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区分离到的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6d后,观察其生长速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的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稻瘟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可为快速直线增长型、先快后慢增长型和缓慢直线增长型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正肟菌酯在我国水稻田登记应用已超过10年,为明确辽宁省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敏感性,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8-2019年全省11个水稻产区分离的220株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供试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明确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近期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全省9个不同地区171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被测定的稻瘟病菌各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最小EC50与最大EC50分别为1.36毫克/升和13.06毫克/升;各地区平均EC值为4.796.62毫克/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种生姜腐霉茎基腐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Pythium myriotylum进行了9种除草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供试除草剂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差异,5%精喹禾灵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6.3816μg/mL和4.5091μg/mL。33%二甲戊灵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255.5604μg/mL和105.0190μg/mL。供试2个菌株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省5个地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在0.0023~1.2863μg/mL之间,平均值为0.2573μg/mL,其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解辽宁地区葡萄炭疽病菌对代森锰锌、戊唑醇、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4种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其有效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中国农科院果树所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辽宁6个葡萄产区的120个葡萄炭疽菌株进行了敏感性测定。辽宁地区葡萄炭疽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_(50)值为0.6771~2.6910mg/L,平均EC_(50)值为1.4749mg/L,29.17%的菌株对戊  相似文献   

7.
21个稻瘟菌株毒力与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的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42个水稻品种进行人工离体叶片接种,明确供试水稻品种对21个稻瘟菌株的抗普和病级并在此基础上对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作了初步研究。分别按供试21个稻瘟菌株毒力差异和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的多个抗性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稻瘟菌株分为七类,其菌株毒力差异显著,菌株毒性频率和平均毒力之间呈现高度负相关。把水稻品种分为七类,其中第三类的第一组抗性最好,抗普在85%~100%,病级4.0以下。结果对选育水稻抗瘟新品种、合理布局区内抗性水稻和防治稻瘟病爆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测定了马铃薯早疫病菌对腐霉利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与敏感性基线。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共分离了60株马铃薯早疫病病菌,并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这些菌株对腐霉利和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分离的马铃薯早疫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EC50值在0.3472~8.1799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3.56倍,平均值为4.4457±0.6019μg/mL,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因此可作为马铃薯早疫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基线。不同年份分离的马铃薯早疫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地区分离的马铃薯早疫病菌有一定的差异,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EC50值在3.0903~23.5613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7.62倍,平均值为10.3584±1.6331μg/mL,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因此可作为马铃薯早疫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总之,腐霉利和戊唑醇可作为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药剂,但应注意监测其抗药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解广东省菜心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变化,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09~2014年从广东省15个县/市菜心产区分离获得105个菜心炭疽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咪鲜胺的EC50值,并比较了同一年份不同地区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差异和不同年份间菜心炭疽病菌菌株对咪鲜胺的  相似文献   

10.
<正>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证实,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基本仍处于敏感至低抗水平。科研人员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辽宁省主产稻区2009~2010年分离的8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稻瘟灵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0.35~7.01微克/毫升,敏感性差异达20倍,且2009年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高于2010年。根据野生敏感型病原群体对药剂敏感性呈正态分布的原理,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基线定为(1.77±0.80)微克/毫升,辽宁省主要稻区均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除2010年在铁岭稻产区监测到1株中抗菌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分离并鉴定33株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并进行了致病力和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省棉花黄萎病菌分离物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别占48.5%、21.2%、30.3%。河南省同一地区内不同分离物间致病力差异明显。粗毒素致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萎病菌强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强,弱致病力分离物分泌的粗毒素对棉苗的致萎力较弱,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分离物在72h时对棉苗的平均致萎指数分别为63.82、52.38、45.83。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不同分离物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黄萎病菌分离物分泌的粗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其所致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威灵仙黑斑病的致病菌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形态特征及菌株的ITS序列分析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通过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杀菌活性,结果表明威灵仙黑斑病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 (Fr.)Keissler;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72%霜疫力克可湿性粉剂、30%爱苗乳油、80%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和10%世高水分散粒剂对菌丝抑制率均达90%以上。此研究结果可为该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明确核盘菌种群内致病力分化现象,采用离体叶片菌饼接种方法,以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为供试寄主,对采集自黑龙江省6个地区18个县的大豆和向日葵两种寄主植物的93个核盘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除14个菌株不能致病外,其余79个菌株均能引起向日葵叶片发病,但所致病斑直径的大小差异很大(0.2~5.3 cm),中等致病力菌株数量较多,共占总菌株数的66.7%。来源于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地块的菌株其致病性也达到了极显著差异,说明在所测定的核盘菌分离株内确实存在着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菌株,这种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现象与菌株来源地区和寄主来源间均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查新疆伊犁某牛场不同生长期牛粪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从该牛场分别采集育肥牛、繁育牛、加育牛和未繁育牛的粪样。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表明,育肥牛、繁育牛、加育牛和未繁育牛粪源大肠杆菌分离率均为100%,不同生长期的牛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耐药率分别为4.0%、8.6%、6.7%、20.0%;对安普霉素都较为敏感。繁育牛和加育牛粪源大肠杆菌耐药种类较多,未繁育牛粪源大肠杆菌对比其他生长期牛粪源菌耐药较严重,不同生长期的牛粪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情况不太严重,主要为0耐、1耐;新疆伊犁该牛场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耐药程度虽然不高,但在养殖生产中需注意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John S. Brown 《Euphytica》1990,50(1):81-89
Summary The pathogenicity of 182 single spore isolates of Rhynchosporium secalis from Hordeum leporinum and 94 isolates from H. vulgare collected from throughout southeastern Australia was tested on 15 barley varieties, each hav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esistance genes. Forty five percent of the barley grass isolates were pathogenic on 5 or more varieties but only 6% of the cultivated barley isolates attacked this range of varieties. On the basis of reaction type 20 different pathogenicity groups were recognised, with barley grass isolates being classified into 19 and the cultivated barley isolates into 5, four of which were the same as the barley grass isolates. Numerical analysis of data on leaf area damage inferred 33 groups, 24 of which were unique to barley grass isolates, two to cultivated barley isolates and 9 common to both groups. There was as much variation in pathogenicity among single spore isolates from the same lesion as between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lesions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or different locations.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遗传分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从河北省17个主要植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52个黄萎病菌单孢菌系,对其培养特性、致病性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菌系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采集的52个菌系中,菌核型菌系最多,其次是菌丝型,最少的是中间型,3种类型菌系分别占总菌系的51.9%,38.5%和9.6%。利用7个抗、感不同的鉴别寄主在光、温、湿可控的生长室鉴定了病菌的致病性,供试菌系可分为致病力强、中、弱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系的51.9%,21.2%和26.9%。在供试菌系中存在比落叶型菌系致病力还要强的非落叶型菌系。基于病情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系存在明显致病力分化,但与地理来源无关。菌核型菌系和中间型菌系多表现为强致病力或中等致病力,而菌丝型菌系的致病力变化较大。在136个ISSR标记中,80个属于多态性标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58.8%。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分化较小,并且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甜叶菊斑枯病生物防治拮抗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甜叶菊根部土壤中分离到放线菌A01和A64两个菌株,生长繁殖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强,抑菌效果好,为高效拮抗菌株。两个拮抗菌株的拮抗活性能稳定遗传。初步鉴定两菌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Waksman and Henrici),A01为黄色类群的一个种,A64为蓝色类群的一个种,种名未定。喷施抗生菌剂,可有效降低斑枯病病情指数,平均防效为56.3%。A01和A64混合构成的抗生菌剂防治效果明显好于两个菌剂单用,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抗生菌剂可显著提高甜叶菊叶片产量,平均增产18.7%,尤其在连作小区,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治病疫霉寄生适合度和寄主专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采自中国马铃薯主产区1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及来自番茄产区18个番茄晚疫病菌株对3个马铃薯品种和3个番茄品种的侵染率、病斑面积、产孢能力以及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在马铃薯叶片上的侵染率、病斑面积、产孢能力以及寄生适合度比在番茄叶片上高,而番茄晚疫病菌在番茄叶片上的侵染率、病斑面积、产孢能力以及寄生适合度比在马铃薯叶片上高,说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有很强的寄主专化性。  相似文献   

19.
旱作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水稻旱作正在成为水稻节水栽培的重要途径而在全国逐步得到推广。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在水、旱作时的生长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在旱作时的生长、形态、生理、产量等均发生分异。旱作后,广陵香粳在生长中后期的根冠比高出相应水作处理的37.1%,两优培九、扬稻4号及对照扬旱1号也保持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