基部 ,♂ /♀ <0 .5 ,花药退化变小、无花粉。雌蕊发育正常 ,花瓣虽变小皱缩 ,但花瓣开张正常 ,可以正常接受外来花粉、受精结实。不育率稳定保持在 99%以上。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披叶突变体最初来源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RGS20及其衍生系,后来又有其他的披叶突变体被发现,该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或多隐性基因控制。披叶突变体可作为新的种质资源来加以研发,已选育出的具有披叶性状的不育系,在繁殖、制种过程中能有效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水稻披叶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分析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8.
Having studied genetic control of juvenile resistance to diseases in Aegilops tauschii Coss. samples from the VIR collection, we identified one dominant gene for effective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Lr41, seven recessive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septoriosis, and two recessive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dark brown leaf spot blotch.  相似文献   

19.
具有黄绿叶标记的香型籼稻不育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转育成携带有标记性状的实用香型籼稻三系不育系及保持系。【方法】利用常规杂交自然分离突变体黄绿色叶片、有香味植株,转育成带有标记性状和香味的实用型不育系。【结果】选育的黄绿叶片突变体不育系其叶色自苗期至成熟期均表现为黄绿色,与正常叶色极易区别,并且未发现黄色退化现象。采用热水法鉴别具有香味的株系转育成带黄绿叶标记的香型籼稻不育系,其株高在41.5—56.5cm,植株叶片及谷粒颖壳呈黄绿色,其中叶鞘、叶耳及叶片边缘呈紫红色,分蘖力中等;其中黄标3A的穗长24.9cm,穗子着粒数145.0粒,谷粒呈长粒梭状形;千粒重28g,播始期85d,其保持系基部结实好,充实饱满。柱头呈紫黑色,柱头较大、而外露好。与恢复系测交、常规杂交的正、反交,其F1代均表现为正常绿色;测交、常规正、反交F2代群体平均分离比例分别为:2.92﹕1、2.76﹕1和2.96﹕1,经卡方检测,F2代群体分离符合3﹕1比例,表明黄绿色叶片呈隐性遗传,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结论】黄绿叶标记不育系带有香味,且叶色与正常叶色有显著差异,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黄绿色叶片这一标记性状遗传稳定。与不同恢复系配组,F1代表现一般配合力强,可恢复性好。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CMS不育系L160A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近选育的甘蓝型油菜CMS不育系L160A育性的遗传特点,L160A与pol细胞质不育系和陕2A不育系的关系以及L160A的恢复系L160R-1与恢复系L17C,湖南花叶恢,垦C1恢复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160A不育性的遗传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受到其他微效基因的修饰;其恢保关系与pol细胞质不育系L17A,湘矮A和不育系陕2A是一致的,L160A的恢复系L160R-1与L17A的恢复系L17C和湘矮A的恢复系湖南花叶恢的恢复基因是等位的,而与陕2A的恢复系垦C1的恢复基因是否具有等位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