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对红皮云杉第一次种源试验的3个代表试验林。8个种源15年生子代生长性状的调查分析表明:红皮云杉天然分布区内存在着遗传变异;影响种源生长性状变异的主要地理因子为纬度和海拔;对3个试验林种源生长性 状的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高产稳产型种源仍然是柴河、天桥岭、大丰和乌伊岭。  相似文献   

2.
红皮云杉地理种源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皮云杉三个代表参试点10年生种源试验的材料,在研究其地理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以子代的生长、形态和适应性等综合性状的主分量分析结果,气候区划的验证,将红皮云杉的天然分布区划分为三个种源区,即穆棱种源区(Ⅰ)、伊春种源区(Ⅱ)、黑河种源区(Ⅲ)。  相似文献   

3.
红皮云杉遗传稳定性的研究及最佳种源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10年生红皮云杉全分布区9个参试点。9个采种点种源子代性状的方差分析、多点联合分析、稳定性分析、生产力指数分析、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用10年生红皮云杉种源试验结果进行最佳种源的早期选择是可行的。②将参试种源按照生长及遗传稳定性划分成四种类型:即低产稳产型(包括穆棱、爱辉、高峰);中产稳产型(包括桦南、凉水);高产非稳产型(包括乌伊岭);高产稳产型(包括大丰、天桥岭、柴河)。在种源遗传力估算的基础上进行了遗传增益估算,并对优良采种点的推广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硝酸还原酶和可溶性蛋白对红皮云杉种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红皮云杉种源试验林为材料,研究硝酸还原酶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红皮云杉种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群水平上,红皮云杉在生长状态、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生长性状与所研究的两个理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树木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高的种源、生长潜力大、蛋白质积累多。这一结果对红皮云杉种群的遗传改良、早期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皮云杉纸浆材的初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帽儿山和凉山的十七八年生红皮云杉种源试验林为试验,分别测定了各种源子代的生长和材质性状,结果表明:红皮云杉不同种源间在生长和材质性状上差异显著;在所研究的生长和材质性状间以及材质性状的下同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为红皮云杉的多性状纸浆材综合选择提供了依据;在对各种源综合评分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柴河、大丰和乌伊岭种源为优良的纸浆材种源。  相似文献   

6.
云杉种源苗期性状变异及种源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7年生云杉苗为试材,对17个种源的10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并对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变异、种源地理变异模式、种源区划和种源苗期选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径、苗高、当年高、一级侧枝数量、二级侧枝数量、最大侧根粗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8个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极显著,重要的生长性状是苗当年高、苗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云杉苗期地径生长量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一级侧枝数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年降水量也呈显著负相关;依据种源间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把17个种源划分为4个种源区;根据10个生长性状的综合指数对参试的17个种源进行排序和苗期初步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设置在湖北宜昌地区的云杉种源试验林为材料,对白云杉、黑云杉、兰云杉、红皮云杉和欧洲云杉等5个种18个种源4~7年生云杉的适应性、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杉种间和种源间的适应性差异显著,7年生云杉种间和种源间的保存率均呈极显著差异。不同林龄种源间树高、当年抽梢长和冠幅的变异系数较大;且各性状变异既有树种的效应,也有种源间的效应。方差分析表明,5~7年生云杉的各性状在种间差异极显著,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或显著,方差分量表明不同云杉种间和种源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7年生云杉各性状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运用性状的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得到欧洲云杉、兰云杉和黑云杉为试验地区的优良云杉种,并初步筛选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生长潜力的欧洲云杉6号和4号种源及黑云杉10号种源,7年生树高增益分别为24.08%、13.38%和16.79%。  相似文献   

8.
云杉种间和种源间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云杉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通过云杉种、种源选择试验找出在我国生长表现优良的云杉种、种源,对引进的欧洲云杉8个种源、加拿大的白云杉10个种源、黑云杉10个种源、英国西加云杉1个种源和国内川西云杉2个种源44个家系、青海云杉118个家系进行了不同种、种源的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云杉不同种、种源间苗期的苗高生长差异极显著.6个种的1年生云杉以苗高进行排序西加云杉>欧洲云杉>白云杉>黑云杉>青海云杉>川西云杉.欧洲云杉、白云杉、黑云杉各个种的不同种源间有很大的变异及选择潜力.因此在进行云杉引种时,应选择不同的种、种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粗枝云杉纸浆材种源林分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粗枝云杉天然分布区的地理、气象因子统计分析 ,证明年降雨量以及降雨月份分布不是影响粗枝云杉生长的主要因子。不同的种源林分间总年平均径生长量、前 30年年平均径生长量、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长 /宽比值差异显著。经过综合分析 ,在四川省将粗枝云杉纸浆材种源林分划分为 4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10.
香椿种源苗期性状变异与原产地生态因子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揭示不同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变异规律以及与原产地生态因子间典型相关程度,对香椿天然分布区内的35个种源3个苗期生长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香椿不同种源间苗高、地径和抗冻性3个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57、0.782和0.950,说明香椿苗期生长性状在种源水平上主要受较强的遗传力控制,综合选出7个速生、抗冻的优良种源;香椿苗期性状与原产地生态因子之间关系极为密切,苗期性状地理变异的基本模式是以纬度变异为主,来自偏南、偏西的种源比偏北和偏东的种源生长快,但抗冻性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新疆阜康试点云杉地理种源试验的5年生苗生物量测定分析,选出该点单株生物量最大的种源是黑龙江双丰的红皮云杉;抗寒性最好的是新疆阿尔泰富蕴的西伯利亚云杉;抗旱、耐瘠薄能力最强的是新疆乌苏的天山云杉.通过综合分析为阜康林区选出黑龙江双丰的红皮云杉,新疆哈拉吐鲁克、沙湾、新源的天山云杉,以及内蒙古赤峰的红皮云杉等速生性、抗逆性均较好的种源.  相似文献   

12.
东北内蒙主要用材树种的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红皮云杉、胡桃楸、水曲柳7个主要用材树种的种源选择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分析与总结。主要对各树种的早期选择,种源遗传稳定性研究及最佳种源选择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种源选择不仅为各造林地区提供了最佳种源,而且也为今后各树种的遗传改良、种子调拔、良种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天然云冷杉异龄林林分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样地11次22a的调查数据,研究其林分结构变化,分析林分株数密度、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树种组成、直径分布、林分年龄、新增木与枯死木以及幼树更新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分林木株数及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变动幅度较小,分别增加了2.96%和3.78%;林分针阔比例一直稳定在5∶5;样地林木直径分布呈倒J型曲线;枯死木与新增木主要集中在杂木与云杉2个树种,枯死木主要集中在小径级6~10cm、10~20cm,枯死木株数随着径级增大而减少;更新苗株数总体减少了50%,而更新的主要树种冷杉、红松、云杉没有变化;林分平均年龄为78.4a,林木年龄在15~197a,跨度很大,各树种年龄由大到小依次为红松>冷杉>椴树>杂木>云杉。  相似文献   

14.
云杉地理种源苗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年苗期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初步为四大林区选出速生优良种源;巩留林区宜选用四川若尔盖的粗枝云杉和吉林临江的红皮云杉;阜康林区宜选用新疆尼勒克的天山云杉;布尔津林区宜选用新疆新源的天山云杉;哈密林区宜选用内蒙古赤峰的红皮云杉.同时发现内蒙古赤峰的红皮云杉在新疆生长快,适生范围极广.  相似文献   

15.
沙地云杉与近缘种红皮云杉和白扦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内蒙古沙地云杉8个居群及其近缘种红皮云杉10个居群、白扦10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所用的16个随机引物在28个居群中共检测到172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带数为10.75条,其中多态位点119个,占69.19%,表现出丰富的RAPD多态性。运用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估算出28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反映出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根据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3种云杉聚为三大类,沙地云杉与白扦的亲缘关系较与红皮云杉近,表明经过漫长的进化,沙地云杉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变异,因此支持将沙地云杉划分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16.
红松多无性系群体的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选取红松4个种子园共60个无性系,对红松种实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揭示红松种实性状在无性系来源群体间和无性系间的变异特征及规律。结果显示,红松种实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9.82%,小于居群内变异(70.18%),居群内变异是红松种实性状的主要来源。除种长、种宽、长宽比外其余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显著(P0.05),红松种实各性状在种子园内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广义遗传率为61.54%~94.81%,受遗传控制程度较强,通过优良无性系选择,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4.70%~74.5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千粒质量与种仁质量、种皮质量,出仁率与种仁质量/种皮质量、粗纤维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种仁质量与种长、种宽、种皮质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及多糖含量,油脂含量与出仁率、种仁质量/种皮质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长宽比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的相关关系非常稳定。通径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长宽比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为4个种子园中影响油脂含量的主要因素,其中,长宽比的直接作用最大。因此,根据红松种实性状对种子园无性系再选择,提高营养成分指标,提高种质资源品质,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林分地力的变化状况以及阔叶树对红皮云杉人工林土壤营养的改善作用,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的培育筛选适宜的混交树种和施肥营养元素。方法在红皮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采集树叶、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实验室内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样品C含量,凯氏定氮仪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N含量,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样品P含量。结果(1)4种红皮云杉人工林间土壤的C、N、P含量差异显著,3种混交林均大于纯林,其中红皮云杉胡桃楸混交林C、N、P含量最大;(2)4种红皮云杉人工林间土壤的C∶N、C∶P差异显著,3种混交林均小于纯林,其中,红皮云杉胡桃楸混交林C∶N、C∶P最小;(3)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的N、P含量差异显著,以黄檗为最低,胡桃楸为最高,但均高于红皮云杉;(4)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的C∶N、C∶P以黄檗为最高,胡桃楸为最低,但均显著低于红皮云杉;(5)混交林中混交树种叶片及其凋落物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C∶N、C∶P的相关性皆高于同林型中红皮云杉叶片及其凋落物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C∶N、C∶P的相关性。结论依据树种叶片、凋落物及土壤部分的C含量、N含量、P含量、C∶N、C∶P和N: P,胡桃楸和水曲柳可做为红皮云杉人工林的适宜混交树种,培育过程中应注意解决N素和P素含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