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搞好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评估是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初步探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及其评估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土地利用方式评估的技术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晋西残塬沟壑区耕地利用方式评估中,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晋西残塬沟壑区耕地利用方式转变的重点县区.  相似文献   

2.
晋西黄土残塬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及其实施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空间配置合理、时间安排有序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是晋西残塬沟壑区搞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分析晋西残塬沟壑区基本区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体系,并对其近10年来的实施成就、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3.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户的庭院面积比平川区一般农户的庭院面积要大1-7倍,发展庭院经济有着得到独厚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的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如何解决乔木树种生长中水分不足的问题,是实现乔木树种生态经济效果的关键。集约栽培技术正是针对这一现实,经过多年调查、试验后,提出的全方位、多措施克服水源不足,减少水分流散。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实用技术,主要包括秋季截干造林技术、药物浸蘸根技术、林地深松爆破技术、抑制土壤表面蒸发技术和林分复壮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黄土残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后林业资源恢复情况,以黄土高原DEM数据及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地形因子计算、水文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划分了较为完整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范围,并利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近21年来黄土残塬沟壑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残塬沟壑区横跨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面积约为2.99万km2,沟壑密度为1.91~3.21 km/km2;(2)黄土残塬沟壑区NDVI从时序变化上看,全区21年总平均NDVI值为0.711,2000—2020年该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呈快—慢—较快增长;从空间分布来看,植被覆盖度NDVI值总体为0.6~0.9,研究区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度较其他地区高;(3)在时空趋势特征方面,研究区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改善程度明显,中部地区植被覆盖情况较为稳定;在时空波动特征方面,该区植被NDVI时序波动稳定,空间波动差异性较大,低波动区域面积占比为48.06%。整体而言,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该区2000—2020年间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态势,植被覆盖水平整体较高且波动较低,并呈持续改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径流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径流预报模型为R=[(P—z)—FTL-u]T_pC。本模型是为了满足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而建立的。模型建立以晋西离石王家沟为试验研究区,考虑了降雨、植被拦截、土壤入渗、耕作方式、土地利用以及表土结皮等因素的影响,所用的资料均是在天然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获得的。这一模型可用于预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每次降雨所产生的径流总量。据检验,模型变量设置基本合理,具有良好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残塬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立足于晋西残塬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进行模式优化设计,在设计内容上,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基础,水资源高效利用为“轴线”,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初步形成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粮食高产,优质林果生产与畜禽养殖,多元庭院开发等技术体系,构建了以农、林、果、牧四大产业系统为“纵线”和塬、坡、沟、庭院四大系统为“横线”的高效生态经济复合网络系统,为晋西黄土残塬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改善,资源利用,经济开发,提供一整套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南部梯田土壤水分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水平梯田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旱作区农业高产与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通过研究发现,在黄土残塬沟壑区的泥河沟流域,梯田具有比较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距田埂愈近,越靠近外部,越接近土壤表层,土壤湿度越小,土壤愈干旱,越近里面,且越向下,土壤湿度越大。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的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分布在临汾市西部山区的隰县、大宁、蒲县、汾西、吉县、乡宁等6个县,总土地面积8 566.79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 674.00 km^2,占到77.9%。该区域塬大沟深,塬面主要为农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属全省的重点治理区和扶贫攻坚区。为了固沟保塬,保障粮食安全,开展综合治理十分必要。在分析基本区情和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编制了综合治理规划,可为水土保持提供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10.
梯田埂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埂坎利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软埂植物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本文通过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软埂4种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得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分布规律,不同利用方式对梯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为软埂上部柠条〉软埂中部柠条〉柽柳〉黄花菜。  相似文献   

11.
黄土残塬沟壑区降雨侵蚀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长期定位水土流失与防护林效益观测资料 ,分析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吉县的降雨侵蚀。研究结果表明 ,当降雨达到一定量级才能产生土壤侵蚀 ,侵蚀性降雨的雨量标准为 10 mm/次 ,产生严重土壤侵蚀的降雨标准为≥ 3 0 mm/次 ,造成极为严重侵蚀的是降水频率为 5 %的大暴雨和降雨强度≥ 1.0 mm/ min的降雨。场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小流域产沙模数呈线性相关。因此 ,防止暴雨侵蚀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其主要地貌类型区之一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其农业发展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塬面径流下沟导致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缩。由于沟坡坡度大而导致重力侵蚀异常活跃,侵蚀强度逐渐加强。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人口压力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探索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成为水土保持领域科技人员和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解析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地理特征、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现有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梳理,结合范式的概念,提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13.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适宜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惩,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适应性和抗逆性很强的刺槐是该区的优良造林树种,多年来,该区营造了大面积的刺槐林,但由于骆立地条件类型的光,热,水,气,肥等条件不尽一致,其生长状况相差悬殊,有的甚至形成“小老树”,为了研究刺槐林的生态适宜性,在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应用Verhanlst生长预测模型和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刺槐林的生长状况与各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差异显著,同时筛选出适宜于营造刺槐林的最佳立地条件类型是梁峁阴坡和阴沟坡。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残塬区坡面的日蒸散模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蒸发的物理机制,分析晋西黄土残塬区影响坡面蒸发的主导因子,提出了可以在不饱和土壤水分情况下应用的坡面土壤蒸发模型。认为坡度、坡向、土壤含水量、最高气温及植被盖度是影响坡面蒸发的主导因子。该模型对精确定量黄土残塬区小流域的生态需水及指导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适应性和抗逆性很强的刺槐是该区重要的优良造林树种。建国以来,该区营造了大面积的刺槐林,但由于各立地类型的光、热、水、气、肥等条件不尽一致,其生长状况相差悬殊,有的甚至形成"小老树"。为了研究刺槐林的生态适宜性,在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应用Verhanlst生长预测模型和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刺槐林的生长状况与各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差异显著,同时筛选出适宜于营造刺槐林的最佳立地条件类型是梁峁阴坡和阴沟坡。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齐家川水保示范区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塬面雨水径流调控、坡面林草措施优化配置及科技创新支撑等角度,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典型水土流失区地面鼠类的数量配置及季节变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明确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地面鼠类在不同地貌类型中的种类和数据组成,并分析了不同季节的数量分布特点:长尾仓鼠、子午沙鼠和大仓鼠3种害鼠分别为源、沟、坡这三种地貌类型中的优势种;害鼠种类和数量在不同的植被和地貌类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密度季节性波动较大。本项研究为典型水土流失区害鼠综合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道路冲刷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道路产流产沙是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往往成为径流泥沙输移的通道之一.据观测,山区道路的冲刷量是随着路面水流流线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故其防治应从缩短水流流线等方面入手.采取道路路边排水渠与早井相结合、道路设横隔,可有效地防治路面冲刷,达到保护山区道路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坡面土壤含水率有较大影响,采取整地坡面的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没有采取整地措施的自然草坡;坡度与坡向对坡面土壤含水率亦有较大影响,相同下垫面条件下,坡度小的阴坡土壤含水率要远大于坡度大的阳坡的土壤含水率;就整地、坡度、坡向三者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程度来看,坡向影响最大,其次为坡度和整地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隰县半沟流域属典型的黄土残塬沟壑区。1994年被阳隰县世和项目办到为重点建设流域,按照“一次治理,一次成地”的,取超常规的治理措施,一次性投资476.7万元,完成了沟道治理 规划的全部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