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水稻矮秆基因对GA3敏感性的酶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高秆水稻品种有百叶籼(对照)、含不同矮秆基因的水稻品种广场矮、新桂矮、双矮为材料,研究其对GA3不同敏感性的酶学基础。结果表明,携有sd-1 sd-1矮秆基因的水稻幼苗对GA3的敏感性强于携有sd-g sd-g矮秆基因的品种,供试品种对20mg/kg GA3的反应,表现在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且下降幅度与各品种对GA3不同敏感性基本一致。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酶活性下降与A9,A11谱带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高秆水稻品种百叶籼(对照)及不同矮秆基因的水稻半矮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其幼苗对GA3,ABA,IAA的反应。结果显示,携有sd-1sd-1矮秆基因的水稻幼苗对GA3的敏感性强于携有sd-gsd-g矮秆基因的材料,对ABA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携有sd-1sd-1sd-gsd-g矮秆基因的双矮对ABA,IAA的敏感性均较弱,在控制苗高对GA3的敏感性方面,sd-g对sd-1可能具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对照)、含量同半矮秆主基因的籼稻品种南京11、新泰矮、新桂矮、双矮为材料,研究闻不同半矮秆主基因对GA3、ABA的敏感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半矮秆品种第1叶鞘对GA3的敏感性明显强于苗高对GA3的反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对GA3的反应加强,半矮秆基因在苗期对GA3的敏感性强弱顺序为:sd-〉1sd-n(t)〉sd-t(t)≈Sd-1〉sd-g。sd-g基因在sd-1对  相似文献   

4.
半矮秆水稻广丛对赤霉素的反应及遗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丛是一个籼型半矮秆品种,其携带的矮生基因为sd-s(g),用赤霉素(GA3)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它对GA3反应是敏感的。对GA3反应敏感性的遗传分析表明,广丛和矮仔粘,80-7010杂交组合的F2个体呈连续单峰次数分布,而与雪禾矮早杂交组合的F2个体是连续双峰次数分布,表现为3高:1矮。  相似文献   

5.
水稻不同矮源苗期对赤霉素的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7年以2个粳稻和4个籼稻半矮秆品种作材料,对不同矮源苗期对GA3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GA3溶液处理水稻幼苗,各矮源的苗高都显著增长,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具有不同矮秆基因的品种对GA3的反应不同,同样具有sd-1矮秆基因的籼型矮源矮仔粘和粳型源黎明对GA3的反应也不一样,在一定的浓度下,随着GA3处理时间的延长,各矮源的苗高增长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在籼稻品种中  相似文献   

6.
赤霉素(GA3)鉴定水稻新矮源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幼苗期,分蘖期,园秆拔节期,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连续年重复3-4次处理sd-1和5个非sd-1基因矮生和半矮生水稻品种。结果表明:除雪禾矮早有些差异外,4个矮生和半矮生基因品种不论在幼苗期,分蘖期或园秆拔节期对GA3反应均敏感。相关分析表明;这种敏感性在幼苗期与分裂期和园秆拔节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1^(和0.8756,分裂期和园秆拔节期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矮生基因品种对赤霉素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水稻苗期和园秆拔节期,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溶液,处理sd-1和4个非sd-1基因矮生和半矮生水稻品种,结果表明,4个矮生和半矮生品种株高对赤霉素反应和sd-1基因品种一样,都为敏感。其中只有sd-s(t)基因的雪河矮早,苗期在低浓度(10ppm)条件下不敏感,浓度≥20ppm条件下表现敏感。成株期在100ppm浓度下,有的年份敏感,有的年份不敏感。说明目前国内外采用以水稻株高对赤霉素反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稻矮源矮秆基因遗传分析和等基因系研究”最新进展我院顾铭洪教授等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水稻矮源矮秆基因遗传分析和等基因系研究”目前已获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在籼型矮秆材料中,通过与已知由sd-1和sd-g基因控制的单基因...  相似文献   

9.
以高秆水稻品种百叶籼(对照)及含不同矮秆基因的水稻半矮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其幼苗对GA3、ABA、IAA的反应。结果显示,携有sd-1sd-1矮秆基因的水稻幼苗对GA3的敏感性强于携有sd-gsd-g矮秆基因的材料;对ABA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携有sd-1sd-1sd-gsd-g矮秆基因的双矮对ABA、IAA的敏感性均较弱,在控制苗高对GA3的敏感性方面,sd-g对sd-1可能具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籼型矮秆陆稻株高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陆稻矮秆×高秆和矮秆×矮秆的株高遗传研究表明,高秆对矮秆均为部分显性,IR30716—B—1—8—1—2的矮生性为两对互补隐性主基因控制。其中,1对复等位且显性于sd—1,暂定为sd—1_(x1)。CICA6为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可能等位于sd—1:CICA9,T_(os)4020,旱谷—2为微效多基因控制,且均具有较强的基因互作。矮化效果,除IR30716—B—1—日—1—2外均较好,且遗传力在85%以上,基因型、表型变异系数很接近,矮化作用能稳定遗传,早代选择效果较好。籼型陆稻矮生基因较水稻丰富、复杂,若将陆稻矮生基因导入水稻,有可能解决水稻株高遗传的单一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矮源基因水稻对赤霉素和多效唑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携带sd q(t)等不同矮生基因的材料进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研究表明,不同矮生基因对外源赤霉素(GA3 )的反应敏感性从敏感至不敏感依次为:d c(t),D 53,sd 1(籼 ),隐性高秆 (eui), [sd 1, sd e(t) ] (特矮 ),d 29,multi dwarf(多基因矮秆),d 1,tallplant(野生型高秆), sd 6,d 32,sd g,sd q(t),[sd 1, sd q] (黔农);对外源多效唑 (PP333)反应最为敏感的是携带sd q(t)、sd g和eui基因的材料,最不敏感的是多基因矮秆 83N1041和携带d 59的DM107 4.在非sd 1矮生基因的育种利用上,可以在苗期利用 50mg·L-1 GA3 或 30mg·L-1 PP333对部分矮生基因进行有效筛选,提高携带非sd 1矮生基因新品种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其矮化效应可累加;sd-1控制的株高节间配制较合理,而sd-g控制的植株表现出后期快长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14.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突变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sd-g基因非等位,而与云南矮秆粳稻雪禾矮早的矮秆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籼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e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美国稻种RA73与6个不同矮生基因品种进行等位性测定表明,其矮生基因不仅与sd-1基因不等位,也与sd-s(t),dg(t),sd-s(g),d-1以及小粒特特普、KL908等矮生基因不等位,是一个新矮源。  相似文献   

16.
几个籼稻标记基因系的矮秆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籼稻标记基因系与测交品种南京11号、南京6号杂交,研究不同矮秆类型的遗传特点。根据各组合亲本、F1、F2株高的表现,可将这些标记基因系的株高遗传分为3类:①含有5d一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②含有1个5d-1基因和1个新矮秆基因的双矮材料;③含有其他类型矮秆基因的矮秆材料。通过与南京6号连续回交,从标记基因系IGB.29(多蘖矮)中分离、鉴定出一个与5d-1不等位的新矮秆基因。  相似文献   

17.
矮秆基因对水稻性状控制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7-1988年,测定了13个我国籼粳稻品种的内源吲哚乙酸(IAA)和赤霉素(GA)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我国矮化育种中所用的主要矮源及其衍生的半矮秆品种,其内源GA类物质和IAA的含量都远低于高秆品种的含量,矮秆品种的GA类物质只有高秆品种的70%-80%,而IAA只有高秆品种的20%左右。因此,我国育种家所用的矮性基因,不论是sd-1,sd-g或微效多基因,其所控制的3种性状(株高、分蘖性和叶片着生角)的表达不仅通过前人所述的GA类物质,而且还通过IAA调节,又矮秆品种在一生的各生育期,GA类物质含量都低于高秆者,说明矮生性基因在一生各时期都表达。  相似文献   

18.
19.
本试验研究了双桂1号、双桂36号和丛桂226等半矮生性品种的株高遗传。结果表明,其半矮生性受二对基因互补作用的控制,基因型为sd-1 sd-1 dg(t)dg(t),sd-1和dg(t)分别渊源于矮仔占和桂阳矮1号。研究证明,“丛生快长型”籼稻育种是我国籼稻育种矮源利用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四个云南矮秆稻种株高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4个云南矮秆稻种的矮生性遗传以及矮秆基因对GA_3的反应。结果表明,3个籼稻矮秆品种的矮生性都受制于与sd_1等位的单一隐性基因;粳稻雪河矮早的矮生性受与大黑(d—1)及矮秆糯,单215(sd_1)均不等位的单一隐性基因控制,暂名为sd—s(t)。具有sd_1基因的水稻品种,其株高列GA_3反应敏感,将可能作为鉴别矮生基因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