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1951年1月至2010年2月大连地区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大连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大连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1951—2010年大连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明显,而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更为显著;大连地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90年代无冷冬。80—90年代大连地区冬季增温剧烈,而90年代以来冬季气温的上升已使大连地区的冬季出现了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2010年益阳市范围内5个站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益阳市各地冬季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在4.4~7.6℃。冬季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14℃/10 a。各站1981—2010年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较1961—1990、1971—2000年分别偏高0.4~0.7、0.1~0.3℃;各站暖冬频率为38%~40%,以南县、安化县最多,其次是益阳市赫山区、桃江县、沅江市。其中,强暖冬事件发生频率为2%~6%,以沅江市和南县最多,桃江县最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丽水市1953-2012年的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丽水市60 a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丽水市冷冬、暖冬的分布特征,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丽水市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60 a丽水市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更为显著。2月气温与冬季气温关系最密切,对整个冬季增温的贡献最大。冷冬年的冬季往往降水偏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丽水市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增暖趋势,90年代开始,丽水市冬季气温的上升趋势明显增强。丽水冬季气温在90年代初为突变性增暖,突变点出现在1993年。  相似文献   

4.
黄小丹  周林  吴长春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67-270,274
利用阳春观测站1956—2010年逐日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阳春市冬种期(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阳春市各气温要素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大致以1986年为界,在此之前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下,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频繁出现,冷冬气候事件也都发生在此期间,在此之后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上,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明显减少,暖冬气候事件也大都发生在此期间;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4℃/10年,M-K突变检验显示在1996年发生了增温性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上升了1.2℃;冬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呈非对称变化,最低气温以2.6倍于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上升(0.51℃/0.20℃),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出现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明显,有效积温显著上升,冷冬减少而暖冬增加,这说明伴随全球变暖阳春市冬季低温冷害的发生呈现减弱和减少的趋势,而近几年阳春市冬季气温有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阳春观测站1956—2010年逐日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阳春市冬种期(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阳春市各气温要素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大致以1986年为界,在此之前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下,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频繁出现,冷冬气候事件也都发生在此期间,在此之后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上,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明显减少,暖冬气候事件也大都发生在此期间;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4℃/10年,M-K突变检验显示在1996年发生了增温性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上升了1.2℃;冬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呈非对称变化,最低气温以2.6倍于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上升(0.51℃/0.20℃),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出现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明显,有效积温显著上升,冷冬减少而暖冬增加,这说明伴随全球变暖阳春市冬季低温冷害的发生呈现减弱和减少的趋势,而近几年阳春市冬季气温有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7-19458,19512
[目的]研究近60年济南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51~2010年济南地面观测站冬季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距平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演变趋势及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态势,升温态势明显,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更敏感,冬季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从年代变化来看,冷冬大多出现在70年代以前,之后呈明显减少趋势;相反,在70年代之后暖冬呈增长态势,暖冬现象在2000年以后有所减缓;20世纪50~90年代冬季气温呈现台阶式增暖趋势,进入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出现跳跃增暖态势,进入21世纪气温呈现回落趋势,但冬季气温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济南人口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是济南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济南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显著增暖,我国暖冬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利用1961—2020年湖南省87个国家站的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湖南省暖冬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1—2020年湖南省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全省平均升温趋势为0.23℃/10年,并在199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整体而言,湖南西部的增温幅度较小,而北部和南部的增温幅度较大。湖南区域暖冬和区域强暖冬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4.8%/10年和5.1%/10年。1961—2020年间湖南共发生了28次区域暖冬事件,其中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暖冬次数明显增多,1991—2020年共出现19次区域暖冬,占暖冬总数的67.9%。1979年和1999年是自1961年以来暖冬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2年,强暖冬指数均为100%。  相似文献   

8.
参照《湖北省冷冬和暖冬等级标准》和《咸宁市暖冬和冷冬划分方法》,分别对咸宁市1960~2012年冬季冷暖冬进行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标准评定的暖冬和冷冬的次数比咸宁市标准评定的次数明显偏多;次数相差最多的是关于冷冬的评定,省标比市标评定数量上多7~10次;暖冬省标比市标评定数量上多1~4次。分析原因是市标比省标选取的气象要素门槛高,具有特征鲜明、冷暖明确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咸宁市冷冬或暖冬的气候特征。综合考虑咸宁市冬季气候对社会生产、农业种植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及发生冻害的情况,修正咸宁市暖冬与冷冬气候标准,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决策和社会服务用户。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应对冬季气候变化,利用商丘市1960-2020年8个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阈值确定、产量分析等方法,分析商丘市不同时间尺度冬季气温变化和暖冬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育期 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丘市1960-2020年冬季年代平均气温60年代最低,波动上升到2011-2020年最高,升温1.9℃。冬季平均气温以0.38℃·10 a-1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冬季变暖主要表现为最低气温和2月气温的升高。暖冬呈上升趋势,主要出现在1991年后(占总次数的80%以上);单站暖冬共发生21年,区域暖冬共发生18 a。区域强暖冬共发生9 a,主要在1999年后,占总次数的50%。2020年冬季平均气温最高,为建站以来最暖的冬季。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呈推迟趋势,越冬期推迟较明显;越冬期主要受12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影响。2月气温是影响越冬-返青期历时的主要因素,其次是12月气温。2月平均最高气温对冬小麦相对气象产量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巴彦淖尔市1961~2010年气温序列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计距平气候统计方法,分析各年、季和月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巴彦淖尔市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各月气温呈显著增温趋势,增温幅度为0.20~1.04℃/10a;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线性拟合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39和0.758℃/10a;近50年来共出现严重的冷冬13次(其中异常6次)、暖冬2次(其中异常1次),严重/异常冷冬多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严重暖冬均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11.
成兆金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872-3874
为了确定山东省日照市暖冬特征,探索暖冬对冬小麦造成的影响,以日照市3个大监站为例,利用1951-2015年气候探测资料以及历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等观测资料,依据GB/T 21983-2008中暖冬计算公式,对历年来日照市冬季平均气温以及出现的暖冬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单站暖冬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东港区暖冬阈值为0.4℃、莒县和五莲县均为0.5℃。其中1951-1985年为偏冷振荡期,全地区共出现18个单站暖冬,东港区占89%;1986-2015年为偏暖期,全地区共出现50个单站暖冬,17个区域暖冬,均出现在1978年以后,其中1991-1995年为连续5年区域暖冬年份,2013年则为1987年以来的惟一1个单站、区域冷冬年份。暖冬会造成冬小麦冬季分蘖增多,易出现旺苗。  相似文献   

12.
1961-2008年湖北省冷冬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70个气象站1960-2008年冬季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湖北省地方标准《冷冬等级》和自定义的冷冬指数,详细分析了湖北省1961-2008年间单站、分区、全省性(强、弱)冷冬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灾害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冷冬频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经向分布特征,强冷冬频率则呈南少北多的纬向分布特征;全省大部单站冷冬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以1986年为界,前期(1961-1985年)冷冬事件频率较高,后期(1986-2008年)冷冬频率显著下降;48a中全省性冷冬共发生13次(年),其中强冷冬(寒冬)共发生9次(年),集中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每次冷冬事件均对农业、交通、电力以及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岳元  贾萍  王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41-10744
利用1963 ~2012年长春市的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确定暖日、暖夜和冷日、冷夜的标准,采用非参数Z统计量检验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长春市50年的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春市的暖日和暖夜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44和5.50个/10a;而冷日和冷夜则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少的速率分别为1.61和5.35个/10a;同时夜间增暖幅度大于白天;极端温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近50年的暖日和冷日、冷夜存在突变.秋季的暖日增加最为显著,春季次之;夏季的暖夜增加最为显著,冬季次之;而冷日和冷夜的减少主要存在于春季和冬季;四季的气温均在变暖,其中以春季、冬季变暖最明显;2月暖日的增加和冷日、冷夜的减少最为明显,暖夜则在6月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5年冬季宝鸡全市11个县区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与2014年冬季、1981—2010年冬季气候标准值进行统计对比,对宝鸡市11个县区2015年冬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宝鸡市冬季气温太白、千阳、凤县正常,其余各县偏高0.1~1.2℃;降水陇县、太白、凤县偏多1~5成,其余各县偏少2~5成;日照时数时空分布不均,麟游、眉县正常,其余各县偏多1~3成。宝鸡市2015年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是寒潮、雾霾、道路结冰等。这些气象灾害对设施大棚蔬菜生长和果树安全越冬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溪地区近52年来温度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闯  祝奎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18-1020
根据本溪地区1958~2009年气温序列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对近52年来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地区气温以增温为主,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以1988年为界,可将本溪地区分为2个阶段:1958~1988年为相对冷期,1989~2009年为相对暖期;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6.
潮州近50年农业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潮州5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农业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潮州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季的升温幅度不同;近20年夏季高温天气明显增加,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天气减少,特别是近10年来更加明显;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降水偏多的年份、季节往往气温较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气温和降水都呈上升趋势,但气温上升的幅度比降水明显偏大,另外,降水偏多的时段主要出现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即夏季高温多雨,秋、冬季暖湿;降水偏少的春季气温明显偏高;虽然近年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高温、暖冬经常出现,但是强度较强的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天气仍会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7.
祝奎  刘闯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19-17222
以本溪市区台站数据为基础,同时选取气温和降水2个主要的气象要素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计距平法,对本溪市区1955~2011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7年来本溪市区气温以增温为主,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以1988年为界,可将本溪地区分为1955~1988年相对冷期和1989~2011年相对暖期2个阶段;本溪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均呈弱减少趋势,而秋季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近57年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冬小麦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小麦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的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冬前积温、冬季负积温等作为小麦不同生长期农业热量资源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冬小麦种植区近50年的热量资源变化特点、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从冬前壮苗对冬前积温要求的平均状况来说,北京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为9月24~29日;返青期有提前趋势,停止生长期有推迟趋势;以冬季负积温作为越冬冻害标准来看,若低温发生期间无雪覆盖或冬前小麦抗寒锻炼不充分,近50年可能造成冻害的年份频率高达54%,但1988年以来气候变暖明显,冬季负积温不易发生冻害年的频率高达77%。[结论]分析北京冬小麦在热量资源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突变特征,为合理利用气候变暖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值检测方法研究近45年山东极端冷暖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文华  张玉洁  王佳刚  赵勇  慈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54-1558,1694
利用山东省9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中值和Hampel提出的一种新的极端事件检测方法,检测并分析了山东极端冷暖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日数无显著变化,极端暖日数趋于上升;极端冷事件显著减少,具有明显的年代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为极端冷(暖)事件的高发期,70~80年代中期均有所减少;90年代中期以后为极端暖事件高发期,而极端冷事件急剧减少。在空间分布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极端冷事件趋于减少,而极端暖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则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增加、鲁西南和鲁西北减少的径向分布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明显变暖背景下,山东省极端暖事件的线性变化正趋势范围明显变大,大部分地区的极端低温日数的变化趋于平缓,极端冷日数仍以迅速减少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0-2012年汉中地区每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汉中地区9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夜、暖日、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而冷夜、冷日和霜日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上升态势最显著的是暖夜、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升幅分别为7.94、3.54、3.06d/10a;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冷夜和霜日,降幅分别为5.83、5.14d/10a.除了热夜日数之外,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具有年代际阶段性变化特征,并有突变现象发生.极端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2000-2010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事件普遍存在30年左右的主周期,冷日和极端最高气温还具有17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冷日、冷夜、暖日和暖夜均具有更小尺度的周期.综合分析得出,目前该区正处于气温突变容易发生的阶段.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这易于造成农业气象灾害,需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