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栽培型和野生型马齿苋茎叶功能成分及抗氧化作用.[方法]以栽培型马齿苋和野生型马齿苋为材料,分别对2种类型马齿苋茎和叶的主要功能成分进行分析.采用DPPH·清除试验、黄嘌呤氧化酶抗氧化和二酪氨酸/酪氨酸3种抗氧化方法对其抗氧化作用进行试验.[结果]2种马齿苋多表现为叶中功能成分高于茎.野生型马齿苋多酚、总黄酮和β-胡萝卜素茎叶总含量高于栽培型,而有机酸和多糖以栽培型马齿苋中总含量高于野生型.栽培型马齿苋抗氧化作用好于野生型马齿苋.[结论]栽培型马齿苋可以作为潜在的抗氧化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正马齿苋又名长寿菜、五行菜,属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马齿苋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具有较好的预防疾病和康复保健作用,是一种集食用、药用和饲用为一体的新型经济植物。目前,马齿苋在我国山东、福建、江浙、河北、河南等地均有栽培,且经济效益较好,现将马齿苋无公害栽培技术简介如下。一、栽培地的选择马齿苋的栽培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无污染、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并具有保持  相似文献   

3.
马齿苋,又名马齿菜、五行草、马蛇子菜、瓜子菜,是马齿苋科马齿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马齿苋是一种常用中草药,也是普通百姓喜欢食用的野生蔬菜,它是被医药界和食品界公认的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  相似文献   

4.
正马齿苋(拉丁学名:Portulaca oleracea L。)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长命菜,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生于田间路边,可食用或药用。马齿苋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作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天然抗生素"之称。马齿苋还含有较多的生理活性物质和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营养和治疗疾病的功能。马齿苋在我国各地仍以野生为主,人工栽培面积较小,但人工栽培马齿苋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5.
马齿苋营养价值及其设施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棚、日光温室中试种野菜马齿苋,探讨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为马齿苋设施栽培、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马齿苋春夏季节出芽生长,人们多数到田野、果园、堤岸、路边采集野生的茎叶食用。一些发达国家(地区)已把马齿苋作为人工栽培作物。我国台湾省正大力推广人工栽培。在浙江省嘉善县创造学会发动下,嘉善县科协进行了《马齿苋的人工栽培与应用价值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功能与作用马齿苋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它原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在过去灾荒时,常常被用做救灾的食品。古代中医药典中记载:马齿苋性寒,味酸,无毒,入肝、脾、大肠三  相似文献   

7.
大花马齿苋 别名:半支莲,松叶牡丹,太阳花。马齿苋科,马齿苋属,原产南美巴西,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相似文献   

8.
马齿苋的栽培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黎娥 《农村科技》2008,(10):67-67
马齿苋,别名马齿菜、长命草、五行草,胖姑娘,属马齿苋科马齿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在大棚里一年可种植两茬。马齿苋栽培容易,夏季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嫩茎叶可作汤、炒食、凉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马齿苋的适应性机制,为马齿苋的栽培种植和选育马齿苋的优良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马路边、沙地、田野、菜地、大棚5种生境的马齿苋为材料,比较其在不同生境下生理生化代谢的一些抗性指标。[结果]菜地生长的马齿苋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最低,暗示其抗性较弱;而马路边和沙地生长的马齿苋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生境,暗示其抗性较强;大棚生长的马齿苋理论上抗性最弱,而该研究出现矛盾结果,暗示马齿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结论]不同生境的马齿苋可能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生化代谢变化以适应外界不同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马齿苋又名长寿菜、五行菜,属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以其幼苗或嫩茎叶供食,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都很高,是传统的药食兼用植物.马齿苋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口感较好,可安排在夏季蔬菜淡季上市;其抗逆性、抗病性均很强,管理粗放;性喜高温高湿,耐寒,耐涝,具有向阳性,适宜在各种田地和坡地进行无公害栽培.目前我县人工种植马齿苋80亩,每亩产量1600kg,按3元/kg计算.每亩产值可达4800元,经济效益较好,现将马齿苋无公害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南方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状况和稻作发展的基本特点,以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构建南方丘陵区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提出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综合效益评价的16项评价指标.并以国家"863"项目推广示范的节水灌溉双季稻模式、水旱轮作双季稻模式、稻油轮作模式3种节水稻作模式和当地常规双季稻模式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节水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均优于该区常规稻作模式,以稻油轮作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因此,在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双季稻区适当发展稻油轮作节水稻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前景.该评价结果可为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稻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栽培及间作模式下玉米(Zea may L.)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差异.[方法]两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玉米二比空栽培模式与矮秆作物大豆间作相结合的一种立体通透栽培技术)和常规玉米栽培模式(CK).[结果]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可改善玉米的通风透光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叶向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充分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发挥玉米边行优势和干物质积累,从而使玉米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分别比单作玉米模式提高16.3%和24.1%.[结论]该研究揭示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模式的高产机制,可为玉米高产栽培及生理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提高该地区的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豆产量,试验设置2种配套栽培模式处理,研究45cm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和65cm垄作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下,黑河36的株荚数、株粒数、荚粒数均高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的合农60。合农60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产量为3 615kg·hm-2,黑河36垄作栽培模式产量为2 865kg·hm-2,2种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窄行密植栽培模式较垄作栽培模式增产750kg·hm-2,增产率达到26.18%,增收效益为3 000元·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T1)、相对于农民习惯栽培的节本增产增效栽培(T2)、超高产栽培(T3)和相对于超高产栽培的节本保产增效栽培(T4)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总干重(TDRW)、总根长(TRL)以及不同土层中根干重密度(DRWD)、根长密度(RLD)的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小麦根系生长受栽培模式调控效应较大,在两种气候年型条件下冬小麦生育中后期不同栽培模式根系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1 m土层的TDRW、TRL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T1的根系生长高峰期出现较早,TDRW、TRL均于抽穗期达最大值,T2、T3、T4可延缓根系过早衰减,生长高峰推迟至开花期;不同土层中DRWD、RLD的分布表现不同,T1和T3的根系主要集中在上、中土层,下层土壤中分布相对较少,T2和T4有利于促进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深层土壤的根系分布,DRWD和RLD均明显增加。4种栽培模式相比,两种年型下T2、T3、T4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T1显著增加,年型产量差较小,对产量的调控效应强,而T1的年型产量差较大(570.3 kg•hm-2),说明其在应对异常气候对产量的缓解效应相对较差。【结论】综合考虑本试验研究结果和豫北高产灌区生态条件,小麦播量控制在120-150 kg•hm-2,每hm2施纯N180-240 kg、P2O5 75-90 kg、K2O 60-90 kg、有机肥3 000 kg,合理水肥运筹,结合机械深耕、宽窄行播种以及推迟追肥时期等多项调控措施优化集成的T2、T4两种栽培模式,能有效缓解异常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负面影响,实现高产稳产、节本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双孢蘑菇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双孢蘑菇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用菌,具有较高的栽培推广价值。从品种选择、覆土研究、培养料配方、设施内环境调控、栽培模式5个方面综述了双孢蘑菇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了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关键与创新栽培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今后双孢蘑菇模式化栽培技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雪莲果不同栽培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适宜贵州推广的高效雪莲果栽培模式。[方法]试验设高厢栽培、穴坑栽培、开沟起垄栽培3种栽培模式,随机排列,调查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雪莲果生育期、田间性状、单果质量及单窝产量,采用新复极差法对3种栽培模式的产量进行比较。[结果]3种不同栽培模式对雪莲果的生育期没有影响,但在田间性状的表现上则存在明显差异,以穴坑栽培植株的株高最大,为125.3cm,开沟起垄栽培植株的茎粗最大,为1.61cm。开沟起垄栽培模式在产量上优于穴坑栽培和高厢起垄栽培模式,雪莲果产量为31402.35kg/hm^2,比穴坑栽培模式下产量高出5095.80kg/hm^2,比高厢起垄栽培模式下产量高出12993.15kg/hm^2。[结论]挖沟起垄栽培模式为适宜贵州推广的最佳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稻田马铃薯连续免耕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稻田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技术支撑提供理论依据,对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连续定点测定,结果表明:稻田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较常规翻耕稻田表层(0~15cm)土壤的孔隙度,微团粒含量,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高,容重却略低;并随着持续免耕有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和肥力的趋势;但免耕对深层土壤(15~30cm)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桂东地区早稻稻鸭共作有机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本地水稻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在桂东地区进行早稻有机栽培、稻鸭共作有机栽培和传统栽培三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式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是394.6kg/667m2、430.2kg/667m2、508.9kg/667m2,稻鸭共作有机模式比传统模式每667m2低18.3%,比有机模式高9.0%;平均净收益分别为797.5元/667m2、936.8元/667m2、664.3元/667m2,以稻鸭共作模式最高,比有机栽培和常规栽培增加20.1%和24.3%。此外,稻鸭共作模式在控制稻田杂草和病虫害、提高肥力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优于其它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品种和栽培模式及其互作对烤烟生长和主要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烤烟大田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指标贡献率最大,分别为71.5%、46.8%和64.2%;其次是品种,分别为26.7%、40.3%和22.7%。在相同品种的条件下,栽培模式2的烤烟大田生育期相对较长,农艺性状相对较好,化学成分含量适宜且有关比例较协调,产量、均价、产值、上等烟比例和中上等烟比例等经济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在相同栽培模式的条件下,云烟87的各大田生育期和化学成分等指标中表现较优,K326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较好;在经济性状方面,品种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由此可知,栽培模式2、云烟87、K326适合在贵州开阳推广。  相似文献   

20.
黔糖4号旱坡地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旱坡地甘蔗栽培水土流失和增产问题,于2007—2009年进行了黔糖4号坡地种植土壤免耕和常规开垦栽培(CK)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旱坡地土壤免耕栽培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和明显的增产效果。新宿平均产量129.21t/hm2,比CK增产12.95%,示范10hm2加权平均产量102.75t/hm2,辐射带动推广2 000hm2加权平均产量85.04t/hm2,示范推广2 010hm2加权平均产量93.90t/hm2,分别比CK增产13.0%、14.1%和13.5%;甘蔗种植+加工纯收入36 336元/hm2,产投比为1.79,分别比CK增加41.2%和0.23。种植业中土壤免耕栽培比CK减少投入土地开垦费1 800元/hm2,甘蔗纯收入增加10 579元/hm2,合计增收12 397元/hm2,效益明显。该结果对旱坡地甘蔗栽培控制水土流失、增收节支、提高种植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