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探知云南冬燕麦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白燕15号、坝莜6号和远杂2号3个不同生育期的燕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个播期和3个种植密度对云南冬播燕麦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白燕15号和坝莜6号两品种的主穗小穗数、穗轮层数影响显著(p﹤0.05),对3个供试材料其余的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对3个供试材料的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有效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其余的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产量结果显示:白燕15号适宜播期为10月29日,密度为64万株.hm-2;坝莜6号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密度为64万株.hm-2;远杂2号宜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密度为48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关中灌区夏播陕单8806玉米密度与播期耦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了明确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种植的适宜播期和合理密度,从而使优良品种与地区生态环境相适应,发挥群体优势而夺取高产。【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研究了密度与播期对陕单8806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明确了在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播期对玉米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密度,关中灌区夏玉米生产应力争早播。【结论】通过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与密度和播期二因素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回归分析,筛选确定了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的适宜播期为6月11日—18日,合理种植密度为60494 ̄70442株/hm2。  相似文献   

3.
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周麦18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180万株/hm2)、中(270万株/hm2)、高(330万株/hm2)3种播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周麦18号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播种密度下,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有极显著差异;在相同播期下,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播期对周麦18号成穗数和千粒重有极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较小。成穗数是决定周麦18号产量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也制约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保证周麦18号高产的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0月15日,播种密度范围较广(180万~330万株/hm2),早播适宜低密度,播期推迟,密度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云木香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云木香GAP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对云木香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播期设置3/15(月/日)(A1)、3/25(A2)、4/5(A3)、4/15(A4)、4/25(A5)五个水平;种植密度设置穴行距30×10 cm(B1)、30×20 cm(B2)、30×30 cm(B3)、30×40 cm(B4)、30×50 cm(B5)五个水平。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对云木香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播期为A3、A4、密度为B2、B3时产量较高,农艺性状较理想。25处理组合中,A3B2、A3B3、A4B2、A4B3较为理想,4月中上旬、30×20 cm和30×30 cm为分别当地云木香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南疆地区播期与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促进青贮玉米的大面积推广,本研究以青贮玉米品种“强硕90”和“先玉122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每个播期设置5个种植密度,对不同处理下青贮玉米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及饲用品质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饲用品质均影响显著。A2B3处理(播种日期4月20日,种植密度9万株/hm2)综合性状较优,可为南疆地区种植青贮玉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对苦荞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苦荞秋季的适宜播期,本试验以‘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播期处理,研究了播期对苦荞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苦荞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影响。随播期推迟,苦荞各生育阶段相应推迟,全生育期增加。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后降趋势。产量和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黔苦6号’在贵州毕节地区秋播的适宜时间为8月28日左右,此播期处理更有利于苦荞的生长发育及优质高产栽培。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苦荞秋播的适宜播期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远杂9307是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利用花生野生种和远缘杂交技术,经有性杂交和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2002年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审定。为了加快远杂9307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推动花生生产向优质专用的方向发展,提高花生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笔者对远杂9307 的播期、种植密度、配方施肥等进行了试验研究,为远杂9307 的大面积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密度与播期对晋西旱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晋西旱作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4个种植密度和3个播期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且决定了玉米产量。综合分析可知‘:先玉335’和‘大丰30’在67500株/hm2和5月中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3914.17kg/hm2、13487.67kg/hm2‘;福盛园55’在75000株/hm2和4月下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为16114.37kg/hm2,本研究为3个玉米品种在本地区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独头蒜在青海高原地区的增产潜力,本研究以‘乐都紫皮大蒜’为试材,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三种因子对大蒜植株生长指标、独头率及小区独头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独头蒜生产的影响依次为:播期>种植密度>种瓣大小。在不同因素对大蒜生长指标的主效应分析中,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均对大蒜植株的株高和最大叶长有极显著影响,而对最大叶宽、叶片数和假茎粗无显著影响。另外,播期为SD1 (2021-04-14)的独头率达42%,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9 kg,显著高于SD2 (2021-04-26)、SD3 (2021-05-08)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小种瓣的独头率达39%,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2 kg,显著高于中种瓣和大种瓣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种植密度为12 cm×8 cm的独头率达38.3%,小区独头蒜产量达0.67 kg,显著高于密度为12 cm×4 cm和12 cm×12 cm的独头率和小区独头蒜产量。综上所述,播期、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三种因素最佳组合为A1B1C2,即播期为SD1、种瓣大小为小和种植密度为12 cm×8 cm。本...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用GGE双标图分析种植密度对高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花生群体密度直接影响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系统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花生产量和性状差异,可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高油花生冀花4号为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每公顷7.5、10.5、15.0、19.5和24.0万穴,探索种植密度对高产花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形成因素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并用GGE双标图法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对种植密度的敏感程度表现不一,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和荚果产量表现最敏感,而主茎高、侧枝长、出米率、籽仁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表现相对较稳定。随花生密度增大,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荚果产量则逐渐提高,但提高幅度逐渐降低。冀花4号种植密度每公顷10.5~15.0万穴时可获最大经济效益。GGE双标图为研究不同密度下花生生长状况和产量反应提供了更为直观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省主要推广的13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常规和高密度两种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和品种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增加种植密度能够大幅度的增加产量,渝糯7号、浙糯玉3号、燕禾金2005、苏科花糯2008这四个为耐密品种,在6.75万株/hm2密度下产量高过对照品种苏玉糯2号1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密度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高油花生新品种冀花4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春播、麦套期播和麦后夏直播3种播种期和5种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荚果产量随播种期的变化趋势是春播>麦套期播>夏直播,播种期对籽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播种时间推迟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间荚果产量有一定差异,在12万~21万穴/hm2密度范围内,随密度增加荚果产量增加,而密度对籽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试验,冀花4号适宜春播和麦套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5万~21万穴/hm2。  相似文献   

14.
以糯玉米皖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淮地区研究密度对糯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为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2014年度以60 000株/hm 2时产量最高,但60 000和75 000株/hm 2处理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015年度以75 000株/hm 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30 000和120 000株/hm 2处理的玉米产量。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2014年玉米产量y(kg/hm 2)与密度x(株/hm 2)方程为y=0.40591xe (-0.0000135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4 185~98 290株/hm 2;2015年玉米产量y(kg/hm 2)与密度x(株/hm 2)方程为y=0.43136xe (-0.0000137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2 494~98 238株/hm 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总体上玉米的穗位高、秃尖长、空秆率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鲜百粒重下降。江淮地区糯玉米的种植密度以52 494~54 185株/hm 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方式与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关系。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方式对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糯高粱品种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差异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随之增高,而穗粒数和单穗重则随之减少,密度对糯高粱的叶片数、茎粗、穗长及千粒重影响不明显,施氮量255 kg/hm2的糯高粱穗长、穗粒数、单穗重和千粒重最好,不同种植方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糯高粱生物性状的株高、叶片数、穗粒数和单穗重与产量成正相关,茎粗、穗长和千粒重与产量成负相关;品种是影响糯高粱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种植密度,再次是种植方式,产量以组合A2B3C1D2最高,达12257.28 kg/hm2,其次为组合A2B1C2D3,产量为11553.91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单粒播种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泉花551’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筛选其最优种植密度,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在单粒播种条件下,花生株高、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态势;单株分枝数、结果枝数、荚果数、单株生产力和叶绿素含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态势。在本试验设置的播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处理R4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达显著水平,其较高的产量与其合理的干物质分配和较强的光合能力等有关。不同密度处理对花生籽仁品质影响较少。各处理以R4处理最适宜,既可促进单株健壮发育,充分发挥单株增产潜力,同时能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发展,促进群体荚果产量的提高,实现花生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通过对花生品种豫花14五种密度下叶面积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花生在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有不同的变化,种植密度对群体有显著的影响,豫花14高产群体密度以19.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娄伟平  吴睿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316-321
本文目的研究不同气候年型下,江南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适宜性。通过对江南花生种植进行地膜覆盖和生长中后期灌溉的田间试验表明,地膜覆盖在花生生长前期增温保墒,生育期明显提前,个体生长发育良好,生长后期降温保墒,提高经济性状。地膜覆盖增温保墒的增产率为58.4%,降温保墒的增产率为62.2%。在6月20日后采用灌溉处理,夏季高温干旱明显的2007年,旱地露地和覆膜、稻田露地产量比对照分别高出64.6%、37.2%、50.5%,稻田覆膜因土壤水分过多比对照减产40.2%。因此,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及时灌溉能促进旱地栽培、稻田露地栽培花生生长和增产。降水过多会道导致稻田覆膜栽培花生减产,如果气象部门预报夏季降水偏多以连阴雨天气为主,应及时除去稻田地膜。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小豆品种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直立型小豆品种冀红20、冀红21和唐红201602为材料,分析6个种植密度对不同小豆品种植株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种植密度对小豆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相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F值分别为49.36、99.35),品种与种植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F=3.91)。种植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一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小豆株高、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有效减少主茎分枝数,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区影响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单株产量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马铃薯原原种单株产量,降低原原种生产成本,实现工厂化生产,就栽种密度、栽种时间、苗源3个主要因素对原原种单株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扦插密度对原原种单株产量影响很大,方差分析结果达极显著,栽种密度为400苗/m2时单株产量最高,平均达到2.5粒,栽种密度过低或过高单株产量都会明显降低。不同栽种时间对原原种单株产量的影响也很大,四川地区最适栽种时间为3月15日至4月1日,过早或过迟栽种单株产量都会降低。试管苗和扦插苗的原原种单株产量相当,试管薯效果最好,平均单株产量达到3.5粒。大规模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企业综合使用合适的栽种密度,掌握栽种时间,使用适当的苗源,是提高原原种总产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