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投喂实验,探讨了不同浓度聚β-羟基丁酸酯PHB(0,50,100,150,200,400和800 mg/L)和不同强化培养时间(24 h,48 h和72 h)对卤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采用超声波处理方法将不溶于水的PHB粉末分散成颗粒较小的均匀悬浮液(直径为10~50μm),并按上述浓度投喂初孵卤虫。卤虫无节幼体初始密度为100个/200 mL。结果表明,当PHB浓度为100 mg/L时,卤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它组,且成活率随PHB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24 h卤虫成活率明显高于48 h和72 h(P<0.05),同时72 h卤虫的体长也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定量测定结果表明,24 h内卤虫体内PHB含量随强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强化24 h卤虫体内PHB含量最高,达到卤虫干重的10.73%。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利用卤虫生物包裹的方法将PHB应用于水产育苗,以100 mg/L PHB浓度强化卤虫幼体24 h效果最佳。研究亮点:β-羟基丁酸酯(PHB)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可替代抗生素的生物控制剂,目前针对其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属首次。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PHB和不同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L-肉碱强化卤虫对草鱼、鳙鱼和鲤鱼开口苗中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用0(对照,CK),1,100,1 000 mg/L的L-肉碱分别强化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p.)12 h,投喂3种鱼开口苗21 d,测定鱼开口苗体内的脂肪酸含量,分析中长链脂肪酸(C14-C24)的组成。【结果】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1和100 mg/L处理组的C18∶2n-6、C18∶3n-3、C20∶4n-6、DHA和E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3种鱼开口苗的1 mg/L处理组的C14-C24脂肪酸总含量、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其他3组大多显著降低(P<0.05);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100 mg/L处理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族脂肪酸以及DHA+E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肉碱强化的卤虫对鲤鱼开口苗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族脂肪酸及DHA+EP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以100 mg/L L-肉碱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鱼开口苗,可显著改善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中长链脂肪酸组成,但对鲤鱼开口苗中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L-肉碱强化卤虫对草鱼开口苗生长性能的影响,为草鱼开口苗培育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用0(对照),1,100,1000mg/L的L-肉碱强化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p.)12h,投喂给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开口苗,分别于7,14,21d取样测定鱼苗的体长、体质量,21d时取样测定生命力及鱼体RNA/DNA比率的变化。【结果】1mg/LL-肉碱强化卤虫处理组草鱼开口苗的体长、体质量、体长日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100mg/LL-肉碱强化卤虫处理组开口苗的生命力较其他3组有升高趋势(P0.05);100,1000mg/LL-肉碱强化卤虫处理组开口苗的RNA/DNA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mg/LL-肉碱强化卤虫处理组开口苗的RNA/DNA比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以1mg/LL-肉碱强化卤虫投喂草鱼开口苗,可明显提高草鱼开口苗的生长性能;过高质量浓度L-肉碱强化卤虫对草鱼开口苗生长没有影响,但能提高其体内的RNA/DNA比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L-肉碱强化卤虫对鲤鱼开口苗脂肪酸组成和C/N比率的影响,为鲤鱼开口苗的饲养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质量浓度为0(对照),1,100,1 000 mg/L的L-肉碱强化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sp.)12和24h,然后投喂给鲤鱼(Cyprinus carpio)开口苗,21 d后测定鱼苗的脂肪酸组成和C/N比率。【结果】投喂L-肉碱强化12 h的卤虫时,1 mg/L L-肉碱处理组鲤鱼开口苗的∑C14-24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1 000 mg/L L-肉碱处理组鲤鱼开口苗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肉碱对鲤鱼开口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n-3+∑n-6和∑DHA+EP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1 000mg/L L-肉碱处理组鲤鱼开口苗的C/N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 mg/L L-肉碱处理组(P<0.05)。投喂L-肉碱强化24 h的卤虫时,1和100 mg/L L-肉碱处理组鲤鱼开口苗的∑C14-24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 000 mg/L L-肉碱处理组鲤鱼开口苗的∑C14-24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1 mg/L L-肉碱处理组鲤鱼开口苗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和∑DHA+EPA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00 mg/L和1 000 mg/L L-肉碱处理组鲤鱼开口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和∑DHA+EP 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1,100 mg/L L-肉碱处理组鲤鱼开口苗的C/N比率较对照组和1 000 mg/L L-肉碱处理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以质量浓度100 mg/L L-肉碱强化卤虫24 h后再投喂鲤鱼开口苗,可显著改善鲤鱼开口苗的脂肪酸组成和C/N比率。  相似文献   

5.
短期卤虫营养强化是提高水产生物饵料卤虫幼体营养价值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商业化生产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湛江等边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gensis)、破囊壶菌(Schizochytrium aggregatum)干粉对初孵卤虫幼体进行强化,探索最佳卤虫强化条件,并在最适条件下分别强化美国大盐湖和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卤虫幼体,探究两种单胞藻和破囊壶菌对不同品系卤虫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利用湛江等边金藻,在不同强化剂量(0.05,0.1,0.15和0.2 g/L)和不同强化时间(12 h, 18 h和24 h)条件下进行高密度卤虫强化(150,200和250 ind./mL),强化后卤虫存活率均在85~90%,且随着强化时间的延长和强化剂量的增加,卤虫个体体长和总生物量有所增加。考虑到育苗场对卤虫个体大小的要求和可操作性,建议卤虫幼体最佳强化密度为150~200 ind./mL,微藻强化剂量为0.1~0.2 g/L,强化时间为12~24 h。卤虫n-3 HUFA强化效果与强化剂种类和卤虫品系密切相关。对于大盐湖卤虫而言,强化三角褐指藻和湛江等边金藻强化的卤虫幼体EPA含量分别为7.39 mg/g dw和3.20 mg/g dw,与初孵卤虫EPA含量1.63 mg/g dw相比显著增加;对于咸海卤虫幼体,与初孵卤虫EPA含量14.35 mg/g dw相比,两种单胞藻强化的卤虫幼体EPA有所增加(分别为17.59 mg/g dw和17.26 mg/g DW),这与咸湖卤虫幼体中较高的EPA本底含量有关。另外,两种单胞藻对两个品系卤虫的DHA含量没有显著提升作用,但破囊壶菌强化咸海卤虫幼体的DHA含量达到2.31 mg/g dw,这与破囊壶菌本身较高的DHA含量(115 mg/g dw)有关。本研究为高密度短期卤虫营养强化在水产育苗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藻营养强化对卤虫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在培育水产经济动物苗种过程中投喂的营养强化的卤虫幼体,以促进苗种生长及提高存活率,本研究以卤虫(Artemiasp.)为研究对象,利用镜检、凯氏定氮和气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卤虫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体长、蛋白质以及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并选择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pyenoidosa)强化营养卤虫幼体(三龄期),检测了投喂24h和48h后卤虫幼体体长、蛋白质、EPA和DH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卤虫幼体的发育,EPA含量在120h时显著降低;3种微藻能促进卤虫幼体的生长,但不能提高其蛋白质含量;微藻强化48h后,可以提高卤虫幼体EPA含量。上述结果说明微藻营养强化有利于提高卤虫幼体生长和EPA含量,其中以扁藻的强化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烟焦油与尼古丁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从人脐静脉中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分离、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CCK-8法、BrdU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焦油与尼古丁对HUVECs增殖的影响。结果 1、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人脐带中分离、培养的HUVECs阳性率大于95%。2、细胞培养至6 h,50 mg/L焦油组A(450)值低于对照组A(4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培养至24 h,50 mg/L焦油组A(450)值低于其他各组A(450)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浓度尼古丁组6 h、24 h与对照组相比随浓度的升高,A(450)值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细胞培养至6 h,不同浓度焦油组BrdU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培养至24 h,50 mg/L焦油组BrdU阳性率低于其他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尼古丁组6 h、24 h与对照组相比BrdU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0 mg/L焦油抑制HUVECs的增殖,尼古丁具有增强HUVECs增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围绕以轮虫、桡足类为饵料系列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池塘育苗方式替代传统的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系列的工厂化育苗方式,以降低育苗成本这一主题,采用实验室研究与生产性试验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了轮虫、桡足类作为不同发育阶段拟穴青蟹蟤状幼体饵料的效果及其转换时机、适宜密度等与拟穴青蟹池塘育苗相关的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拟穴青蟹池塘育苗中,轮虫和桡足类可以成为拟穴青蟹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阶段良好的食物源,2种饵料的理想转换期为蟤状幼体Ⅲ期(Z3)阶段;Z3-Z4阶段,3 ind/mL小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Z4-M(大眼幼体)阶段,5 ind/mL大规格桡足类密度组的幼体平均变态成活率优于其他规格桡足类密度组及卤虫对照组;通过适当加大饵料密度的方式可以提高小规格桡足类对拟穴青蟹后期幼体(Z4-M)的变态成活率。因此,Z3投喂小规格桡足类,Z4及以后投喂大规格的桡足类,采取人工补充投喂的方式将投喂后的桡足类密度控制在5000 ind/L左右,是拟穴青蟹池塘育苗获得成功的关键。池塘育苗生产性试验共收获大眼幼体20万ind,Z1-M的成活率为13.3%。  相似文献   

9.
以螺旋藻粉、酵母、酵母+β-胡萝卜素为饵料,分别在不同盐度(10、30、50、70和90)和不同温度(20℃、25℃和30℃)下,探究饵料对卤虫(Artemia sp.)生长及体内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温度盐度条件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和体长优于其它饵料组;养殖第10d,在温度25℃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和酵母组卤虫均在盐度30时有最大平均体长(7.5mm,5.9mm),而投喂酵母+β-胡萝卜素卤虫在盐度10时平均体长最大(4.0mm);在盐度50下各饵料组卤虫平均体长在温度30℃组均显著大于其它温度组(P < 0.05)。养殖第15d,在温度25℃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在盐度30时存活率(93.7%)最高;在盐度50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在温度20℃(94.0%)和25℃(92.0%)均显著大于30℃组(P < 0.05)。投喂螺旋藻粉各组卤虫抱卵率显著大于其它饵料(P < 0.05),且随盐度或温度升高而逐步增大。对养殖15d卤虫体内类胡萝卜素检测表明,各饵料组卤虫均只检测到海胆酮和角黄素,未检测出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虾青素。投喂螺旋藻粉卤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 < 0.05),且随盐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盐度10组最高(46.25μg/g);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温度25℃组最高(46.28μg/g)。综上所述,投喂螺旋藻粉的卤虫生长最好,卤虫可以将β-胡萝卜素转化成海胆酮和角黄素,温度升高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加快卤虫生长、性成熟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盐度过高或过低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但是高盐可以促进卤虫性成熟,且消耗体内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2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7.49%(以下简称a)和20.55%(以下简称b)的饲料循环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10±0.05) g的奥尼罗非鱼,研究投喂方式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共设置7种投喂方式:(1)连续投喂a(A组);(2)连续投喂b(B组);(3)1 d投喂a接着1 d投喂b(1A/1B组);(4)2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2A/2B组);(5)2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2A/3B组);(6)3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3A/2B组);(7)3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3A/3B组),每种方式设3个平行试验组,共进行60 d.结果发现:B组的生长表现最差;1A/1B、2A/3B、3A/2B组的特定生长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蛋白质效率、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A组(P<0.05),养殖成本显著低于A组(P<0.05);A、3A/2B、3A/3B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1A/1B组的成活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A、1A/1B、2A/3B、3A/2B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除B组外,各组全鱼粗蛋白含量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投喂的方式对血清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A组相比,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降低,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提高,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结果表明3A/2B组的投喂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不同饲料对海月水母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饲料对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伞体直径为2.50 cm±0.10 cm)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共分5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冰冻卤虫、冷冻干燥卤虫、国产微粒饲料和国外微粒饲料,依照投喂饲料的不同,各组分别记为G鲜活、G冰冻、G干燥、G国产、G国外组,实验共进行30 d.结果表明:饲养30 d后,5组海月水母伞体的平均直径依次为(5.01±0.10)、(4.78±0.20)、(4.62±0.11)、(4.23±0.05)、(4.42±0.06)cm,卤虫无节幼体组生长性能最好,水母伞体直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冰冻卤虫和冷冻干燥卤虫组次之,国产微粒饲料组生长性能最差;国产微粒饲料组的成活率为95%,其余各组成活率均为100%;卤虫无节幼体组的收缩频率平均为1次/s,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余4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收缩频率平均为0.5~0.66 次/s;冰冻卤虫组的三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国内微粒饲料组的三态氮含量次之,也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是海月水母较理想的饵料,冰冻卤虫和冷冻干燥卤虫次之.国产微粒饲料因为在营养组成、水中稳定性和悬浮性方面较差,饲养海月水母的效果也较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野生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15日龄牙鲆仔鱼,经30d培育,测定其生长、白化率、变态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野生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牛长率、变态率和存活率均最高,白化率最低;营养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较高,白化率较低;未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最低,白化率最高。据此可认为: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牙鲆仔鱼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饵料对舟山牙鲆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生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15日龄牙鲆仔鱼,经30d培育,测定其生长、白化率、变态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野生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牛长率、变态率和存活率均最高,白化率最低;营养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较高,白化率较低;未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最低,白化率最高。据此可认为: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牙鲆仔鱼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是大型可食经济蟹类,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发展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试验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饵料选择、投喂策略及最佳捕食密度进行了探讨。实验设置小球藻组、扁藻组、小球藻与扁藻混合组、轮虫组(加小球藻50×104个/ml)和卤虫组(加扁藻8×104个/ml)5个因素,分别设4、4、4、6和6个梯度。结果表明,小球藻浓度50×104个/ml或扁藻浓度8×104个/ml或小球藻(25~40×104个/ml)+扁藻(2.5~4×104个/ml)可使Ⅰ期溞状幼体(Z1)存活较长时间,但仅投喂单胞藻类不能使Z1正常变态;自Z1开始投喂轮虫可使幼体正常发育至Ⅲ期溞状幼体(Z3),以后幼体发育迟缓,出现Ⅲ期、Ⅳ期溞状幼体(Z4)和大眼幼体(M)同时存在的现象。Z1对轮虫的最佳捕食密度为5个/幼体、Ⅱ期溞状幼体(Z2)为10个/幼体,存活率可分别达到95.7%和94%;从Z3开始应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达到最高值为84.5%。从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Z4、M和Ⅰ期幼蟹(C)的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0%、85.7%和82.9%。因此,三疣梭子蟹Z1和Z2应该投喂轮虫,最佳捕食密度分别为5个/幼体和10个/幼体;Z3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同时,育苗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单胞藻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L-蛋氨酸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鳙开口苗生长、氨基酸组成及肌酸激酶、γ-谷氨酰转移酶、Na~+K~+-ATP酶活性的影响,为鳙开口苗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用0(对照),400,800,1 600mg/L的L-蛋氨酸强化初孵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nauplii)16h,投喂鳙(Aristichthys nobilis)开口苗21d,分别于试验第7,14和21天取样测定鳙开口苗的体长和体质量,第21天取样测定开口苗体内氨基酸组成和相关酶活性。【结果】试验第7和14天,L-蛋氨酸对各处理组鳙开口苗的特定增长率(SGR)和体长日增长率(BLGR)无显著影响(P0.05);在试验第21天,400和800mg/L L-蛋氨酸处理组鳙开口苗的SGR、BLGR显著高于0和1 600 mg/L L-蛋氨酸组(P0.05)。L-蛋氨酸能显著提高各处理组卤虫无节幼体和鳙开口苗体内的蛋氨酸含量,且各处理组之间蛋氨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800mg/L L-蛋氨酸处理组鳙开口苗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0和1 600mg/L组(P0.05);400和800mg/L L-蛋氨酸组鳙开口苗赖氨酸(Lys)、精氨酸(Arg)和半胱氨酸(Cys)的含量显著高于0和1 600mg/L L-蛋氨酸组;800mg/L L-蛋氨酸组鳙开口苗甘氨酸(Gly)和丙氨酸(Ala)的含量显著高于0和400 mg/L L-蛋氨酸组(P0.05);800mg/L L-蛋氨酸组鳙开口苗苏氨酸(Thr)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800mg/L L-蛋氨酸组鳙开口苗的苯丙氨酸(Phe)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00mg/L L-蛋氨酸组鳙开口苗肌酸激酶、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400和800mg/L L-蛋氨酸组鳙开口苗的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0和1 600mg/L L-蛋氨酸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800mg/L L-蛋氨酸强化的卤虫无节幼虫能有效改善鳙开口苗体内的氨基酸组成和相关酶活性,进而提高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8种药物对蟹寄江氏伪钟虫(Pseudovorticella jiangi)的杀灭效果,并探讨苯扎溴铵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各药物对江氏伪钟虫24 h LC5o依次为:结晶紫0.18 mg/L,苯扎溴铵0.26mg/L,高锰酸钾1.53 mg/L,月苄三甲氯铵1.81 mg/L,硫酸锌2.31 mg/L,亚甲基蓝3.53 mg/L,磺胺甲氧嘧啶钠5.96 mg/L,甲醛23.04mg/L.苯扎溴铵对江氏伪钟虫2 h LC50为6.57 mg/L;对大眼幼体2、12、24、48、72、96 h LC50分别为54.78、14.81、5.5、3.64、2.78、2.94mg/L,安全浓度为0.48 mg/L;对Ⅰ期仔蟹12、24、48、72、96 h LC50分别为21.46、14.7、7.78、5.44、4.02 mg/L,安全浓度为0.65 mg/L.依据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和方便性为渔药选择原则,苯扎溴铵最适合作为河蟹养殖生产中江氏伪钟虫的防治药物,建议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阶段采用泼洒浓度为0.35 mg/L进行防治,大眼幼体阶段也可采用药浴浓度为8.0 mg/L、时间为2h的药浴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5种浮游动物(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大尾猛水蚤Harpacticus uniremis、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饵料对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摄食和碟状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月水母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没有明显的节律性,对蒙古裸腹溞、大尾猛水蚤、短角异剑水蚤和褶皱臂尾轮虫都是在上午8:00摄食量最大;海月水母对卤虫无节幼体和轮虫的个体摄食率最大,分别为42.8、42.0个/(个.h)。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海月水母碟状体的生长率最大,达到8.8%~11.2%;摄食蒙古裸腹溞和大尾猛水蚤的次之,生长率分别为4.4%~6.1%和3.1%~5.2%;摄食褶皱臂尾轮虫的碟状体生长率极低,仅为0.3%~0.4%。研究表明,卤虫无节幼体、蒙古裸腹溞和大尾猛水蚤均可作为篢滤傅刺宓亩?合适投喂密度分别为550~700、150~300个/L和250~450个/L。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添加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对黑神仙鱼稚鱼的养殖效果,开展了为期26 d的养殖实验。以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组投喂为对照组(A),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补充卤虫无节幼体投喂为实验组(MA)开展生长研究。结果表明: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可显著提高黑神仙鱼稚鱼存活率,并一定程度提高特定生长率。MA组和A组存活率分别为(95.53±3.21) %、(82.50±4.32) %;特定生长率分别为(8.50±1.47 )%·d?1、(6.92±1.06 )%·d?1。补充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其质量性状、形态性状的生长,提高体长增长量、肥满度和鱼群体长均质度、体质量均质度。养殖结束后黑神仙鱼稚鱼体长、体高、腹鳍长、背鳍高和尾鳍长分别为25 、12 、22、10 和5 mm;体长增长量、肥满度分别为12 mm和3 %;鱼群体长均质度、体质量均质度分别为92%和90%。使用卤虫无节幼体配合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补充投喂对黑神仙鱼稚鱼中间培育阶段的生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可作为优化黑神仙鱼稚鱼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设置了0,2,4,6,8,10,11,12,14 mg·mL-1 9个恩诺沙星浓度,分析24 h半最大效应浓度(24 h EC50)、24 h半致死浓度(24 h LC50)和48 h半最大效应浓度(48 h EC50)、48 h半致死浓度(48 h LC50)。结果表明,25℃条件下,24和48 h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最大不致死浓度分别为04和02 mg·mL-1,使卤虫无节幼体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分别为 14 和11 mg·mL-1。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EC50和LC50。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24和48 h的EC50分别为(1066 ± 033)和(1054 ± 033) mg·mL-1,LC50分别为 (946 ± 033)和(771 ± 033) mg·mL-1。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对恩诺沙星的敏感性较低,常规使用范围内,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甲苯咪唑对大鳞副泥鳅肝脏氧化损伤的毒性作用,将大鳞副泥鳅暴露于浓度为0 (对照)、0.004、0.02、0.1 mg·L-1的甲苯咪唑溶液中,分别于24、72、144 h测定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24 h时GOT活性随着甲苯咪唑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72 h和144 h时则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低(0.004 mg·L-1)、中(0.02 mg·L-1)和高(0.1 mg·L-1)浓度组GPT活性在甲苯咪唑整个暴露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 SOD活性除了中浓度组在7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各浓度组SOD活性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趋势;在甲苯咪唑的整个暴露过程中,GPx活性和T-AOC水平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MDA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 24 h时各浓度组中ACh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2 h和144 h时AChE活性则随着甲苯咪唑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低浓度组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高浓度组受到显著诱导(P<0.05)。研究表明,甲苯咪唑暴露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组织产生氧化胁迫和损伤作用,干扰神经递质系统,并对鱼类机体产生神经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