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种子》2019,(6)
通过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法、超声辅助石油醚提取法和索氏石油醚提取法3种方法提取红树莓籽油,比较提取率、鉴定脂肪酸成分、测定抗氧化活性和总皂甙含量。结果表明:UAE-Et红树莓籽油的提取率最高,为18.55%,UAE-PE和SE-PE的提取率分别为10.18%和13.58%。GC-MS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共在红树莓籽油中鉴定出32种物质,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含量分别为82.71%(UAE-Et)、85.76%(UAE-PE)和88.83%(SE-PE),均超过80%;ω-6/ω-3脂肪酸比例为2.22∶1~2.32∶1。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UAE-Et红树莓籽油抗氧化活性最强,其IC_(50)(半抑制浓度)为4.36 mg·mL~(-1)。总皂甙含量测定结果表明,UAE-Et红树莓籽油中总皂甙含量最高,为351.88 mg·g~(-1),这与GC-MS吻合。  相似文献   

2.
娑罗子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乙醚索氏抽提法提取婆罗子中的脂肪油.经BF3-CH3-OH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婆罗子出油率为30.2%,试验共分出57个峰,首次确定52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主要的脂肪酸是亚油酸(41.29%)、棕榈酸(17.81%)、油酸(14.08%)、硬脂酸(3.19%)和15-二十四碳烯酸(2.16%),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达73.256%.  相似文献   

3.
郑涛 《中国种业》2021,(7):17-20
我国油菜籽种植和加工利用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主要的菜籽油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中国油菜品种资源目录》中,共收录油菜籽品种1200份,油菜杂交技术和油菜籽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但主要研究方向均集中在,如何提高油菜籽含油量、亩产量、颗粒度、降低芥酸含量、降低菜粕硫苷含量、成熟期短、防病虫害、抗倒伏、机械化收割等方面,没有将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的合理优化均衡,作为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方向。随着人们对膳食均衡理念的不断重视,在油菜籽种质同质化明显的今天,通过选择合适的父母亲本油菜籽,运用杂交育种技术,完全有可能培育出一款全新的、具有均衡比例膳食脂肪酸结构,其ω-6和ω-3的比例在4~6:1区间的新型油菜籽,进而诞生出更加营养健康、膳食脂肪酸比例均衡的新型菜籽油。  相似文献   

4.
大豆种子脂肪酸合成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波  李毅 《分子植物育种》2005,3(3):301-306
大豆种子油是人类食用油的重要来源,该油用量占全世界食用油的31%。大豆种子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其中的重要营养是脂肪酸。一般大豆品种的种子含油量约为18%~22%,其中的脂肪酸含量与组成分别是11.73%的棕榈酸(16:0)、3.29%的硬脂酸(18:0)、21.81%的油酸(18:1^△9)、54.16%的亚油酸(18:2^△9.12)以及8.98%的亚麻酸(18:3^△9,12,15。大豆种子脂肪酸合成主要发生在质体中,参与脂肪酸合成的酶主要为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脂肪酸合酶。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大豆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包括提高种子脂肪酸含量、改善脂肪酸组成,可以满足人类对大豆油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可以使大豆油更具有营养价值与特殊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大豆种子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基本途径,对近来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基因工程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核桃跨生态气候区引种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产于亚热带生态气候区湖北保康县和暖温带生态气候区河北临城县早实核桃‘香玲’和晚实核桃‘清香’坚果为试材,采用连续两年的平均数据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坚果表型数量性状、脂肪酸和氨基酸组分和含量及脂肪酸和氨基酸均衡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两个生态气候区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地处亚热带地区的早实核桃‘香玲’脂肪酸含量丰富(67.4%),脂肪酸(ω-6PUFA/ω-3 PUFA =8.06)、氨基酸均衡性好(SRC=68.18),晚实核桃‘清香’坚果重(单果重14.27g)、出仁率高(53.18%)、氨基酸均衡性好(SRC=70.45);地处暖温带地区的早实核桃‘香玲’坚果重(单果重12.83g)、出仁率高(66.53%)、氨基酸总量(21.84 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5.91 g/100g)丰富,晚实核桃‘清香’则脂肪酸含量丰富(72.41%)且均衡性好(ω-6PUFA/ω-3 PUFA =5.77)。说明不同品种类型的核桃坚果品质受生态气候区气候、果园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核桃跨生态气候区引种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产于亚热带生态气候区湖北保康县和暖温带生态气候区河北临城县早实核桃‘香玲’和晚实核桃‘清香’坚果为试材,采用连续2年的平均数据比较分析它们的坚果表型数量性状、脂肪酸和氨基酸组分和含量及脂肪酸和氨基酸均衡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2个生态气候区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地处亚热带地区的早实核桃‘香玲’脂肪酸含量丰富(67.4%),脂肪酸(ω-6PUFA/ω-3 PUFA=8.06)、氨基酸均衡性好(SRC=68.18),晚实核桃‘清香’坚果重(单果重14.27 g)、出仁率高(53.18%)、氨基酸均衡性好(SRC=70.45);地处暖温带地区的早实核桃‘香玲’坚果重(单果重12.83 g)、出仁率高(66.53%)、氨基酸总量(21.84 g/100 g)、必需氨基酸含量(5.91 g/100 g)丰富,晚实核桃‘清香’则脂肪酸含量丰富(72.41%)且均衡性好(ω-6PUFA/ω-3 PUFA=5.77)。说明不同品种类型的核桃坚果品质受生态气候区气候、果园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月见草油中各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对月见草油进行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月见草油中主要脂肪酸为硬脂酸(1.12%)、油酸(2.64%)、亚油酸(17.70%)、亚麻酸(68.95%)和花生酸(6.41%)。月见草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89.29%,适合作为营养保健油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绿豆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鉴定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微仙  王文真 《作物学报》1987,13(4):346-348
4年来,对700份绿豆资源营养品质的分析鉴定,证实绿豆是一种营养品质比较好的作物。绿豆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分别为22.83%(占样品)和8.56%(占蛋白),它比一般谷类作物高1~3倍。绿豆中人类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除蛋氨酸含量低于联合  相似文献   

9.
科技     
<正>牡丹籽油资源评价和α-亚麻酸积累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本刊讯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油用牡丹种质资源评价和α-亚麻酸积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牡丹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木本油料作物,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高达90%,其中被誉为"植物脑黄金"的α-亚麻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0%以上。由于牡丹种子存  相似文献   

10.
为探测低温对红花微粒体和质体脂肪酸脱氢酶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GC-MS和RT-PCR测定了低温条件下两种基因型红花材料苗期不同组织部位脂肪酸含量和ω-6和ω-3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研究发现,低温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两种红花材料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但不同基因型红花材料的不同组织部位对低温响应情况有所不同,总体上PI470942材料根对低温不敏感,而叶片对低温较为敏感,而PI544021材料叶片对低温不敏感,茎对低温较敏感。此外,低温对不同材料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表达及对同一基因型红花材料的不同组织部位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均有较大差异。低温显著促进了PI470942材料叶片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表达,而对根中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变化影响不显著,而低温显著促进了PI544021材料根中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表达,而对叶片影响较小。另外,低温对脂肪酸含量的调节既有转录水平又有转录后水平,且这种调节具有组织差异性。低温主要在转录水平上调节根和叶片中脂肪酸含量变化,而主要在转录后水平上调节茎中脂肪酸含量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低温对脂肪酸脱氢酶的调控情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的QTL定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应用RAPD、SSR和SRAP技术, 对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系M083杂交组合的BC1F1群体进行检测, 获得251个分子标记, 构建了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应用WinQTLCart 2.0对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扫描, 获得与棕榈酸含量相关的QTL 5个, 分别位于N3、N8、N10和N13连锁群, 其中效应值较大的主效QTL qPA8-1和qPA13分别可解释棕榈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1.31%和14.47%。获得与硬脂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分别位于N1、N8和N16连锁群, 其中效应值较大的主效QTL qST16可解释硬脂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2.22%。获得与油酸含量相关的QTL 2个, 位于N8和N13连锁群, 均为主效QTL, 其中qOL8位于N8连锁群的m11e37b~A0226Ba267区间, 可解释油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1.73%, qOL13位于N13连锁群的m18e46~m20e25a区间, 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7.14%。获得与亚油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其中主效QTL qLI8-1位于N8连锁群, 可解释亚油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3.25%。获得与亚麻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效应值均较小, 属微效QTL。获得与廿碳烯酸含量相关的QTL 4个, 分别位于N8、N13和N15连锁群, 其中主效QTL qEI8-1、qEI8-2和qEI13分别可解释廿碳烯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2.20%、10.22%和11.14%。获得与芥酸含量相关的QTL 2个, 位于N8和N13连锁群, 均为主效QTL, 其中qER8位于N8连锁群的m11e37b~A0226Ba267区间, 可解释芥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6.74%; qER13位于N13连锁群的A0301Bb398~m18e46区间, 可解释芥酸含量表型变异的31.32%。在N8连锁群的分子标记m11e27b附近及N13连锁群的分子标记m18e46附近存在多个主要脂肪酸的主效QTL, 这些标记可用于油菜脂肪酸改良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2.
陈影  张晟瑞  王岚  王连铮  李斌  孙君明 《作物学报》2019,45(7):1038-1049
以58份不同类型(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为材料,利用32对SSR标记分析大豆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采用NIRS和GC方法分别分析大豆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油脂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栽培大豆脂肪含量(平均20.8%)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0.49%),油酸含量(平均28.5%)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4.37%),而亚麻酸含量却显著低于野生大豆;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大豆种子中的脂肪与油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85**),而与其他脂肪酸组分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所有其他脂肪酸组分均负相关,特别是与亚麻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和?0.89**);油脂组成和SSR标记对不同类型大豆种质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种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分为栽培和野生2个亚群,半野生大豆则分布于2个亚群中。由此可见,大豆油脂组成与大豆种质的驯化程度有关,脂肪含量和亚麻酸含量可以作为大豆演化分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张宇婷  鲁少平  金诚  郭亮 《作物学报》2019,45(3):381-389
甘蓝型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子含油量一般在35%~50%。油脂主要储存于油菜种子胚中,胚主要由子叶[包括外子叶(OC)和内子叶(IC)和胚轴(EA)]组成。低芥酸油菜品种皖油20号(WY20)种子不同部位的含油量存在显著差异。WY20的胚中, OC含油量最高, EA含油量最低。同时,脂肪酸组成在种子不同部位也存在差异, EA中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及二十碳酸(C20:0)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子叶,特别是C16:0在EA中的比例约为子叶的2倍。而油酸(C18:1)及二十碳烯酸(C20:1)在子叶中的比例均显著高于EA。硬脂酸(C18:0)在OC中含量最低,在IC和EA中无差别。亚麻酸(C18:3)则在OC中含量最高,在IC和EA中无差异。对发育34d种子的IC、OC和EA进行转录组分析,将三个部位中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结果两两比较后共发掘出7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OC和IC之间差异表达基因数目较少,子叶和EA间有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子叶和胚轴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和叶绿素合成等生物学过程。基因功能注释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中有355个和脂质代谢相关,且多集中在质体中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本研究表明油脂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差异调控是造成油菜种子不同部位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脂肪酸组成受环境等的影响而不稳定。本研究选取60份黄淮及长江流域产区主推的花生品种,连续2年在湖北武汉、河北石家庄、河南濮阳和河南周口4个环境下种植,利用GB/T5510-2011法检测种子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比普通油酸品种稳定,普通油酸品种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比高油酸品种稳定;武汉种植环境有利于花生油酸含量的提高,2年60份品种的平均油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2.93%和52.64%;高油酸花生品种除油酸含量显著提高外,花生烯酸含量也提高了54.1%;而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5.20%和90.44%。结合前期SSR研究结果,本研究涉及的6份高油酸品种属于不同的类群(G1、G2c和G2e),其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为花生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的F14和F15代永久自交系群体154个单株后代,在2年3点条件下用气相色谱法测得其籽粒5种脂肪酸的含量,利用Win QTL Cartographer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47个相关的QTL,分布在13个连锁群上。多年多点同时检测到的QTL共有15个,其中控制软脂酸性状的2个,包括qPal-C2-2和qPal-A1-1;控制硬脂酸性状的4个,包括qSt-B1-1、qSt-B1-2、qSt-D1a-1和qSt-C2-1;控制油酸性状的3个,包括qOle-B2-1、qOle-G-1和qOle-H-1;控制亚油酸性状的有2个,包括qLin-C2-1和qLin-H-1;控制亚麻酸性状的4个,包括qLino-B1-1、qLino-C2-1、qLino-D1b-1和qLino-J-1。这些QTL的一致性较高,为特异脂肪酸含量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大豆脂肪酸含量的主效QTL数量不多,效应大的不多,可能还受许多未能检测出来的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The high stearic acid sunflower mutant CAS-3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w seed oil content, which might represent a constraint for the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high stearic acid sunflower oil.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tty acid profile and seed oil content in CAS-3. Plants of CAS-3 were reciprocally crossed with plants of breeding line ADV-37, with high oil content and standard fatty acid profile. Oil content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measured in individual F2 seeds and F2 plants (F3 seeds averaged). Both F2 seeds and F2 plants from the cross ADV-37 × CAS-3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oil content than those from the reciprocal cross, which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cytoplasmic effects in the genetic control of the trait. A consist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il content and palmitic acid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il content and oleic acid were detected both in F2 seeds and F2 plants. Conversely, no consistent correlation between oil content and stearic acid was observed, which suggested the feasibility of simultaneous selection for both traits.  相似文献   

17.
H. Baydar    R. Marquard  I. Turgut 《Plant Breeding》1999,118(5):462-464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estimation of the variability of seed yield, oil content, ole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content in single plant progenies and lines derived from Turkish sesame populat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ifferent type lines with regard to high seed yield, high oil content and specific fatty acid composition. Different types of lines were developed—i.e. lines which yielded over 1000 kg seeds/ha from the yield type progenies and lines which yielded over 63% of oil content from oil type progenies—but it was not possible to improve lines wher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differed dramatically from that of oleic and linoleic type progenies.  相似文献   

18.
文冠果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为制取功能油脂亚油酸,采用尿素包合法分离文冠果油中亚油酸。试验考察了尿素用量(尿素/混合脂肪酸MFA)、溶剂用量(尿素/乙醇)、包合温度及时间对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检测了样品的纯度。结果表明,尿素包埋法分离亚油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尿素/MFA为1.5∶1,尿素/乙醇为6∶1,包合时间为18 h,包合温度为3℃,得到的粗品经气相色谱检测亚油酸质量分数为92.17%,比原样品提高了53.42%,亚油酸得率为78.39%。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主栽棉花品种的棉籽油资源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棉花品种棉籽油脂肪酸含量与组成的差异。【方法】以收集于我国棉花主产区的82份棉花品种的棉籽为试验材料,采用索氏法提取种子中粗脂肪,并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最后通过聚类分析等分析脂肪酸组成与棉花品种和产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棉籽仁脂肪总含量在188.4~302.8 mg·g~(-1),平均为249.52 mg·g~(-1)。棉籽仁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104.88~180.68 mg·g~(-1))、棕榈酸(41.53~69.77 mg·g~(-1))、油酸(28.29~48.86 mg·g~(-1))和硬脂酸(3.56~6.8 mg·g~(-1));各品种脂肪酸含量具有差异。聚类分析表明,棉籽脂肪酸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与产地具有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棉籽脂肪酸总含量以及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高的材料,明确了82份种质资源的棉籽油分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花生属19个近缘野生物种87份种质和113份栽野远缘杂交后代为材料, 系统分析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其在栽培种花生脂肪酸改良中的潜力。结果表明, 野生花生的棕榈酸含量与栽培种花生相似, 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略低于栽培种花生, 亚油酸含量略高于栽培种。不同物种间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资源间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A. rigonii棕榈酸含量较低, A. pusilla和A. duranensis油酸含量较高, A. batizocoi亚油酸含量较高, A. rigonii和A. duranensis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幅较大。发掘出油酸含量达60%以上的野生资源2份(19-6, A. duranensis和23-1, A. sp.), 亚油酸含量达40%以上的资源7份, 其中A. rigonii(编号为11-4)亚油酸含量高达48%, 是目前所发现的花生资源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种质。远缘杂交后代脂肪酸的变异远远超过亲本间的差异, 而且不同组合间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远缘杂交获得了6份油酸含量达64.0%以上且棕榈酸含量在8.5%以下的新种质, 其中yz8913-8油酸含量达67.85%, 比其栽培种亲本提高近30个百分点, 且棕榈酸含量仅7.60%。SRAP检测表明, 这6份远缘杂交后代除整合了亲本的DNA片段外, 还产生了新的DNA片段, 有的还丢掉了亲本的某些片段。农艺性状分析表明, 其中4份种质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