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获得4倍体(亚洲棉×司笃克氏棉)×陆地棉2(A2E1)×2(AD)1杂交种子(AD)1A2E1到BC3F1植株,历时了10a时间。该组合涉及到3个亲本棉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E1染色体组与A2和(AD)1两组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导致杂种低世代(F1和BC1F1)雌、雄高度不育。表现在花粉几乎全部败育,发育不正常的胚囊达90%以上。直至BC3F1的群体中还有10%的不育株。可育株的花中仍有约25%不育花粉和35%发育不正常的胚囊。此组合必须经过多次回交、自交及自然恢复过程(越冬),方能最后获得雌、雄育成恢复正常的后代。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384A、217A两个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恢复系、杂种F1、F2及aBC1(不育系×杂种F1)、bBC1(杂种F1×保持系)等群体中植株的育性观察和分析,初步查明384A、217A均属孢子体不育。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和细胞核中的隐性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384A具有一对隐性不育核基因,217A具有两对隐性不育核基因,且384A的一对隐性核不育基因与217A的任何一对隐性不育核基因不存在等位关系。384A的基因型为S(r1r1),217A的基因型为S(r2r2r3r3)。  相似文献   

3.
孟金陵  严准 《作物学报》1998,24(4):396-401
以C3作物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野生C3-C4中间型植物Moricandiaarvensis作有性杂交,经子房培养和胚性芽挽救,获得了4个属间杂种,经腋芽繁殖使杂种群体增至数百株,RFLP分析结果显示,杂种核DNA具有两个亲本的特征指纹,而其细胞质中仅含母本Moricandiaarvenssi的线粒体DNA指纹,杂种式具33条染色体,为双亲配子染色体数之和。虽然杂种植株在多数形态特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  相似文献   

4.
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草棉×异常棉(A1×B1)、草棉×长须棉(A1×B3)两个杂种一代与各自双亲之一的异常棉和长须棉的雌配子体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杂种一代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起始时间比亲本推迟1~2d,减数分裂过程持续时间多2d,雌性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孢子到大孢子期间,A1×B1F1和A1×B3F1败育胚囊分别占观察总数的66.7%和71.0%,且在单核至成熟胚囊期间也有较多的异常胚囊类型。败育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胚囊的大孢子染色体组成不完整。两个杂种在开花前一天的花蕾中,正常成熟的胚囊分别占15.4%和10.4%,表明这两个野生种与栽培种草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
戚存扣  仲裕泉 《作物学报》1995,21(6):717-722
从甘蓝型油菜品种“3-63-4-5-1”与埃塞俄比亚芥品种“Dodolla”杂种F1植株开放受粉获得的F2群体中筛选出一株半不育、矮杆、甘蓝型油菜类型植株,经连续4个世代自交、分离鉴定出一个二体附加系“92I1096”。细胞学观察结果,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40,比其母本甘蓝型油菜(2n=38)多两条额外染色体。花粉母细胞(PMCs)减数分裂中期(MI)染色体构型平均为0.47I+19.77Ⅱ,  相似文献   

6.
涂金星  傅廷栋 《作物学报》1999,25(5):556-559
为了将核不育更有效地应用于杂种优势利用,必须解决有效地除去母本行中约50%的可育株的问题。本试验通过隐性核不育材料与具有苗期形态标记材料杂交及其F2,BC1F1分离群体和F2后代家系的跟踪调查分析证明:P6-9紫茎性状与可育紧密连锁。利用极大似然法计算其交换值在1.9%-8.5%之间。  相似文献   

7.
李逸平  李万几 《作物学报》1994,20(5):528-535
采用幼胚培养技术,获得了栽培大麦纤毛鹅观草之间的属间杂种。研究了杂种F1,F2和BC1的形态和细胞学特点。结果表明:杂种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不同生育阶段其主要特征分别倾向双亲之一。在结实率和主要经济性状上F2和BC1较F1有相当大的提高,但生育期进展不大。根尖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构型分析表明:F1、F2和BC1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引起的大豆顶端坏死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林  刘玉芝 《作物学报》1995,21(6):707-710
2个抗病亲本和2个感病亲本配制4个杂交组合和4个回交组合。调查其F1、F2和BCF1群体接种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二号株系后,顶端坏死株的形成和分离比例。F1表现两种类型:无症株和坏死株,F2表现三种类型:无症株、有症株(花叶、皱缩等)和坏死株。其分离比例或为3抗:1感,或为7抗;9感,χ^2测验符合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或者两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人工合成的[AG]复合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与[AD]复合染色体组的陆地棉、海岛棉、夏威夷棉、黄褐棉的种间杂种F1及其亲本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分析,并对三元杂种[A2×G1] ×[AD]1及其亲本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异源四倍体的基因转移到了杂种后代,并得以表达;( 2)三元杂种[A2 × G1] ×[AD]1的核型公式为 2n= 4x= 52= 2M + 44m(SAT)+6sm(SAT),属于1B类型。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与毛棉杂种性状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陆地棉与毛棉棉种间杂种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及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行为。结果表明:杂种F1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旺盛;毛棉的高强纤维性状在杂种早代得到表达,可望通过轮回选择提高现有陆地棉品种的纤维强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正常,其后代不育原因可能由生理因素不协调造成;杂种后代短日照性强;陆地棉与毛棉亲缘关系比较近,仅在部分染色体间发生分化,存在染色体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新  汪红  王永普 《作物杂志》2000,2(3):10-12
通过对黄早四、107、478、Mo17、郑22及由它们配制的F1、B1、B2、F2、F3,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在对镰孢菌德腐病的抗笥上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代对穗腐病抗病指数一般表现优于其双亲平均抗病值;含有两个抗病亲本的F2 情指数较含有一个抗病亲本下降20.29%,利用两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育成高抗系,若利用含一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应该选取抗病性强病情指数低的自交系做母  相似文献   

13.
小麦K型胞质杂种F2的育性及性状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K型杂种F2中不育株出现的几率极低,其平均恢复度稍高于其F1的恢复度,高恢复力的杂种F2不会因为育性而影响其结实性,所研究的两个杂种F2与相应的F1在产量性状上差异不大,如果组合选配恰当,K型杂种F2仍具有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温热玉米杂交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2个温热杂交组合的P1,P2、F1,F2,BC1,BC26个世代材料,对玉米抽雄、散粉、叶丝期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热杂交组合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遗传特点不同。由对光周期反应较迟钝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22所配成的温热杂交组合,其基本营养生长期较之亲本有明显提早的趋势,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式;温带冒充地亚热带晚呈显性或部分显性;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12表现异常,基本营养生长期指标在自交系内及其F1内变异较大;对含有杂合基因型分离世代F1,F2,BC1,BC2的比较可见,明显表现杂合基因型倾早的遗传特点,温带遗传成分在杂种后代中所占的比重,对基本营养生长期的提早和光周期钝感表现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冯家瑞  陈超 《作物学报》1994,20(6):755-757,T001
本文是对一个茎秆无韧性高梁突变体的研究。该突变体与普通高梁杂交,F1茎秆有韧性,F2有韧性与无韧性,分离比例为3∶1,BC1分离比例为1∶1。表明无韧性属一对隐性基因遗传。突变体茎秆和叶片组织结构松散,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低,糖和淀粉含量高。  相似文献   

16.
李丽  郑晓鹰 《种子》1999,(1):36-37
用水平板等电聚焦聚丙烯酰氨电泳(IEF)和垂直板均匀胶聚丙烯酰氨电泳(PAGE)分析了绿菜花3个杂交组合(碧秋,B53,碧杉)和西瓜2个杂交组合(丰收一号,金花宝)发芽种苗的酯酶同工酶和酸性磷酸酯酶。发现5个杂交组合中,5个F1一代杂交种与其双亲的酯酶(EST)和酸性磷酯酶(ACP)酶谱有明显稳定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酯酶(EST)和酸性磷酸酯酶(ACP)酶谱分析绿菜花和西瓜F1一代杂交种纯度  相似文献   

17.
以陆地棉(C.hirsutum)为母本,野生种辣根棉(C.armourianum)做父本杂交,对杂种一代的部分形态性状遗传、花粉粒的育性、成熟胚囊、自然授粉和用陆地棉回交后结实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陆地棉×辣根棉)F1的形态性状居双亲的中间类型占观察性状的40.9%,偏父性状占31.8%,偏母性状占22.8%。绝大多数花粉无生活力,仅0.4%有弱的生活力。在开花前一天的成熟胚囊中,异常胚囊占观察胚珠的91.2%,正常胚囊占8.8%。杂种一代自然授粉或用陆地棉回交可获得极少量种子,从而证明三倍体(陆地棉×辣根棉)F、少数胚囊发育比较正常和具极少数可育花粉。  相似文献   

18.
异源三倍体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智奇  钟维瑾 《作物学报》1994,20(5):578-581
本试验利用二倍体栽培稻品种8204,染色体组型为AA,2n=24作为母本,四倍体小粒野生稻染色体组型为BBCC,2n=4x=48作父本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杂交种,染色体组型为ABC。F1根尖检查,染色体数目为2n=3x=36。用该异源三倍体杂交种的纪穗诱导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培养进行原生质体游离,获得了再生植株白化苗。试验结果表明,用琼脂糖包埋法保进原性质体再生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用玉米素,激动素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种子性状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吴吉祥  王国建 《作物学报》1995,21(6):659-664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陆地棉5个品种及其配制的F1、F2和正反回交一代(BC1、BC2、RBC1和RBC2)世代籽指、种仁率、容重和油分4个种子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4个棉子性状的遗传均以母体效应为主,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作用较小。各性状的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的协方差不显著。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对这些性状选择更为有效。可以根据籽指小和容量大等性状母体植  相似文献   

20.
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F1的可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沿友  罗鹏 《种子》1995,(2):24-26
通过胚胎救的快速繁殖,首次成功地获得了芥菜型油菜与诸葛菜的远缘杂种。杂种植株具有期望的染色体数2n=30,具有较好的结实性,花粉萌发率为42.8%。对杂种F1的细胞学观察表明:杂种细胞内存在染色体组分割机制,可形成n=18和n=12的大小配子,从而导致杂种可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