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了解新疆地区奶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纽布病毒(NeV)、牛诺如病毒(BNoV)、牛库布病毒(BKV)的感染情况,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新疆昌吉和石河子等地区的10个奶牛场共计86份腹泻犊奶牛粪便样本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86份样品中,BRV检出率为60.5%(52/86),NeV检出率为51.2%(44/86),BKV检出率为39.5%(34/86),BCoV检出率为26.7%(23/86),BNoV检出率为12.8%(11/86),BVDV检出率为9.3%(8/86)。另外,腹泻粪便样本中BRV、BCoV、NeV、BNoV、BKV和BVDV混合感染严重。研究结果为新疆地区奶牛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9,(2):223-227
牛、羊肠道病毒感染为国内新近报道的动物传染病,其流行病学本底在国内缺乏。为了解牛、羊肠道病毒感染的情况,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采集于山东省某地区的奶牛、肉牛、绵羊和山羊粪便样品进行了肠道病毒的检测。同时对ELISA检测为阳性的部分样品进行了病毒分离,并以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奶牛的肠道病毒感染率为25.0%,肉牛群的感染率为7.6%,绵羊的肠道病毒感染率58.6%,山羊的肠道病毒感染率为48.5%,该结果为肠道病毒感染的防制提供流行病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西牛片形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在广西8个地级市不同规模牛场及散养户共采集了1 571份牛粪,采用水洗沉淀法进行检测,同时屠宰时随机抽查50头牛,观察组织及病理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广西牛片形吸虫感染较为严重,平均感染率达69. 3%(1 089/1 571),其中南宁71. 9%(41/57)、柳州46. 3%(139/300)、梧州72. 3%(88/122)、北海37. 5%(6/16)、崇左87. 8%(652/742)、河池69. 1%(65/94)、百色39. 6%(87/220)和贵港55%(11/20),各地感染情况均有不同。牛感染片形吸虫主要病变器官为肝脏、胆囊、淋巴结,而胆囊是片形吸虫病寄生的主要地方。本调查为指导广西防治牛片形吸虫病,促进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了解宁夏地区肉牛病毒性腹泻病原感染现状及流行特点,为牛腹泻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宁夏地区293份肉牛拭子样本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牛诺瓦病毒(BNoV)、牛星状病毒(BAstV)检测,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肉牛普遍存在腹泻病毒的感染及混合感染;散养模式下肉牛腹泻病毒的感染及混合感染情况较规模化养殖严重;病毒性腹泻在不同地区、不同病毒差异明显;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宁夏地区BVDV流行株为1e亚型,BRV流行株为G1亚型,BNoV流行株为GⅢ.2亚型,BCoV流行株与法国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近。结果显示,宁夏地区肉牛普遍存在腹泻相关病毒的感染,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地区、不同病毒之间存在差异,且混合感染严重。  相似文献   

5.
为了调查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试验采用血清抗体检测、细菌分离培养、寄生虫卵镜检和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对腹泻犊牛的血样和粪便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该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抗体阳性率为65.00%,牛轮状病毒抗体阳性率25.00%,牛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15.00%;分离到1 株结肠弯曲杆菌和1 株空肠弯曲杆菌;所检腹泻犊牛粪便和血液样品中,4 份粪便样品和1 份血液样品检出牛冠状病毒,2 份粪便样品检出轮状病毒,1 份粪便样品和1 份血液样品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同一份粪便样品中同时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和牛冠状病毒;通过镜检,球虫卵囊检出率77.78%,在1 份粪样中发现蛔虫卵,2 份粪样中发现其他线虫卵。该牛场流行性腹泻的原因可能为夏季高温潮湿引起犊牛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多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河南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流行情况,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IDEXX)对本省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5个肉牛养殖场的181份牛奶样品和395份血清样品进行BVD抗体的检测.结果检出阳性牛奶106份,阳性率最高为93.3%,最低的为5.0%,平均阳性率为58.6%.其中有5个规模化奶牛场牛奶样品阳性率均在75%以上.肉牛血清样品共检出阳性124份,最高阳性率为74.12%,最低5.80%,平均阳性率31.39%.结果表明,该病在所调查地区中奶牛和肉牛均有感染,不同牛场间感染率差异较大,其中规模化奶牛的感染率较高.表明应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对该病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西地区水牛感染中肠道病毒(BEV)的情况,本研究在广西南宁某水牛规模养殖场腹泻粪便样品中成功分离出2株BEV,分别命名为GXNN2106和GXNN2102。将2株病毒空斑纯化后测定GXNN2106毒株TCID50为107.99/0.1 mL,GXNN2102毒株TCID50为107.37/0.1 mL。多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GXNN2106毒株在MDBK细胞中复制增殖良好。经BEV VP1、5′UTR特异性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2株病毒均属于E2型,与其他E2型BEV 5′UTR核苷酸同源性为75.7%~78.6%,VP1核苷酸同源性为87.1%~91.1%。本研究首次在广西地区水牛粪便中分离得到E2型BEV毒株,为广西水牛源牛肠道病毒的流行分布情况和疫苗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西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副结核分枝杆菌流行情况,在广西两个养殖基地分别采取了154头、119头奶牛的血清,运用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和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结果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平均感染率为3.41%,其中养殖基地A、养殖基地B的感染率分别为4.35%、2.38%;副结核分枝杆菌平均感染率为3.11%,其中养殖基地A、养殖基地B的感染率分别为1.80%、4.88%。结果表明:广西部分地区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需要加强防疫。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广西牛、羊群感染梨形虫情况,以及种类分布,从广西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贺州等地区牛、羊养殖场采集抗凝血638份,抽提血液DNA组,运用套式PCR方法对梨形虫的18S rRNA进行扩增,并抽取一部分阳性样品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5个地区梨形虫平均感染为24.76%,其中牛平均感染率为34.30%,羊平均感染为20.19%。南宁、河池、百色等地区牛平均感染率分别为40.00%、43.24%和23.86%;南宁、柳州、河池、百色、贺州等地区羊平均感染率为0、55.34%、11.48%、4.24%和23.40%。序列对比后涉及的种类有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东方泰勒虫、吕氏泰勒虫,其中东方泰勒虫、吕氏泰勒虫是优势种。获得的序列与系统发育树中所有参考的种类进化树均在同一个分支上。结果表明,广西5个地区牛、羊梨形虫感染率较高,涉及5个种类,在日常监测和防治牛、羊寄生虫病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福建省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省9个地区的6个非免疫牛场和15个散养户采集的共计216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规模场检出阳性血清147份,平均阳性率为92.5%,其中有3个规模场的血清阳性率高达100%;从散养户中检出阳性血清7份,平均阳性率为12.3%.另外,奶牛血清阳性率为88.8%,肉牛/黄牛血清阳性率为29.8%.调查表明,福建省规模牛场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重庆市肉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情况,本研究对重庆市8个肉牛养殖场的81份腹泻粪便样本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和牛星状病毒(bovine astrovirus,BAstV)4种致腹泻病毒进行了RT-PCR检测,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用Mega 6.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RV、BAstV和BVDV检出率分别为66.7%、8.6%和7.4%,BCV未检出。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测序的5个BRV单独聚为一小支,与GenBank中其他VP6序列有明显的遗传距离;BVDV与中国株和丹麦株聚为一支,遗传关系最近;5个BAstV单独聚为一支,与中国香港株遗传关系最近,但仍有明显的遗传距离。本试验结果表明,重庆地区肉牛腹泻主要发生在6月龄以下犊牛,BRV是该地区肉牛腹泻的重要原因,BRV、BAstV和BVDV 3种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巴州地区犊牛腹泻的流行情况,分别抽检114头腹泻犊牛(本地杂交黄牛、黑白花奶牛、新疆牦牛)的脏器、血清和粪便样品共342份,对脏器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采用ELISA方法对血清进行副结核抗体检测,对粪便进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病原检测和寄生虫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沙门氏杆菌阳性率为42.1%,大肠杆菌阳性率为38.6%,病毒性腹泻病毒阳性率为24.6%,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1.9%,冠状病毒阳性率为14.0%,球虫阳性率为13.2%,隐孢子虫阳性率为14.0%。肉牛、牦牛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和寄生虫(P0.05),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阳性率显著高于细菌和寄生虫阳性率(P0.05)。说明巴州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由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引起,不同犊牛品种感染的病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流行情况,从河北、天津、北京共8个地区奶牛场采集妊娠流产奶牛血清样品164份、腹泻犊牛粪样79份,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样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体,PCR方法检测粪样BVDV抗原E2基因。结果表明,不同奶牛场妊娠流产奶牛均可感染BVDV,血清抗体最低阳性检出率为4.0%,最高阳性检出率为100%,平均检出率为46.95%。腹泻犊牛粪样BVDV抗原E2基因最低阳性检出率为10%,最高阳性检出率为100%,平均检出率为40.5%。说明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妊娠流产奶牛与腹泻犊牛群中均存在BVDV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能同时检测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和牛嵴病毒(bovine kobuvirus,BKV)的方法,根据BCoV、BNoV和BKV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预期特异性扩增BCoV、BNoV和BKV的片段大小分别为896,542,216 bp,建立了BCoV、BNoV和BK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性扩增BCoV、BNoV和BKV的目的条带,且未扩增出其他犊牛腹泻(calf diarrhea,CD)病原;BCoV、BNoV和BKV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9.51×10~5,5.39×10~5,2.23×10~6 copies/μL。对采集自河南部分地区的127份CD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BCoV的阳性率为14.96%(19/127),BNoV的阳性率为6.30%(8/127),BKV的阳性率为4.72%(6/127),三者与单一PCR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BCoV、BNoV和BKV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奶牛隐孢子虫在烟台地区的流行情况,从烟台市的海阳、莱阳、牟平和招远4个地区6个奶牛场采集粪便样品565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检测,分析奶牛隐孢子虫感染与腹泻、季节、年龄等方面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0.44%(59/565),其中发生腹泻的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0.13(32/15...  相似文献   

16.
为调查洛阳地区引起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原,于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收集该地区6个奶牛场(或小区)共42头新鲜流产胎牛,及其母体的血液、阴道分泌物和鼻腔分泌物,计为42例样本,采用PCR或RT-PCR方法对所采集样本进行新孢子虫、弓形虫、胎儿三毛滴虫、布鲁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6种常见流产病原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本总感染率为42.9%(18/42),其中新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40.5%(17/42);:IBRV次之,为11.9%(5/42);胎儿三毛滴虫、布鲁菌、弓形虫和BVDV感染率分别为2.4%、2.4%、2.4%和0。14.3%(6/42)的被检样本存在混合感染,其中以新孢子虫十IBRV混合感染为主(50%,3/6)。结合被检流产奶牛的临床特征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推断新孢子虫是导致该地区奶牛流产的最主要病原,本研究结果将为该地区有效防控奶牛流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牛嵴病-毒(BKV)是近几年在牛消化道中新发现的病毒,其致病性尚不清楚.我们的相关研究已表明,该病毒在我国的牛群中普遍存在.为重组表达BKV VP3蛋白,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牛腹泻粪便样品中扩增BKV VP3蛋白的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中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VP3.将pET-VP3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及SDS -PAGE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27.8 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采用电洗脱方法纯化该重组蛋白并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BKV VP3的多克隆抗体.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了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小范围调查结果显示,在检测的牛群中BKV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孟津地区引起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原,本实验采集该地区8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52头新鲜流产胎牛,及其母体的血液、阴道分泌物和鼻腔分泌物。对所采集样本进行新孢子虫(N.caninum)、弓形虫(T.gondii)、胎儿三毛滴虫(T. foetus)、布氏杆菌(B.abortus)、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6种常见流产病原的PCR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本总感染率为44.2%(23/52),其中新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32.7%(17/52);IBRV次之,为13.5%(7/52);胎儿三毛滴虫、布氏杆菌、弓形虫和BVDV感染率分别为1.9%、1.9%、1.9%和0。11.5%(6/52)的被检样本存在混合感染,其中以新孢子虫+IBRV混合感染为主(50%,3/6)。结合被检流产奶牛的临床特征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推断新孢子虫是导致该地区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青海省海东市藏羊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羊边界病病毒(BDV)、羊肠道病毒(CEV)的感染现状,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首次对2016—2017年采集于海东市6个县区的96份具有腹泻症状的藏羊粪便样品进行了BVDV、BDV、CEV感染的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96份藏羊粪便样品中,BVDV阳性感染率为37.50%,BDV阳性感染率为23.96%,CEV阳性感染率为13.54%; BVDV、BDV、CEV单独感染率分别为21.88%、9.38%、4.17%。BVDV/BDV、BVDV/CEV、BDV/CEV、BVDV/BDV/CEV混合感染率分别为9.38%、4.12%、3.13%、2.08%。表明海东市不同县区藏羊群中均存在BVDV、BDV、CEV的单独感染以及混合感染,且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为海东市藏羊病毒性腹泻的防控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20.
牛肠道病毒感染是近年来国内新报道的一种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中的肠道病毒。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宁夏地区的部分牛群肠道病毒感染进行了调查,其感染率为9.85%、27%、28.2%。应用Vero细胞从采自宁夏牛群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出2株病毒,采用病毒学技术、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毒鉴定发现,2株病毒均为肠道病毒。应用PCR技术扩增分离毒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并对其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分离的2株病毒均为E种肠道病毒。该结果将为宁夏地区肠道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