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粳稻抗旱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东农425和东农427为试验材料,在水稻全生育期内以土壤水势为灌水衡量指标,研究了五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粳稻抗旱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处理的叶片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积累量、变化幅度基本趋势为:旱作>重干湿交替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常规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旱作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与植株抗旱性及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脯氨酸含量相关性显著;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旱作处理的叶绿素(Chl)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灌溉及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反而高于其他处理。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植株抗旱性及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是较为合理的灌溉方式,即田间土壤水势灌溉下限不应低于-20kPa。通过对植物抗旱性及抗旱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得出东农425的抗旱性较东农427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樱桃番茄对不同灌溉方式下水分生理的反应,为番茄栽培过程中合理用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6种灌溉方式(Ⅰ.常规沟灌;Ⅱ.交替沟灌;Ⅲ.固定灌溉种植行;Ⅳ.固定灌溉操作行;Ⅴ.前期采用常规沟灌,结果期采用交替沟灌;Ⅵ.前期采用交替沟灌,结果期采用常规沟灌)对其生理、生态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从结果期叶绿素相对含量来看,处理Ⅴ处理Ⅱ处理Ⅳ处理Ⅰ,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其他处理之间不显著。处理Ⅵ整个结果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起伏较平缓。处理Ⅵ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提前于常规沟灌的峰值,分别为6.76、8.51 mmol/(m2·s)且大于对照值。从气孔导度日平均变化来看,处理Ⅵ﹥处理Ⅲ﹥处理Ⅱ差异显著。[结论]前期交替沟灌结果期常规沟灌处理的整个生育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起伏较平缓,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光合产物的积累,有能力抵抗逆境胁迫的伤害,表现出一定的抗逆性,是一种好的节水灌溉方式,在以后的生产中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灌溉对苹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太行山区苹果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14年生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不同灌溉方式(常规漫灌、分区交替灌溉和调亏灌溉,研究灌溉方式和调亏灌溉对苹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分区交替灌溉与常规漫灌的苹果产量、单果重、硬度、含酸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两者的产量和单果重显著高于对照(自然降水),分区交替灌溉较常规漫灌水分利用率提高了31.1%~70.7%。在调亏灌溉中,果实发育早期或中期控水与全灌溉对照的产量和单果重无显著差异,在果实发育后期控水和干旱则导致苹果产量和单果重显著下降。[结论]在保证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分区交替灌溉是最好的节水灌溉方式,果实发育的早期是实施调亏灌溉的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4.
对玉米苗期根系局部供水条件下生长、生理指标对不同灌水下限(占田间持水量60%、65%、70%、75%)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占田间持水量65%的灌水下限(T2)处理的株高、茎粗等生长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与全面灌溉(CK,占田间持水量60%)相比,T2处理的生物积累总量提高了1.2%,而其他处理的生物积累总量降低;随着灌水下限的不断提高,苗期玉米叶片组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植物组织相对含水量等生理指标不断降低,占田间持水量65%的灌水下限(T2)处理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CK处理结果相近,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根系分区交替滴灌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57  
 为了探讨旱区农业节水新途径,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下游荒漠绿洲区采用常规滴灌和分根区交替滴灌方式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大田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滴灌处理棉花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减少了奢侈的蒸腾损失,灌溉定额较小时根系分区交替滴灌对棉花的株高抑制作用较明显,灌水定额较大时限制作用不显著。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技术在大田条件下可使籽棉产量比常规滴灌处理提高21.1%,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9%和20.9%。同等产量水平下与常规滴灌相比,交替滴灌可节省30.8%的灌水量。本研究表明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节水灌溉技术,可在干旱缺水的棉花生产地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日光温室中研究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茄子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子生长初期,固定灌溉茄子的株高最高,常规灌溉的最低;常规灌溉茄子的叶面积最小,交替隔沟灌溉的最大;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叶片数最多,叶绿素含量最高,常规灌溉的叶片数最少,叶绿素含量最低。生育中、后期,3种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叶数的变化与生长初期相似,株高是常规灌溉的最高,交替隔沟灌溉的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光合速率最高,固定灌溉最低。交替隔沟灌溉茄子的产量最高,为19.78kg,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增产19.52%和25.35%。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利用率为21.98%,比常规灌溉和固定灌溉分别提高139.17%和25.39%。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设施塑料棚中固定灌溉、常规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水方式对茄子生长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子生长前期,常规灌溉处理株高最低,固定灌溉处理株高最高;常规灌溉处理茄子的叶片数最少、叶面积最小、叶绿素含量最低,而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叶片数最多、叶面积最大、叶绿素含量最高.生长后期,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株高最低,常规灌溉处理的最高;光合速率是固定灌溉最低,交替隔沟灌溉的最高;叶片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前期基本相似.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3 044.25 kg/hm2,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分别增产19.74%和15.72%.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3.18%,分别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提高24.89%和148.71%.经检测,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茄子的品质最优,各项品质指标大都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偏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太行山区苹果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14年生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不同灌溉方式(常规漫灌、分区交替灌溉和调亏灌溉,研究灌溉方式和调亏灌溉对苹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分区交替灌溉与常规漫灌的苹果产量、单果重、硬度、含酸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两者的产量和单果重显著高于对照(自然降水),分区交替灌溉较常规漫灌水分利用率提高了31.1%-70.7%。在调亏灌溉中,果实发育早期或中期控水与全灌溉对照的产量和单果重无显著差异,在果实发育后期控水和干旱则导致苹果产量和单果重显著下降。[结论]在保证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分区交替灌溉是最好的节水灌溉方式,果实发育的早期是实施调亏灌溉的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9.
李松丽  龙华  石春梅  蔡小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142-16143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下辣椒(Capsicum annuum)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夏季自然高温条件,对试验材料进行自然干旱处理,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湘研20号辣椒叶片相对含水量、株高、叶绿素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供试辣椒小苗株高增长越缓慢,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结论]该研究可为辣椒水分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苹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果园12 a生的红富士(Malus domestica Borkh,cv fuji)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灌溉(对照)、树盘两侧分区交替灌溉和不分区灌溉3种处理对苹果叶片、新梢生长量等形态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区交替灌溉在较不分区灌溉节水50%的前提下,新梢生长量和叶面积均大于对照而小于不分区灌溉,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和不分区灌溉;测定时间段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不分区灌溉相比对照增加23.9%,分区交替灌溉相比对照增加36.4%,同时分区交替灌溉相比不分区灌溉增加10.1%;测定时间段的平均蒸腾速率,不分区灌溉相比对照增加25.0%,分区交替灌溉相比对照增加17.7%,而分区交替灌溉相比不分区灌溉降低13.4%.  相似文献   

11.
干旱胁迫对蕨类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蕨类植物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复水方法,对5种蕨类植物(肾蕨、凤尾蕨、蜈蚣蕨、铁线蕨、毛蕨)进行干旱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5种蕨类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下,肾蕨各生理指标均好于其他蕨类植物,尤其在胁迫12 d时,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肾蕨的抗旱能力最强;复水后,5种蕨类植物的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该研究可为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稀土浸种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苦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黑丰一号"苦荞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实验培养幼苗,取样测定各项指标。[结果]①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适宜浓度的稀土浸种能够提高苦荞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萌发指数;同时苦荞幼苗的叶面积、茎粗、总根长、根重、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以及根系活力均显著高出对照(蒸馏水浸种),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下降;②与正常灌水相比较,当苦荞遭受干旱胁迫后,其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萌发指数以及幼苗的叶面积、茎粗、总根长、根重、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根系活力均有所下降,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有所提高,而且胁迫越深,其变化幅度越大但是在同一水分梯度下,采用不同的浸种物质浸种,其变化幅度有所不同,稀土浸种能降低其变化幅度。③在干旱条件下,采用200 mg/L的稀土浸种与蒸馏水浸种能够极显著提高苦荞幼苗的SOD、POD活性、叶面积、总根长、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在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下分别可使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8.9%和10.8%,脯氨酸含量提高7.5%和8.2%,根系活力提高13.8%和16.7%,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0.4%和7.9%。[结论]200 mg/L的稀土为最佳的浸种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氧水培对蕹菜生理特征的影响及蕹菜对低氧耐受性特征。[方法]采用浮床在低氧富营养化水面种植蕹菜,与土培的蕹菜进行比较,研究了成熟期蕹菜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变化,探讨了蕹菜对低氧的耐受性特征及种植密度对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在低氧富营养水体中,蕹菜叶片的总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土培处理的,而脯氨酸含量高于土培处理,这说明蕹菜对低氧的富营养水体环境有较好的耐受性;种植密度越高,蕹菜的叶绿素含量越低,种植密度对叶片中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影响不显著,高密度种植可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结论]每2m2的浮床种植66株蕹菜最佳,为蕹菜浮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桑树不同杂交组合叶片的生长速率及叶片性状的相关性,为桑树育种及其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17个广西桑树杂交组合各阶段叶片大小、叶柄大小、叶绿素相对含量、单片叶重,计算各叶龄阶段日生长率,并对叶片生长速率及其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桑树幼叶展叶后10~12 d是桑叶生长的最快时期,平均日生长率叶长达9.82%、叶宽达11.71%,之后生长减慢,26 d后叶片生长变化极小;展叶后3~33 d的生长总量为:叶长平均增加115.8 mm,增长率达207%;叶宽平均增加114.9 mm,增长率达270%。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叶龄的增大而增加,展叶后3~33 d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29.7 SPAD,增长率达237.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宽与叶长、叶宽与单片叶重、叶柄粗细与单片叶重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叶柄长与叶长、叶宽、叶柄粗细、单片叶重的相关不显著。【结论】桑树杂交组合叶片在春季一般遵循“缓慢—快速—缓慢”的生长规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叶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幼叶展开10~12 d时叶片生长速度及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最快;桑树品种选育时应以叶片的叶长与叶宽作为选育的主要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基质配比对温室黄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婷婷  李萍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84-185,199
[目的]为进一步加大对醋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方法]利用醋糟与菇渣、蛭石等基质的不同配比,研究其对温室黄瓜生长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采用醋糟+60%的蛭石的基质配比,营养液施用量为正常用量的50%,黄瓜在株高、叶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以及产量等各项指标上都呈现较好结果,在有些指标上超过了采用全肥灌溉的珍珠岩基质(对照CK)。而与菇渣配比中,以60%菇渣配比的处理,黄瓜在各项指标上表现都最差。[结论]在与醋糟配比过程中,菇渣比例不应过高,以20%为宜。  相似文献   

16.
马书燕  马金贵  郭淑英  尹东洁  赵丽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92-10793,10795
[目的]研究唐山玫瑰(Rosa rugosa)耐盐性,为抗盐植物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盐质量浓度梯度分别为0%(CK)、0.2%、0.4%、0.6%、0.8%,10次重复。测定指标分别为成活率、生长量、生物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结果]盐胁迫抑制了唐山玫瑰的新稍生长量和生物量,与地上部分相比,根系对盐胁迫更加敏感。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唐山玫瑰的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在盐浓度为0.6%时,叶绿素a和b的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上述指标可以作为唐山玫瑰耐盐性评价的参考指标。[结论]盐质量浓度达到0.6%时对唐山玫瑰的生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玉萍  徐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791-3792,3818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光照水平组合对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为番茄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温光搭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日光温室中,通过人工加温和补光,并设置不同的温光条件,测定番茄的生理指标,比较不同处理间差异,并对测定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温度的增加,番茄叶片内Chla和Chlb含量增加,叶绿素a/b值下降,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显著降低;在同一温度环境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Chla和Chlb含量降低,而叶绿素a/b值、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根系活力都呈增加趋势;但是,在自然温度处理环境,植株叶片内游离Pro含量高于增温3~4和6~7℃处理区,根系活力前期变化不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根活力后期增加很快.[结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Pro含量也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Pro含量降低;但是,在温度相同条件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根系活力增加.  相似文献   

18.
周存宇  杨朝东  占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66-16667,16670
[目的]对引种的竹柏幼苗进行冬季低温胁迫研究。[方法]通过测定竹柏幼苗叶片质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竹柏幼苗在自然条件下(18~25℃)的和人控低温(5~6℃)条件下这些生理指标连续5 d的变化规律。[结果]竹柏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均较对照有所上升;叶绿素含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结论]竹柏幼苗对低温胁迫产生了积极的响应,受低温伤害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