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云南稻种资源中进一步筛选鉴定出表现为真正矮秆的3个云南稻种;并对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2个籼稻矮杆品种其矮生性均受与sd_1等位的一对隐性矮生基因控制。而1个粳稻矮杆品种则受制于多基因;株高与其各构成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与穗粒数的相关中,以株高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第Ⅰ节间长。  相似文献   

2.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3.
朝日的半矮生性受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并伴有较多修饰基因,且修饰作用较明显;矮秆黄的半矮生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这两个半矮秆品种在粳稻育种中的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042—4、1042—13和1045—7等3个新矮源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1042—4和1045—7两个品种的矮秆基因与矮仔占的基因等位,1042—13的矮秆基因与矮仔占的sd1sd1和新桂矮的sdgsdg以基因非等位,其遗传基因为一对主基因sdk(t)sdk(t)。  相似文献   

5.
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的半矮秆个体与南京11号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将与sd-1不等位的半矮秆株系鉴别出来,并将新的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t2;将携带sd-t2的半矮秆株系与南京6号回交,BC1F2的分离情况佐证了sd-t2的遗传效应的确表现为半矮秆。对BC1F2中分离出的3个半矮秆株系的种子进行赤霉素(GA3)溶液的苗期处理,幼苗生长状况表明sd-t2对外源GA3处理敏感。  相似文献   

6.
粳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粳稻矮生性遗传的性质及遗传方式,本文研完了由9个粳稻材料(高×矮)和(矮×矮)两种杂交方式配置的19个杂交组合的株高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矮生性属隐性遗传,其遗传性质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如清锦、农林22号、矮秆黄;一类由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如矮银坊、朝日、南粳15辐射选、南粳11辐射选、万年青。后一类矮秆材料的互交试验表明,各材料的主效基因多属非等位关系,基因的多效性常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多分蘖矮秆水稻‘tdr(t)’是在半矮秆籼稻品系‘E20’中发现的一份突变体.与野生型‘E20’相比,‘tdr(t)’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增多,育性降低,各节间所占株高比例与野生型基本一致,属于矮秆突变体中的dN型.用5个株高正常的半矮秆水稻品种(系)与其杂交,对F1、F2、和BC1F1的遗传分析表明,‘tdr(t)’矮生性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tdr(t)’表现矮秆和多分蘖,是研究株高与分蘖发育机理关系的一份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小麦中虽然已经命名了20余个矮秆基因,但小麦矮秆基因资源应用单一化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对小麦新矮源的筛选与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1个小麦矮秆突变体‘矮128’为材料,通过赤霉酸处理、遗传分析、基因等位性测验和DNA分子标记等手段分析了该矮秆突变体矮秆基因的性质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矮128’属赤霉酸不敏感型矮秆突变体,其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Rht8、Rht9、Rht13、RhtB1b(Rht1)、RhtD1b(Rht2)、RhtD1c(Rht10)和Rht16等矮秆基因不是等位基因,也不同于Rht4、Rht5、Rht8、Rht9、Rht12、Rht13等6个已知矮秆基因。尽管如此,‘矮128’中的矮秆基因是否为新的矮秆基因仍然需进一步的遗传分析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用含有矮生和不含矮生基因的8个小麦品种盆栽,定量浇以不同浓度的BR和GA_3,观察小麦初期生长反应。GA_3对供试品种芽鞘和叶的生长促进与矮生基因有关,即高杆种比矮杆种更敏感。BR对芽鞘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叶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且均与矮生基因无关。GA_3既不促进各供试品种根的生长也不促进根的分化。BR在高浓度下对根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但对某些品种初生根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几个籼稻标记基因系的矮秆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籼稻标记基因系与测交品种南京11号、南京6号杂交,研究不同矮秆类型的遗传特点。根据各组合亲本、F1、F2株高的表现,可将这些标记基因系的株高遗传分为3类:①含有5d一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②含有1个5d-1基因和1个新矮秆基因的双矮材料;③含有其他类型矮秆基因的矮秆材料。通过与南京6号连续回交,从标记基因系IGB.29(多蘖矮)中分离、鉴定出一个与5d-1不等位的新矮秆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个水稻矮化剑叶卷曲突变体进行鉴定与基因定位,为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剑叶形态发育及分子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在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的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库中筛选到一个隐性矮化剑叶卷曲突变体,命名为dcfl1(dwarf and curled flag leaf 1)。田间小区种植,全生育期内观察dcfl1和野生型的株型变化。苗期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鞘内表皮细胞大小;孕穗期和抽穗期利用石蜡切片观察剑叶基部形态;开花期测定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绿素含量;成熟期考查株高、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配制西农1A/dcfl1杂交组合,利用F1和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F2隐性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生育期内,突变体dcfl1都表现出矮化性状。dcfl1叶鞘内表皮细胞长度明显比野生型要短,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野生型相比,穗长、倒1节间和倒2节间均显著变短,倒3节间和倒4节间无显著变化。抽穗期dcfl1剑叶的叶片和叶鞘连接处硬化,剑叶基部展开受阻,半边叶片向内卷曲,剑叶上部和中部正常,其他叶片也正常。农艺性状调查发现,dcfl1的有效穗数为14.24,极显著高于野生型的11.62,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则无显著变化。此外,dcfl1的叶色略深,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绿素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类胡萝卜素含量也略有升高,但仅剑叶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叶绿素b的含量则无显著变化。西农1A/dcfl1的F1群体中,株高和剑叶表型与野生型一致。F2群体中分离出正常和突变两种表型,突变表型与dcfl1类似,植株株高变矮,剑叶基部特异卷曲,说明矮化和剑叶基部特异卷曲是一对共分离性状。且两种表型分离比符合3﹕1,表明dcfl1突变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620株F2隐性单株,最终将DCFL1精细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In Del标记Ind03-11和Ind03-6之间78 kb的物理范围内,包含15个注释基因,为DCFL1的克隆和水稻剑叶形态发育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结论】dcfl1是一个水稻矮化剑叶基部特异卷曲突变体,基因精细定位在第3染色体78 kb的物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高秆隐性水稻Grlc株高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亲,运用正反交6个群体组配设计,分析Grlc株高在各世代的遗传表现,结果:(1)籼籼、籼粳交F_1株高均低于中亲、近于矮亲值,表现矮秆,Grcl高秆性状呈负向优势,完全隐性;(2)广义遗传力显著但狭义遗传力估计值均不显著;(3)Galc/南京_(11)株高表现受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显性、显性×显性效应,胞质负效应不显著;(4)Grlc/02428、香雪粳、D_1株高表现受一对或二对以上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并受微效多基因或修饰基因的影响,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上位性和加性效应,Grlc/香雪粳存在极显著的胞质负效应。上述结果,从遗传理论上展示选育高秆隐性恢复系、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克服籼粳交F_1倒伏问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遗传背景基本一致的水稻植株内源GA类物质、IAA和ABA的含量.发现我国的sd,基因矮秆水稻内源GA类物质的含量并不低.高秆和带有sd_s基因的矮秆植株的GA类物质含量高于带sd_l基因的矮秆类型.供试的矮秆类型的IAA含量显著低于高秆类型,而ABA含量则有高于高秆的趋势,表明水稻的矮生性并非都是由于体内缺少GA,而低含量的IAA是水稻矮化的决定因素.糯质基因wx对3种内源激素无关.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100份水稻资源6个性状对外源GA3的敏感性,并分别以株高、穗颈长和剑叶角度的GA3敏感性指标为变量对100份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喷清水对照相比,GA3处理后6个性状的平均值都增大了。株高、穗颈长、剑叶角度、倒二节间长和倒三节间长的GA3敏感性均是籼稻高于粳稻。绝大部分资源倒二节间长GA3敏感性高于倒一节间长和倒三节间长。聚类分析表明:扬稻6号等9份资源被聚为株高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一类;中籼糯等4份资源被聚为穗颈长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一类;滇屯502选早等4份资源被聚为剑叶角度对外源GA3敏感性高的一类。筛选出的资源为异交相关性状对外源GA3敏感性的改良和遗传研究提供了材料信息。  相似文献   

15.
灰色准优势分析是重要的系统分析方法之一。为了克服已有灰色准优势分析模型没有考虑不同系统行为特征重要性差异及不能应用于由多层次相关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分析的局限性,本引入加权平均合成法构造了复杂系统不同层次上相关因素绝对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具有更广泛应用领域的层次灰色准优势分析模型,并以江苏省科技系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的结果拓展了灰色准优势分析的应用范围,为科学分析由多层次相关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7.
干尖线虫病对不同水稻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研究旨在了解干尖线虫病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表型观察与室内考种试验,对自然发病状态下的4个常规粳稻品种(系)和粳稻恢复系 R161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不同水稻品种(系)被侵染后的症状存在差异,常规粳稻宁1707、宁1818、镇稻88和南粳9108被侵染后表现"干尖"和"小穗头"症状,粳稻恢复系R161只表现"干尖",不表现"小穗头"症状,且"干尖"的位置不同,分别位于剑叶叶尖,整片剑叶及倒二叶。供试材料被水稻干尖线虫侵染后均能抽穗,但是株高、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R161被干尖线虫侵染后,不同发病部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整片剑叶干枯扭曲的稻穗受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我国水稻干尖线虫病的危害规律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叶缘颜色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本身叶缘无色,与不同籼型父本杂交,无论父本的叶缘为紫色或无色,其F1均为紫色,这用于真假杂种的鉴别是一个很好的标记。经初步分析后认为,宜DS叶缘颜色的遗传符合两对基因控制的显性互补作用模式;用无色籼型父本与宜DS杂交,F1组合间叶缘颜色存在深浅差异;用粳型父本与杂交,F1表现为无色,原因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