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陆生微宇宙土芯淋溶试验研究克百威、乐果在常州水稻土和海安高砂土2种土壤中的降解和淋溶特性。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克百威、乐果在高砂土、水稻土不同土层中的含量依次为0~10〉10-30〉30~60cm;施药后2h淋溶,2种农药在水样中的检出浓度均较高:就2种农药对比而言,乐果在淋溶水样中浓度降低较为迅速,14d时淋溶水样中就未检出。而克百威在14d时仍有检出。受试农药的理化性质、降解特性及受试土壤的理化性等因素能很好地诠释试验结果。研究一方面可为这2种农药的科学使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陆生微宇宙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陆生微宇宙土芯淋溶试验研究克百威、乐果在常州水稻土和海安高砂土2种土壤中的降解和淋溶特性。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克百威、乐果在高砂土、水稻土不同土层中的含量依次为0~1010~3030~60cm;施药后2h淋溶,2种农药在水样中的检出浓度均较高;就2种农药对比而言,乐果在淋溶水样中浓度降低较为迅速,14d时淋溶水样中就未检出,而克百威在14d时仍有检出。受试农药的理化性质、降解特性及受试土壤的理化性等因素能很好地诠释试验结果。研究一方面可为这2种农药的科学使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陆生微宇宙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七种农药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及淋溶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振荡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2,4-滴酸、丁噻隆、毒草胺、炔草酸、氟环唑、甲基磺草酮和烯啶虫胺7种农药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及东北黑土3种不同理化性质土壤中的吸附及淋溶特性,探讨了农药性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供试农药在土壤中吸附、淋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的水溶性越大,其在土壤中的吸附性越弱,淋溶性越强;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性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农药性质是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淋溶及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二氰蒽醌在几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二氰蒽醌在国内3种典型土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结果表明,25℃下二氰蒽醌在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与太湖水稻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614、1.939、4.767d,其在土壤中化学稳定性较弱,易于降解,且pH越高,降解越快。二氰蒽醌在江西红壤的吸附等温线可以Freundlich方程很好地拟合,在东北黑土和太湖水稻土中的则可用线性方程拟合,吸附系数Kd值分别为36.4、114.6和51.9,Koc值分别为3 661.9、6 741.1、4 119.0,二氰蒽醌在土壤中具有中等或较强的吸附性能,在环境中迁移扩散的能力较弱。采用土壤薄层试验得到二氰蒽醌在这三种土壤中的移动分配系数Rf均<0.1,属于难于淋溶的农药,对地下水影响较小。二氰蒽醌在我国的几种典型土壤中均表现出了易降解性,难迁移以及难淋溶的特性,在目前的使用情况下,二氰蒽醌的环境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微塑料可以吸附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可能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迁移等环境行为,其影响与微塑料和农药的类型有关。为明确微塑料对异菌脲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聚酰胺 (PA) 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微塑料对异菌脲在土壤中吸附、迁移、淋溶和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2% (质量分数,下同) PMMA土壤和含2% PA土壤的土壤吸附常数 (Kf) 分别是对照土壤的2.9倍和1.2倍;在pH 4 ~ 7范围内,土壤对异菌脲的吸附容量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异菌脲在对照土壤、含2% PA土壤、含2% PMMA土壤中的比移值 (Rf) 分别为0.12、0.097和0.091,在第一段土柱中的含量分别为85.4%、100%和100%;异菌脲在对照土壤、含2% PA土壤和含2% PMMA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9.8、26.7和40.8 d。研究表明,微塑料通过提高土壤对农药异菌脲的吸附能力,抑制了异菌脲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淋溶,延长了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因而可能会加剧其对表层土壤环境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采用土柱淋溶法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三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在热带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砂土和壤土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砂土和壤土中主要残留于第1段土壤 (0~5 cm) 中,且驻留量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减少。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在砂土中的Ri值分别为52.86%、94.73%和83.19%,在壤土中的Ri值分别为54.70%、77.28%和55.33%,均大于50%。根据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性等级划分标准,3种药剂均属于难淋溶农药,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本研究结果可为热带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农药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型杀菌剂苯菌酮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淋溶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规律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也是农药登记的必备数据。建立了土壤中苯菌酮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并通过土壤薄层层析和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苯菌酮在我国3种典型土壤中的淋溶行为。结果表明:苯菌酮在3种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81%~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13.4%,检出限(LOD)为0.29~0.30μg/kg。薄层层析试验表明,苯菌酮在河北潮土、湖南红壤和黑龙江黑土中的比移值(Rf)分别为0.17、0.26和0.15。土柱淋溶试验表明,苯菌酮在河北潮土、湖南红壤及黑龙江黑土第1段(0~10 cm)土柱中的含量比例(R1)分别为原始添加量的99%、80%和99%。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标准,苯菌酮在3种土壤中的迁移特性均为不易移动,因此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研究结果可为苯菌酮在我国登记以及其安全使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盆栽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了降解菌株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DG-S-01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菜薹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菌株DG-S-01可有效去除菜薹和土壤中3种供试农药的残留,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半衰期(t1/2)与未经该菌株处理的对照相比缩短1.5~53.2 h。在菜薹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均随降解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处理72 h后,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均小于0.5 mg/kg的水平。在土壤中,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也随降解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处理72 h后,其残留量小于1 mg/kg的水平;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照菜薹和土壤中3种农药的残留量均明显高于喷施降解菌株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残留机理及菌种筛选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药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保证农业稳产和增产,另一方面却改变了土壤微环境,污染周边的水体乃至大气环境。在农药使用造成的各种污染中,农药残留对人类影响大,作用时间长,尤其是部分有机磷农药具有高毒、降解慢的特点,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使用微生物降解农药残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机理和微生物诱变和筛选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农药残留降解微生物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环酰菌胺在土壤中的生态风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测定了土壤和水中环酰菌胺的残留量,研究了该农药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吸附及降解特性,并对其淋溶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估了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结果表明: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KOC值分别为373.69和726.86 mL/g,水稻土对环酰菌胺的吸附能力强于红壤。好氧条件下,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63和5.06 d,积水厌氧条件下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6.80和9.24 d,表明环酰菌胺在好氧条件下降解较快。环酰菌胺在红壤和水稻土中的地下水污染指数(groundwater ubiquity score)分别为1.19和1.10,表明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低。结果可为环酰菌胺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测定黄瓜和土壤中的乙嘧酚磺酸酯的农药残留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氨基柱净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仪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采用该法对黄瓜和土壤中的乙嘧酚磺酸酯农药进行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3.69~104.9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42~7.47%,检出限为0.001 6mg/kg,线性范围为5~320ng/mL,相关系数为0.999 5.结果表明:该法可用于黄瓜和土壤中乙嘧酚磺酸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阐述了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即农药的漂移、挥发和光解;农药的动、植物吸收;农药的地表径流;农药的土壤滞留和吸附;农药的土壤淋溶;农药的生物、非生物降解。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农药的土壤环境行为与土壤理化特性及与农药理化特性的关系,并对农药非点源污染的治理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是评价其环境行为的重要指标。采用批量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双氟磺草胺在小麦种植区3种代表性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在安徽黏土、山东砂质壤土和河南砂质黏壤土中的吸附规律均可以较好地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其吸附系数(Kf)在0.39~0.62之间;土壤有机碳归一化吸附系数(Koc)在66.91~81.35之间,表明双氟磺草胺在3种土壤中均属于难吸附型;吸附自由能(ΔG)在-10.90~-10.42kJ/mol之间,均属于物理吸附。双氟磺草胺在3种土壤中的淋出率在71.7%~74.1%之间,说明其在3种土壤中的淋溶性均较强。双氟磺草胺初始添加量和腐殖酸对淋出率具有一定影响。综合试验结果,认为双氟磺草胺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可能受土壤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pH值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大,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绿磺隆在土壤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残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利用同位素元踪法研究^14C-绿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淋溶、迁移和降解等特性,分析了^14C-绿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相似文献   

15.
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淋溶动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HPLC法对土壤中莠去津的残留动态、淋溶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莠去津以有效成分2.25 kg/hm2和4.50 kg/hm2的剂量施用时,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9.1 d和18.1 d,即其半衰期与莠去津的施用浓度无关,属于典型的一级动力学反应。在120 d的玉米生长期中,土壤中莠去津在不断降解代谢的同时,逐渐向深层土壤中淋溶,多数莠去津持留在表层土壤中。施用莠去津27 d后,高浓度处理小区莠去津的淋溶深度超过30 cm,深度为10~15 cm处的土壤在施用后27 d莠去津的浓度最大。同一土壤深度,莠去津在高浓度处理小区的残留量要远高于低浓度处理小区。这些结果显示,减小莠去津的用量可以减少莠去津在土壤中的移动,表明低剂量施用莠去津是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影响莠去津的淋溶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使用量和土壤的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6.
鉴于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EBDCs)农药的代谢物乙撑硫脲(ETU)具有致癌、致畸特性,其环境残留性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EBDCs和ETU环境残留检测方法,及其在土壤和农产品中的降解动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是测定EBDCs的传统方法,缺点是不能进行定性测定。改进的衍生化-液相色谱/质谱法检出限低,精密度可靠,为目前推荐的方法;直接液相色谱法为水中ETU快速检出的方法。大量田间试验研究表明,施药后EBDCs及其代谢物ETU在土壤和作物中降解半衰期〈30d,属易降解类农药。未来EBDCs类农药残留研究应更多关注于原药及代谢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生物富集特性,以为其生态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灭线磷在3种土壤中移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薄层层析法试验结果表明:灭线磷在3种土壤中的Rf值大小为:广东红土>山东砂壤土>东北黑土;移动速率m为山东砂壤土>东北黑土>广东红土。灭线磷在东北黑土中为不移动农药,在广东红土和山东砂壤土中为不易移动农药。土壤柱法结果与土壤薄层层析法结果相似,在渗透水中有很少量的灭线磷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从吉林省抚松地区采集到的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97株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3株对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Scholtan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用生长速率法对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SZ-22进行抑菌谱的测定,并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效果。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Z-22发酵液对毁灭柱孢菌的抑制率达82.63%,具有较好的广谱抑菌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Z-22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3.02%,显著高于农药多菌灵的防效。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SZ-22为土壤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terrae。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能够修复除草剂莠去津污染土壤的高效降解菌,采用摇瓶富集法、平板分离法从莠去津过量使用的土壤中分离得到降解菌SFAD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观察以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进行种类鉴定,测定获得菌株的最适降解条件,并通过土壤接种和盆栽试验验证菌株对莠去津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菌株SFAD3最终被鉴定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该菌株培养30 d时对污染土壤中50 mg/kg莠去津的降解率可达72.6%;菌株SFAD3在MM液体培养基中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7℃、pH 7、莠去津初始浓度6.25 mg/L、接种量2%,对莠去津降的降解率为50.0%~72.2%;与仅有莠去津的处理相比,添加有SFAD3发酵液的处理20 d后芝麻的株高、根长、湿重和干重能够显著恢复,并且该菌对芝麻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表明降解菌SFAD3在修复莠去津污染土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在土壤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和QuEChERS法净化后,采用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1~1.0 mg/kg添加水平下,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回收率在8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10.3%之间,定量限均为0.01 mg/kg。采用建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农药初始浓度对土壤中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农药残留降解的首要因素,灭菌处理土壤中农药残留降解速率明显低于非灭菌土壤。此外,环境温度、土壤含水量、初始浓度等因素也会对农药残留降解产生不同影响,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时降解最快,半衰期分别为15.6、7.2和25.8 d;农药初始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慢;在5~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降解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