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性别问题,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经常想到生物的性别是怎样产生的,能否为人类所控制?这个问题,早在4000年前古希腊就已经有了研究记载,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种族延续问题,而且在生产实践上与科学理论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鱼类性别在鱼类育种中非常重要,因为各种养殖对象的雌雄性别之间存在着生长速度、行为方式.生育时间、体色.外形和大小等方面的差异。鱼类育种者或养殖者力图按照生物性状或经济性状将雌雄分开,以期达到单性养殖的目的。本文将对鱼类的性别、性别控制以及未来的控制途径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王新泉 《畜禽业》1999,(3):42-43
畜牧业生产中,动物胎儿性别依照生产计划定向控制,无疑对提高企业生产经济妊益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运用猪人工授精配种技术,在榆林造时和人为营造不同的受精细胞生存环境方面,动脑筋、做文章,综合分析、灵活掌握,就能够早见成好地控制母猪受胎后的胎儿性别。  相似文献   

4.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非鱼性别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决定。遗传因素是性别决定的基础,而温度性别决定只在临界敏感期起作用。罗非鱼性别控制的主要手段有激素诱导、种间杂交和激素诱导相结合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相似文献   

5.
罗氏沼虾的性别决定机制及性逆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焱 《国外水产》1994,(3):10-11
概述了罗氏沼虾的性别决定机制及性逆转。罗氏沼虾的性别由染色体决定,雌性为异型染色体(ZW),雄性为同型染色体(ZZ)。罗氏沼虾性逆转研究的初步成功,说明通过性别控制来提高其单位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可能的,大有前途。  相似文献   

6.
动物的性别控制(sex control)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动物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则是性别控制技术里最接近实用的一大方法。本文综述了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各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就国外对罗非鱼类应用遗传学的研究作一综述报道,内容包括罗非鱼类的自然分布和引种,种间杂交、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以及遗传标记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谊 《畜禽业》2005,(9):40-42
在畜牧业生产中,很多经济性状都与性别有直接关系,如产蛋力、产乳力、生长速度等。在蛋鸡的集约化生产中,人们希望得到尽量多的母鸡;在乳牛场,人们希望得到尽量多的母牛;在肉鸡生产中,由于公鸡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都明显高于母鸡,则又希望得到尽量多的公鸡。因此,深入了解高等动物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进而对其进行鉴定和控制,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生产中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水产养殖期间,需合理控制鱼类性别比例,以此提升水产养殖收益,实现效益最大化,但对于部分鱼类而言,在自然生长期间将出现性别转变现象,为保障水产养殖效果,应做好鱼类性别控制.基于此,首先阐述了鱼类性别转变现象,分析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讨论环境因子对鱼类性别决定的影响,并以罗非鱼为例,探讨性别控制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孵卵温度与中华鳖性别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孵化温度孵化同一批中华鳖受精鳖卵,于相同条件下饲养150天后鉴定它们的性别。结果表明在32℃条件下孵化的中华鳖雄性比例达到72.1%,而在27℃条件下孵化的中华鳖雄性比例则只有42.3%。由此证明:通过人为控制孵化温度可以决定中华鳖的性别比例,其结论是孵化温度较高,则雄性比例较大。该结论为有目的地人为决定中华鳖性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有关鱼类性别决定与性控制的研究,在近二十年里已有快速的进展。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鱼类性别控制的战略思路与研究重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鱼类的性别遗传机制正处于分化的初级阶段,其性别决定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控制,其性别决定机制比较复杂.一直以来鱼类与性别连锁的遗传标记的研究备受到关注,近年来在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本文从表型标记、蛋白质标记和DNA分子标记三方面对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标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着重介绍鱼类DNA水平上的性别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为鱼类的性别标记及性别控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是脊椎动物中最复杂的。同高等脊椎动物一样,鱼类性别决定的基础依然是遗传基因。鱼类的性别控制对于水产养殖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用于生产实践的鱼类人工性别控制方法有很多,但大多数仍然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理论上的作用机理仍未研究透彻。文章旨在通过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的阐述,为鱼类性别控制、调控养殖鱼类的经济性状如生长率和个体大小等,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刘洋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23,47(11):119103-119103
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2001—2006年),突破期(2007—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2013—2023),其中在突破期重点描述了半滑舌鳎、黄颡鱼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我国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采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1号”,黄颡鱼“全雄1号”、“全雄2号”等新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对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今后应从持续开发养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强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方法创新、优化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应用方法等方面加强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工雌核发育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鱼类人工雌核发育的基本原理,介绍了人工雌核发育在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养殖生产中的性别控制和鱼类性别遗传机制分析及选育新品种等方面的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6.
水产动物性别控制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动物由于其性别控制的某些特点,其做为遗传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及在育种实践中的价值具有广泛意义。实验表明,应用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理生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可以达到水产动物性别定向控制的目标。关于水产动物的遗传育种,国内外有许多详尽的评述,本文将包括多倍体育种等做为不育苗种发生的技术一并列入,就国内外水产动物性别控制研究和实践进行专题论述。  相似文献   

17.
河北大学和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八五”攻关重大课题”中国对虾性别控制研究项目,采用生物工程原理控制对虾性别获得重大突破。课题组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在对虾胚胎发育的某一阶段。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进  相似文献   

18.
日本千叶县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改变鱼类性细胞的染色体,以控制养殖鱼类的性别,从而达到培育出优良鱼种的目的。这项研究最近已在牙鲆、泥鳅、鲤鱼、香鱼上获得成功,预计,1987年将在胜浦市的县栽培渔业中心正式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9.
十足目甲壳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途径有多种方式,其中多数表现出雌雄二态性模式。本文综述了十足目甲壳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眼柄、促雄腺等组织,以及IAG和dmrt等关键基因的功能,探讨通过激素诱导和RNA干扰技术等获得十足目甲壳动物单性群体的性别控制方案,以期为十足目甲壳动物性别控制深入研究和单性苗种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涉及遗传、发育和进化等领域,开展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对认识动物性分化异常等多种与性别有关的疾病、实现动物性别的人为控制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为生物进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线索。本文主要阐述两大性别决定基因家族(Sox,DMRT)中Sox9,DMRT1在水产动物的研究,并探讨了在水产养殖动物性别决定基因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