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邢台地区10个国家级气象站1964~2013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邢台地区近50 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霜冻日数、暖昼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和极端低温事件均表现为减少趋势,每10 a的减少天数分别为2.2 d、5.2 d、2.0 d、2.8 d、7.7 d和5.7 d;极端高温事件和暖夜日数表现为显著增多趋势,每10 a的增长天数分别为3.1 d和5.9 d。霜冻日数在1996年后出现明显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1983年后出现明显减少,1996年后又出现明显增多;暖昼日数在1996年后出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增多。市区和中东部地区总体上比沙河、内丘和临城等西部地区变化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6个气象站1961~2011年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1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气温冷、暖指数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全区高温及暖日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暖夜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而冷指数则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冷夜日数的下降趋势最显著;高温及暖日日数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暖夜日数的突变点发生在2005年;低温、冷日及冷夜日数等冷指数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5、1983和1987年;60年代的降温主要表现为暖指数的变化,而90年代以来的变暖主要反映在冷指数的变化中;高温及暖日日数与平均气温之间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暖夜指数及低温日数等冷指数与平均气温分别呈明显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高温和暖日指数空间分布不规律,特别是暖日指数全区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方向;其他各指数均表现出全区一致的变化方向,但变化倾向率的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变化率较大的多分布于研究区域的东北部,较小的地区则多分布于西部与西南部。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0~2010年宁夏9个观测站的日降水量、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和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非均一性,主要以弱的减少趋势为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暴雨的主要爆发时间段较之前提前2侯;严重干燥(湿润)事件平均发生频次和持续日数均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增(递减),全区呈一致的增加(减少)趋势,90年代末之后降水趋向于极端性、不均衡性;全区高温(低温)日数呈一致的增加(减少)趋势,北部地区的变化速率相对较大,1998(1993)年发生突变,突变之后显著增加(减少);全区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呈一致的显著增加(减少)趋势,气温变暖在低温上的表现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沈志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87-12391
利用我国东北地区90个气象站和5个乡村气象站1957~2010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南北两区分析了冬季极端气温事件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征,并评价了城市化因素对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暖夜日数、暖昼日数明显增加;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冷日持续指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日较差逐年减小,北区变化更大;其中冷夜日数减少最明显,北区以3.3d/10a的速率下降,南区减少速率为1.9d/10a。城市化对各种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趋势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对冷指数序列趋势变化的影响比暖指教更大;城市化对冷夜日教、冷昼日数长期减少趋势的贡献率为35.79%和20.62%,对暖昼日数增加的贡献率为14.46%。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0-2012年汉中地区每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汉中地区9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夜、暖日、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而冷夜、冷日和霜日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上升态势最显著的是暖夜、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升幅分别为7.94、3.54、3.06d/10a;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冷夜和霜日,降幅分别为5.83、5.14d/10a.除了热夜日数之外,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具有年代际阶段性变化特征,并有突变现象发生.极端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2000-2010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事件普遍存在30年左右的主周期,冷日和极端最高气温还具有17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冷日、冷夜、暖日和暖夜均具有更小尺度的周期.综合分析得出,目前该区正处于气温突变容易发生的阶段.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这易于造成农业气象灾害,需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杨素英  赵秀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08-22410
利用1959~2000年东北地区9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极值的时间特征,结果发现,东北地区夏季暴雨强履增强,暴雨日数略减少,tL雨量与总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极端干燥事件近42年来增加显著,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极端干甥事件发生异常频繁,是近年来东北地区干旱频繁发生及灾情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极端连雨日总体呈较明显的减少趋势;极端连雨日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夏季总降水量的重要因子,而降水强度是影响90年代中期之后夏季降水总量的重要因子。最大3d平均降水量无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选取宁城县1981—2010年气温资料.对宁城县气温变化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宁城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气温明显升高,寒冷日数减少,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夏季温度明显升高,高温日数增多.并且夏季温度增温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淖毛湖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50a来气温、降水、风速、大风日、沙尘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淖毛湖年、冬季、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冬季增温强于夏季,进入21世纪夏季升温最为明显,冬季却降温最为明显,但总体平均来看,冬季增温强于夏季;降水总体趋势上升,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增多,但仍然比较干旱;风速及大风日数总体趋势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为多大风时段,90年代后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增加趋势,80年代后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表明淖毛湖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2001年以来该区域气温急剧升高,使得高温、干旱、多大风成为淖毛湖气候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1年1月至2010年2月大连地区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大连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大连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1951—2010年大连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明显,而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更为显著;大连地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90年代无冷冬。80—90年代大连地区冬季增温剧烈,而90年代以来冬季气温的上升已使大连地区的冬季出现了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10.
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温度资料,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极端温度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近41a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变化、突变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41年来在西南地区暖日数与冷日数具有较好的局部对称特征,暖夜数与冷夜数具有较高的对称性.暖指数近41年均表现为增多的趋势;冷指数主要为减少的趋势.暖日数与冷夜数分别在2004年与1994年前后发生了1次明显突变,冷日数突变出现在1997年,仅暖夜数未发生突变.暖指数与冷指数的周期振荡并不完全一致,但均存在1个4年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61-2016年内蒙古科尔沁地区12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近55 a来该地区冷暖天数及其过渡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6年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其气温突变年份为1988年。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趋势下,气温突变后在冬季里寒冷以上的天数不但没有显著减少,反而呈微弱上升的趋势,高温增加的天数要明显多于低温减少的天数。科尔沁沙地冷暖、寒冷温暖、严寒炎热过渡期在55 a时间尺度上基本无明显的变化,但在突变前后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气温突变以后,科尔沁沙地在冷暖两极的日数明显增多,过渡期变短,冷暖急转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d,初日提前8d,终日延后5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3.
那济海  国世友  侯绪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23-15726,15750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 d,初日提前8 d,终日延后5 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艳兰  黄卓  覃卫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27-19429,19456
[目的]研究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逐年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低温阴雨结束期,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并分析气候变暖对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和结束期的影响。[结果]1961~2010年广西各地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多年平均值在3.5~23.2 d,其地域分布特点是东北多、西南少,山区多、河谷少;结束期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东北部晚、西南部早,山区晚、河谷早。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呈略减少趋势,低温阴雨结束期呈略偏早趋势;低温阴雨日数和结束期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低温阴雨日数明显偏多、结束期明显偏迟,90年代末以后低温阴雨日数明显偏少、结束期明显偏早;低温阴雨日数存在4、6、8、10~14年的周期振荡信号,结束期存在6、12~14年周期振荡信号。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结束期与2月中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相关显著,气候变暖使低温阴雨日数趋于减少,结束期趋于提前。[结论]该研究为当地进一步了解低温阴雨的发生规律、趋利避害、合理安排生产以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孙晓光  王腾  卓永  党星 《农学学报》2017,7(3):47-54
为了解昌都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为本地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利用196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 年昌都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增温率分别为0.25℃/10 a 和0.46℃/10 a,霜冻日数、冷夜(昼)日数减少,暖夜(昼)、夏天日数增多;大部分指数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突变现象,冷事件突变点集中在1990s,暖事件集中在2004—2006 年,且只发生1 次突变现象;各项极端气温指数普遍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3~5 年的震荡周期,同时也存在分布时段不同的其他震荡周期;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有很好的响应,冷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暖事件大;由于昌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极端气温具有其独特的变化特征。极端气温的变化将对昌都的农牧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业宏  高慧君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2-9063,9076
[目的]研究山东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以秋季或春季日最低地面温度≤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山东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8年来,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极差均为标准差的3倍以上,说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离散程度均较大。近48年山东省平均初霜日以1.99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1.46 d/10a的速率提早,初霜日推迟幅度比终霜日提早幅度大;无霜期以3.42 d/10a的速率延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推迟,终霜日90年代之后明显提早,无霜期是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结论]该研究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山东省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34-1536
利用山东26个代表站1961年1月~2009年2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及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山东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东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以夏季减少的幅度最大,其次为冬季,春季减少的幅度最小;全省各地均呈递减趋势,减幅大的地区主要位于山东省的西部及中南部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转折时间大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8.
1959~2008年辽宁省浅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李志江  李岚  明惠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69-12870
利用1959~2008年辽宁省0、5、15、2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分析辽宁省各浅层地温年、月变化趋势及气候异常等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171~0.823℃/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年代变化趋势存在共同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前期至中期变化平稳,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处于50年以来的低温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尤其80年代以后,各浅层地温增温显著,其中21世纪初期处于50年以来的高温期。辽宁省近50年浅层5、10、15、20cm月平均地温4~10月异常年份较多,且异常偏暖年份明显多于异常偏冷年份。就年平均温度而言:异常年份较少。  相似文献   

19.
瓦房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664-668
应用气候倾向率、有序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瓦房店地区1961—2010年气温、降水、日照等资料。结果表明,瓦房店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 a升高0.201℃,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平均每10 a升高0.443℃;稳定通过0,10℃的活动积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分别增加32.2,26.9℃.d。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降水增加,夏秋冬季减少。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气温突变在1985年,突变后气温升高0.7℃;降水量突变不明显;日照时数突变在1984年,突变后日照时数平均减少281.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