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开展肿瘤实验研究建立了裸鼠实验动物室。其净化繁殖室的净化效率达1000级,经微生物检测基本达到SPF条件,已饲养繁殖合格的NC及Swiss两系裸小鼠供实验应用。一年可繁殖纯合子幼鼠约500只。种鼠生长良好,平均每胎产仔分别为10及7.5只,所得纯合子幼鼠约占总仔数一半。纯合子离乳率分别达96%及100%,1~4胎生育力恒定。六个月存活率达100%,最长鼠龄一年以上。已初步建立了人低分化鼻咽癌CNE-2Z裸鼠移植瘤模型,且开展了多种其它人瘤及胚胎组织的移植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都县褐家鼠种群数量动态与繁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褐家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及繁殖规律,采用每月定时、定点在住宅区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体外测量,记载性别、怀孕率、胎子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数据.通过对1990-2008年19年的系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都县住宅区害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0.34%;褐家鼠不同季节均有发生,6月为种群数量最高峰,平均捕获率为3.76%;全年均可繁殖,在4月和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39.47%和28.46%;种群性比(♀/♂)为0.83.多年平均怀孕率为19.45%,平均胎仔数6.38只,多年平均睾丸下降率39.35%;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每年春季(3月)和秋季(8-9月)是住宅区灭鼠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对1986-2008年贵州省余庆、息烽、大方、三都、关岭5个县捕获的3059只褐家鼠(雌鼠1573只,雄鼠1486只)体重统计表明,褐家鼠平均体重为(108.30±49.00)g,雌、雄鼠之间体重差异不显著.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特征,参照繁殖状况,将褐家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制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体重小于或等于60.0 g;亚成年组(Ⅱ):60.1~110.0 g;成年Ⅰ组(Ⅲ):110.1~160.0 g;成年Ⅱ组(Ⅳ):160.1~210.0g;老年组(Ⅴ):210.0g以上.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种群繁殖的主要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46.60%,平均胎仔数为7.00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1.49%.种群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地区之间种群年龄组成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将人类MCP(膜辅因子蛋白)和CD59(终末阶段同源限制因子)两种基因采用混合注射的方法,导入521枚昆明小鼠的受精卵原核中,得到原代转CD59基因小鼠14只,CD59的整合率为18.4%;转MCP基因小鼠12只,MCP的整合率为15.7%;转CD59 MCP双基因小鼠7只,双基因整合率为9.2%;转基因效率5%。通过5只存活的G0代转双基因小鼠和非转基因小鼠的繁殖,得到F1代转MCP小鼠14只,转CD59小鼠16只,转双基因小鼠10只;F1代双基因占33.3%。  相似文献   

5.
1981年黄强等首次将NC系裸小鼠从日本引入我国,并开展了一系列繁殖饲养和应用研究,通过~3H-TdR掺入法的淋转试验结果,已证实了该系杂合子(nu/+)鼠的T和B细胞功能基本正常,而纯合子(nu/nu)鼠T细胞缺乏,B细胞功能正常。但至今国内未见有该系裸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研究的报道。本文采用吴铁等用鸡红细胞作免疫原的溶血素测定法,检测了该系纯合子和杂合子鼠对鸡红细胞抗原刺激后血清溶血素产生情况,并与正常ICR小白鼠作对照比较,以了解该系裸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状态。  相似文献   

6.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7~2007年2563只黑线姬鼠体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体重最低5.36g,最高53.41g,平均体重为26.31±8.14g,其个体体重主要分布在15.01~35.00g之间.占总鼠数的79.01%,是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黑线姬鼠怀孕鼠最低体重为17.61g,睾丸下降鼠最低体重为16.50g,体重达16.0g以上时开始繁殖,随着体重的增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体重达24.0g以上时,种群繁殖力迅速增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分别达31.82%、67.02%,接近雌鼠总怀孕率30.06%和雄鼠总睾丸下降率52.67%,繁殖指数达0.7138,亦接近总繁殖指数0.7599.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雌鼠怀孕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因此,它们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波尔山羊超数排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2001年,分别在龙泉成都波尔山羊种羊场、邛峡四川波尔山羊种羊场分场、阳平四川波尔山羊种羊场、都江堰波尔山羊种羊场进行了波尔山羊超数排卵研究.对100只供体用FSH-PG法进行了超排处理,回收胚胎1867枚,平均18.67±8.50枚,其中可用胚1584枚,平均15.84±7.70枚.研究结果表明 (1)用3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溶液稀释后一次注射总剂量与用生理盐水稀释FSH递减法多次注射,平均每只获可用胚分别为19.0±11.1枚、22±1.00枚;(2)使用国产和进口激素FSH,平均每只获可用胚分别为15.94±8.33枚、15.15±5.03枚;(3)春秋两季超排,平均每只获可用胚分别为19.4±12.14枚、14.85±9.17枚;(4)波尔山羊体况好的,其超排效果好于体况较差的,平均每只获可用胚分别为16.80±8.75枚、13.32±6.53枚;(5)2~3胎母羊的超排效果好于经产4~5胎、育成羊和一胎羊,平均每只获可用胚分别为18.43±8.21枚、14.17±6.34枚、13.33±2.52枚、13.33±2.52枚.以上结果经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关岭县黄胸鼠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05—2012年贵州省关岭县黄胸鼠种群数量消长动态和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胸鼠占总鼠数的60.35%,为当地农区害鼠优势种。稻田、旱地耕作区平均捕获率为1.09%,种群性比为0.98,多年平均怀孕率为44.81%,平均胎仔数为6.16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8.52%,平均繁殖指数为1.37。黄胸鼠在当地全年均繁殖,一年中在3—4月和8—9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怀孕率分别为55.10%75.68%和51.43%75.68%和51.43%52.50%。种群繁殖特征年际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差异显著。每年3月和8月为该鼠的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9.
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变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通过对息烽县1986-2008年23年系统监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解剖褐家鼠标本2 672只,其中,雌鼠1 442只,雄鼠1 230只,全年均可繁殖,每年3-11月为主要繁殖期,3月-5月、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12月至翌年1月出现繁殖低谷期.种群性比(♀/♂)为1.17,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1.17±11.68)%,平均胎仔数(6.59±0.27)只,平均繁殖指数1.01±0.39,雄鼠睾九平均下降率为(79.53±5.73)%.可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在贵州省余庆县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三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测量外部形态,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结果表明:余庆县鼠种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1.4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3.41%、51.02%,平均占74.47%,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黑线姬鼠、褐家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全年共解剖黑线姬鼠245只(雌鼠115只,雄鼠130只),平均捕获率为5.21%,种群性比为0.88,年平均怀孕率为24.35%,平均胎仔数为5.25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6.38%,平均繁殖指数为0.6000,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种群的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  相似文献   

11.
对浙江省温岭市2011—2019年农田黑线姬鼠的繁殖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共捕获黑线姬鼠407只,其中,雌鼠217只,孕鼠51只,总胎仔数247只。种群总性比为1.14,不同月份性比有一定变化,其中,12月雌雄数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表现为亚成年组(3.34)>幼年组(2.44)>成年Ⅰ组(0.95)>老年组(0.36)>成年Ⅱ组(0.34),雌雄性比有一个从年轻雌性占优到年老雄性占优的转移变化;平均怀孕率23.50%,总繁殖指数0.61,平均胎仔数4.84只,全年均有孕鼠,且有2个繁殖高峰,分别为4和9月,不同年龄组的怀孕率随年龄递增,幼年组无繁殖能力,老年组与成年Ⅰ组的平均胎仔数与繁殖指数较高。因此,在防治上,可将每年的4和9月定为黑线姬鼠的防治适期;在预测防控上,要重点关注成年Ⅰ组及老年组两者数量在种群中的占比,以避免黑线姬鼠种群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2.
杂籼稻粤优938亲本特性及杂交制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粤优938是由江苏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与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育成,于200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的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粤优938母本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高,一般制种产量为225~250kg/亩,高产潜力达300~325kg/亩。本文介绍了粤优938的亲本特性和高产制种技术。1 亲本特征母本系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株高85±5cm,穗长20±2cm,每穗颖花数165.5±25.8个,包颈度(24.5±5.8)%,柱头外露率100%,异交结实率(61.5±9.8)%,千粒重23.5±0.3g。全生育期120±2d,单株总叶片数14±1,从播种(浸种)至抽穗的时间85±2d。大田营养生长表现分蘖力强…  相似文献   

13.
雌性猕猴尿中生殖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血清激素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 ,测定了 4只未孕雌性猕猴 8个月经周期尿中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 (P)和雌二醇 (E2 )的含量 ,结合对猕猴繁殖行为学的观察 ,研究了各激素分泌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繁殖行为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 :4只雌性猕猴 8个月经周期的平均长度为 (2 6 .2 5± 2 .10 )d ,行经时间 (2 .2 5± 0 .6 6 )d ,LH峰值出现在 (12 .75± 0 .91)d ,平均峰值为 (86 .30± 2 0 .11)miu/mL ;P峰值出现在 (19.75± 1.87)d ,平均峰值为(7.4 7± 1.78)ng/mL ;E2 峰值出现在 (11.75± 1.81)d ,平均峰值为 (6 79.11± 90 .6 6 ) pg/mL。研究表明 ,人血清激素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可以测定出猕猴尿中生殖激素的变化趋势 ;LH、P、E2 的变化情况基本上能反映出猕猴月经周期中卵泡形成、排卵及黄体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对2005—2012年贵州省关岭县黄胸鼠种群数量消长动态和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胸鼠占总鼠数的60.35%,为当地农区害鼠优势种。稻田、旱地耕作区平均捕获率为1.09%,种群性比为0.98,多年平均怀孕率为44.81%,平均胎仔数为6.16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8.52%,平均繁殖指数为1.37。黄胸鼠在当地全年均繁殖,一年中在3—4月和8—9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怀孕率分别为55.10%~75.68%和51.43%~52.50%。种群繁殖特征年际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差异显著。每年3月和8月为该鼠的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5.
研究市场上常见的5种饲料对C57BL/6J小鼠及KM小鼠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为实验小鼠生产中合理使用饲料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选取3周龄C57BL/6J小鼠和KM小鼠各250只,每种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0只,雌雄各半,饲喂A,B,C,D,E共5种不同厂家的实验动物维持饲料,测定小鼠4~8周龄的体质量和脏器系数.另选取C57BL/6J小鼠及KM小鼠性成熟小鼠各150只,雌雄各半,每种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对,饲喂A,B,C,D,E共5种不同厂家的实验动物繁殖饲料,测定母鼠的产仔数、连胎率.结果表明:①5种维持饲料均能满足小鼠的生长需求, C饲料和E饲料更符合小鼠生长的营养需求.②5种饲料饲喂的小鼠器官指数正常.③5种繁殖饲料饲喂的母鼠第1,2胎的产仔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产仔数更多取决于遗传因素,本次调查的几种饲料对其影响较小.合理选择实验小鼠所需饲料,利于实验数据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黄胸鼠种群年龄鉴定和种群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贵州省三都、关岭县1996~2001年1 714只黄胸鼠标本(雌鼠874只,雄鼠840只)以体重指标划分种群年龄,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将黄胸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确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小于或等于40.0 g;亚成年组(Ⅱ):40.1~75.0 g;成年Ⅰ组(Ⅲ):75.1~115.0 g;成年Ⅱ组(Ⅳ):115.1~150.0 g;老年组(Ⅴ):150.0 g以上。黄胸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繁殖的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59.15%,平均胎仔数为6.4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6.46%。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体长、尾长的变化和种群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人低分化鼻咽癌裸小鼠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实验动物为NC系裸小鼠(少量Swiss系),使用CNE-2Z细胞(1×10~6/0.51ml细胞)皮下接种,历时二年,在203只动物传代30次,移植成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讨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10年捕获的701只黑线姬鼠(雌鼠327只,雄鼠374只)分析表明:黑线姬鼠种群总性比为0.87,不同年龄组种群性比存在一定差异。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的主体,平均怀孕率为43.01%,平均胎仔数为5.1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9298,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5.44%,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系统可靠的小鼠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技术,为进一步研究肺纤维化及肺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低质量分数胰酶联合胶原酶的方法消化小鼠胎鼠肺组织块,经差速离心和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肺泡Ⅱ型上皮,进行原代培养.用改良巴氏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每只胎鼠可获得(5±2)×106的细胞产量,细胞活力为95%±2%,纯度达到92%±2%,改良巴氏法镜下观察可见胞质内含较多深色颗粒,透射电镜观察到特征性的嗜锇小体即板层小体和细胞膜上有明显的微绒毛.结论:该方法能成功分离出小鼠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且产量大、纯度高,能满足体外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山羊不同来源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屠宰场搜集的小母羊(3-6月)卵巢卵母细胞(A组)、成年母羊卵巢卵母细胞(B组)及成年母羊超排后活体所取母细胞(C组)进行了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及受精后早期胚胎体外培养(IVC)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 (1)A组平均每个卵巢获取的卵母细胞数极显著高于B组(10. 6±2. 6vs2. 5±1. 5,P< 0. 01),与C组相比差异不显著(10. 6±2. 6vs11. 0±2. 0, P> 0. 05),但获取的优良可用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数A组极显著高于B组(4. 5±2. 5vs1. 6±1. 5,P< 0. 01),却显著低于C组(4. 5±2. 5vs8. 5±2. 5,P< 0. 05); (2)A,B,C组获取的可用卵母细胞在M199±10%EGS±20ng/mLEGF培养液中培养后的体外培养成熟率分别为63. 8%, 65%和68. 3%,差异均不显著(P> 0. 05); (3)3种来源途径的可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用mDM液获能受精处理并培养于TCM 199-卵丘颗粒细胞饲养层(cc)共培养体系中的卵裂率(37. 5%, 35. 0%和40% )无显著差异; 12枚活体来源卵母细胞生产的2-8细胞胚移植给4只同期化受体,其中1只母羊怀孕并产下2只“试管”羔羊(16. 7% )。研究表明:初情期前小母羊比成年母羊可提供更多可用于体外受精的卵母细胞,进而提高雌性动物的早期繁殖潜能;对遗传性能较好的品种或个体可通过超数排卵处理后利用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