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活跃的多胺代谢作用发生在大豆Glycine Max(L.)种子发育期间。此期间绝大部分(≥97%)的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是以游离状态存在的。在干重积累过程中,子叶和胚轴内的腐胺减少到几乎不能检测的水平、而亚精胺的含量却急剧增加。胚轴中的精胺伴随着亚精胺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子叶中精胺的变化很小。由于成熟和脱水的结果使子叶中亚精胺的含量稍有减少。在成熟的大豆种子的胚轴中,尸胺以较大的量存在着(5.5—12μmol/g干重)。但以干重为基础表示发育和成熟的子叶中仅有微量的尸胺。胚轴中尸胺的合成和积累开始检胚轴和种子积累到其最大干重的30—50%,这种积累(0.8nmol/胚/天)一直持续到脱水的最后阶段。在种子成熟中期,当大豆植株完全去叶遮阴时、胚轴的尸胺和种子的干重积累几乎立刻停止。不过上述处理并不影响大豆种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黄瓜种子中存在着腐胺、亚精胺和精胺三种内源多胺.高活力种子在萌发初期,精胺、亚精胺和腐胺含量逐渐增加,在12h时达到最大值、而低活力种子精胺、亚精胺和腐胺含量呈现下降.同时,腐胺与亚精胺和精胺含量之比,在高活力和低活力的种子均随着种子的萌发而逐渐下降,而精胺与亚精胺含量之比在萌发初期均呈下降的趋势,但萌发12h后,高活力种子其比值即转变为迅速的增加,而低活力种子至18h后才可见比值的缓慢增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RNA和DNA含量的变化模式与精胺和亚精胺含量的变化极相似.本文认为,种子萌发的能力与内源多胺含量变化有关,可能取决于多胺间的相对比值.  相似文献   

3.
植物体内特殊形态多胺与水分胁迫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概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植物体内特殊形态多胺(游离态、非共价结合态、酸溶性共价结合态、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和稀有多胺)与水分胁迫的关系,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展望了多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唐明  王文丽  周莹  冯轶  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23-2425
[目的]探讨豆梨(Pyrus calleryana Dcne)和杜梨(P.betulaefolia Bunge)砧木根系中多胺代谢与其耐高温胁迫的关系,对维持根系正常代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豆梨和杜梨实生苗为试材,比较了45℃处理下2种砧木叶片落叶率的变化,以及在30和45℃下供试材料根系内源多胺种类、形态和含量变化。[结果]豆梨达到65%落叶率的时间比杜梨早8 d;2种砧木根系中均存在游离态和结合态腐胺、己二胺、亚精胺和精胺4种内源多胺;高温胁迫导致2种供试材料的游离态和结合态腐胺、亚精胺及精胺的含量均升高,其中杜梨根系中游离态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以及结合态精胺含量显著高于豆梨。[结论]多胺代谢变化与供试材料的耐高温胁迫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渗透胁迫下,大豆品种豫豆24号(抗旱性较强)和豫豆6号(抗旱性较弱)幼苗类囊体膜上非共价结合态亚精胺(NCC-Spd)和高氯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亚精胺(PISCC-Sp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抗旱性弱的豫豆6号的NCC-Spd和PISCC-Spd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强的豫豆24号;外源Spd处理明显抑制了渗透胁迫下豫豆6号类囊体膜上NCC-Spd含量的下降,也提高了豫豆6号大豆幼苗的抗性;Spd生物合成的专一性抑制剂--MGBG处理,则明显促进了渗透胁迫下豫豆24号类囊体膜上NCC-Spd含量的下降,也降低了豫豆24号大豆幼苗的抗性;PISCC-Spd生物合成的专一性抑制剂--o-phen处理,促进了渗透胁迫下大豆幼苗类囊体膜上PISCC-Spd含量的下降,而且明显降低了大豆幼苗的抗性.表明大豆幼苗类囊体膜上NCC-Spd和PISCC-Spd水平在胁迫条件下的稳定有利于增强大豆幼苗适应渗透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抗旱性不同的玉米品种农大108(抗旱性较强)和掖单13(抗旱性较弱)为材料,经过亚精胺(Spd)浸种处理,研究在聚乙二醇(PEG)-6000渗透胁迫下,幼苗根尖线粒体ATPase水解活性与膜上非共价结合态多胺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渗透胁迫条件下,抗性强的农大108的ATPase活性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抗性弱的品种掖单13,而农大108的线粒体膜上非共价结合态亚精胺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掖单13。亚精胺浸种处理,明显增强了掖单13幼苗的抗性,促进了掖单13在胁迫条件下非共价结合态Spd含量的增加,同时抑制其在胁迫条件下ATPase活性的降低。这些结果表明,亚精胺浸种处理,通过提高玉米幼苗根尖线粒体膜上的非共价结合态Spd含量,维持ATPase活性的稳定,从而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营养液低氧胁迫对低氧耐性不同的网纹甜瓜品种幼苗叶片游离态、化合态、束缚态的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处理使幼苗叶片游离态、化合态、束缚态的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显著提高,但化合态和束缚态的(亚精胺+精胺)/腐胺比值却低于通气对照处理;低氧耐性较强的‘星光'品种叶片游离态、化合态,束缚态的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均显著高于耐性弱的‘西域一号',表明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多胺与网纹甜瓜幼苗低氧抗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多胺(polyamine,PA)是一类低分子脂肪族含氮碱,大多数生物体中都有多胺的存在。腐胺,精胺,亚精胺是植物组织中存在的主要多胺,他们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程序性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并且多胺还在植物的抗逆境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以科丰1号大豆为试材,通过外源亚精胺处理离体叶片,并在黑暗条件下诱导衰老,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外源亚精胺(Spd)对大豆离体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精胺处理可减缓大豆叶片叶绿素、蛋白质的降解速度,明显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外源亚精胺处理能延缓大豆离体叶片的衰老。  相似文献   

9.
以金太阳杏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通过喷洒1 mmol/L亚精胺、1 mmol/L多胺合成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进行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游离态多胺(腐胺、亚精胺、精胺)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喷洒亚精胺后可增加其叶绿素总含量,增强其光合性能,相对降低其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增加亚精胺、精胺的含量;喷洒MGBG后降低其叶绿素总含量,相对降低其光合性能,增加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降低游离态多胺亚精胺、精胺含量,分别喷洒MGBG、亚精胺后,可相对提高其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性能,游离态多胺腐胺含量最高,亚精胺、精胺含量则相对提高。由此得出,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可调节旱胁迫下杏幼苗叶片的光合性能和3种游离态多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多胺处理对黄瓜贮藏冷害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外源多胺处理方法研究了多胺在提高黄瓜耐冷性和保护贮藏品质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在2℃贮藏条件下多胺处理黄瓜冷害较对照延缓2d发生,冷害发生率和冷害指数显著降低,但不同多胺处理之间存在差异,其中精胺(Spm)抑制冷害效果好于腐胺(Put)和亚精胺(Spd)。多胺处理可延缓低温条件下黄瓜叶绿素的分解、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和维生素C的降解;使可溶性固形物和果肉硬度保持在较高水平,至贮藏第8d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 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碱异构化法制备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工艺,得到高转化率的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为辣椒副产物综合利用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新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共轭亚油酸转化率为指标,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油比和溶油比为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CCD),分析不同因素对辣椒籽油共轭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研究辣椒...  相似文献   

12.
以粗榧种子为试材,分析不同浓度的粗榧种子油脂提取物对常用食用油(核桃油、大豆油和花生油)过氧化值的影响,并与维生素E抗氧化性进行比较,探究粗榧种子油脂的抗氧化性,并通过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别测定粗榧种子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脂溶性维生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粗榧种子出油率达31.45%,高于大豆等油料作物;3种食用植物油在16d内的抗氧化效果均随粗榧种子油脂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而粗榧种子油的过氧化值几乎没有变化;在核桃油中进行粗榧种子油脂和维生素E抗氧化性比较发现,粗榧种子油抗氧化性明显高于维生素E。此外,GC分析结果表明,粗榧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以棕榈酸质量分数最高,达24.31%,其次是质量分数不等的硬脂酸(12.74%)、珠光脂酸(8.18%)、十五烷酸(7.69%)等脂肪酸;HPLC检测结果表明:粗榧种子油脂中维生素E质量分数为9.73mg/kg,维生素A质量分数为0.63mg/kg。可见,粗榧是一种天然抗氧化物质的良好来源,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菜用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Vc及矿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优质菜用大豆的选育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熟期相近的9份菜用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在菜用大豆籽粒发育期分析籽粒Vc及钾、镁、钙、铁等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随着菜用大豆籽粒的不断发育,其Vc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花后50 d最高;钾元素含量呈一直下降的变化趋势,而钙元素含量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籽粒百粒鲜重、镁和铁元素平均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最高值出现在花后55 d。【结论】菜用大豆籽粒百粒鲜重、镁和铁、Vc含量的变化规律较相似,而钾和钙元素的含量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稀土对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大豆东农42为材料,盆栽条件下紫外灯照射处理,自然光照不喷稀土对照组为CK1,紫外光照不喷稀土对照组为CK2。大豆初花期喷施30、60和90 mg·L~(-1)LaCl_3和90、120、150 mg·L~(-1)CeCl_3溶液,研究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稀土镧和铈对大豆籽粒氨基酸组分、蛋白质含量、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规律。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大豆籽粒氨基酸组成及蛋白质含量,采用FAO/WHO氨基酸评分模式计算大豆籽粒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稀土镧、铈对大豆籽粒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稀土对大豆籽粒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和产量均有一定促进作用,缓解UV-B辐射胁迫。在UV-B辐射条件下,60 mg·L~(-1)LaCl_3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较CK2显著增加69.03%;30 mg·L~(-1)LaCl_3处理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最高,较CK2分别增加14.25%(P0.05)、20.62%和25.96%。蛋氨酸和胱氨酸是高蛋白型大豆东农42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120 mg·L~(-1)CeCl_3的AAS、CS、SRC最高值分别为60.44,46.72和68.93;150 mg·L~(-1)CeCl_3的EAAI最高且比CK1高1.90,说明稀土铈可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的动态影响,以pH 2.5、4.5模拟酸雨和La(Ⅲ)(25 mg·L~(-1))处理大豆种子,测定La(Ⅲ)对不同酸雨强度胁迫下大豆萌发种子可溶性糖、还原性糖、蔗糖、淀粉及α,β-淀粉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糖代谢指标对酸雨胁迫的响应随胁强增加呈增加趋势;pH2.5胁迫5 d后α-淀粉酶,6 d后β-淀粉酶酶活性无法向CK趋近,酸士雨胁迫对α,β-淀粉酶活性造成致命性伤害;La(Ⅲ)浸种在低酸雨胁迫下(pH>2.5)可缓解酸雨胁迫对大豆萌发种子各糖代谢指标的影响,而在高胁强胁时(pH=2.5)下则无法缓解.说明La(Ⅲ)可通过增强糖代谢来缓解酸雨,尤其是低强度酸雨(pH>2.5)对大豆萌发种子的伤害,增强种子抗酸雨能力,并且其缓解能力与酸雨胁迫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 ,研究了酸雨对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pH3.0酸雨严重抑制大豆幼苗根系生长 ,损伤生理机能 ;La -Gly浸种的大豆植株 ,根系受酸雨的胁迫减轻 ,这同La -Gly稳定质膜结构和保护酶 (CAT,POD)功能 ,降低丙二醛 (MDA)含量 ,提高根系活力 ,促进根系生长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茬与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差异及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分析法,检测正茬、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成分,比较其差异,测定分泌物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初生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分泌物相同的成分有邻苯二甲酸、乙苯、苯乙烯、丙三醇、二十四烷、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提取物中,(E)-2-丁烯酸、7,9-二甲基-十六烷、甲基-丁二酸、2-乙基-1-十二醇、二十烷、十一醛相对含量较高,而且这些物质未在正茬大豆分泌物中检测到,这些物质在大豆连作中的化感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无论是正茬还是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初生根生长都表现出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浓度处理下,连作大豆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和初生根生长的抑制作用要高于正茬。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子活力基因型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3种不同方法(幼苗生长测定、低温逆境发芽试验、田间种植试验)测定了40份春大豆、40份秋大豆基因型的种子活力。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所测得的种子活力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均可作为检测大豆种子活力的有效方法。供试基因型的种子活力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供试大豆种子在红壤上的活力强于在水稻土上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