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熟化度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的腐殖质组成及其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林明海  赖庆旺 《土壤学报》1982,19(3):237-247
土壤腐殖质是评价红壤肥力的重要因素[2],根据前人研究[8,3,1]:一般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及组成受土壤地带性的影响。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红壤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小于1。本文着重研究同一地区自然成土因素类同的情况下,红壤通过水旱耕作和培肥,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及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红壤的物理性质及其生产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姚贤良  于德芬 《土壤学报》1982,19(3):224-236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红壤性土壤。由于该地带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促进了土壤矿物组成的强烈风化和生物物质的迅速循环,从而构成了红壤性土壤所具有的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行为。晚近的研究表明,红壤性土壤中大量存在的高岭类粘土矿物和三二氧化物不仅决定了土壤中一系列的化学环境,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中的物理过程和力学性质的变化[13,18],而后者的控制和改善又往往是红壤开发利用成败的关键之一[17]。  相似文献   

3.
提高赣中杠壤的肥力水平除供抬必需的养分外,结构性的改善亦很重要[1]。土壤结构性宜接或间接地影响肥力水平,而自然胶结物质又是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的重要因案。本文着重研究红壤中的胶结物质及其与土壤结构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红壤的不同物理条件对磷素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质在土壤中的移动涉及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就物理学而论主要与孔隙几何特征及容积含水量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问题是土壤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13].  相似文献   

5.
阳海清 《土壤》1988,20(1):14-18
鄂东南地处红壤向黄棕壤的过渡地带,其地带性土类普遍认为是属于红壤,但在亚类的划分上,却存在着黄红壤〔1〕②、红壤〔1-4〕、棕红壤③④等分岐,因此,阐明本区红壤的发生特性,有助于解决该区土壤分类指标及分布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6.
曹升賡 《土壤学报》1964,12(2):155-163
红壤性水稻土是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水稻土类型。根据江西省土壤普查的初步统计资料(1960),总面积约占全省水稻土的50%以上。红壤性水稻土基本性质的研究,已经累积了许多资料[1]。侯光炯和马溶之首先从形态发生的角度、研究了江西南昌地区某些红壤性水稻土的特性,以及形成过程中物质移动的淀积特征[2]。  相似文献   

7.
旱地红壤与红壤性水稻土水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低丘红壤地区红壤性水稻土(黄筋泥田)和旱地红壤(黄筋泥)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持水和供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红壤性水稻土相比,旱地红壤持水供水能力弱;红壤性水稻土各样品之间持水和释水能力的差异与有机质的变化相似,在红壤地区,培肥土壤有利于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土壤利用方式不同改变了土壤孔隙的分布状况,使旱地红壤在低吸力段土壤的水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针对福建红壤酸化、土壤钙镁限制影响蔬菜栽培等问题。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用钙镁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花椰菜产量与商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供试土壤调理剂为750~1500 kg/hm2,一个花椰菜生长季后土壤pH值为6.0~6.5,提高了0.4~0.7个单位,达到花椰菜生长发育的最适土壤酸碱度;土壤和花椰菜花球中钙、镁、磷等养分有效含量均显著提高,花椰菜集中成熟采收时间提早5 d,花球单重增加0.21~0.35 kg,一级花球占比率提高6.5~13.2个百分点,产量提高2880~5985 kg/hm2,增收6000~12863元/hm2。在福建酸性红壤地区,合理施用钙镁型土壤调理剂有良好效果,综合土壤理化性质,花椰菜生育期、产量和经济效益,上述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量为1125~1500 kg/hm2较为合理,以1500 kg/h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昆明地区不同母质对红壤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趙其国 《土壤学报》1964,12(3):253-265
昆明地区位于云南省中部,为我国西南高原红壤的主要分布区。关于本区土壤形成过程及发生分类等同题,虽然曾有人做过不少工作,但至今仍存在着一些分歧;有人认为本区土壤的形成过程以砖红壤化为主,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及铁质砖红壤性土[1,2];有人认为棕壤化为本区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应命名为棕色森林土[4];另有人认为本区土壤属红壤,目前的成土过程为红壤化[5],所有这些意见,均因资料不足而难取得统一。  相似文献   

10.
化肥氮的残留及其分布对后季作物氮素供给和氮素损失均有重要影响。通过在田间试验中设置15N标记微区,在相同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明确低有机质、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红壤性稻田化肥氮的残留量及其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与低有机质土壤相比,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土壤大团聚体(0.25~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持效应评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根据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识别出了近15年南方红壤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范围,并估算了退耕还林还草实际发生区的土壤保持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南方红壤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约2 052.61 km2。期间土壤保持量增加9.18×108 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变化量为447 327.54 t/km2,土壤保持效应整体显著提升,但仍有部分区域出现负效益。此外,对提升土壤保持功能而言,将裸地转换为林地是效果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提高了区域的土壤保持功能。研究结果对南方红壤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及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物理肥力恢复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忠佩  林心雄  程励励 《土壤》2003,35(2):112-117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布置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肥条件下瘠薄红壤的肥力恢复特征,本文报道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大团聚体含量比单施化肥处理高100~150g/kg。施用有机肥6年,旱作条件下大团聚体含量达到500~600g/kg,已接近丰产桔园红壤的含量水平,而单施化肥处理为400~450g/kg,比一般红壤条件还低。耕种6年后,红壤的容重降至0.9~1.1mg/cm3。施用有机肥还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1%~8%;提高传导孔隙的比例3%~20%;使 >200m孔隙的比例达到9.6%~.9%,平均14.6%,接近丰产桔园的水平;提高田间持水量0.7%~4.5%,显著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因此,有机肥施用是恢复和保持红壤物理肥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南方酸化红壤钾素淋溶对施石灰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石灰施用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对酸化红壤钾素的影响,依托始于1990年的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化肥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半量秸秆还田(NPKS)及其增加常量石灰(NPL、NPKL、NPKSL)6个处理。室内土柱淋溶试验设置0 L、0.5 L、1 L和1.5 L石灰施用量,监测田间和淋溶后0 ~ 50 cm土层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pH及淋溶液中钾离子(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石灰4年后,与NPKS、NPK、NP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相应土层的缓效钾含量;NPKSL和NPL处理分别增加了0 ~ 40 cm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6 % ~ 36.39 %和27.26 %。2)石灰施用量相同,各处理土壤累积K+淋溶量由大到小依次为NPKS处理、NPK处理和NP处理。施用石灰减少了NPKS和NPK处理淋溶液中累积K+含量,降幅为18.10 % ~ 57.70 %,且K+淋溶率也下降。3)施石灰提高了表层土壤pH;土壤中钾素盈余情况下,石灰当季施用量每增加1 000 kg·hm-2,K+淋溶损失率降低11.7%;施用石灰和施肥是显著影响平均淋溶K+量和K+累积淋溶量的主效应。可见,施用石灰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均能提高表层土壤pH;减少速效钾在剖面的运移,增加剖面下层缓效钾的含量;土壤淋溶K+量、累积K+淋溶量和K+淋溶率均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用石灰而降低。合理的石灰用量能够有效降低酸化红壤K+淋溶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4.
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多红壤分布,其中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最为常见,均为主要垦殖对象。有的红壤垦殖利用情况良好,开垦后,土壤性质逐渐变好,得到稳定耕种;但是有的红壤利用很差,开垦两三年后,作物产量减低;有的红壤甚至连马尾松都长不好。红壤肥力的差别,显然受到红壤本身性状的影响,这些不同的土壤性状只有从土壤基层分类单元,才可区别出来。本文拟根据作者等在浙江金衡盆地九攀农中-带土壤详测所获得的部分结果,对本地区红壤的特性及其基层分类问题,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云南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抗侵蚀性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常规耕作为对照,设置免耕、翻耕20 cm、翻耕20 cm+压实、翻耕20 cm+深松30 cm四种耕作措施,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对不同耕作措施下耕层质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抗侵蚀性能影响显著。翻耕20 cm+深松30 cm处理下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1.19 mm·min-1);与常规耕作相比,翻耕20 cm+深松30 cm处理下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增加28.13%;免耕处理下土壤抗剪强度最高(12.12 kg·cm-2),耕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1.27 mm·min-1);翻耕20 cm处理下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均显著高于其他措施,分别为69.64 g·kg-1、1.74 mm、0.77 mm。(2)不同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耕层生产性能影响具有差异性表现,免耕处理下土壤容重显著增大,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在表层富集;翻耕20 cm、翻耕20 cm+深松30 cm处理下,耕层增厚效果显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3)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及诊断指标的适宜性对耕作措施响应有差异,翻耕20 cm+深松30 cm处理耕层土壤质量指数最大(0.58);翻耕20 cm、翻耕20 cm+深松30 cm处理的耕层厚度、容重及有效磷指标均在适宜性阈值范围。上述研究结论可为红壤坡耕地适宜耕作措施选择以及坡耕地合理耕层的构建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氧化铁对红壤电荷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安珍  张效年 《土壤》1991,23(5):231-235
作者研究了6种土壤去除游离氧化铁前后在不同pH时正电荷、负电荷和净电荷以及净电荷零点(ZPNC)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红壤都带有相当量的正电荷。土壤经去铁处理后,正电荷大量减少或消失:5种红壤在高pH时出现对Cl-的负吸附;5种红壤的负电荷在实验pH范围内(3-7.5)较原土明显增加。去铁处理使净电荷零点(ZPNC)明显降低。采自昆明由玄武岩发育的铁质红壤与上述不同,去铁后负电荷稍有减少,净负电荷变化很小,对Cl-未出现负吸附。  相似文献   

17.
红壤氟保持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忠翰 《土壤学报》1988,25(3):236-242
为了解土壤保持氟的能力和可溶性氟化物在土中的迁移、变化,选用三种母质(石灰岩、玄武岩、砂岩)上发育的红壤进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和土柱淋溶实验。研究结果指出,文献报道的土壤保持氟的能力往往偏高,是因为用吸附量(或最大吸附量)作标准之故。衡量土壤氟保持容量用净吸附量为宜,它受土壤母质、质地和矿物组成等因素的影响。石灰岩、玄武岩、砂岩发育的红壤实测最大净吸附量分别为740,464和244μg F-/g土,表明这三种红壤保持氟的潜力不同,即使母质相同,而因土壤其它性质差异,从全氟量接近的污染土壤中测出的水溶性氟、交换性氟、1% C6H8O7·H2O和0.5N HCl提取的氟均不相同。证明土壤吸附氟的解吸特征极为重要,其能力大小影响土壤氟环境容量。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土壤对氟具有很大的保持能力,即使在比现代工业高得多的氟化物沉降条件下,一般也不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间作玉米对红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磷素的有效性提高有重要作用。基于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P0:0 kg/hm2,P60:60 kg/hm2,P90:90 kg/hm2,P120:120 kg/hm2)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特征的影响,为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和提高磷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磷和间作种植均有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增大土壤平均质量直径。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分别显著提高了玉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 10.5%和 10.8%,且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在 P12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玉米大豆间作相比单作玉米促进了土壤 >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特别是 >2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 23.2%,同时减少了 <0.053 mm团聚体含量 10.2%。对比单作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 1~ 2和 0.25~ 1 mm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9.
吴龙华  骆永明  黄焕忠 《土壤》2000,32(2):62-66
通过吸附-解吸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EDTA和猪粪可溶性有机物(DOM)对红壤铜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及对污染红壤铜的释放作用。结果表明,外加EDTA可明显降低红壤对铜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吸附率和解吸率与加入的EDTA含碳量的对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猪粪DOM在加入量小于21.9mgL-1C时红壤铜吸附率、解吸率显著降低,符合直线方程;大于21.9 mgL-1C时则使红壤铜吸附率、解吸率逐渐增大,可以对数方程拟合,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EDTA对污染红壤铜的释放作用随着EDTA:Cu摩尔比的增大而迅速增大,随着铜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同一培养时间,外加铜浓度50 mgkg-1时,EDTA对土壤铜的释放量占土壤铜总量的比例即提取效率高于100 mgkg-1外源铜处理时的提取效率,但随着EDTA:Cu摩尔比的增大,两者的提取效率差异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20.
水泥窑灰作钾肥或钾、钙混合肥料施于旱地作物上,在国外,尤其是在缺少天然钾盐资源的国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利用1).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水泥窑灰的肥效和作用如何?尚需进行广泛的试验研究.1965年初,中央建筑工业部建筑材料研究院希望明确国产水泥窑灰在我国农田上的肥效,为此,我们根据以往关于钾肥的研究资料[1]2),确定在红壤区的基点进行大田试验,同时,在南京本所进行了盆栽和室内研究,以下是我们研究的情况和初步结果.水泥霎灰都由建筑材料研究院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