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豆抗感病毒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星华  陈宛妹 《大豆科学》1991,10(2):149-152
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研究了10个抗、感病毒病(SMV)大豆品种和5个品种各自健株与病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明显加强,且增加一条酶带。同一品种病株也比健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强。可见,大豆抗、感病毒病不同的品种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豆对SMV1株系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大豆产区危害较重的主要病害,本实验高抗SMV1株系黑农39为母本,高感SMV1株系品种合丰2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对F1、F2代接种SMV1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和抗病性遗传学分析,通过接种鉴定亲本F1、F2并代的抗性表现,证明,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决定的.利用RAPD技术在抗感池间寻找多态性标记,通过筛选引物,获得重复性最好的随机引物OPN11.并采用BSA法在黑农39和抗病池扩增出OPN1400片段,在合丰25和感病池扩增出OPN130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400和OPN1300.用该引物分析黑农39×合丰25的F2扩增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400/1300与黑农39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2cM.  相似文献   

3.
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大豆抗SMV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大豆对SMV候选抗性基因的研究等,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以期为大豆抗SMV分子育种和抗性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组合科丰 1号× 1138- 2为材料 ,从其P1、P2 、F2 :3、以及由F2 衍生的 2 0 6个重组自交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广谱抗源科丰 1号对新发现的大豆花叶病毒SC - 8强毒株系群的抗性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 ,从而扩展了对科丰 1号这一广谱性抗SMV材料抗性遗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严重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及品质。本研究利用抗病高产稳产大豆品种皖豆33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接种SMV优势株系SC3,研究皖豆33的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不同品种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3后,抗感组合(W illiams82×皖豆33)及(皖豆33×南农1138-2)的F1单株均表现抗病,卡方测验结果显示F2群体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F2∶ 3家系分离比符合1抗∶2分离∶1感,表明皖豆33对SC3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命名为RSC3(w))控制;抗×抗组合科丰1号、齐黄1号和大白麻×皖豆33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显示,科丰1号与皖豆33携带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齐黄1号、大白麻与皖豆33携带抗SC3的基因是不等位且独立遗传。利用皖豆33×南农1138-2的392株F2群体将皖豆33携带SC3的抗性基因RSC3(w)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SSR标记BARCSOYSSR_02_0610和ZL-5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9cM和0.35 cM,物理距离约为175 kb。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大豆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杂交亲本及F_1代,接种SMV_1号株系后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与感病亲本及其F_1代接种后的同工酶谱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感病亲本及F_1代酶的活性增强,酶带数较多,而且部分酶带变宽,颜色变深。抗病亲本则不发生变化。各组合F_1代的酶谱与双亲有关,抗病×抗病的F_1代酶谱与双亲完全相同,抗病×感病的F_1代酶谱偏向抗性亲本,感病×感病的F_1代产生一个双亲所不具备的小分子新杂种酶带。未接种的感病亲本酶谱与抗病亲本相同。植株内部同工酶的变化与成株抗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感病毒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9是浙江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利用对该株系表现抗病的鲜食大豆材料开心绿宝石、辽02-M03、23037-1、闽豆5号与感病材料浙鲜豆4号、南农1138-2、11W68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分析鲜食大豆抗病品种对株系SC9的抗性遗传及等位性。结果表明:开心绿宝石、辽02-M03、23037-1、闽豆5号与感病材料杂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2群体表现3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表现1抗∶2分离∶1感的分离比例,表明4份抗源材料对SC9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开心绿宝石×辽02-M03的F2群体和F2∶3家系全部表现抗病,表明开心绿宝石与辽02-M03对SC9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而抗抗组合闽豆5号×辽02-M03的F2群体表现15抗∶1感的分离比例,表明闽豆5号与辽02-M03对SC9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8.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ull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凯  智海剑 《大豆科学》2016,(4):525-530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黄淮及南方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我国不同学者曾将江苏、东北、湖北及山东等地的SMV株系做过局部划分。为促进大豆抗病育种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种质的交换,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从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和国内外鉴别系统中筛选出10个鉴别能力强、反应稳定的鉴别寄主,将我国大豆产区25个省(市)的SMV划分为22个株系;通过不同病毒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大豆花叶病毒和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基因组重组形成的SMV新类型;从种质资源中发掘出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等优异抗源;发现其对15个株系的抗侵染作用分别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将15个抗侵染基因定位在大豆2、6、13和14号染色体上,完成Rsc3、Rsc4、Rsc6、Rsc7、Rsc8、Rsc13、Rsc14、Rsc15、Rsc17、Rsc18等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发现抗性基因成簇存在;证明抗病、系统坏死、系统花叶3类症状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发现大豆对SMV存在数量抗性(抗扩展),它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3个抗源品种、3条染色体上的多个抗性基因,创造了兼抗20个株系的新种质;利用基因干扰原理,完成了SMV基因HC-Pro和CP及隐性大豆抗病基因eIF4E的遗传转化,在阳性后代中获得一批优异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流行株系SC3抗病基因(Rsc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促进SMV抗病基因挖掘及抗病品种的选育,本研究利用96份品种(系)对SMV抗性位点Rsc3附近新设计的30个SSR标记和50个已知与Rsc3连锁的SSR标记进行初筛,然后采用基因型与表型和血清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288份2016-2019年中国新育成的大豆品种(系)进行了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到1个新开发的SSR标记CH0211,与大豆品种抗性表型选择的符合率为87.8%;进一步利用该标记对288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检测和分析,结合人工接种表型和血清学联合鉴定,抗病表型与基因型符合率为80.56%.288份大豆品种(系)中共鉴定出158份对SC3表现抗病的大豆品种(系),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4.86%.鉴定出与抗病品种带型一致的材料144份,PI96983、齐黄34、汾豆104、山宁28等116份品种(系)的抗性表型与抗病分子带型一致.本研究开发和鉴定了1个与Rsc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H0211,该标记可有效用于大豆品种抗SMV SC3的种质资源筛选,加速大豆抗SMV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1.
SMV1号对大豆膜质过氧化及保护酶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丽君  郑蔚红 《大豆科学》1996,15(3):248-253
本文从大豆膜质过经反应及其保护酶体系的变化,过氧化物酶和苹果酸氮酶同工酶表达牧场生,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对大豆病毒病1号生理小种(SMV1)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经SMV1号株系诱导后,感病品种丙二醛(MDA)、越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幅较大,抗病品种增加较少,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表达则相反,在花叶病毒侵染条件下,感病与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  相似文献   

12.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网室中用SMV的10个毒株分别接种8个大豆品种。根据SMV毒株对大豆品种的浸染型资料,直接推导出大豆品种抗病性和SMV每株致病性的基因数和基因型。大豆品种和SMV毒株间存在11个限定性相应基因对,不同品种所含的抗病性基因数有所不同,其作用是品种的抗病性基因愈多,可能抗病性愈强。  相似文献   

14.
刘丽君  崔喜恒 《大豆科学》1994,13(4):345-348
本研究利用SDS-PAG技术,研究了不同抗病性品种(系)接种SMV1号株系后,病源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接种SMV后,感病品种蛋白亚基增加数目较多,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正常表达的蛋白亚基的降解。而高抗SMV1号病毒的大豆株系,接种SMV病毒后,蛋白亚基增加1-2条,其正常工作的蛋白组分均没有消失,蛋白亚基消失与表达的变化与品种的耐病性获得相一致。这一结果,目前尚未见报道,深入研究病源相关蛋  相似文献   

15.
侯巨梅  刘铜  左豫虎 《大豆科学》2007,26(6):918-921,929
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病是大豆上危害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采用经典遗传学方法研究大豆疫霉菌单孢后代的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形态、产孢量以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变异,以期为有效控制大豆疫病的发展和蔓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同宗配合性状在单孢后代可稳定遗传,控制上述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大豆疫霉菌的游动孢子产生能力在单孢后代发生连续性变异,表明这种性状可能是数量遗传性状,也可能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为杂合基因或细胞质遗传因子.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大豆疫霉的遗传特征、遗传多样性及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栽培大豆品种间RAPD标记的多态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从60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的21个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品种或品系及7个感病的品种或品素,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总DNA进行了随机扩增。有18个引物扩增得得到了稳定的RAPD图谱。OPH-06和OPH-10未能扩增到RAPD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 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围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町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小黑豆抗源和具有优良农艺性状黄豆品种为试材,利用43个随机引物对其总DNA进行扩增,其中15个引物没有扩增产物,28个引物在供试品种的DNA扩增中产生多态性,11个引物产生特异性片段,将不同品种产生的特异性片段与品种抗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进行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产生的特异性片段可能与该品种抗胞囊线虫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