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 PR)已经成功并开始示范推广。多年生稻表现出一定的稻瘟病抗性,但其所具有的稻瘟病抗性来源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接种鉴定以及抗性基因检测等3种方法,对育成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PR24)、云大25(PR25)、云大101(PR101)、云大107(PR107)、父本长雄野生稻、母本RD23、(RD23/长雄野生稻)F1进行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父本长雄野生稻、(RD23/长雄野生稻)F1代及5个多年生稻品种(系)表现为高抗稻瘟病,而母本RD23表现高感稻瘟病,推测PR23、PR24、PR25、PR101和PR107这5个多年生稻品种(系)的稻瘟病抗性可能来源于长雄野生稻。其中,PR23、PR25稻瘟病抗性基因可能来自于长雄野生稻的Pi5基因和Pita-2位点,PR24稻瘟病抗性基因可能是来自长雄野生稻的Pita-2位点,PR107稻瘟病抗性基因可能来自于长雄野生稻的Pi5基因和Pish位点;PR101中未检测到本文中涉及到的基因或位点,推测其稻瘟病抗性来自长雄野生稻内未知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将为多年生稻稻瘟病抗病育种、品种布局、植保技术制定等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08年学术年会于2008年12月10~12日在昆明顺利召开,并完成了所有议程和事项,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3.
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杂种优势表现,水、陆稻杂交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说明陆稻可以作为改良水稻品种产量或个别农艺性状的资源加以利用.水稻品种也可以在陆稻品种产量或个别产量性状改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培育水稻主要产量性状杂优近等基因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探寻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的新方法。用有代表性的6个保持系和8个恢复系为父本,以滇粳优1号和明恢63为母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亲本的各产量性状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杂交F1组合的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有明显差异;F1代各组合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差异显著。提出根据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表现筛选出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明显的组合针对特定的产量性状进行连续选择回交,培育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将杂种优势这一复杂数量性状分解为单个孟得尔因子来研究,进而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这一方法必要而可行,所培育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对育种工作也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栽培稻种间杂种的高度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的最主要障碍.用携带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S1,以亚洲栽培稻为背景的桥梁亲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可望大大缓解种间杂种的不育.以亚洲栽培稻合系39和非洲栽培稻IRGC104049为材料,培育出一批BC2F10中间材料,其表现型与轮回亲本表现型一致,供体遗传背号占14.18%.用其与合系39回交培育出的BC3F1花粉和小穗均为半不育,BC3F2群体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呈双峰分布,分成半不育和可育两类.第六染色体的RM589、RM588、RM190、RM7639、RM586标记与目标性状相关极显著,并把控制育性的位点定位在RM190和RM7639间,距离分别为3.2cM、4.8cM,说明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S1已导入合系39,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190和RM7639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S1在合系39背号下的配子消除作用达到79.61%,遗传基本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选用3个水稻品种和2个陆稻品种,在正常水分管理、分蘖期及抽穗期水分胁迫下调查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来评价各个材料对水分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水稻和陆稻在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条件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产,但陆稻品种较水稻品种更能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保持高产、稳产,说明通过水稻品种改良以提高水稻品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高产性、稳产性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以新发现的6个粳型陆稻恢复系WAB450-11-1-3-P40-HB,WAB 450-11-1-2-P 61-HB,WAB 450-1-I-P-91-HB,IRAT 216,IRAT 359,IRAT 104及滇一型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分别与滇一型不育系滇榆1号A杂交获得F1后再与保持系滇榆1号B回交形成的A/R//B BC1F1分离群体及F1与滇榆1号A回交的BC5F2分离群体为材料进行遗传研究,并用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与带恢复基因Rf1的C 57杂交F1为父本,用滇榆1号A作母本测交进行恢复基因等位性测定,以花粉育性为主要指标,辅以小穗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滇榆1号A与各恢复系的杂交F1花粉育性为50%左右,但结实率正常,为配子体不育类型,新发现的粳型陆稻恢复系WAB 450-11-1-3-P 40-HB,WAB 450-11-1-2-P 61-HB,WAB 450-1-I-P-91-HB,IRAT 216,IRAT 359对滇榆1号A有正常恢复能力,而IRAT 104仅能部分恢复;新恢复系WAB 450-11-1-3-P 40-HB,WAB 450-11-1-2-P 61-HB,WAB 450-1-I-P-91-HB,IRAT 216,IRAT 359及云南粳型水稻恢复系南29的恢复性均由1对显性恢复基因控制,而IRAT104具有1对对滇一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具部分恢复能力的恢复基因;新发现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与著名粳稻恢复系C 57所带的Rf1互为等位,IRAT 104所携带的弱效恢复基因也与Rf1等位,为复等位基因,云南重要恢复系南29所带的恢复基因也与Rf1互为等位.  相似文献   
8.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以亚洲栽培稻品种WAB56-104为测验种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WAB56-104/CG14//WAB56-104///WAB56-104的14个种间近等基因系测交,对亲本及杂种的花粉及小穗育性研究表明,这14个近等基因系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品种CG14的3个互不等位的配子消除位点和2个互不等位的花粉不育基因位点, 其中至少有2个配子消除位点未曾报道过。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V,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集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集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稻作冷害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尤其是日本、韩国、中国和美国;云南省常年受害面积约全省稻作面积的二分之一。云南稻种孕穗开花期耐冷性种质居全国之首,而且普遍强于日本品种[1]。水稻耐冷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Yano等(1997)认为核代换群体和近等基因系群体(NIL)是数量性状基因的精确作图必不可少的,并通过位点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