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氟环唑及其5种配比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氟环唑及其1:1、2:1、3:1、4:1、5:1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0.1167、0.6126、0.1412、0.1040、0.0758、0.0661、0.0775μg/mL;这5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分别是1.39、1.54、1.93、2.11、1.74,其中以4:1混配组合的增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复配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的5种配比混剂对抗多菌灵玉蜀黍赤霉菌R-10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配比为1∶6、1∶3、1∶1、3∶1、6∶1的混剂,对R-10的EC50值分别为1.480 0、13.881 9、0.024 6、0.078 7、0.039 7、0.020 7、0.012 7、0.015 3、0.014 1μg/m L,5种混剂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08 8、2.454 1、2.952 8、1.941 2、1.936 2,且配比差异与增效作用间有量效负相关性。在1年2地的田间药效试验中,40%咪鲜胺·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咪鲜胺、丙硫菌唑单剂及25%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250 g/hm2的防效,并且对小麦安全,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咪鲜胺·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防治赤霉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配方筛选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咪鲜胺、戊唑醇及二者混配对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咪鲜胺、戊唑醇及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可抑制赤霉病菌菌丝的生长,且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无拮抗作用,按试验配比复配时,以咪鲜胺+戊唑醇(2∶1)的增效作用最好,增效系数为1.58。在供试的几种药剂中,咪鲜胺+戊唑醇(2∶1)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较好,其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8.21%和86.72%,显著高于其他5种药剂。[结论]试验结果为生产中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多菌灵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1:1、1:2、1:3、1:4、1:5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25、0.367、0.409、0.503、0.531 mg/L;5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52、1.55、1.51、1.29、1.27。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多菌灵,氰烯菌酯与多菌灵1:1,1:2和1:3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混配对串珠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5种配比对2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1:1、1:2、1:4、1:6、1:8等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是0.0197、69.492、0.021、0.028、0.082、0.163、0.215 mg/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是0.247、25.140、0.444、0.469、1.041、1.495、2.012 mg/L;5种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85、2.14、1.20、0.84、0.82,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10、1.55、1.14、1.09、1.02。咪鲜胺对2种病菌的毒力均高于噁霉灵,咪鲜胺与噁霉灵1:2配比对串珠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混配对串珠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5种配比对2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1:1、1:2、1:4、1:6、1:8等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是0.0197、69.492、0.021、0.028、0.082、0.163、0.215mg/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是0.247、25.140、0.444、0.469、1.041、1.495、2.012mg/L;5种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85、2.14、1.20、0.84、0.82,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10、1.55、1.14、1.09、1.02。咪鲜胺对2种病菌的毒力均高于噁霉灵,咪鲜胺与噁霉灵1:2配比对串珠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己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1:1、1:3、1:5、1:7、1:9、1:11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93、0.643、0.571、0.338、0.369、0.513、0.577、0.726mg/L;6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0.85、1.64、1.58、1.16、1.05、0.84。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己唑醇,氰烯菌酯与己唑醇1:3和1:5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己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1:1、1:3、1:5、1:7、1:9、1:11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93、0.643、0.571、0.338、0.369、0.513、0.577、0.726 mg/L;6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0.85、1.64、1.58、1.16、1.05、0.84。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己唑醇,氰烯菌酯与己唑醇1:3和1:5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含药介质法测定了咪鲜胺和井冈霉素及其混剂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稍高于井冈霉素,而对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极显著高于井冈霉素.咪鲜胺和井冈霉素按1 :1.5混配,对稻曲病菌和纹枯病菌的共毒系数最高,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日益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小麦产量的严重下降,而且使其籽粒带毒危及人畜健康。随着单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日益增强,而混配药剂是提高药效、延缓抗药性的有效策略之一。为开发新型的复配药剂,本研究采用用不同比例混配的咪鲜胺和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增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与氰烯菌酯混配比例为1∶3时药效最好,其EC50值为0.018 46。该结果对新型复配药剂的开发及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辣椒炭疽病是辣椒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为筛选出可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了3种杀菌剂和两两混用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单剂中以咪鲜胺、双苯菌胺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EC50分别为0.144 5、0.147 9μg/m L,精甲霜灵的抑制作用弱,EC50为9.549 9μg/m L;咪鲜胺与双苯菌胺按5∶1和1∶4混用,其共毒系数分别达为198和355,表现为增效作用;咪鲜胺与双苯菌胺按3∶1和精甲霜灵与双苯菌胺按1∶3混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01和105,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配对核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联合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为核桃炭疽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单剂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利用喷雾法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评价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核桃炭疽病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按质量比3∶2和1∶1进行复配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1和1.57;其他配比的增效系数在0.91~1.41,表现为相加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与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以质量比3∶2进行混配(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含量分别为150和1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5.0、166.7和250.0 mg/L时对核桃炭疽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施药3次后防治效果均在80.0%以上,分别与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苯醚甲环唑125 g/L+嘧菌酯2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62.5、216.7和325.0 mg/L时的防治效果相当;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0 mg/L的林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 mg/L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66.7 mg/L的防治效果稍低。【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质量比3∶2混配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冯晓鹏  韩巨才  滕全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99-1399,1401
在室内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代森锰锌与烯酰吗啉混配对黄瓜霜霉病的联合毒力与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代森锰锌与烯酰吗啉以12.8∶1、8.9∶1、6.7∶1比例混配的增效系数(SR)为1.06、1.11、1.21,表现为相加作用;以43∶1、53∶1比例混配的SR值分别为1.54、1.56,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药剂对病原菌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现为增效、相加和拮抗3类形式.为了揭示药剂组合产生增效与拮抗的特性,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福美双与戊唑醇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协同增效作用测定.选择福美双与戊唑醇配比为7:10的增效组合(EC50 0.0331μg/ml)、配比为9:4的拮抗组合(EC502.2937μg/ml),通过电导率法检测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程度,试图比较增效与拮抗药剂组合的差异.增效组合处理菌丝细胞后,60 min后的电导率一直表现上升,表明存在着菌丝细胞内含物不断外渗的现象;而拮抗组合处理的菌丝细胞渗透性比对照较弱.测定菌丝细胞渗漏的还原糖、几丁质酶、可溶性蛋白等3种细胞内含物含量,发现其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增效组合使还原糖含量在25 h时,下降为对照的18.91%;几丁质酶活性在5~20 h之间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短期内上升随后下降.而在拮抗组合条件下,菌丝细胞内含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与对照或某一单剂趋势相同.药剂组合协同增效作用测定和增效与拮抗组合的作用机理值得深入探讨,并应成为筛选和评价药剂增效组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对斜纹夜蛾具有增效作用的甲氨基阿维菌素与杀虫双最佳配比,为其混剂研发及现场桶混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杀虫双单剂及其混剂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最佳配比.[结果]甲氨基阿维菌素:杀虫双为70∶30和60∶40即有效成分质量比为0.14∶243.00和0.12∶324.00时毒效比分别为1.34和1.45,表现出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5.93和151.08.[结论]甲氨基阿维菌素与杀虫双按有效成分质量比为0.12∶324.00混配时,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增效作用最明显,为防治斜纹夜蛾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药剂。[方法]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不同杀菌机制的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毒力。[结果]5种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其中咪鲜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仅为0.067μg/ml;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呋酰胺的抑制作用次之,EC50在0.102~0.372μg/ml;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小,EC50为30.588μg/ml。[结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安徽分离株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复配对桃枝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10种生物药剂对桃枝枯病菌的毒力,将毒力强的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咪鲜胺、多菌灵和烯唑醇进行复配,探讨复配剂对桃枝枯病菌的联合毒力效果。[结果]毒力作用最强的生物农药是中生菌素,其次是申嗪霉素和梧宁霉素,其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41 9、0.231 4和0.655 4μg/m L,与3种化学药剂复配,发现申嗪霉素与3种化学农药复配均达到增效作用,而中生菌素和梧宁霉素与化学农药复配大多配比具有增效作用或相加作用。[结论]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能增加对桃枝枯病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